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高考_-高考.pdf

上传人:c****1 文档编号:95655221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5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高考_-高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高考_-高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高考_-高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高考_-高考.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发生原因、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1)整体概述 分布特点 表现 地区 主要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地域性 城市 环境污染 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 乡村 生态破坏 资源利用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发展中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1、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2、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环境和处理环境问题 3、发达国家重污染工业的转移 发达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为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防治,使环境质量好转。全球性 环境污染:酸雨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

2、、城市垃圾污染 生态破坏: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 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污染速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1、工业“三废”和有害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2、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 3、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 4、各类污染物排放到海洋,造成海洋污染 5、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的放射性污染 生态破坏:索取资源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1、由于滥伐森林造成的森林面积锐减,导致森林环境调节能力下降 2、由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 3、由于不合

3、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4、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氟氯烃的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臭氧层的破坏 5、由于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资源短缺: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人口压力 资源的不合理运用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环境问题的本质 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具体环境问题分析: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环境问题 产生原因 危害 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气候变化、森林火灾。人为原因:1、贫困,以出口木材换取外汇 2、农村用木材做原料 1、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加

4、剧;2、河流含沙量增大、洪涝灾害频繁;3、涵养水源能力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水旱灾害加剧;4、动植物种类、数量减少。1、制定保护森林法规、制止乱砍乱伐;2、植树造林 3、解决农村生活燃料不足问题;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草原荒漠化 自然原因:气候干燥、大风多、气候变暖、蒸发旺盛、地表物质疏松。人为原因:1、过度樵柴 2、过度农垦、破坏植被 3、过度放牧、滥采滥挖、破坏草场 4、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地表水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加剧草原退化和土地沙漠化 5、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1、单位面积产量下降,草原载蓄量不断降低,畜牧业减产 2、沙化、盐渍化土地的生产力降低,农业减产 3、沙漠扩展

5、,风沙危害加剧,吞没村镇、农田、牧场、道路 1、加强对草原管理,禁止乱垦、滥挖、滥牧 2、规定合理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 3、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 4、合理规划利用水资源 5、解决农村生活燃料问题 6、矿区复垦,恢复植被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1、土质疏松,直立性强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地势起伏大 4、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1、毁林开荒,过度开垦,过度樵柴,植被破坏严重 2、工矿建设破坏植被 1、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农业减产,土地生产力难以提高 2、造成江河、湖泊、水库的淤积,抬高河床,减少湖泊、水库的蓄水能力,加剧洪涝灾害 生物措施:1、保护森林,制止毁林开荒 2、退耕还林还草

6、,营造水土保持林 3、工矿建设恢复植被 工程措施: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 政策:1、解决农村生活燃料问题 2、调成农业结构 3、农林牧综合发展 4、发展立体农业 分布特点表现地区城市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形成原因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资源利用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环境和处理环境问题发达国家重污染工业境污染酸雨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乡村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地域性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的固体废

7、弃物污染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各类污染物排放到海洋造成海洋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生态破坏索取资源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由于滥伐森林造成的森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土地盐碱化 自然原因:1、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 2、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 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碱地)使农作物产量低,且品种单一,农民经济收入微薄 改造盐碱地的关键是使土壤退盐,土壤脱盐的办法,如:引淡淋盐,井灌井排,覆盖,生物措施等 臭氧层破坏 制冷剂(冰箱、空调)、杀虫剂、洗涤剂等排放的氟氯烃进入大气层,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 1、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直接危

8、害人体健康;2、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1、制定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要求各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2、积极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全球变暖 人为原因:1、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对地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导致气温升高 2、森林被大量砍伐 1、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升温膨胀和部分极冰融化),对沿海低地国家构成直接威胁 2、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控制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加强国际合作 2、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 3、采用清洁能源 4、保护森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物种灭绝 人为原因:1、人类对野生生物的滥捕、滥杀、滥砍滥发 2、人类

