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庖丁解牛(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10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庖丁解牛(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庖丁解牛导学案 (高二选修 篇一 庖丁解牛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体会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习惯,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4、体会庄子运用寓言说理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难) 【课时安排】 1课时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
2、线字词注音: 庖丁砉然向然d然中音技盖技经肯綮 大S大U大L更刀硎有间f然怵然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乃中经首之会进乎技矣依乎天理批大S 导大U更刀新发于硎如土委地为之四顾 善哉族庖因其固然 善刀而藏之每至于族虽然 合于桑林之舞手之所触以神遇 而刀刃新发于硎合于桑林之舞是以 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为之四顾 虽然,每至于族,吾视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天理古固然古 今今 踌躇满志古 今 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切中肯綮: 虽然,每至于族,吾视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天理古固然古 今今 踌躇满志古 今 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切中肯綮: 3、翻译
3、下列语句。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技经肯綮之未尝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提醒:你还有疑问吗?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共同进步! 【整体把握】 1、本文的作者庄子,名,时期蒙人,学派的重要代表。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你能一句话评价下庄子或者庄子的文章吗? 2、请复述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的时候请尽量用到我们刚刚学到到“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三个成语。 【自主赏析】 1、庄子是怎么描写庖丁解牛之技的。? 2、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游刃有余”这个境界的? 3、庖丁能成为一代名厨,原因是什么? 【拓展延伸】 你或者你身边的同学,有什么方面值得称道的?你能说说他的成
4、功之道吗? 李振华 庖丁解牛教案一等奖 篇二 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好处和用法。 2、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务必透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3、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2课时 一、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
5、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二、解释题意: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这天我们学习这篇寓言,能够得到一种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齐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课文朗读 四、整体感知 (一)串讲课文 1、第一段: 译文: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踩到的地方,膝盖所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的
6、)砉砉响声,进刀时(发出巨大的)騞騞的声响,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分析: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自如,发出轻快的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当庖丁进刀的时候,听到的是更为响亮的哗啦啦的声音。这些富于节奏感受的声音十分美妙,和庖丁优美的动作相配合,就像奏乐,又像舞蹈,如同商汤乐舞桑林和尧时乐曲经首那样优美。 2、第二段 译文:文惠君说:“啊!好极了!(你的)技艺怎样到达这种地步的呢?” 分析:第二段紧之后写到了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文惠君对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产生了好奇心
7、,引出下文从现象描述转入本质追索,从旁人的所见所感转入庖丁的个人体验。 3、第三段 译文:庖丁放下刀回答道:“我所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我最初宰牛的时候,(眼睛)所看到的没有不是整头牛的;三年以后,(就)不曾看到整头的牛了。此刻,我是以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我)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从没有碰撞过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那些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筋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此刻我的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
8、,所宰的牛有数千头了,而刀刃好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牛的骨节之间有缝隙,而刀刃没有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于游进的刀刃来说必须是有很大余地的!因此,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像刚磨出来的。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它难以下手,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为之专注,动作为之迟缓。刀子微微一动,(牛已经)哗啦啦解体了,好像泥土一样卸落在地上。(这时我)提刀而立,为之张望四方,为之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分析: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之后庖丁讲了自己达于“
9、道”境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所见无非牛者”;第二个阶段是“未尝见全牛”;第三个阶段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道”境的外在表现是“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道”境的内在本质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达于“道”境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最后,庖丁讲到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持续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即使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留意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4、第四段 译文: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分析:这一段写文惠听了
10、庖丁的一番话,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二)揣摩形象 1、庖丁解牛,在庄子的笔下,竟然成为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诵读第一段,体会其节奏感,按照“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眼光欣赏庄子对解牛所作的描述。揣摩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的动作和“砉然”“騞然”的声音,想一想,庖丁所到达的境界,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吗? 参考答案: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
11、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描述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息。联系全文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到达这种境界,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结构,到达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层次,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庖丁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了。正如庖丁自己所言,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艺层面,到达“道”的境界了。 2、结合课文的描述,揣摩“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是怎样一种情景。作者围绕“游刃有余”在第三段对动刀过程作了详细描述,令人相信庖丁解牛确实有“动刀甚微,謋然已解”的效果。找出这些描述文字,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12、 参考答案:描述“目无全牛”的文字为:“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目无全牛”描述的是这样一种情景: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能够拆卸的东西。 描述“游刃有余”的文字为:“依乎天理,批大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描述的是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的情景。 描述“踌躇满志”的文字为:“提到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踌躇满志”描述的。是庖丁把难解之处成功解掉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貌。
13、描述动刀过程的文字为:“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由学生发挥想像,复述这段资料,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三)探究主题 庖丁说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文惠君说透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所谓“养生之道”指什么?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通好处的启示? 参考答案: 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在险恶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留意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到达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庄
14、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庖下解牛之道给人的更具普通好处的启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应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
15、“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就应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到达人之养生的目的。这天我们学习此文,能够得到以下的启示: 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应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应对。 3、要热爱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五、写作特色: 1、善于透过场面和神态描述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轚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透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
16、、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音响,读起来也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又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几句透过神态描述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庖丁先
17、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比较,十分传神。文章的第一段只见境界不见人,而这几句则把庖丁的形象具体化了,使人过目不忘。 2、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 如庖丁论“道”,两次比较,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比较,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六、拓展延伸 下面一段文字是庄子养生主的开头一小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能够保身,能够余生,能够养亲,能够尽年
