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_T 2099.5-2018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第5部分:安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4_T 2099.5-2018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第5部分:安全.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43.040.10T35备案号:59237-2018DB44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2099.52018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5部分:安全ElectricvehiclewirelesspowertransfersystemPart5:Safetyandsecurity2018-01-02发布2018-04-02实施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4/T2099.5-2018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缩略语.25通信安全.26电气安全.87机械安全.128防雷.159电磁场辐射.16附录A(资料性附录)认证数据(AuthenticationVector)
2、的生成.19附录B(资料性附录)SIM卡中的用户鉴权函数.20IDB44/T2099.52018前言DB44/T20992018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分为十个部分:第1部分:通用要求;第2部分:通信协议;第3部分:磁耦合;第4部分:接口;第5部分:安全;第6部分:管理系统;第7部分:电能计量要求;第8部分:地面设施;第9部分:车载设备;第10部分:充电站。本部分为DB44/T20992018的第5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广东省电动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汽车
3、工业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广东省中山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广东省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广汽三菱汽车有限公司、深圳市佳华利道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深圳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刘红军、李海东、王益群、高士艳、胡超、梁丰收、牛凯华、刘秀田、唐君华、樊哲、何素虹、吴镇邦、庄智东、章登清、焦永杰、曹勇、陈华文、邵浙海、张鸿展、李红、刘洋成、蔡念浩、刘宜仔、郑楷演、令狐云波、李永生。IIDB44/T2099.52018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5部分:安全1范围
4、本部分规定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通信安全、电气安全、机械安全、防雷和电磁场辐射。本部分适合于地面通信控制单元、车载通信控制单元和无线充电控制管理系统属于同一个充电运营商的使用场景。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4207-2012固体绝缘材料耐电痕化指数和相比电痕化指数的测定方法GB/T4943.1-2011信息技术设备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5169.10-2006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0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灼热丝装置和通
