(2023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729974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认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6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 .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一、读诗题,走近诗人(一)出示单元篇章页,导入新课1 .导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的这句名言, 是千百年来人们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现在,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通过三首古诗感受

2、诗人的爱 国情怀。2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1 .让学生从诗题入手,猜一猜诗的内容。预设:从军行与边塞、战争有关;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的是诗人的感想。2 .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人以及作品的了解:你还学过或知道他们的哪些作品?(出塞示 儿)(三)朗读古诗,指导生字L教师范读后指名读,提示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3 .出示词语,指导识字写字。(1)出示第一组词语:从军行、长云、终不还、五千仞、泪尽教师板书:(三万里河 五千仞岳 山河沦丧)(4)学习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出示课件48)教师引导: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后两

3、句的画面,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入进去,你 的理解会变得更加丰富。(出示课件49)预设1:我觉得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金兵在抢老百姓的东西,看到了宋朝老百姓在呼天喊地,眼泪都哭 干了的情景,还看到了金兵的马蹄踩到了黄河边,踏在华山上,他们无情地侵占了南宋的土地。预设3:我仿佛听到了一连串的马蹄声由远而近向我奔来,听到了老百姓声嘶力竭的哭喊 声,还听到了金兵残忍而得意的笑声。预设4:我觉得这里的泪是痛失亲人的泪;是老百姓失望的泪、气愤的泪;是对金兵充满 仇恨的泪;是期盼祖国统一的泪。教师点拨:请你读出这种复杂的情绪,既有满腔的悲愤,又有热切

4、的期待。教师小结:是呀!这一群群遗民,被金兵践踏。老人、妇女、孩子相继倒下,哀鸿遍野, 生民涂炭,这是何等的悲惨呀。3 .领悟诗情,深化主旨(出示课件50)师:在疏通诗意、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结合背景资料想一想:诗人写这首诗想表 达什么样的情感呢?预设1:诗人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表达了诗人对 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预设2:诗人以遗民之口表达自己的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希望引起南宋统治者的警觉, 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预设3:诗人忧国忧民,难以入睡。就在这样一个秋夜,陆游因为大好河山的沦丧而痛苦; 因为中原百姓的悲惨而同情;更因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而悲愤。4

5、 .诗中说的“遗民”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出示课件51-52)教师小结:诗人终究是希望、失望终不绝望。是呀,就是这样的一位老者,在罢归山阴故 里之后,在秋夜将晓篱门外,还依然守望故土未收复的情景,不得不让人敬佩啊!让我们带着 这些复杂的情感再来诵读这首诗吧!(出示课件53)5 .习题: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这首诗!(出示课件54-55)6 .主旨概括: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 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出示课件56) 三、略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师引导:如果说山河沦丧激发起诗人的满腔悲愤,这是一

6、种炽热爱国之情的话,那么, 收复失地,让诗人“喜”,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爱国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出示课件57)教师引导:在学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首古诗。前两首古诗,是老师带着大家学习的。 杜甫这首古诗的学习,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学会。同学们,要想理解古诗的意思,我们先要了 结背景。(出示课件58-59)预设:结合注释,疏通诗意。7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出示课件60)教师提问: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大概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5 分钟。学生自学3分钟,小组里交流2分钟。(出示课件61-64)全班交流。预设1: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

7、,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 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可以从 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预设2:读完后,我觉得诗人有些发狂,“喜欲狂”,使我体会到了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 乡的喜悦之情。教师追问:那诗人“喜欲狂”表现在哪儿呢?请你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说。预设1:我认为诗人的“喜欲狂”的表现在“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哭啊!预设2:我认为诗人的“喜欲狂”的表现在“漫卷诗书”,诗人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 无心伏案读书了。多么反常的举动!预设3:表现在“放歌、纵酒”,诗人既要尽情歌唱,还要开怀畅饮。预设4:我从“即从、穿、便下、向”这一系列行

8、为中,我体会到了使人狂想返回家。教师小结:是呀!本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可以说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 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教师板书:(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即从、穿、便下、向)8 .领悟诗情,深化主旨(出示课件65-68)教师提问:既然如小匕如此疯狂,那么,为什么诗人会“喜欲狂”呢?现在请你结合诗歌创 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想一想: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预设1:原因在于作者七年的颠沛流离,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种,有亲人不能相聚,想 想那种心酸就会浮现眼前,这一切都让他感受悲伤难过。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终于盼来了 战乱结束。他喜极而泣,欣喜若狂。