18、。 解释养生主养生的主要关键。一说,生主为一词,指人的精神,养生主即养护人的精神。吾生也有涯吾生,指人的生命。知知识。以有涯随无涯有涯,指上句所说生命,无涯,指知识。随,追求。殆危险,疲困。已,语气词。已而为知者已而,既然如此。为知,追求知识。为善无近名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为恶无近刑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缘督以为经缘,顺。督,中,此处指自然之道。经,常。“能够保身”四句保身者,保护生命,不受刑罚;全身者,保全天性,不戕害思想;养亲者,养护精神,尽年者,享受天然的寿命。 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
19、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养生的人)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作为处事的法则就能够保护生命,保全天性,能够养护身体,能够享尽天年。 七、文言知识归纳 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庖丁解牛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主要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3、赏析文中生动细致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庄子把握规律、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
20、会庄子的养生之道,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老庄”的道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梳理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庄子寓言的本意。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难点:对本文中“庄子之道”的理解,分析说理的思路。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对老庄都有哪些了解?他的思想有哪些?名言有哪些? 二、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
21、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三、作者介绍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
22、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庄子今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
23、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庄子让王说,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庄子秋水又说,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他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对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
24、古以固存。”一方面,道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不同于具体之存在,它“无为无形”,因而道又是无。但它不是虚空之无,而是涵盖了万有的无。所以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人对道的认识既不能是简单的经验认识,也不能是理性的逻辑推理,而必须是物我、主客为一的内在观照,即超验的形而上学的观照。道由于其不可言说性和无限性,对道的体认实际上就是超越理性的直觉认知过程。 四、题目解说 庖是厨师的意思。丁是厨师的名字。解:剖开、分割,宰杀。庖丁解剖了全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25、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庖丁解牛”成语,即出自本篇。 五、学习字词 庖(po)丁踦(y) 肯綮(qn)莫不中音(zhn) 怵然为戒(ch)踌躇(chuch) 批大郤(x)大軱(g) 良庖岁更刀(n)发于硎(xn) 有条不紊(wn)砉然向然(huxin) 六、全文分析 此文为庄子阐明“养生”的一则寓言。文章开始是一段惟妙惟肖的
26、“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善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
27、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组织,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的自然结构进行。 七、中心思想 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
28、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此则寓言立意在于阐明“养生”,实则还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即艺术创造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庄子认为“技”中有“艺”。庖丁解牛的动作,就颇具艺术的观赏性。他的表演,犹如一场优美绝伦的音乐舞蹈,其舞步合于桑林舞曲,其韵律合于辉煌的咸池乐章。作为一种具有美的意味的创造活动,是令观赏者心醉神迷的。而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神情,又使人们看到创造者在作品完
29、成后内心满足的喜悦。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八、写作特点 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一、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对道的阐述又分
30、为三个方面:首先,从纵的方面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特点;其次,从横的方面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行比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第三,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这是从一般写到特殊。这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行阐述。庖丁答文惠君的第一句话,将写技与谈道两方面自然地联系起来。文惠君所说由庖丁之言获得养生之道的话,又起到统摄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全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二、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善哉!
31、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几句,将庖丁解决特殊困难时那种专心致志、小心谨慎而又充满信心的内心活动、目光和动作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与后面写庖丁因困难获得解决而悠然自得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对照。 九、文言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 砉然向然:“向”通“响”,响声。 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怎样。 批大郤:“郤”通“隙”,空隙。 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特殊句式 技经肯綮之未尝 此句为谓语省略句,又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未
32、尝(碰)技经肯綮”。 族庖月更刀,折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状语结构后置句,状语结构“于硎”后置。 臣之所好者,道也。 “者也”表判断 古今异义词 (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获得 (5)每至于族(族) 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6)吾见其难为(难为) 古义:很难做 今义:使人为难 (7)因其固
33、然(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词类活用 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 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 倒装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 合乎桑林之舞(此处“乎”相当于“于”,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 省略句 如土委(于)地 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十、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说说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2、回顾课文,谈谈你对庄子的养生之道的理解。 十一、课后训练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34、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庖(po)丁砉然向然(huxin)莫不中音(zhn) B、肯綮(qn)有条不紊(wn)度长絜大(qi) C、发于硎(xn)怵然为戒(ch)踌躇(chuch) D、批大郤(x)大軱(u)良庖岁更刀(n)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砉然向然 B、技盖至此乎 C、如土委地 D、善刀而藏之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未尝见全牛也 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C、因其固然 D、视为止,行为迟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译文:_ (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文:_ 1 答案:C
35、解析:A项,“向”应读xin;B项,“絜”应读xi;D项,“”应读。 2 答案:C 解析:A项,“向”通“响”。B项,“盖”通“盍”。D项,“善”通“缮”。 3 答案:A 解析:B项,天理:古义,这里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C项,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文中指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D项,行为:古义,行,动作;为,因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4 答案: (1)、开始,我宰牛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全牛的。 (2)、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湘夫人(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湘夫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36、王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的主旨。 3理解文中比兴手法的应用 一、导入新课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所创造出来的楚辞体对后人的影响巨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湘夫人,来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 二、作者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
37、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
38、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3、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相关知识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
39、君和湘夫人。 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屈原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
40、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四、课文诵读 1、示范朗读 2、诵读指导 (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其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王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3、学生齐读 五、字词梳理 1、读准下列加红字的字音。 渚_眇_罾_潺_ 袂_汀_遗_搴_ (答案提示:zh、mio、zng、chn、mi、tng、wi、qin) 2、理解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41、。 帝子降兮北渚_(水边的浅滩) 与佳期兮夕张_(张设罗帐) 罾何为兮木上_(鱼网) 蛟何为兮水裔_(边) 朝驰余马兮江皋_(边) 葺之兮荷盖_(编草盖房子) 时不可兮骤得_(轻易) 六、整体感知 1、第一段 (1)齐读: (2)译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X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我张设了罗帐。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3)分析: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 2、第二段 (1)齐读: (2)译文: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3)分析: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