5、用试验方法GB/T5169.16-2008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6部分:试验火焰50W水平与垂直火焰试验方法GB/T5169.21-2006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21部分:非正常热球压试验GB7251.1-2013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GB7251.5-2008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5部分:对公用电网动力配电成套设备的特殊要求GB/T16935.1-2008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1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GB/T20138-2006电器设备外壳对外界机械碰撞的防护等级(IK代码)GB/T30789.3-2014色漆和清漆涂层老化的评价缺陷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外观
6、均匀变化程度的标识第3部分:生锈等级的评定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QC/T895-2011电动汽车用传导式车载充电机DB44/T2099.1-2018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ICNIRP2010ICNIRP时变磁场的电磁场曝露限值导则(ICNIRPGuidelinesforlimitingexposuretotimevaryingelectricandmagneticfields(1Hz100kHz)IETFRFC4346传输层安全(TLS)协议1.1版(TheTransportLayerSecurity(TLS)ProtocolVersion1.1)3术语和定
7、义DB44/T2099.1-20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1DB44/T2099.52018Wi接口WiinterfaceWCCMS与IVU之间的接口3.2Wc接口WcinterfaceWCCMS与CSU之间的接口3.3Ci接口CiinterfaceCSU与IVU之间的接口3.4安全管理securitymanagement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保证软件系统的完整性及软件系统不被破坏或泄露。4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EMC: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TLS:传输层安全(TransportLayerSecurity)VIN:车辆
8、识别码(VehicleIdentificationNumber)CSU:地面通信控制单元(CommunicationServiceUnit)IVU:车载通信控制单元(In-VehicleUnit)WPT:无线功率传输(WirelessPowerTransfer)5通信安全5.1安全框架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信网络是连接地面通信控制单元、车载充电单元和无线充电控制管理平台的基础网络,其安全架构如图1。通信接口的安全主要是指保障控制信令和充电数据的安全性,主要的通讯接口包括IVU和WCCMS之间的接口Wi,CSU与WCCMS之间的接口Wc,CSU和IVU之间的接口Ci。该安全框架定义了三个类型的安
9、全功能,每个类型的安全功能应对一定的安全威胁,达到既定的安全目标。三个类型的安全功能说明如下:a)A1类型IVU和充电用户接入WCCMS的安全,包括Wi接口的通信安全和IVU设备的可信接入。此安全功能保证IVU和充电用户安全接入业务,避免来自网络上的伪造、窃听、拒绝服务和重放等攻击。b)A2类型CSU接入WCCMS的安全,包括Wc接口的通信安全和CSU设备的可信接入。此安全功能保证CSU安全接入业务,避免来自网络上的伪造、窃听、拒绝服务和重放等攻击。c)A3类型IVU接入CSU的安全。此安全功能保证IVU和CSU之间Ci接口的控制信令和数据的安全性。2DB44/T2099.52018图1电动汽
10、车无线充电系统安全架构5.2安全需求5.2.1A1类型安全需求5.2.1.1IVU设备完整性验证需求IVU应支持对设备硬件系统、固件、系统软件和配置信息的完整性认证,以防止IVU被恶意篡改造成对车载充电系统的恶意破坏。IVU的硬件和固件完整性应进行安全管理;硬件模块和固件的更新应以安全的方式进行保护。IVU的软件完整性应进行安全管理;软件的初始安装、更新都应以安全的方式进行保护。IVU的参数应进行安全管理;设备的参数配置应以安全的方式进行保护。IVU中存储的敏感数据应得到安全保护;比如密钥信息应以物理安全的方式进行管理。WCCMS应具备IVU的接入验证机制,以保证IVU的可信接入,如果IVU不