9、预设2:他想到了前线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将士们奋勇杀敌,不收复失地不还家,才换 来了收复蓟北的喜讯。他这份喜欲狂里,有着对将士们忠勇的决心的敬佩啊!教师小结:(出示课件69-74)是呀!杜甫就是这样一位心系家国的诗人。当他听到收复 失地的消息后,无法抑制住内心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 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你们真棒!这是同学们自己领悟到的。现在请你带上 你的理解,带着你的情感,试着背诵一下吧!教师板书:(心系家国)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1 .总结古诗三首教师引导:我们说这三首古诗,都表现的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 责任担当。你还记得

10、林则徐说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吗?现在学习完这 三首古诗,请你结合所学的古诗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2 .看图背诗(出示课件75-76)3 .主题概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 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出示课件77)3 .结构梳理(出示课件78)4 .拓展诗词教师引导:其实,在我们国家浩瀚的古诗词海洋中,还有许多像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 这样的具有家国情怀的诗篇,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出示课件79)5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80-81)6 .升华主旨教师总结:是呀!不管诗人们身处哪个时代,遇到何种境遇,那份家

11、国情怀是不会改变的。 他们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中,践行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正是这样,才汇集成中华民族辉 煌五千年的文化长廊,浸润着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教学板书】,三万里河、五千仞岳山河沦丧满腔悲愤(失望)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热切期望(宋-陆游)遗民、胡尘泪尽、望(又)(【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统编本语文教材五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责 任”,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 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在本课的讲授过程中,我能适时地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并加以讲

12、解,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大意。如补充诗人的个人经历和背景资料,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古 诗的意思。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我还能有意识地去引导 学生借助想象的力量,去理解诗意,去体会诗人的感情。如“遗民泪尽胡尘里”这句,我就引 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在你读完这句诗后,你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从而加深对本诗 所表达的家国情怀的理解与认识。在感受到诗人的复杂情感后,我又用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把 这种复杂的情感试着读出来,再进一步加深理解,以达到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诗无达诂”,在遇到学生对诗的理解有争议的情况下,我能有效地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并补充

13、相关资料,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过, 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知识积累和对事物的判断力的还不足,还需要老师给予更符合他们年龄阶 段的理解层次,不要作超出他们接受能力的解读。指名读词语。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读准“行”“长”“还”“尽”等多音字的读音。指导学生结合形声字的特点识记“仞”的字音,记住字形。(2)出示第二组词语:青海、雪山、玉门关、楼兰指名读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都是诗中提到的地名。(3)出示第三组词语:三万里河、五千仞岳让学生结合注释说一说:“河”和“岳”指的是什么?它们是不是真的有“三万里”“五 千仞”?点拨:“三万里”“五千仞”是虚指的写法,

14、有夸张的表达效果。指导书写“仞” “岳” “摩”“遗二、说诗意、赏诗景、悟诗情(一)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意同桌合作学习:借助注释或生活经验,大致了解诗意,并将自己的理解与同桌交流。(教 师相机补充相关资料)(二)围绕写景诗句,想象画面1 .小组讨论:从军行的前两句诗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2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1)引导学生聚焦地名:读前两句诗,标出其中描写地点(景物名称)的词语。(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王昌龄用这几个词语构成了一幅边塞风光图,你在这幅图中仿 佛看到了什么?预设:青海湖上连绵不断的大片阴云遮暗了雪山,一座城关孤单地矗立在荒漠中,和它遥 遥相对的是军事要塞玉门关。(3)感悟景

15、中情:这样的画面,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荒凉、孤寂、压抑) 追问:这样的环境描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边塞环境的恶劣,戍边生活的艰苦) 3.学生小组合作,说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三)精读抒情诗句,体会情感1 .出示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中的后两句,指名朗读。2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关注“黄沙”“百战”,说一说:从军行的后两句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边塞黄沙漫天,将士们英勇搏杀,浑然不顾铠甲被磨破或被刀剑刺破,依然勇往直 前。追问:在这样的情境下,将士们发出了怎样的豪言壮语?从诗人对戍边战士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他怎样的心

16、情?预设:在边塞的艰苦条件下,将士们仍然发誓不打败敌人就绝不返乡,从中能感受到诗人 深深的爱国情怀。(2)引导学生抓住“泪尽”“又一年”,说一说遗民的心情。(痛苦、失望)追问:这种痛苦、失望的心情,是遗民的,还是诗人自己的?教师相机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知道诗人此时是身在南方的,从而明白诗中描写的是诗人 想象中的场景。3 .让学生朗读两首古诗,思考并交流:两首诗、两位诗人、两种不同风格的景物,一个个 画面叠加在一起,你有怎样的体会?预设:(1)诗人的忧国忧民。(2)王昌龄对边关将士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精神的歌颂和赞美,陆游盼望收复失地的强烈 愿望。4 .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三

