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201g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H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1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1.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当时 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答案】A【解析】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正处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
2、时期出 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A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故B错误;个 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 错误。【名师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2,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 和控制。”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宗法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材料的意思是封建不是君主专制高度集权。排除BD。
3、A宗法制与题意无关,排除。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在诸侯国有很大的行 批评,能不能接受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因此它最多不过是减少皇帝决断时出现的失误,而不是限制皇帝 权力,所以,它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符合题意;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它也不可 能改变君臣等级关系,材料也与官员升迁无关,故排除B、C、D项。23.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后期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从而 孕育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对这种新制度的评述,恰当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世胃摄高位,英俊沉下僚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答案】B【解
4、析】材料“魏晋南北朝后期” “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的出现改 变了魏晋以来大家门户垄断官位的场面;AC项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是科举制,符合题意;D项是察举 制,排除。所以答案选B。24.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救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 书“救”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救”。这表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A.分散相权,加强了君权B.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C.促使行政决策民主化D.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表明,皇权的实施受到相权的牵制,故A 项错误;根据材
5、料“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不敢也不敢”,三省六部 制下,皇帝只是行政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受到相权的制约,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一定程度上确实 可以起到决策民主,防止决策失误的效果,但材料并不体现该信息,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 提高办事效率,而材料“斜封墨敕”体现的是权力的制约,故D项错误。25.隋至唐朝初年实行的府兵制,规定府兵出征时自备武器、粮食等,与农民一样分得田地。到开元年间, 府兵制被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的募兵制所取代。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自耕农土地增加B.国家财政收入增加C.均田制遭到破坏D.藩镇割据逐渐严重【答案】C【解析】唐朝时期初年实行
6、府兵制的经济基础是均田制,唐朝后期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无法正常分 得田地,因此也无法出征时自备武器、粮食等,府兵制难以推行,被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的募 兵制所取代,故C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B不是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的主要原因,排除;D与募兵制取 代府兵制无关,排除。26.唐太宗认为,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 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B.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C.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反映
7、了唐太宗认识到国家顶层制度建设 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为此唐太宗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 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皇帝决策的失误,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A、B项错误;D项是宋朝采 取的措施。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 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三省长 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27.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 了才能掌握实权。
8、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 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得宋代A.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B.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D.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考查宋代中央集权措施。宋代加强 中央集权,采取了“分化事权”的措施,“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官员人数膨胀,出现冗官, 行政效率低下。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28.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 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央
9、集权不断强化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枢机构设置调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明代的时候,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 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就使六部官员的品位得到相应的提高。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代的政治制度特点29.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 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B.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C.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10、力,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是在一块耕地 上反复耕作,不断进行精耕细作模式地改进而非采用机械化生产或扩大再生产模式,所以这种生产模式不 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生产率,故答案选B, A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 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当然传统科学技术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动力。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小农经济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 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
11、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噢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 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错 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庄园经 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C项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 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庄园经济【
12、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 发展。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31 .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图中反映了明代苏杭地区30%的居民都是工场主,工场手工业地位重要,故A项正确。 图中反映了明代时期存在的租佃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已存在租佃关系,并不是明朝才开始确立, 故B项错误。图中只是苏杭地区
13、居民的身份结构所占比重信息,并未就各种身份之间的社会地位高低展开 论述,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图中自耕农、地主与佃 农等人的比例占据到60%以上,并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代苏杭地区经济结构32 .唐代太学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取事官五品的期亲,或三品的曾孙,以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 子;宋代太学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从唐代到宋代招生范围的变化,宋代政府扩大招生范围
14、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增强中 央政府的向心力,故D项正确;从唐代到宋代招生范围的变化主要是巩固封建统治,不在于强化基层百姓 的德行修养,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不可能向社会基层扩展,故A项错误; 扩大招生范围与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33.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 上是释迎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答案】D【解析】试题分
15、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没有论及雕版印刷的效率,故A 项错误;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应该是两宋时期,故B项错误;金刚经是我国最早雕版印刷品,并不是 最早印刷品,故C项错误;材料中“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图文浑朴凝重”说明由于印刷术的发展,促 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四大发明印刷术【名师点睛】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 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 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