11、能满足可信接入的需求,应能够采取必要的禁止访问或隔离的手段,并应具备相应的机制,引导被隔离的IVU进行安全性修补和升级。5.2.1.2IVU与WCCMS通信接口Wi的安全需求如图2所示的A1类型应支持WCCMS与IVU之间的相互认证,还应支持基于SIM卡的充电用户和WCCMS之间的双向认证。WCCMS和IVU之间应支持设备和用户组合认证。WCCMS和IVU之间的通信应支持消息机密性和完整性保护。WCCMS应具有安全机制以检测IVU设备和SIM的绑定关系。图2A1类型安全IVU和WCCMS之间使用传输层安全协议TLS进行IVU与WCCMS之间的认证和通信安全保护,其中:1)TLS选用版本应当不低
12、于V1.1(RFC4346);2)TLS应能使用IVU和WCCMS各自的证书进行双向认证,必须使用IVU证书实现WCCMS对IVU的认证;3DB44/T2099.520183)IVU和WCCMS应该支持X.509V3数字证书的处理能力;4)TLS应支持相应TLS版本所强制的算法套件;5)TLS应至少支持下述密码套件:TLS_RSA_WITH_3DES_EDE_CBC_SHA;6)WCCMS和IVU应支持TLS中定义的会话恢复。5.2.2A2类型安全需求5.2.2.1CSU设备完整性验证要求CSU应支持对设备硬件系统、固件和系统软件的完整性认证,以防止CSU被恶意篡改造成对充电系统的恶意破坏。C
13、SU的硬件和固件完整性应进行安全管理;硬件模块和固件的更新应以安全的方式进行保护。CSU的软件完整性应进行安全管理;软件的初始安装、更新都应以安全的方式进行保护。CSU的参数应进行安全管理;设备的参数配置应以安全的方式进行保护。CSU中存储的敏感数据应得到安全保护;比如密钥信息应以物理安全的方式进行管理。WCCMS应具备CSU的接入验证机制,以保证CSU的可信接入,如果CSU不能满足可信接入的需求,应能够采取必要的禁止访问或隔离的手段,并应具备相应的机制,引导被隔离的CSU进行安全性修补和升级。5.2.2.2CSU与WCCMS通信接口Wc的安全要求如图3所示的A2类型应支持WCCMS对CSU之
14、间的相互认证;还应支持基于SIM卡的充电用户和WCCMS之间的双向认证。WCCMS和CSU之间应支持设备和用户组合认证。WCCMS和CSU之间的通信应支持消息机密性和完整性保护。WCCMS应具有安全机制以检测CSU设备和SIM的绑定关系。图3A2类型安全CSU和WCCMS之间使用传输层安全协议TLS进行CSU与WCCMS之间的认证和通信安全保护,其中:1)TLS选用版本应当不低于V1.1(RFC4346);2)TLS应能使用CSU和WCCMS双向证书进行双向认证,必须使用CSU证书实现WCCMS对CSU的认证;3)CSU和WCCMS应该支持X.509V3数字证书的处理能力;4)TLS应支持相应
15、TLS版本所强制的算法套件;5)TLS应至少支持下述密码套件:TLS_RSA_WITH_3DES_EDE_CBC_SHA;6)WCCMS和CSU必须支持TLS中定义的会话恢复。5.2.3A3类型安全需求如图4所示的A3类型应支持CSU和IVU的双向认证,之间传输的控制信令应具备机密性、完整性和数据源认证,之间传输的数据可进行完整性保护和数据源认证。4DB44/T2099.52018图4A3类型安全IVU和CSU之间使用TLS保证控制信令的安全,其中:1)IVU和CSU必须使用各自的数字证书进行双向认证;2)IVU和CSU应该支持X.509V3数字证书的处理能力;3)TLS版本不低于V1.1(R
16、FC4346);4)TLS除了应当支持相应TLS版本所强制的算法套件,还应当额外支持市场上广泛部署的密码套件:TLS_RSA_WITH_3DES_EDE_CBC_SHA;5)IVU和CSU必须支持TLS中定义的会话恢复。5.3安全技术要求5.3.1A1/A2安全技术要求5.3.1.1CSU(IVU)设备完整性验证流程为了保证CSU和IVU的设备可信,需要提供非易失性的可信环境用于存储设备的硬件、固件、软件和配置信息的验证信息,如图5。图5可信环境设备的完整性验证可以采用基于数字证书的非对称密钥设备完整性管理方法,其流程如图6。CSU和IVU获取设备信息,包括硬件、固件和软件等,使用哈希散列算法
17、计算设备信息的哈希值,利用CSU和IVU私钥对其签名;CSU和IVU向WCCMS发送设备完整性请求,携带CSU和IVU标识,签名的设备信息;WCCMS获取CSU和IVU标识对应的设备信息,计算其哈希值,使用CSU和IVU数字证书对接收到的来自CSU和IVU设备的设备信息签名进行验证,比较WCCMS计算的设备信息哈希值与接收到的设备信息哈希值的一致性,如果相等则表明CSU和IVU设备未被篡改;WCCMS向CSU和IVU返回完整性校验响应。5DB44/T2099.52018CSUWCCMSCSU获取设备信息,使用哈希散列算法计算H=hash(设备信息),利用私钥进行签名Srf=Sig(H,Kpri
18、)设备完整性验证请求(CSUID,Srf)WCCMS获取CSUID对应的设备信息,计算其哈希散列H=hash(设备信息),利用CSU证书进行签名Srf验证,比较H与H是否相等,相等则CSU未被篡改完整性校验响应图6设备完整性验证流程图5.3.1.2基本认证流程基本认证流程如图7。图7基本认证流程图IVU/CSU参考RFC4346,建立TLS安全连接。基于TLS协议,IVU/CSU和WCCMS之间协商TLS版本和密码套件等握手信息,WCCMS必须使用IVU/CSU数字证书认证IVU/CSU,WCCMS和IVU/CSU协商产生会话密钥。由此完成加密隧道的建立;可选地,IVU/CSU进行设备完整性验
