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训练及重点字词解析0827(含答案和挖空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训练及重点字词解析0827(含答案和挖空训练).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文言文训练及重点字词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若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战!既知一时
2、之权,又知万世之利。”或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凡对问者,有因问小大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安暇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且文公又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谓“不厌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则所以胜楚破军者,舅犯之谋也。以其善言耶?则
3、雍季乃道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则以兼之矣。舅犯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者: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赏也。 (选自韩非子难一,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每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战而不胜A则国亡B兵弱C身死D名E息F安G暇待H万世之利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厌,指满足,与“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中“厌”字
4、的意思相同。B.“一时之权也”与“权,然后知轻重”(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权”字的意思相同。C.何伤,指损害了什么,“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中“何操”表示拿了什么,两者结构相同。D.道,指说、讲,与“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种树郭橐驼传)中“道”字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晋文公将与楚国人打仗,为楚国人多而自己国家人少而犯难,于是先后召来舅犯和雍季商议,雍季对舅犯的做法表示反对。B.晋文公虽然对雍季的回答表示肯定,却采用舅犯的计谋和楚国人作战,并且打败了楚国,回朝后对舅犯和雍季都进行了封赏。C.有人认为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晋文公的询问,韩非子对此进
5、行了驳斥,认为是晋文公所问的问题过于宏大。D.韩非子认为晋文公没有理解舅犯的话,舅犯所说的“不厌诈伪”是在打仗时用来对待敌军的计谋,是非常有用的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4分)(2)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4分)14.孔子(仲尼)和韩非子对晋文公先赏雍季而后赏舅犯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说明。(3分)【参考答案】10.AC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安暇待万世之利?11.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言知识的能力。权,前者指权宜的计策,后者指称量。12.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
6、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韩非子对此进行了驳斥,认为是晋文公所问的问题过于宏大”说法错误,从后文“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可知韩非子对这种说法是认同的。13.(1)焚烧树林来打猎,暂且获得了较多的野兽,但以后在这里就肯定打不到野兽了。(得分点:“田”“偷”“取”各1分,句意1分)(2)即使以后再有用这种方法来获利的情况,也没有会比这次战胜敌人的利益更大的了,还忧虑什么流传千古的利益不能到来呢?(得分点:“虽”“莫”“患”各1分,句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14.孔子认为晋文公先赏雍季而后赏舅犯是对的,说明晋
7、文公既懂得暂时的变通,又懂得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韩非子认为晋文公先赏雍季而后赏舅犯是错误的,应该先奖赏舅犯。(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大意相同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概括相关内容要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本题的主要信息在“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与“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两处。【参考译文】晋文公将与楚国人打仗,召舅犯来咨询这件事,说:“我将要和楚国人打仗,他们人多而我们人少,对此该怎么办?”舅犯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多礼的君子,不满足地追求忠诚老实;作战的时候,却不厌烦欺骗诡诈。您就用欺骗他们的手段好了。”文公辞退了舅犯,便召雍季来咨询这件事,说
8、:“我将要和楚国人打仗,他们人多而我们人少,对此该怎么办?”雍季回答说:“焚烧树林来打猎,暂且获得了较多的野兽,但以后在这里就肯定打不到野兽了;用欺诈的手段来对待民众,且取得了暂时的利益,但以后肯定不能再用这种办法来获利了。”文公说:“好。”辞退了班季后,文公用舅犯的计谋和楚国人作战而把他们打败了。回来以后奖赏爵禄,先赏雍季而后赏舅犯。大臣们说:“城濮的战事,是靠了舅犯的计谋。采用了他的建议而奖赏时却把他排在后面,合适吗?”文公说:“这不是你们所能懂得的。舅犯的话,是暂时的变通;雍季的话,才关系到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啊。”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晋文公称霸天下,是理所当然的啊!他既懂得暂时的变通