9、对生物生存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地球上越来越多的生物物种已经或濒临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食物链破坏,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系统。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的实施 环境污染 酸雨危害 自然原因:气候湿润降水多 人为原因: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1、使河湖水质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4、危及人体健康 根本: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1、煤炭中硫的综合开发利用 2、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 3、改进技术,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4、减排 水体污染 工业污水、

10、生活污水、生产及生活垃圾、农业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造成水体污染 1、饮用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2、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体缺氧,鱼类大量死亡 3、水体中重金属通过食物进入人体 4、水污染使农业减产,影响工业产品质量,造成经济损1、推进清洁生产 2、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减少排污量 3、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4、加强污水处理 分布特点表现地区城市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形成原因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资源利用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环境和处理环境问题发达国家重污染工业境污染酸雨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臭氧层

11、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乡村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地域性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各类污染物排放到海洋造成海洋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生态破坏索取资源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由于滥伐森林造成的森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失 海洋污染 1、沿海城市排污和港口工程建设 2、工业生产排放废弃物 3、核电站和工厂排放的冷却水,水温较高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 4、化肥、农药、杀虫剂随雨水流入和流入海 5、石油开采运输中造成的海洋污染 1、油污影响藻类生长和其它海洋生物

12、的生长繁殖 2、有毒物质造成海洋生物死亡,威胁人类健康 3、渔业产量下降 4、氮磷有机污染,引起藻类过度增长导致“赤潮”发生,给海洋渔业、养殖业、旅游业带来巨大损失。污水处理,控制排污 经典案例分析 土地荒漠化(西北)含义: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表现形式: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分布: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基础条件: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植被稀疏 物

13、质基础: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动力因素:大风日数多,风力大 2、人为因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防治措施 核心:人与自然协调 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3、恢复已经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具体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如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分布特点表现地区城市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形成原因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地过分密

14、集造成污染物集中资源利用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环境和处理环境问题发达国家重污染工业境污染酸雨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乡村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地域性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各类污染物排放到海洋造成海洋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生态破坏索取资源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由于滥伐森林造成的森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如封沙育草

15、、营造防护林 3、调节农、林、牧用地间的关系。如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4、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 5、控制人口增长。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 荒漠化地区 土地利用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空间分布特征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 科尔沁沙地、内蒙古后山 旱作农业为主 沙质草原遭到过度农垦或固定沙丘在被农垦后活化 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格勒草原 草原放牧业为主 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 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形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 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 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 特 沙 漠 南缘、河西走廊 绿洲农业为主 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植被,造成沙

16、丘活化。片状或带状分布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塔 里 木 河 下游、石羊河下游 绿洲农业为主 中上游绿洲超量利用地表水或冲积扇上部过度开发地下水;樵采破坏绿洲周围的固定沙丘 片状或带状分布 城镇、工矿区、交通线附近 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 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基本建设不重视环保,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等 呈现点、线状,面积小而分散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理特征 定位: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 10002000 米 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暖温带半湿润区 植被:黄土覆盖,多次生灌丛、矮林,植被覆盖率低 生态系

17、统脆弱:多处于过渡地带,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 尖锐的人地矛盾:恶性循环 或见五三P221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 a.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b.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度,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c.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度,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d.土壤:由粉砂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2、人为原因 a.毁林开荒 b.过度樵采 分布特点表现地区城市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形成原因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资源利用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环境和处理环境问题发达国家

18、重污染工业境污染酸雨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乡村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地域性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各类污染物排放到海洋造成海洋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生态破坏索取资源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由于滥伐森林造成的森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c.过度开垦放牧 d.不合理土地利用轮荒土地耕作制度 e.露天开矿 f.无计划的建窑洞、修路 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

19、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水资源综合利用 整治措施 原则: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措施 功能 保塬 护坡 固沟 工程措施(快)平整土地 修梯田 打坝淤地建水库 储水拦沙;改善生态条件;合理利用水土 生物措施(治本)造用材林、果林 封坡育林育草 营造防护林 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技术措施(关键)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 蓄水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 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总体解题思路:对河流的开发利用,要考虑河流特点和流域整体性特征

