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1_T 102.2-2021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第2部分:污染修复方案编制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401_T 102.2-2021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第2部分:污染修复方案编制技术规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13.080CCSZ10DB4401广州市地方标准DB4401/T102.2202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第2部分:污染修复方案编制技术规范SoilpollutionpreventionandcontroloflandforconstructionPart2: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remediationschemeofcontamination2021-09-09发布2021-10-01实施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广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发布DB4401/T102.22021目次前言.III引言.I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
2、24.1基本原则.24.2工作程序.25选择修复模式.35.1确认地块条件.35.2细化地块概念模型.45.3确认修复目标.45.4确定修复模式.46筛选修复技术.56.1分析比较修复技术适用性.56.2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56.3确定修复技术.57制定修复技术方案.67.1制定修复技术路线.67.2确定修复技术工艺参数.67.3修复技术方案.67.4施工平面布局规划.77.5施工组织安排.77.6异地风险管控和修复要求.77.7修复后土壤环境管理要求.88制定环境保护方案.88.1环境保护方案内容.88.2二次污染防治方案.88.3环境监测计划.98.4环境应急计划.99修复方案文本编制.9
3、9.1形式要求.9IDB4401/T102.220219.2修复方案大纲.9附录A(资料性)常见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10附录B(资料性)污染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转移联单(样表).15附录C(资料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方案编制大纲.16IIDB4401/T102.22021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为DB4401/T102的第2部分。DB4401/T102拟分为以下部分:第1部分: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范第2部分:污染修复方案编制技术规范第3部分:土壤重金属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第4部分:土壤挥发性有机物监
4、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本文件由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州市环境技术中心、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谭海剑、张静雯、周展锋、胡丹心、吴文成、宋清梅、叶建平、陈泽雄、方皓、符云琳、吴颖欣、黄志坚、周志军、马少杰、吴嘉慧。IIIDB4401/T102.22021引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加强广州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广州市土壤污染修复方案的编制工作,制定本文件。DB4401/T102计划编制若干部分,第1部分的技
5、术要求是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工作的前期技术性工作,通过使用第1部分规定的技术方法以查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从而判断被调查的建设用地地块土壤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相应要求。对于不满足要求需要修复的,按第2部分规定的技术要求编制污染修复方案,以指导污染修复工作,保障修复效果;第3部分和第4部分规定了土壤污染防治相关重金属和挥发性有机物监测工作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其他部分均围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不同方面提出技术要求。IVDB4401/T102.2202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第2部分:污染修复方案编制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方案编制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选择修复
6、模式、筛选修复技术、制定修复技术方案、制定环境保护方案、编制修复方案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广州市辖区内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方案的编制工作。本文件不适用于放射性污染和致病性生物污染的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方案编制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2523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18597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30485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7、GB34330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36600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HJ25.