16、、法相、 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34.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 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韩愈这样 做的目的是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濡学源流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三教并立,佛、道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韩愈强调儒家 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扬雄等人传承,体现了韩愈推崇儒学,复兴儒学道统,树立儒学 权威,D项正确。A项仿照佛道做法,
17、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格物穷理是朱熹理学内容,排除。材料没有 体现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排除C。所以选D35.宋孝宗是个围棋爱好者,为此内廷中供养着一名叫作赵鄂的围棋国手。赵鄂自恃得宠,向皇帝跑官要官, 孝宗说:“降旨不妨,恐外廷不肯放行。”由此反映出A.宋代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朝政混乱,大权旁落C.赵鄂自恃得宠失去信任D.外廷权力急剧膨胀【答案】A【解析】“降旨不妨,恐外廷不肯放行”说明皇帝在降旨时会受到“外廷”的制约,故选A; B的 说法不符合题干原意也不符合史实,C不符合题干,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 所
18、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 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 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36 .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糙法: 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B.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C.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D.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元朝将读书人单独编户,并没有说阻断了读书人上升
19、的空间,排除A;材料看不出元朝 对读书人的待遇有没有实施,排除B;南宋遗民的记录,过于偏激,认为儒生的地位仅仅高于乞丐,这是对 元朝统治者不满的一种表达,不一定符合社会现实,C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元朝政府推行歧视儒户的措施, 排除D。37 .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漕运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 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C.海路潜运有明显优势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答案】D【解析】元朝和明成祖以后的首都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需要通过大运河的漕运保证对首都的物资 供应;明太祖时
20、首都在现在的南京,不需要漕运提供物资。因此是政治中心的变迁对运河漕运产生了影响。 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符合史实,但不能说明变化的原因,排除;材料没有比较运河 漕运和海路漕运,排除C项。点睛:本题的回答要从元明时期的政治中心以及明朝政治中心的变化来看对运河漕运的影响。3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 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是A.实行节度使制度B.创立三省六部制C.任命文官做知州D.分害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
21、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和 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指唐朝的节度使制度,节度使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后来演变 为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在北宋,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的军、政、财三权,具体在行政 上便是中央任命文官担任地方知州,并设通判进行监督,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 央集权。故排除A, C项正确。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演变。材料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唐朝地方管理体制不当,并最终导致王 朝的崩溃。A、C项,唐朝在地方实行节度使制度,这些节度使在政治、经济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并且拥有强悍的武 装,往往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
22、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于是到北宋 时,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的军、政、财三权,具体在行政上便是中央任命文官担任地方知州, 并设通判进行监督。宋太祖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 C项正确。BD属于中央官制,都属于加强皇权的措施,不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措施,不符合题干要求, 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切入,结合唐宋的政治制度进行思考即可知道答 案。39.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 “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
23、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 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增加地方与中央之 隔阂”“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的信息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制度增加地方与中央的隔阂, 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容易出现地方割据,即行省制度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A项 表述明显错误,排除;B项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材料中作者并没有认为行省制度削弱了中
24、央,而是认为 “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故C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40 .宋梦粱录载:“杭都风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菱、 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这主要反映了宋 朝A.迷信色彩的风俗沿革B.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C.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答案】C【解析】A、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由“杭都旧俗”“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说明 杭州不仅是政治中心而且商业繁荣,城市职能不断完善,故C正确;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名师点睛
25、】本题容易误选B, B选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材料表明杭州是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反映了城 市职能的发展。41 .程颖、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 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理学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 题干中二程认为悟本达源的根本是“建立在觉悟通心,基础上的。可见理学对于修身养性比较重视,A项符 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属于
26、对材料的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D项中 的“彻底”表述错误,二程学说是对儒学的继承发展,排除。故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宋代理学【名师点睛】关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吸收佛、道思想,完成对宇宙、自然的思考,弥 补了孔孟儒学的不足和缺陷,简言之,理学使儒学成为可解释万事万物的哲学,只是这种解释与儒家伦理 直接联系,使理学继续为封建统治所用,在南宋时成为官方哲学。42.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街北都亭骚, 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 子、李家香铺、曹婆
27、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等可知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B正确;结合所学,宋朝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时间与经营场所是严格限制,故排除A、C ; 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
28、息有“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 梁家珠子铺”等。4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 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 机构也都大量刻书此。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 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
29、,说明当时雕版印刷应用比较普遍,故应选 Co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是毕昇发明的;B项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 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政权、财政权和军事的权力,周天子没有直接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力,因此选择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 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朋秦汉新爵制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
30、.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A 项片面,只适合一个阶层,C项与材料无关,D项表述不严谨,社会阶层应该有很多,怎么会有双向流动? 即使有也不符合材料,因为材料强调的是单向流动即各阶层的进身(向上流动)。新的军功爵制是官僚政治 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战国至秦汉官僚政治的发展军功爵制4 .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姻亲等分派到 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
31、.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答案】D【解析】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制局面始于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秦,故B项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故C项错误;据 材料“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可知,周朝通过血缘分封,管理扩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端 倪,故D项正确。5.上古三代时期,商人将统御天下的权力看作是天帝的眷顾,并且这种眷顾是持久存在的。而当周人取代 了商人成为华夏共主之后,周人首次提出了天命的迁徙,统治者有可能因为失德 而被天命所抛弃,取而代之者则会成为新的宠儿。材料表明上古三代时期A.政治制度带有神权与
32、王权结合的特点44.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 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答案】B【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题干中未体现,A项与题意不符;材 料反映的是某些人的社会地位政治身份货经济效益的变化,不是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C项与题意不符;题 干没有涉及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D项与题意不符;“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 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