19、证,详细流程参看4.3.1.1;6DB44/T2099.52018IVU/CSU向WCCMS发起用户认证请求,参数包括IVU/CSUID和IMSI,如果步骤2未进行设备完整性验证,则可选携带IVU/CSU计算的设备完整性验证签名作为认证请求参数;WCCMS验证IVU/CSU和IMSI的绑定关系,可选的,如果接收到设备完整性验证签名,则进行设备完整性验证;WCCMS根据IVU/CSU的IMSI生成认证向量(AV),认证向量AV是一个三元组,即(RAND,AUTN,XRES),生成认证向量的流程参看附录A;取认证向量中的RAND和AUTN,作为参数将用户认证请求消息发送给IVU/CSU;IVU/C
20、SU验证AUTN,完成对网络的认证,并计算RES,算法参看附录B;如AUTN验证成功,IVU/CSU向WCCMS返回用户认证响应,参数为RES;WCCMS验证RES和XRES的一致性;如验证成功,WCCMS向IVU/CSU发送用户认证响应。5.3.1.3认证流程,并验证车,SIM和设备的绑定验证车,SIM和设备绑定的认证流程如图8。图8验证车,SIM和设备绑定的认证流程图IVU参考RFC4346,建立TLS安全连接。基于TLS协议,IVU和WCCMS之间协商TLS版本和密码套件等握手信息,WCCMS必须使用IVU数字证书认证IVU,WCCMS和IVU协商产生会话密钥。由此完成加密隧道的建立;I
21、VU从CAN总线获取车架号VIN,并且与IVUID或IMSI生成签名认证值;IVU向WCCMS发起认证请求,采用简单校验方式,参数包括IVUID、IMSI和VIN;采用签名校验方式,参数包括签名认证值,和IVUID、IMSI或VIN中的一个;WCCMS验证VIN和IVUID(或者IMSI)的绑定关系;或者,通过签名认证值验证VIN和IVUID(或者IMSI)的绑定关系;7DB44/T2099.52018步骤5-9与4.3.1.2中的步骤5-9相同。5.3.2A3安全技术要求5.3.2.1A3控制信令接口安全技术要求IVU接入CSU的认证流程如图9。图9IVU接入CSU的认证流程图IVU/CSU
22、参考RFC4346,建立TLS安全通道,以保证IVU和CSU之间传输的控制信令的安全性。IVU和CSU使用各自的证书进行双向认证,基于TLS握手协议协商IVU和CSU之间使用的密码算法套件和会话密钥,建立安全通道。5.3.2.2A3数据接口安全技术要求为了保证Ci接口数据的实时传输,数据可采用基于密钥相关的哈希运算消息认证码HMAC进行完整性保护和数据源认证保护。6电气安全6.1铭牌和标识6.1.1铭牌和标识要求设备铭牌应符合DB44/T2099.1-2018中条款16.1规定的要求。无线充电系统设备应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包括但不限于:接地标识、大漏电流警示标识、高压危险警示标识等。6.1
23、.2铭牌标识耐久性试验产品上与安全有关的标识,例如铭牌、警告标签、保护地标识、开关标识等,用蘸水的棉布擦拭标记15s,然后用蘸汽油的棉布擦拭标记15s,擦拭力不低于5N。经过擦拭后,标记应清晰可辨,不可掉色,不可轻易被揭掉,不应出现卷边。6.2绝缘电阻6.2.1绝缘电阻要求应符合DB44/T2099.1-2018中条款11.3规定的要求。6.2.2绝缘电阻试验a)地面设备:8DB44/T2099.52018输入对地(机壳)、输出对地(机壳)绝缘电阻测试:试验电压DC1000V,测试时间30s,绝缘阻抗不低于10M;b)车载设备:输入对机壳、输出对机壳绝缘电阻测试:试验电压DC1000V,测试时
24、间30s,绝缘阻抗不低于10M。6.3介电强度6.3.1介电强度要求应符合DB44/T2099.1-2018中条款11.4.1规定的要求。6.3.2介电强度试验a)地面设备:1)输入对地(机壳)、输出对地(机壳)耐压测试:按DB44/T2099.1-2018中条款11.4.1表7的要求进行耐压试验,测试时间1min,测试过程中无绝缘击穿和飞弧现象;2)输入对通讯端口、输出对通讯端口耐压测试:按DB44/T2099.1-2018中条款11.4.1表7的要求进行耐压试验,测试时间1min,测试过程中无绝缘击穿和飞弧现象。b)车载设备:1)输入对地(机壳)、输出对地(机壳)耐压测试:按DB44/T2
25、099.1-2018中条款11.4.1表7的要求进行耐压试验,测试时间1min,测试过程中无绝缘击穿和飞弧现象;2)输入对通讯端口、输出对通讯端口耐压测试:按DB44/T2099.1-2018中条款11.4.1表7的要求进行耐压试验,测试时间1min,测试过程中无绝缘击穿和飞弧现象。6.4冲击耐压6.4.1冲击耐压要求应符合DB44/T2099.1-2018中条款11.4.2规定的要求。6.4.2冲击耐压试验在无线充电系统的控制柜非电气连接的各带电回路之间、各独立带电回路与地(金属外壳)之间按DB44/T2099.1-2018中条款11.4.1表8的规定施加3次正极性和3次负极性标准雷电波的短