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4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662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DB44/26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01/T11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志与监控终端、车厢规格与密闭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土壤修复soilremediation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固定、转移、吸收、降解或转化地块土壤中
8、的污染物,使其含量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来源:HJ25.42019,3.13.2修复模式remediationstrategy1DB4401/T102.22021对地块进行修复的总体思路,包括原地修复、异地修复、异地处置、自然修复、污染阻隔、居民防护和制度控制等,又称修复策略。来源:HJ25.42019,3.43.3修复目标targetforremediation由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的目标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不产生直接或潜在危害,或不具有环境风险的污染修复终点。来源:HJ25.42019,3.23.4污染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治理模式col
9、laborativeremediationmodelofcontaminatedsoilandgroundwater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将一定区域内的污染土壤(包括含水层土壤)和与其相关联的污染地下水一并进行修复治理,使该区域的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可满足相应环境要求的模式。4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4.1基本原则4.1.1科学性在前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综合考虑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目标、修复技术的处理效果、修复时间、修复成本、修复工程的环境影响等因素,制定修复方案。4.1.2可行性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地块的污染性质、程度、范围以及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合理选择
10、土壤修复技术,因地制宜制定修复方案,使修复目标可达,且修复工程切实可行。4.1.3安全性制定地块修复方案要确保污染地块修复工程实施安全,防止对施工人员、周边人群健康以及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和二次污染。4.2工作程序土壤污染修复方案编制工作分为选择修复模式、筛选修复技术和制定修复方案3个阶段,工作程序应按图1进行。2DB4401/T102.22021图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方案编制的工作程序5选择修复模式5.1确认地块条件5.1.1核实前期按照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和风险评估报告等相关资料中有关目标污染物、污染范围、污染量、地块水文地质条件、用地规划地块利用方式、环境敏感受体、未来建(构)筑物等的
11、一致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如发现已有资料不能满足修复方案编制基础信息要求,应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必要时,还可结合地块现状开展补充性调查,以满足修复工程要求。补充资料及补充性调查工作要求参考HJ25.1、HJ25.2、HJ25.3和HJ25.4。5.1.2现场考察地块现状,特别关注相对于前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时发生的重大变化,如是否发生动土施工等情况,以及周边环境保护敏感目标的变化情况。现场考察地块修复工程施工条件,3DB4401/T102.22021特别关注地块用电、用水、用气、施工道路、安全保卫等情况,为修复方案的工程施工布局提供基础信息。5.1.3如地块利用方式或其他重要条件发生变化,
12、可能对修复效果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不足以支撑修复工作,应重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5.2细化地块概念模型5.2.1进一步结合地块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的理化参数、空间分布及其潜在迁移途径和风险评估结果等因素,对概念模型进行细化。5.2.2以文字、图、表等形式描述地块地层特征、地下水埋深与流向、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与迁移方式、污染介质与受体的相对位置、受体的可能暴露途径以及未来建(构)筑物特征等。5.2.3在修复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应根据所获取的地块基础信息情况动态更新地块概念模型。5.3确认修复目标5.3.1依据HJ25.3、GB36600等有关标准,充分考虑地
