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自然的语言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 (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 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 (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 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 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 (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 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 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 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
2、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 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 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1) (B) (2) (A) (3) (C)2 .解释下列词语。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3 .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4 .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5 .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
3、带和亚热带区域里”6 .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因为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喝气候有密切关系,它 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你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说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7 . (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示是什么? (3分)3、作者认为,“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 运”,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2分)4、在作者看来,人类在善待自己的同时,还应怎样善待自然界 的万物生灵? (2分)5、研读下面资料,在文中第四段找出揭示全球环境状况持续恶 化原因的一句话。(2分)在过去30年里,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 0。6摄氏度;20世纪 80年代,全
4、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90年代上升 到2O11亿。在今后30年内,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全球12% 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6、印度洋海啸使20多万人顷刻间灰飞烟灭,南京大屠杀使30 多万同胞惨遭日本侵略军杀害。请你针对其中的一种灾难写一条警世 语。(2分)希望人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答案1、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2、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2)、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3)、人类要团结协作3、略(言之有理即可)4、人与人之间要做到真正的和睦相处,人类要真正的关心呵护 自然界的万物生灵,不要只知道索取甚至破坏。5、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
5、改变寒暑6、略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4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 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 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 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 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解说 事理的。(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4)文中运用了 等说明方法。(5) “凡是” “都”在文中有什么表
6、达作用?参考答案:(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2),概括到具体(逻辑)(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5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 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 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 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 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
7、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 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 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但是在大连,连翘 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 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 便来得迟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 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 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 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8、。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 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 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 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 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 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4 分)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9、)(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 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3分)(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 题,有什么好处? (3分)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 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4分)参考答案:1、(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2、(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 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3、(6分,每小题3分)(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 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
10、冷。这 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 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 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4、(4分)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 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 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 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这样写好在哪里?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 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
11、读者的 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 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8 .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 什么?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 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9 .揣摩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 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次第,一个接一个。(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 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说明
12、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 用。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0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 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 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 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 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 耕地;桃花开了
13、,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 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 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3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 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 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 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 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 动植物的影响.59 .文中加点的“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A.劳动人民心中的话B.布谷鸟唱歌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
14、自然现 象60 .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A.下定义列数字B.下定义举例子C.作比较举例子D.列 数字作比较61 .对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 的作用。B. “传语”“暗示”“唱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 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表 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D.这句话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59. D60. B61. C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1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几段文字,回答14T8题。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15、。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 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 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 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 天,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在华北常 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 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 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但是在大连,连翘 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 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
16、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 便来得迟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 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 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 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 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 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 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
17、种乔木抽青和 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 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4 .文中两处应填入的连词恰当的是DA.虽然但是B.由于因此C.可是因而D.但是所以15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BA.大自然的语言B.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C.物候现象的特征D.物候的研究意义16 .选文的说明顺序是C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D.程序顺序17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 盛开”的诗句,这句诗与选文中意思一致的一句是AA.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B.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C.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
18、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D.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B.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 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C.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D.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 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 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 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 抽青日期。大
19、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2大自然的语言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 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 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 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 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么:她在声声地啼 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 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 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 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十二候。物候 知
20、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 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 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 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 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 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趋 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 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 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 反映了当天的
21、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 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 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 条件(气温、湿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 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 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4)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 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年、I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 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 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的洋槐的花
22、期,总 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 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 京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 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 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4 分)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 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 寒冷” 一句中加点
23、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3分)(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 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3分)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 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4分)参考答案1、(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2、(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 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3、(6分,每小题3分)(1) “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 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 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 “大自然的
24、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 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 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 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4、(4分)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 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 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 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320xx年岁末,印度洋发生空前的海啸,国际社会在积极展开救 援行动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类能否依靠自身力量躲过这场灾难?在 种种不切实际的议论中,人类至
25、上主义论调甚嚣尘上。有学者认为, 只要依靠各国共同协作,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就一定能避免类似悲 剧发生。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言论在许多大灾难后都出现过。其实, 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有限时间 和空间里,改善生存质量,或在较短时间内,延续人类的存在。这是 一种非常令人悲观的结局。当印度洋的海浪拍打着生命堤岸的时候, 正是那些被人称作低等动物的小爬虫们率先逃离自己的家园。人类自 称万物之灵,可是在灾难面前却一无所知。从人本主义到动物主义再到生态主义,人类认识不断飞跃着。但 是,即使爱护动物和大自然,人类也是以改善自身生存质量为目的来 对待自然万物的。这种自命不凡的本性,
26、决定了人类言行不一,也决 定了人类许许多多荒谬举动。在热带阳光下,人们赤诚相见,感受大 自然的恩赐,可是转过身来,衣冠楚楚,又自相残杀。人类仿佛要印 证,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动物主义和生态观念,有的只是人类需求与 供给。在现时短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妨碍他人得到同样的 财富,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哲学,妨碍了人类和睦相处。在地球生命之树上,人类只是随风飘扬的叶片。在宇宙轮回中, 地球寒暑改变着人类树叶的颜色,当地球充满阳光时,人类绚丽多彩; 当地球进入漫长寒冬时,人类的飘零也就难免。这是人类的宿命,也 是大自然的宿命。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可是,人类几千年 文明积累抵
27、不上大自然一次震怒。在大自然的漫长历程中,人类还处 在摇篮里,知识、财富,一切都只是挂在摇篮中随风飘荡的小铃铛, 它让人类欢乐、痛苦、奋斗、失望。人类正是在满足自己内心感受的 过程中度过一生。印度洋海啸摧毁了人们的家园,也给了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在自然生态中,人类其实只是很小的一环,分属于不同国家,且相互 争斗,可是在大自然的愤怒之下,终于有机会搁置争议,共同思考今 后的生活。这场灾难也是一个契机,相信人类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 有所醒悟。人类共同面对苦难,个人的苦难将有人分担;我们无法避免苦难, 但可以减轻他人的苦难,这就是人本主义的至高境界。在人类进化过 程中,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
28、其他动物本能感知的地方,人类懵懂 无知。所以,即使奉行人类中心主义,也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这是 为了人类自己,为了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在印度洋的涛声中,有的国家国土缩小了,有的国家公民失踪了。 这或许是大自然在暗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每个人的 体温来温暖全人类。在浩瀚的大洋,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一粒沙,只 有融入大海,才有生命的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会现出自己的亮度。 大自然将人类一次次地团结在一起,人们又一次次地相互挣脱逃离。 印度洋海啸似乎在告诫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 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1、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的“语 言”。作者希望人类能听懂它的“语言”。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 么? (1分)2、作者对印度洋海啸灾难进行了深刻反思,从中得到的三点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