33、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说明不同的阶层都得到了社会的 认可,体现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故选B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45.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 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 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A.知行并重的关系B.只格一物便通万理C.认识的渐进性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格物致知”。材料中朱熹反对“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 处,则其他皆通”的说法
34、,认为“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强调认识的渐进性,故B项错误、C项正确; A是王阳明的观点;D项材料不能体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一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46.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 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农业生产力的革新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C.粮食产量大幅提高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先进的耕作方法不断地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方法推广, 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既推动了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地域性分
35、工发展,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可见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故c正确;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标志是生 产工具的变化,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错误;明清时期农业经济仍处于主导地位,手工业、商业仅为农业 经济的补充,传统经济结构没有改变,故B错误;新的生产关系萌芽指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即的发展促 进资本主义萌芽,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情况,关键信息是: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 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47.清朝著名学者钱大昕认为:“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 者,彼必尽相穷形,
36、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这反映了当时 A.小说改变了儒释道的伦理观念B.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C.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D.佛教批评儒学败坏了社会风气【答案】B【解析】材料认为儒释道的伦理观念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但文学作品“导人从恶”,可见顾炎武认为小说败坏社会风气,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故选B;儒释道的伦理观念不因小说而改变,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官方倡导的文化与大众文的冲突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儒释在社会风气方面的意见对立,排除D。故选B。48.雍正四年(1726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
37、 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 处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答案】B【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由材料“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 的形式告知)各省”,可见军机处的权力在逐渐增大,逐渐成为中枢机构,故选B;清朝时期,内阁名存实 亡,处于有职无权的境地,排除C;军机处具有保密性好的特点,但本身不是绝密的,排除D。故选B。第口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第49题20分,50题16分,51题16分,共52分。)49.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
38、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 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时间史料出卷臭剂文帝三年什畲未入人未备告皆做之汉书文帝化生产和清。井皆无附三隼关簧艮,衣食皆仰卷昙片于史记平;仅书)生产和消费并保本代四年遣使寿摄皆用乏_ 1汉书宣才纪地节三年仪国与事艮.”什食(汉书宣帝纪生产和消食畀贤M元五年他公与贫民索资不满千R 者,也宜件会生产和消育畀管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年价!地区事也曾物班,账三年1 1淅江海宁*动求 - -货币拿息五年广东动支通省赖岑做贩苍物康属十年范物艮惘残哨清堆6万石.畀衣仓来1万方1度聂三十七年江南*M K阳 等十二
39、州县免我就发行半仓谷自於展四十二年山东济南等水灾肥籁或发全.最沿粮k械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整理材料二对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 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 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材料三夫发仓縻,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
40、, 只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见得糠彳比。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摘自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并说明国家农贷不能保持小农“不贫 不富”状态的原因。(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 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 和巩固统治。必将导致贫富分化。(3)困境:地方势力巧
41、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解析】(1)表格一为“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分析表格可见在用途类别上基本上都是“生 产和消费并贷”据此概括出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的特点;在依据“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中 的“事由”及“赈贷物”可概括出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和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的特点。(2)目的:依据“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可归纳概 括出调节贫富差距、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依据“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 可归纳出扩大国家经济来源;依据“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
42、可归纳出维护小农经 济的延续。原因:“不贫不富”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很难达到,其原因可结合封建私有制下的阶级剥 削来回答即可。(3) “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可概括为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 偏离;“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可得出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5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景帝以前,各级官吏多数按军功爵位高低选拔,也就是由功臣或功臣子弟来充任,亦有部分选 自侍卫宫苑和随从皇帝的小官。汉武帝时,原来的选官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下令丞 相、列侯、刺史、守相等各级官吏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通过考核,择优录用
43、。尔后,又采 用不受资产多少限制,依照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的办法。对那些确有才干而不肯出来作官的人,通 过“征召”的方式,由汉武帝亲自召见,确实有真才实学的,即授给官职。同时,还利用上书言事的形式 选官。天下官吏百姓都可上书,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建树的,就视其所长,授予职位。史称:“卜式拔于刍 牧,弘羊摧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里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董仲舒进言在长安开设太学,挑选地主阶级的“英俊”子弟入学读书,研读儒家经典,得到汉武帝的 采纳。公元前136年,设诗经尚书易经礼经春秋五经博士,专门传授经学。公元前124 年,又为博士官置弟子50人,每年考试一次
44、,学业优异的补为郎中、文学、掌故等官。从此,攻读五经成 为进入仕途的必由之路,以致在当时的朝廷官吏中“多文学之士”。据徐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点:选官方式多元化;推荐与考核相结合;任人唯才;崇尚儒学教育,培养后备官员; 适应国力强盛、政局稳定的社会现实。(2)影响: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人才基础;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 发展;有助于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加强了思想控制。【解析】(1)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原来的
45、选官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利用上 书言事的形式选官。天下官吏百姓都可上书,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建树的,就视其所长,授予职位”特点有 选官方式多元化;推荐与考核相结合;任人唯才。依据材料“董仲舒进言在长安开设太学学业优异的 补为郎中、文学、掌故等官。”可知特点有崇尚儒学教育,培养后备官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是封 建社会时期相对稳定和繁荣时期,可知特点有:适应国力强盛,政局稳定的社会现实。(2)依据改革的特点和相关知识可知可以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51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
46、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 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 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 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 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 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 等器
47、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 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 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 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 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 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 辐射的文化圈。(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