17、、自由读、巧背诵、试默写1 .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试着背诵。2 .指名学生在全班背诵。3 .让学生默写这两首诗,教师相机点拨易错字。4 .让学生再读古诗,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第2课时课时目标1 .会认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2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重点)一、走近诗人1 .学生小组讨论:从题目入手,猜猜诗的内容。预设:这首诗写了作者听说朝廷收复了河南河北之后的情况。2 .教师出示资料,简介作者及本诗的历史背景。3 .导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作者在听闻叛乱被平定的消息,知道自己可以还乡的

18、时 候写下的一首诗。这样的诗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二、走进古诗1 .朗读古诗,学习生字。(1)学生自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师相机正音,并提示多音字“裳”在诗中读“ch dng”。(2)学生自学”蓟、涕、襄”等生字,交流识记方法。教师相机点拨易错处。(3)指导学生书写“涕、巫”两个字。(4)指名朗读古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 .借助注释,粗知诗意。(1)学生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大致说说诗的意思。(2)全班交流诗的大意。教师相机点拨。(3)小组交流:读了这首诗后,你能想象到哪些画面?(喜极而泣、一扫愁云、唱歌喝酒、 收拾行装)三、体会情感L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思考:

19、想到自己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家乡了,诗人的心 情是怎样的?找出诗人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喜欲狂”)3 .生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表现诗人“喜欲狂”的诗句,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指导。4 .全班交流体会。教师相机点拨。预设:(1)从“涕泪满衣裳”中能感受到诗人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特别激动。(2) “漫卷诗书”表示诗人把书随便卷起来就放在一边了,从这样的动作中能看出诗人的 开心、激动。(3)从“白日放歌须纵酒”可以看出诗人的狂喜,大白天就开始唱歌、喝酒,喜形于色。追问:“青春作伴好还乡”是什么意思?诗人已经“还乡” 了吗?这句话表达了他怎样的 心情?预设:诗人还没有还乡,这句诗是说正好和

20、春天作伴一起返乡,表达了作者愉快、轻松的 心情。5 .出示地图,标出作者当时所在的位置和他故乡的所在地,以及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的大致位置.,让学生说一说: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是什么?(诗人返回家乡的路线)追问:这两句诗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预设:这两句诗给人的感觉是诗人很快就能到家了,表明诗人的心情十分兴奋、迫切。点拨:结合地图标识,可以知道这些地方相距不近,但“即从”“便下”等词让人感觉很 迅疾,仿佛距离并不远,从中能感受到诗人的喜悦与急切。6 .带着体会到的情感再次齐读古诗,尝试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我以板块组元的形式展开。第1课时将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

21、篱门迎凉 有感这两首诗整合到一起,先学习写景的诗句,再学习抒情的诗句,最后体会两首诗中诗人 的情感。在同主题诗句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将想象到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帮助学生 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第2课时我引导学生迁移方法,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设计了 “走近诗人、走进古 诗、体会情感”三个教学活动,体现了主题统整的阅读教学设计理念。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 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

22、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 .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3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 .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学过程】一、导语切入,引入新课(出示课件2)1 .教师导入:(出示课件3)清朝爱国将领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句名言你

23、理解吗?这是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的名言,是千百年来人们爱国情怀的真实 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体现诗人爱国情怀的古诗。2 .自读诗题,通过题目,你能猜猜这三首诗写的是什么吗?(出示课件4)3 .学生自主交流,理解题意。(出示课件5-7)4 .学习了这么多边塞诗,我们一起来回顾边塞诗的特点。(出示课件8-9)5 .简介作者。(出示课件10T2)王昌龄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 调高昂,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擅长七言绝句。有集,己佚,全唐诗编其诗为四卷。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 国诗人,中兴

24、四大家之一,毕生力主抗金,盼望收复失地。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又与 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春望“三吏”“三别”。二、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出示课件1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点勾画不理 解的词语。(1)我会认(出示课件14)仞岳(r $ n yu e ) 蓟(j 1 )北 涕(t 1 )泪 衣裳(ch d ng) 襄(x i d ng)阳指名读,教师正音.多音字(出示课件15)(2)我会写(出示课件16)仞、岳、摩、遗、涕、巫教师提问:认真读一读,注意勾

25、画的红圈字,谁来说一说,怎样能记住这些字。预设1:仞是单人旁十刃,岳是丘+山,摩字是麻+手(出示课件17)预设2:遗,遗(y f )民(出示课件18)预设3:巫,巫峡、巫婆。(出示课件19)2.再次朗读古诗。教师引导:生字新词,我们都能读准确相信同学们占诗也会读得更流利、更通顺了吧!三、解读从军行(出示课件20)1 .同学们,听音频,感受意境。再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出示课件21)教师板书:(从军行王昌龄唐代)2 .教师引导:(出示课件22)下面我们先结合注释来疏通从军行的大致意思,然后结 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初步感受王昌龄边 塞诗的艺术魅力。