9、,又懂得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有人说: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询问。凡是回答问题,关键在于根据所问问题的大小缓急来回答。如果所问的问题高尚宏大,而臣下用低下狭隘的话来回答,那么英明的君主是不会接受的。现在文公问“如何用人少来对付人多”,而雍季却回答说“以后肯定不能再用这种办法来获利了”,这并不是用来回答问题的话。而且,文公既不懂得暂时的变通,又不懂得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打仗打赢了,那么国家安全而君主本身的地位也稳定了,兵力强大而君主的威望也树立起来了,即使以后再有用这种方法来获利的情况,也没有会比这次战胜敌人的利益更大的了,还忧虑什么流传千古的利益不能到来呢?如果这次战争没打赢,那么国家就会
10、灭亡而兵力就会衰弱,君主就会身死名灭,哪有空闲去等待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呢?希望获得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关键就在于今日的胜利;而要取得今日的胜利,就在于欺骗敌人;所以欺骗敌人,也就成全了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所以说: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询问。再说,文公也没有懂得舅犯的话。舅犯所谓“不厌烦欺骗诡诈”,并不是说要欺骗自己的民众,而是说去欺骗自己的敌人。敌人,是自己所要讨伐的国家,以后即使不能再用这样的办法去获利,又损害了什么呢?之所以文公先赏雍季,是因为雍季有功劳吗?但是用来战胜楚国打败楚军的,是舅犯的计谋啊。是因为他说了有用的好话吗?但雍季就说了那一句“以后肯定不能再用这种办法来获利了”,他这
11、个人并没有说什么有用的好话啊。舅犯倒已经兼有了功劳和很好的言论。舅犯所说的“多礼的君子,不满足地追求忠诚老实”:这忠诚,是用来爱护自己的部下的;这老实,是用来不欺骗自己的民众的。已经爱护部下而不欺骗民众了,还有什么言论比这更好的呢?但他一定要说“战胜楚军的办法来自欺骗诡诈”,那是军队打仗的计谋啊。舅犯在战前讲了有用的好话,在后来又有了使战争获胜的实绩,所以舅犯有了两样功劳却被放在后面加以评定奖赏,雍季在言论和实绩方面一样功劳都没有却先受到了奖赏。孔子还说什么“文公称霸天下,不也是应该的吗?”孔子实在不懂得什么是正确的奖赏啊。【挖空训练】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
12、,为之(这件事)奈何(拿怎么办)?”舅犯曰:“臣闻之:繁(多)礼君子,不厌(满足)忠信;战阵之间,不厌(厌烦)诈伪(欺骗诡诈)。君其(还是,表婉商)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辞别)舅犯,因(于是)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通“畋”,打猎),偷(暂且,苟且)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对待)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不再用这种方法)。”文公曰:“善。”辞雍季,以(用)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代词,他们)。归而行爵(赐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以为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若所知(知道,了解)也。夫舅犯言,一
13、时(暂时)之权(权宜之计,变通)也;雍季言,万世之利(利益)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战!既知(懂得)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或曰:雍季之对(回答),不当(相称,符合)文公之问。凡对问(应诏回答帝王的问题)者,有因(根据,依靠)问小大缓急而对(回答)也。所问高大(高尚宏达),而对以卑狭(矮小狭隘),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用来的方法)应也。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即使)有后复,莫(没有)大于此(状语后置),万世之利奚患(担心)不至(宾语前置)?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灭)安(哪里)暇(空
14、闲)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欺骗)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且文公又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谓“不厌(厌烦)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敌者,所伐之国也(判断句),后虽无复,何伤(损害)哉(宾语前置)?文公之所以(原因)先雍季者,以(因为)其功耶?则所以(用来)胜楚破(打败)军者,舅犯之谋(计谋)也。以其善(好)言耶?则雍季乃道(讲、说)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则以兼(同时具有)之矣。舅犯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者:忠,所以(用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谁)善于此(状语后置)?然必曰“出于诈
15、伪”者,军旅之计也。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评定,即奖赏),雍季无一焉而先赏。“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不也吗)?”仲尼不知善赏(正确的奖赏)也。 (选自韩非子难一,有删改)【参考译文】晋文公将与楚国人打仗,召舅犯来咨询这件事,说:“我将要和楚国人打仗,他们人多而我们人少,对此该怎么办?”舅犯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多礼的君子,不满足地追求忠诚老实;作战的时候,却不厌烦欺骗诡诈。您就用欺骗他们的手段好了。”文公辞退了舅犯,便召雍季来咨询这件事,说:“我将要和楚国人打仗,他们人多而我们人少,对此该怎么办?”雍季回答说:“焚烧树林来打猎,暂且获得了较多的野兽,但以后在这里就肯定打不
