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高考古诗词表现手法——咏物抒怀诗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高考古诗词表现手法——咏物抒怀诗训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届高考考点:高考古诗词表现手法一一咏物抒怀诗训练考点:1 .李绅忆放鹤2 .郑觉斋扬州慢琼花3 .(宋)王溥咏牡丹与(清)袁枚苔4 .柳宗元红蕉5 .(元)鲜于必仁(双调)折桂令卢沟晓月6 .(宋)刘克庄落梅【考点研究】一、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序号类型解析1描写手法(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 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3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
2、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 怎样的感情。二、广义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 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 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三、诗歌表现手法技巧答题步骤1 .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
3、各种 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 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一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 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一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一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 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 技巧一抑扬、卒章显志。2 .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 .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
4、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 的作用。四、用典的好处1 .用典的首要目的是增强说服力;2 .用典含蓄,秃婉抒情;3 .运用典故,还可以使语言典雅精炼。【考题对接】一、李绅忆放鹤忆放鹤 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写卢沟桥,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 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极为形象、传神。结尾三句,照应开头的晓行,诗人运用比喻的写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 一体,创造出一个恬淡愉悦深遂高远的境界。诗中的“疏钟”、“行人”把画面点染得鲜活生动。最后一 句“如步蟾宫”切合题中之“晓月”,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话般的世界。六、(宋)刘克庄落梅(宋)刘克
5、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注释】莓苔,苔群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1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使诗人触目愁肠,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B.颔联不仅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的景象,还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C.此诗前两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后两联在此基础上展开抒情,表达出主旨。D.此诗不着一个“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的品格和遭际,更处处透出诗人的心迹情感。2 .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六、(宋)刘克庄落
6、梅【答案】1C【解析】C. “前两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后两联在此基础上展开抒情”错误,诗歌前三联重在写景, 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尾联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 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 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2.采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 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解析】颔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是说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