26、(出示课件23-25)(前两句大意: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 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后两句大意: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 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3 .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的景物,然后借助插图,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吧!(出示课件 26-27)4 .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28)5 .思考:前两句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29)通过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土战 斗、生活的环境;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6 .教师点拨:请你读出戍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齐读诗的前两句,读出“望”的动作,读

27、出沉重压抑之感以及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悲壮感。(出示课件30)教师小结:是呀!正如同学们所读出的。金甲尽管磨穿,戍边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 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 誓言。壮哉!教师板书:(黄沙金甲环境艰苦战争艰辛战士坚定)四、领悟诗意,深化主旨教师提问:(出示课件31)读后两句诗,说说诗人是怎么描写戍边战士的生活的,你从中 体会到了什么。预设1:(资料一的观点是豪言说)全诗的主旨在最后两句,理解为:诗人以戍边将士的口 吻发声,代他们立下的豪言壮语。尽管边塞黄沙遍地,环境恶劣,将士又历经百战,铁甲磨穿。 但只要楼兰不破,未获

28、全胜,就发誓永不回还。所以说,本诗表现的是戍边将士马革裹尸、誓 死报国的豪迈气概和忠勇精神。(出示课件32)预设2:(资料二、三的观点是苦语说)本诗是诗人代戍边战士诉说在恶劣的环境下,频繁 的战斗中内心所产生的怨言苦语。尽管战士黄沙百战、铁甲磨穿,也尽管他们思念亲人、渴望 还乡,然后只要楼兰不破,战士们终将还乡渺茫、希望成空。因此说,本诗突出表现的是战士 极度厌战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33)教师引导:我们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想一想:王昌龄早年投身边塞,并写了大 量的边塞诗。入仕后,再无出塞赴边的行径。唐代文人,多有赴边的经历,目的在于杀敌报国、 扫净边尘,也为立功疆场,实现个人的价值和

29、理想。那么王昌龄借助这首古诗,到底想抒发怎 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一下。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出示课件34)“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以谁的口吻说的?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将士们为保家 卫国血战到底的豪迈气概,这也是诗人爱国之情的体现。)教师小结:通过讨论,我们赞成豪言说一一悲中有壮志。本诗表现的是戍边将士马革裹尸、 誓死报国的豪迈气概和忠勇精神。教师板书:(豪迈气概 忠勇精神)教师引导:现在请你带上你的理解,带着你的情感,试着背诵一下吧!(出示课件35)五、背诵古诗,主题概括1 .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这首诗!(出示课件36)从军行唐王昌龄()()暗(),()遥望(

30、 )o黄沙百战(),不破楼兰()o2 .主题概括:从军行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不怕牺牲的气势和 豪情。(出示课件37)六、拓展延伸,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8-39)思考:“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句,抒发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三句景物描写对 这种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出示课件40)“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了戍边将士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前三句 所写的艰苦的环境、频繁残酷的战争和思乡之情对表现这种情怀起到了反衬作用。【板书设计】王昌龄唐代七绝圣手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从军行前两句:青海、长云、雪山典型环境 苍凉、悲壮I 豪迈气概 后两句:黄沙、金甲 环境艰苦、战

31、争艰辛、战士坚定(忠勇精神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读准多字音“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以及誓死报国的决心。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两首诗,看看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出示课件41)二、详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出示课件42)1.朗读占诗,疏通诗意(1)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出示课件43)教师引导:现在请你读一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的时候,注意认准字形、读 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开

32、始读吧!预设: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疏通诗意。(出示课件44)教师引导:下面请你结合课下注释,试着说一说,这首诗大致的意思。时间5分钟。学生自学3分钟,小组里交流2分钟。全班交流。(3)学习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出示课件45-47)教师提问:谁来试着说一说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意思?读完后,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说说你有什么感受?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高耸入云霄青 天的景色。预设2:读完这两句后,我感受到一股劈空而来的气流,气象万千。山河本来是不动的, 由于用了 “入” “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预设3: 一句写黄河,一句写华山,代表着奇伟壮丽的北方山河。然而,大好河山,陷于 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教师点拨:请你读出这种壮中有悲的感觉来。教师小结:是呀,诗的前两句要是与后两句结合起来理解,就会更有力地显示出诗人盼望 恢复祖国山河的焦灼心情,从而使得前两句对“三万里河”“五千仞岳”的描写成为一种典型 环境。而这种典型环境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的闪耀,其中也包孕着对南宋朝廷偏安妥 协的严厉斥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