16、到野兽了;用欺诈的手段来对待民众,且取得了暂时的利益,但以后肯定不能再用这种办法来获利了。”文公说:“好。”辞退了班季后,文公用舅犯的计谋和楚国人作战而把他们打败了。回来以后奖赏爵禄,先赏雍季而后赏舅犯。大臣们说:“城濮的战事,是靠了舅犯的计谋。采用了他的建议而奖赏时却把他排在后面,合适吗?”文公说:“这不是你们所能懂得的。舅犯的话,是暂时的变通;雍季的话,才关系到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啊。”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晋文公称霸天下,是理所当然的啊!他既懂得暂时的变通,又懂得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有人说: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询问。凡是回答问题,关键在于根据所问问题的大小缓急来回答。如果所问的问
17、题高尚宏大,而臣下用低下狭隘的话来回答,那么英明的君主是不会接受的。现在文公问“如何用人少来对付人多”,而雍季却回答说“以后肯定不能再用这种办法来获利了”,这并不是用来回答问题的话。而且,文公既不懂得暂时的变通,又不懂得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打仗打赢了,那么国家安全而君主本身的地位也稳定了,兵力强大而君主的威望也树立起来了,即使以后再有用这种方法来获利的情况,也没有会比这次战胜敌人的利益更大的了,还忧虑什么流传千古的利益不能到来呢?如果这次战争没打赢,那么国家就会灭亡而兵力就会衰弱,君主就会身死名灭,哪有空闲去等待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呢?希望获得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关键就在于今日的胜利;而要取得今
18、日的胜利,就在于欺骗敌人;所以欺骗敌人,也就成全了流传千古的长远利益。所以说: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询问。再说,文公也没有懂得舅犯的话。舅犯所谓“不厌烦欺骗诡诈”,并不是说要欺骗自己的民众,而是说去欺骗自己的敌人。敌人,是自己所要讨伐的国家,以后即使不能再用这样的办法去获利,又损害了什么呢?之所以文公先赏雍季,是因为雍季有功劳吗?但是用来战胜楚国打败楚军的,是舅犯的计谋啊。是因为他说了有用的好话吗?但雍季就说了那一句“以后肯定不能再用这种办法来获利了”,他这个人并没有说什么有用的好话啊。舅犯倒已经兼有了功劳和很好的言论。舅犯所说的“多礼的君子,不满足地追求忠诚老实”:这忠诚,是用来爱护自己
19、的部下的;这老实,是用来不欺骗自己的民众的。已经爱护部下而不欺骗民众了,还有什么言论比这更好的呢?但他一定要说“战胜楚军的办法来自欺骗诡诈”,那是军队打仗的计谋啊。舅犯在战前讲了有用的好话,在后来又有了使战争获胜的实绩,所以舅犯有了两样功劳却被放在后面加以评定奖赏,雍季在言论和实绩方面一样功劳都没有却先受到了奖赏。孔子还说什么“文公称霸天下,不也是应该的吗?”孔子实在不懂得什么是正确的奖赏啊。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
20、:“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进:进展,此指不再学习新的曲子。文王操:古曲名,相传为周文王所作。材料二:子墨子问于儒者曰:“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子墨子曰:“子未我应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则子告我为室之故矣。今我问曰: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是犹曰:何故为室?曰:室以为室也。”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
21、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公孟墨子非乐)【注】犓豢:指牛羊猪狗等牲畜。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3分)且夫A仁者之为B天下C度也D非
22、为E其目之F所美G耳之H所乐I口之J所甘11.下列对文中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益,文中指增加,与成语“穷且益坚”中的“益”含义相同。B.辟席,指离开座位,“辟”与促织中“唇吻翕辟”的“辟”字意思不相同。C.刻镂,指雕刻,“镂”与劝学中“金石可镂”的“镂”字意思相同。D.邃,指所居深远,与小石潭记中“悄怆幽邃”的“邃”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学琴锲而不舍,他在练习一首琴曲时不仅仅要求会弹奏,还要深入到更高的境界层次,以至于最终悟出了古乐背后作曲人的形象。B.墨子论辩技艺高超,他在与儒者讨论音乐问题时抓住对方“乐以
23、为乐也”的回答,通过类比论证达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C.墨子主张实用主义,他认为仁者应当为天下兴利除弊,而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人民的温饱问题,因此批评文章、美食、建筑的功用。D.两则材料都记载了人物对话,但风格有所差异。相较于史记,墨子多用反复论说,在追求表意清楚的同时不失结构的层次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2)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14.请结合材料谈谈儒墨两家对音乐的不同态度。(3分)【参考答案】10 DGI 原文: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每对一处给
24、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翻译:仁者替天下考虑,并不是为了能见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快乐的声音,尝到美味11 A “穷且益坚”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12 C 一方面,文中“文章”意为彩绘、纹饰;另一方面,墨子没有批评它们的功用,只是认为不合时宜。13.(1)过了一段时间,(孔子)表现出静默深沉的样子,(有时)还安适愉快地抬头仰望,似有远大的志向。(采分点:“有间”,过了一段时间:“穆然”,静默的样子:“怡然”,愉快的样子;“焉”:词尾,表示状态)(2)然而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迹;向下考虑,不符合万民的利益。(采分点:“上”“下”,向上、向下:“中”,符合:“度”,考虑)14.(满分3分)1