13、块所在区域土壤中目标污染物的背景含量及目标污染物形态与迁移转化规律等,对前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提出的修复目标进行合理性分析。5.3.2修复方案中的目标污染物、修复目标值、修复范围(修复边界、拐点坐标、污染深度等)和修复量原则上与经评审的地块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一致。如出现本文件5.1.3情形,应按新的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修复目标。5.3.3对于采用污染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治理的,应依据接收地地下水用途和HJ25.3中保护地下水的推荐模型计算的土壤风险控制值作为土壤中相应污染物的修复目标值;污染地下水根据处理后的去向确定修复/处理目标;当保护地下水的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小于保护人体健康的土壤污
14、染修复目标值时,应以保护地下水的土壤污染修复值为准。5.3.4确需调整原有修复目标值,应报组织评审相应风险评估报告的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确认或重新组织评审,并附相关支撑文件。5.3.5根据所采取的修复技术特点,可在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修复目标基础上增加修复目标,增加修复目标的情形可包括:a)对采用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和修复的,应增加污染物浸出浓度作为修复目标,浸出浓度应达到接收地地下水用途对应GB/T14848等标准限值或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危害。b)若修复后土壤外运到其他地块,应根据接收地土壤暴露情景和可能的生态环境影响等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修复目标。c)对化学氧化/还原、生物修复处理有机污染土壤等
15、工艺,在小试、中试等表明存在次生有机污染物的,应提出相应修复目标。5.4确定修复模式5.4.1应结合地块环境特征和污染特征,对土壤和地下水存在的污染风险进行综合判定。5.4.2在分析前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地块特征条件、目标污染物、修复范围、修复量和修复周期、未来开发建设规划、预期经费投入,选择确定地块修复总体思路。永久性处理修复优先于处置,即显著减少污染物数量、毒性和迁移性。鼓励采用绿色、可持续和资源化的修复技术。需将污染土壤转运出原污染地块的,应确定污染土壤量、去向、运输方式、路线和最终处置措施。5.4.3对采用污染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治理模式的,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6、:a)地下水污染区域周边无地下水污染源或污染源已全部清除;b)风险评估报告已按本文件5.3.3的方法确定了保护地下水的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和修复范围;4修复土壤量/m3采样单元数量20001200010000210000500003500004DB4401/T102.22021c)土壤污染范围已包含地下水修复范围;d)采取异位方式对土壤和地下水进行修复。6筛选修复技术6.1分析比较修复技术适用性6.1.1应根据地块修复模式、污染特征、土壤和地下水特性、污染物特性,从技术的修复效果、时间、成本、成熟度等方面考虑,筛选出潜在适用可行的修复技术。常见建设用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见附录A。6.1.2应确保所
17、选择的修复技术对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效果能满足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在技术可行、时间、经济允许等条件下,选择可以降低污染物含量、毒性、迁移性等较为成熟的修复技术,避免二次污染,保护人体健康与环境安全。6.2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6.2.1可采用实验室小试、现场中试和相关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原则上根据实验室小试结果对修复技术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关键工艺参数等。实验室小试应根据污染土壤的污染类型、污染浓度梯度采集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至少应包括污染较重区域的土壤。在符合前述要求的同时,应结合修复土壤量设置采样单元数量,推荐数量参见表1,每单元至少采集3个样品。小试过程应采用拟选择的工艺
18、组合进行试验,至少重复3次,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表1最少采样单元数量不宜少于100m,修复规模较小的地块,可适当减少中试面积。中试过程应做好二次污染防控措施等。6.2.2如采用原位方式进行修复或对修复技术适用性不确定,原则上开展现场中试,确定关键工艺参数等。中试应根据修复模式、修复技术类型的特点,在现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兼顾不同区域、不同深度、不同污染浓度、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修复工艺等情形)开展试验。每项原位修复技术中试面积26.2.3修复技术的小试及中试修复效果检测由第三方单位实施,并出具检测报告。其中,中试修复效果检测至少布设3个点位位置根据污染物分布规律在中试区域内选取,对于修复深
19、度超过1米的,不同性质土层至少采集一个土壤样品,每个点位至少采集2个不同深度的样品。6.2.4若采用化学氧化/还原、生物修复处理有机污染土壤等可能产生降解产物的工艺,其小试、中试还应关注降解过程产生的次生有机污染物,对修复后土壤进行分析检测。6.2.5开展了实验室小试或现场中试的,应提供小试/中试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应包含实验设计、工艺条件(温度、水土比、土壤粒度、药剂添加量和反应时间等)、数据处理、效果评价和结论等,并附具过程照片。6.3确定修复技术基于修复技术优缺点的比较分析和可行性评估结果,可采用列举法对各技术的原理、使用条件、修复效果、时间、成本、可行性、成熟度和环境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