7、,坠落的梅花 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本联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 既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人生, 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 客” “骚人”的意味。【注释】落梅:即掉落的梅花。砌:台阶。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谬:不合情理的。权柄:犹权利。孤高:孤特高洁;孤傲自许。主张:主宰;作主。【译文】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
8、不得已赴湘的骚人。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 怜香惜玉。【赏析】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 愤的基调。每一片落梅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何况那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铺满台阶又堆上了墙头的落梅呢? 面对如此凄凉的景象,自然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颔联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 刻。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
9、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 “骚人”的坎坷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 谪潮州的故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 江而死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 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 赞美“迁客”、“骚人”。颈联写落梅的最后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这两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落梅虽零落成泥,但香气经久
10、不灭。诗人在此表 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那些遭迁谪放逐但是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用笔委婉,言 近旨远。上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 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 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 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这首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简直可视为一篇浓 缩了的离骚。呜呼!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克庄咏梅诗词之丰无人可及。不啻于
11、 斯,他的一生针对南宋“国脉微如缕”的现状,写下了大量抒发感慨的不同题材的诗篇,爱国之心“似放 翁”,高洁之志“似稼轩”,其身其品一如梅花。李绅羽毛似雪无瑕点,顾影秋池舞白云。闲整素仪三岛近,回飘清唳九霄闻。好风顺举应摩日,逸翩将成莫恋群。凌励坐看空碧外,更怜凫鹭老江消。【注释】三岛: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摩:接近。 逸翻:强健善飞的鸟的翅膀。清:水边,岸边。L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鹤的羽毛如雪一样洁白无瑕,白鹤在池水里与白云的倒影共舞,顾影自怜,自在逍遥。B.颔联从仪态和鸣声两方面直接写白鹤
12、,并借仙境和云天来烘托出白鹤的俊逸神采,不同凡俗。C.诗人认为白鹤应乘风展翅高飞,展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孤高傲世,不应贪恋安逸的群居生活。D.本诗回忆当初放鹤的情形,前两联凸显了白鹤的超凡脱俗,后两联表达对白鹤的期许和喜爱。一、李绅忆放鹤【答案】1 .以翱翔碧空的白鹤与老死江边的凫鹭对比,表达了对志存高远的白鹤的喜爱和赞美,对贪图安逸(没 有追求)的生命的鄙视。以展翅凌云的白鹤来托物言志,寄寓诗人高远的志向(不甘平庸)和积极进取 的精神。【解析】“凌励坐看空碧外,更怜凫鹭老江演”,作者以白鹤与凫鹭进行对比,一个翱翔碧空,一个老死 江边,“凌励”“坐看”,表明作者白鹤的喜爱和赞美,“更怜”“老”,
13、表现了作者对对贪图安逸(没 有追求)的生命的鄙视。“凌励坐看空碧外”,白鹤乘风展翅高飞,作者托物言志,寄寓了诗人自己特立独行、孤高傲世,志存高 远和积极进取的精神。2C【解析】C.“展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孤高傲世”分析错误,应是“展现自己的高远志向,奋勇向上”。二、郑觉斋扬州慢琼花扬州慢琼花郑觉斋弄玉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试新妆才了,炷沉水香琵。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堤 骑星流。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尊前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 悠。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注释】弄玉,传说中的仙女。南州,泛指南方州郡。L这首词写法