20、流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地理条件决定了流域的开发方向。梯级开发是流域开发的核心,通过开发实现了防洪、养殖、灌溉、航运、发电、旅游等综合效益,促进三大产业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河流水文特征及流域开发的分析思路 见知识清单 P224 长江流域开发 见知识清单 P217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 见知识清单 P216 3、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见知识清单 P132134 4、区域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 工业部门 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电力等 煤炭 工业中心 埃森、杜伊斯堡 大同煤田(动力煤)、河东煤

21、田(焦煤)分布特点表现地区城市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形成原因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资源利用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环境和处理环境问题发达国家重污染工业境污染酸雨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乡村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地域性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各类污染物排放到海洋造成海洋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生态破坏索取资源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由于

22、滥伐森林造成的森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形成时期 二次工业革命 建国初期 区位优势 1、地理位置:欧洲十字路口 2、原料能源: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近(初:【法】洛林;后:【瑞典】)3、交通: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水陆交通发达 4、水源:莱茵河及支流鲁尔河水量充沛 5、市场:工业发达,市场广阔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a.储量丰富 b.分布范围广 c.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d.开采条件好,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市场广阔:a.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b.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需求量快速增长 c.地处我国中部地区,临近京津唐工业基地,靠近能源市场 3、交通条件:位置适中,有

23、多条铁路通过,交通较便利 不利条件 铁矿不足 水资源短缺 衰落原因 一、生产结构单一:以煤炭、钢铁工业为基础 二、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1、煤炭开采成本过高 2、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3、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三、世界性钢铁过剩:1、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产钢、出口钢越来越多(日、意)2、市场需求量减少:替代品增加;恰逢经济危机(塑钢、铝合金)四、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五、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六、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一、生产结构单一:以煤炭业为核心 二、煤炭运力不足 三、环境污染严重:燃烧发电、洗煤、炼焦等重化工业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四、生态破坏:露天采

24、煤 分布特点表现地区城市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形成原因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资源利用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环境和处理环境问题发达国家重污染工业境污染酸雨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乡村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地域性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各类污染物排放到海洋造成海洋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生态破坏索取资源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由于滥伐森

25、林造成的森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5、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措施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城市化的动力:工业化 综合整治 一、调整工业结构:1、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 2、对企业实行集中化,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 3、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械等部门的中小企业。4、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发展信息、电子、生物技术等工业。二、调整工业布局:1、工业布局面向西、南部拓展 2、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三、发展第三产业:1、发展科技和教育 2、发展工业旅游 3、发展金融服务业 四、

26、优化环境:1、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2、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 3、植树造林 4、加强环境管理,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一、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 形成了大同、平朔、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化 通过建设坑口电站,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和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提供能源,提高了山西省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二、能源的综合利用 1、产业结构调整:在煤炭、铁矿、铝土矿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产业链,延长了生产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使山西

27、省单一的经济结构变为多元结构,原料加工工业超过采掘业占到主导地位。2、引水工程建设“引黄入晋”缓解了太原、大同、朔州三个中心城市严重缺水的局面。三、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建立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 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2、调整产业结构 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3、治理“三废”分布特点表现地区城市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形成原因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资源利用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承

28、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环境和处理环境问题发达国家重污染工业境污染酸雨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乡村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地域性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各类污染物排放到海洋造成海洋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生态破坏索取资源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由于滥伐森林造成的森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云南德

29、宏模式: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城市化 东北模式:自然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浙江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德国鲁尔区模式:煤炭资源开发重化工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美国硅谷模式:高校、人才集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城市化 珠三角案例分析 见指导 P199 分布特点表现地区城市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形成原因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资源利用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环境和处理环境问题发达国家重污染工业境污染酸雨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乡村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地域性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各类污染物排放到海洋造成海洋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生态破坏索取资源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由于滥伐森林造成的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