20、分析比较,确定目标地块修复技术。5DB4401/T102.220217制定修复技术方案7.1制定修复技术路线应根据地块修复模式、修复目标、修复技术筛选结果,结合地块环境管理要求等因素,采用一种或多种可行的修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集成。修复技术路线应反映污染地块修复总体思路和修复方式、修复工艺流程和具体步骤,以及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修复过程中受污染水体、气体、固体废物、噪声处理及处置等。7.2确定修复技术工艺参数7.2.1修复工艺参数可通过实验室小试、现场中试并参考类似工程案例确定。进行实验室小试时,宜采用不同的工艺参数组合进行试验效果比较,从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采用原位修复工艺时宜通过现场中试获得工艺
21、参数。7.2.2常见工艺参数如下:a)修复药剂投加量及比例;b)处理条件(温度、物料含水率、粒径大小、水土比、加入方式、加入比例等);c)处理能力;d)处理时间;e)工艺影响半径;f)设备布置的位置和方式;g)设备面积及作业区范围等;h)注入井或抽提井尺寸、布设点位和布设方式,能耗等;i)其他重要工艺参数。7.3修复技术方案7.3.1结合地块特征和修复目标,从法律法规符合性、长期和短期效果、修复时间及成本、修复工程的环境影响等方面,比较确定修复工程的主要指标,包括:土壤量,地下水范围(量),基坑开挖范围和深度,工艺参数,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处置工程量等。7.3.2从确定的单一修复技术
22、及多种修复技术组合方案的主要技术指标、工程工期和费用估算、污染防控措施、环境健康安全、周边环境影响和施工安全等方面进行修复方案的比选,最后确定最佳修复方案。7.3.3涉及污染土壤外运进行风险管控和修复的,应明确外运后污染土壤接收单位是否具有相应风险管控和修复能力,说明风险管控和修复方式等内容及技术路线,并提供相应合作证明文件作为修复方案附件。7.3.4修复活动及设施、设备、建(构)筑物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应妥善处置;属于危险废物的,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处置。7.3.5对污染土层上、下0m0.5m或0m1m的土壤,如未纳入效果评估监测,在修复开挖过程中宜作为疑似污染土,实
23、施单独存放和检测,对超过修复目标值的土壤采取必要的风险管控或修复措施。7.3.6涉及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后阻隔回填的,应结合地块规划和开发利用情况合理设计阻隔回填区。重点如下:a)阻隔回填区容积应根据设计开挖量、污染土壤基坑放坡土壤量、建筑基础和筛上物、药剂添加量、超挖量等因素,并综合考虑开挖过程的松方系数、压实系数等计算。b)分散式的阻隔回填区,其阻隔层由外至内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土工布HDPE(高密度聚乙烯)膜土工布回填土壤的形式。6DB4401/T102.22021c)阻隔回填区的平面位置和深度的设计应以避免扰动为原则,优先设置在无地下室的绿地范围内,阻隔回填区顶板标高原则上低于绿地地面规划标
24、高不少于2米;确需设置在道路或其他规划功能区域内的,应充分考虑将来市政建设和开发利用需要,在阻隔回填区以上预留足够的空间。d)提出回填区应设置永久性标识的要求,包括回填区区域标识牌和拐点标识桩,必要时还可在填埋区顶部设置地下标识。标识牌应载有区域名称及回填区面积、深度、顶面和底面高程、边界拐点坐标及示意图、完工后禁止行为等信息,拐点标识桩应与回填区各拐点的具体位置一致。7.3.7应根据地块现场情况和修复工艺等因素合理规划修复时序安排,提出修复工期安排。确需分阶段开展效果评估的,应在修复方案中提出,并在修复工期安排中体现。7.4施工平面布局规划7.4.1对施工平面布局规划的情况进行说明,内容包括
25、但不限于拟建的建(构)筑物,临时办公、生活设施,临电及临水布置,原材料及主要施工设备位置,现场施工道路等。7.4.2应根据修复工程的污染特点、修复工艺、场地条件及周边环境等,合理、科学地规划施工现场平面布局和运输路线,避免交叉污染,减少对周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7.4.3不同污染类型的土壤应分区堆放,并设置分区信息标识牌,公开区域名称及面积、最大储存量、污染物类型、污染防控措施、堆放示意图等。7.4.4办公生活区不宜位于修复工程所在区域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涉及噪声、废气排放的修复工区及运输路线尽量远离周边敏感点,废气排放口高度不宜低于15米;集中排放的废气按DB44/27等要求控制。7.4.
26、5修复现场信息公开和标识应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设置。7.5施工组织安排7.5.1根据地块修复技术方案、工程建设相关材料和地块调查材料介绍修复工程概况,主要阐述修复工程的基本情况、特征、特点以及有关要求等。7.5.2根据工程概况、修复过程污染防治等相关要求,对施工工程的部署情况进行说明。部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项目管理组织、项目管理目标、工程施工目标、施工进度安排计划等。对污染土壤清挖区原则上采取从污染区域向清洁区域开挖的方向。7.5.3施工进度计划的内容包括:编制说明,施工进度计划表(图),分期(分批)实施工程的开、竣工日期,工期一览表等。7.5.4对修复设施建设完成后需继续运行或地块采取风险管控
27、方式的修复工程,应制定运行维护计划。根据地块调查和风险评估结论、修复技术方案和主要施工方案,确定运行维护应关注的信息。运行维护计划包括运行维护内容和方式等。a)运行维护方式包括日常巡视检查、文件检查、日常操作与维护、记录与报告等。b)运行维护的情况应及时记录和整理,形成运行维护工作报告。报告中应包含运行与维护的对象、目的、计划、实际运行与维护情况、运行与维护效果。发生意外状况时,还应编制专题报告,对意外状况进行描述、原因分析、记录应对措施、分析应对效果、提出优化意见等。7.6异地风险管控和修复要求7.6.1按GB34330规定要求属于固体废物的外运污染土壤应按固体废物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进行管理,在出场前应进行固体废物危险特性鉴别。如被鉴定为危险废物,则按危险废物相关规定进行处置。7DB4401/T102.220217.6.2污染土壤场外运输前,修复施工单位应制定转运计划,将运输时间、方式、线路和污染土壤数量、去向、最终处置利用方式等,提前报所在地和接收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污染土壤运输路线宜避开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目标。7.6.3污染土壤运输车辆离开污染地块前,由环境监理单位和修复施工单位对运输车辆出场时间、车牌号和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