26、时冲击电压,每次间隙不小于5s,脉冲波形1.2/50s,电源阻抗500,试验时其他回路和外露的导电部分接地,试验过程中,试验部位不应出现击穿放电,允许出现不导致损坏绝缘的闪络。如果出现闪络,则应复查介电强度,介电强度试验电压为规定值的75%。6.5接地电阻6.5.1接地电阻要求a)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柜保护连接导体接地连续性应满足如下要求:1)额定电流I小于或等于16A时,保护连接导体的阻值不能超过0.1W,测试后保护连接导体不能损坏;2)额定电流I大于16A时,保护连接导体(保护连接导体的最小尺寸见表1要求)的压降不能超过2.5V,测试后保护连接导体不能损坏。9要考虑的电路电流额定值/A最小导体
27、尺寸2横截面积/mm2AWG或kcmil/(横截面积mm)16I251.514(2)25I322.512(3)32I40410(5)40I6368(8)63I80106(13)80I100164(21)100I125252(33)125I160351(42)160I190500(53)190I23070000(85)230I260950000(107)260I300120250kcmil(126)300I340150300kcmil(152)340I400185400kcmil(202)400I460240500kcmil(253)注:所提供的AWG和kcmil尺寸仅供参考,括号中的相关截面积
28、仅给出经圆整的有效数.AWG是美国线规,术语”cmil”系指圆密耳1个圆密耳等于直径为1密耳(千分之一英寸)的圆面积。这些术语通常在北美用于说明导线的尺寸。DB44/T2099.52018表1保护连接导体的最小尺寸c)无线充电系统车载设备等电位连续性应满足如下要求:1)额定电流小于或等于16A时,任意两点之间的阻值不能超过0.1W,测试后产品不能损坏;2)额定电流大于16A时,任意两点之间的压降不能超过2.5V,测试后产品不能损坏。6.5.2接地电阻试验选择无线充电系统输入接地端为一测试点,在远离输入接地端为另一测试点;在两个测试点间通过2倍的输入额定电流,用电压表测量该两点间的电压降,计算两
29、点间的电阻。a)如果待测电路额定电流小于或等与16A时,测试电流是待测电路额定电流的2倍,测试时间为2min;b)如果待测电路额定电流大于16A,测试电流为待测电路额定电流的2倍,测试时间参照GB4943.1-2011表2E的要求。6.6接触电流6.6.1接触电流要求应符合DB44/T2099.1-2018中条款11.2规定的要求。6.6.2接触电流试验在无线充电系统正常工作时,用接触电流测试仪器(模拟人体阻抗)进行测试,测试每根输入火线、零线与保护地线的泄漏电流值,试验方法应满足DB44/T2099.1-2018中条款11.2的要求。注:测试前电网输入与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柜之间需要加入一个隔离
30、变压器设备,其输出容量需要大于无线充电系统工作时的输出功率。10额定绝缘电压/V额定电流63A额定电流63A交流直流电气间隙/mm爬电距离/mm电气间隙/mm爬电距离/mmUAC60UDC75233460UAC25075UDC3003458250UAC380300UDC45046610380UAC500450UDC600610812额定绝缘电压/V电气间隙/mm爬电距离/mmUi603.03.060Ui3005.06.0300Ui7008.010.0DB44/T2099.520186.7设备内电容器的放电6.7.1电容器放电要求应符合DB44/T2099.1-2018中条款11.3规定的要求。
31、6.7.2电容器放电试验无线充电系统正常工作时,从设备外部连接端子断开后开始计时,人员可触及的导电部分之间或任何导电部分和保护导体之间的电压降低至直流60V或者存储的能量降低至0.2J时停止计时,这段时间即为放电时间,放电时间要求不超过10s。或者,检查设备外部连接处断开后的连接端子,若能满足IPXXB防护等级,则不需要进行放电时间的测试。6.8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6.8.1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a)无线充电系统地面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满足表2规定的要求。当主电路与控制电路或辅助电路的额定绝缘电压不一致时,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分别按其额定值选取。具有不同额定值主电路或控制电路导电部分之间