25、儒家认为音乐的内涵丰富,能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从中能习得“曲”“数”“志”“为人”)(1分)墨家认为音乐艺术并不是不美(1分),只是当下人们欣赏音乐,就会耽误国事和农时,因此应该取消音乐。(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没学习新的曲目。师襄子说:“可以增加一些学习内容(学习新曲子)了。”孔子说:“我已经学会了曲子,只是还没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日子,师襄子说:“你已经学会了弹琴的技法,可以多学些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未领悟曲子中表达的思想。”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已经领悟了曲子中表达的思想,可以多学些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能了解出作曲者的形象(气质、品格)
26、。”过了一段时间,孔子表现出静默深沉的样子,有时还安适愉快地抬头仰望,似有远大的志向。就说:“我知晓作曲者的形象了。那人肤色黝黑,身材颀长,眼睛明亮深邃而能远望,好像成了天下四方的王,除了周文王谁还能成为这个样子呢!”师襄子站离坐席拜了两拜,说:“我的老师告诉我这首琴曲叫文王操。”材料二:墨子问一个儒者说:“为什么从事音乐?”儒者回答说:“以音乐作为娱乐。”墨子说:“你没有回答我。现在我问:为什么建造房屋?回答说:冬天避寒,夏天避暑,建造房屋也用来分别男女。那么,是你告诉了我造房屋的原因。现在我问:为什么从事音乐?回答说:以音乐作为娱乐。如同问:为什么建造房屋?回答说:建造房屋是建造房屋 一样
27、。”;墨子说:“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作为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仁者替天下考虑,并不是为了能见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快乐的声音,尝到美味,使身体安适。让这些来掠取民众的衣食财物,仁人是不做的。因此,墨子之所以反对音乐,并不是认为大钟、响鼓、琴、瑟、芋、笙的声音不使人感到快乐,并不是以为雕刻、纹饰的色彩不美,并不是以为煎灸的豪养的牛猪等的味道不香甜,并不是以为居住在高台、厚榭、深远之屋中不安适。虽然身体知道安适,口里知道香甜,眼睛知道美丽,耳朵知道快乐,然而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迹;向下考虑,不符合万民的利益。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活动是错误
28、的!”【挖空训练】材料一:孔子学鼓琴(弹琴)(于)师襄子(省略句,状语后置),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增加)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掌握,了解)其数(技法,技巧)也。”有间(过了一段时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志趣,意旨)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代作曲的人)为人(指人在形貌和品性方面所表现的特征)也。”有间,有所穆然(静默的样子)深思焉,有所怡然(愉快的样子)高望(抬头远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黑)而黑,几(通“颀”,颀长)然而长,眼如望羊(同“望洋”远望的样子),如王四国(四方天下),非文王其(
29、还)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离开座位)再拜(拜了两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进:进展,此指不再学习新的曲子。文王操:古曲名,相传为周文王所作。材料二:子墨子问于儒者曰:“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娱乐)也。”子墨子曰:“子未我应(回答)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建造房屋)?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分别)也。则子告我为室之故(原因)矣。今我问曰: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是犹曰:何故为室?曰:室(建造房屋,动词)以为室也。”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必务(致力于)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法则)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替)天下度(考虑)也非为其目(看)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损害)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的原因)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快乐)也;非以刻镂(雕刻)、文章(彩绘,纹饰)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chu)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深远)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安适)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向上)考之不中(符合)圣王之事(事迹);下(向下)度(考虑)之,不中万民之利(利益),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公孟墨子非乐)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