32、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应按最高额定绝缘电压选取。小母线、汇流排或不同级的裸露的带电导体之间,以及裸露的带电导体与未经绝缘的不带电导体之间的电气间隙不小于12mm,爬电距离不小于20mm。在海拔超过1000m以上时,其电气间隙值应乘以GB/T16935.1标准规定的海拔修正系数来进行计算。表2无线充电系统地面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b)无线充电系统车载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满足表3规定的要求。作为装置组成部件的电器元件及单元,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相应标准规定。在海拔超过1000m以上时,其电气间隙值应乘以GB/T16935.1标准规定的海拔修正系数来进行计算。表3无线充电系统车载设
33、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11额定绝缘电压/V额定电流63A额定电流63A交流直流电气间隙/mm爬电距离/mm电气间隙/mm爬电距离/mm500UAC660600UDC700612814660UAC750700UDC80010141020750UAC1140800UDC120014201428注:表中所列电压和电流均为交流方均根值或直流值。DB44/T2099.52018表3(续)6.8.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试验6.8.2.1电气间隙试验使用游标卡尺(或等同测试仪器)测试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壳表面的最短距离,结果应符合6.8.1的要求。6.8.2.2爬电距离试验按GB/T16935.1-
34、2008中的6.2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6.8.1的要求。7机械安全7.1一般要求无线充电系统地面设备采用的材料应能承受机械、电气、热和环境应力,可在指定的环境条件下运行。经过如下的每个测试之后,WPT系统应能在标称电压下输出最大功率。通过以下测试来检验是否合格:a)设备IP等级不受影响,详见DB44/T2099.1-2018中9.2章节规定;b)户外柜门可正常操作使用,锁点不受损;c)对于有金属外壳的无线充电设备,永久或暂时的扭曲变形不会导致带电部件和外壳之间发生接触;d)不允许性能降低。有绝缘材料外壳的无线充电设备在满足以上条件的情况下,小凹痕、小程度的表面开裂或剥落损伤可以忽略,
35、只要裂缝没有危害到无线充电设备的正常使用。7.2稳定性/机械冲击7.2.1限制访问的位置外壳能抵抗的最小机械冲击程度应为IK07,见GB/T20138-2006相关规定。通过检查、测量和实验来检验是否合格,合格测试见7.1。7.2.2不受限制访问的位置在非限制区的设备外壳的机械性能应符合GB7251.5-2008中8.2.101的测试要求。对壁挂式设备,最小机械冲击保护等级应为IK08。对地面安装设备,最小机械冲击保护等级应为IK10。12频率/Hz振幅/mm加速度/2m/s扫频速率/oct/min每一方向试验时间/h10251.2-1825500-30注1:表中的振幅和加速度适用于“Z”和“
36、Y”方向,对于“X”和“Y”方向其振幅和加速度值可以除以2。注2:振动试验时的“Z”方向规定为:与汽车的垂直方向平行的方向。DB44/T2099.52018通过测试确认是否合格,合格测试见7.1。有绝缘材料外壳的无线充电设备在满足以上条件的情况下,小凹痕、小程度的表面开裂或剥落损伤可以忽略,只要裂缝没有危害到无线充电设备的正常使用。7.2.3车辆过载过载能力必须由制造商在操作手册中说明。车辆过载能力应符合制造商规定的要求。7.3机械负荷非车载无线充电设备(含地面安装及壁挂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a)按制造商的安装说明固定;b)在其顶部水平(或者最易变形的)四个方向水平方向施加500N的力5min
37、,加载负荷时形变不应大于50mm,移开负载后不应大于10mm,且不应损坏;c)地面安装的设备还应符合以下要求:静态负荷符合GB7251.5-2008中8.2.101.1.1的测试要求;冲击负荷GB7251.5-2008中8.2.101.1.2的测试要求;扭曲应力应符合GB7251.5-2008中8.2.101.1.3的测试要求;门的强度应符合GB7251.5-2008中8.2.101.3的测试要求;锋利物体引起的机械冲击力应符合GB7251.5-2008中8.2.101.5的测试要求。7.4振动7.4.1概述车载设备应按照QC/T895-2011进行振动测试和冲击测试并满足相应要求。固定安装的供电设备可不进行振动测试。7.4.2振动试验要求车载充电机处于不工作状态,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