14、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写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数语,人与花合写,互相映衬。前五句以仙女设喻,描绘琼花的姿态、颜色、气味,并未绘形画状, 而是着力写琼花的风貌神情。B. “记晓”三句,追怀琼花被快马送至行宫供隋炀帝赏玩之事,与杜牧诗“一骑红尘妃子笑”异曲同工, 饱含词人对统治者奢侈荒淫的不满。C. “尊前”三句,由“吹梦南州” 一语发出新意。词人曾在扬州看到过琼花,而今琼花也一样飘泊来到江 南,词人顿生“踪迹萍浮”之感。D.全词在咏琼花中兼写情事,花中隐有人在,不即不离,有着较为深永的情味。琼花似佳人,往事悠悠, 春愁无限,慨叹交加,伤感
15、无限。二、郑觉斋扬州慢琼花【答案】1 .想像仙女下楼、隋炀帝赏花,回忆无双亭旧游,是虚写;尊前赏花、凭阑无语,是实写;整首词虚实结 合,古今相接,异地相通,拓展了表现时空,花事、人事、史事交织,扩大了词作意境。【解析】题目要求对虚实结合的手法做出判断,以及明确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和作用。所谓虚写,指想象、 回忆的内容,可从词中“忆”“记”“欲”“梦”等字判断。实写指眼前景物的真实描写。依据“尊前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得出诗人在江南的酒筵上见到了琼花,这是实写,“凭阑无语” 是实写,写出了诗人独倚栏杆,默默无语的情态,因赏花而触发了怀念扬州旧事。词的上片全是虚写,前五句以仙女来比琼花,写出它不同凡
16、花的花姿、花色、清香。着力写出琼花的风 韵。“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堤骑星流”虚写,写出诗人追怀琼花昔日为御物,被星夜送入宫中 以供隋炀帝观赏的盛事。依据“无双亭上,何日重游?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得出虚写,是词人不由得陷入深深 的回忆之中,想起无双亭畔那“天下无双”的琼花,如雪般素洁,在春风中摇动,不知自己何时能重游扬 州,再睹那美妙的丰姿?虚实结合表达作用:现实与回忆、想象相结合,诗中提到隋炀帝赏琼花之心切,古今相接;琼花喻仙女, 花美莹洁,而诗人孤独惆怅,花与人相互映衬,拓展了时空,丰富了意境。2 . B【解析】B. “饱含词人对统治者奢侈荒淫的不满”错误,依据“晓剪、
17、春冰驰送,金瓶露湿,堤骑星 流”得出诗人以写隋炀帝赏花的心切,侧面衬托琼花的出众不凡。没有表达出对统治者奢侈荒淫的不满。【注释】弄玉:相传为春秋时秦穆公之女,后与萧史一起升天仙去。“飞琼”,许飞琼,西王母的侍女。淡泞:这里指飞琼的衣装素淡。袜尘:词中谓仙女的步履轻盈。“迷楼”,点出扬州。隋炀帝在扬州建行宫,回环四合,误入者不得出, 名日迷楼。香琵:一种铜制的薰香用的球,中分三层,圆转不已,叮放置在被褥中问,其香烟不灭。晓剪:清晨将琼花剪下。堤骑:古代当朝贵官的前导和随从的骑士。星流:流星快马。天中月色:形容琼花淡黄的色彩。南州:指临安。临安在扬州之南,故称之为“南州”。尊前:酒杯前。无双亭:亭
18、名.在扬州后土祠旁,北宋诗人宋郊建。缠腰骑鹤:指重游扬州。烟花三月:指阳春三月。【译文】盛开的琼花就像衣装素淡的仙女,试罢新妆,满身香气,步履轻盈的走下楼来。遥想当日炀帝赏花情景: 清晨将琼花剪下,插入金瓶中时还沾有晨露,由护卫皇帝出行的骑士以流星快马送至行宫供炀帝赏玩。此 番在临安出现的、经过移根再植的花,原是她的精魂被风吹至。曾在扬州看到过的琼花,如今到了江南竟能在酒筵前相见。想起无双亭畔那“天下无双”的琼花,如雪般 素洁,在春风中摇动;不知自己何时能重游扬州,再睹那美妙的丰姿?自己重游扬州,已成妄想,唯有怅 望云霄,缅怀旧事而已。在这烟霭迷离、繁花旖旎的阳春三月,只有独倚阑干,默默无语。
19、【赏析】在我国的名花中,最珍异和神秘的要算琼花了。据宋人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记载:“扬州后土祠 琼花,天下无二本。仁宗庆历中,尝分植禁苑,明年辄柘,遂复载还祠中,敷荣如故。淳熙中,寿皇 (孝宗)亦尝移植南内,逾年,憔悴无花,仍送还之。其后,宦都东源命园丁取孙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 活,然其香色则大减矣。”词人赵以夫得友人折赠琼花数枝,召聚咏赏,并作扬州慢词,这首词就是 郑觉斋当时应和而作。上片首句人花合写互相映衬。既是琼花之莹洁,又是女子轻盈体态。女子新妆试罢.于香雾缭绕中幽 思绵绵。琼花产于扬州,因此咏琼花之作大多或直接或间接地提到扬州,有赵以夫扬州慢一词为证。 前五句以女仙设喻,描绘琼花的态、
20、色、味,并没有作形状的描写,而着力写琼花的丰神。以仙女来比琼 花,写出它不同凡花的花姿、花色、清香。虽然词人未作工细的描绘,但却传出了琼花的精神。“记晓”三句,承上“迷楼”,追怀琼花昔日为御物,被星夜送入宫中以供炀帝观赏的盛事。“甚天 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两句,转入眼前的琼花,对照今日冷落,也是女子韶华不复的感伤。赵以夫原唱 扬州慢词序云:“琼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黄。”“堤骑星流”,写出炀帝赏花心情之切,从侧面烘托 出琼花之出众不凡。以“天中月色”拟之,可谓恰到好处。“南州”本泛指南方州郡,此指临安。词言琼 花“被风吹梦(到)南州”,下语极迷离恍惚。词开首既屡以仙女比拟琼花。则琼花亦像仙女一样
21、有梦魂。 想象富有情致。.下片由“吹梦南州” 一语点出新意。在酒筵前相见者,是花是人,已融为一体,故加以拟人化的描写: “似羞人、踪迹萍浮” O词人曾在扬州看到过琼花,而今也一样飘泊来到江南,难怪有“踪迹萍浮”之感 了。词人不由得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他想起无双亭畔那“天下无双”的琼花,如雪般素洁,在春风中摇 动;不知自己何时能重游扬州,再睹那美妙的丰姿?,秦观琼花诗云:“无双亭上传觞处,最惜人归月上时。相见异乡心欲绝,可怜花与月应知。”郑 词所写情境,与之相似。“我欲”二句,写词人欲往扬州而不得的感慨。“缠腰骑鹤”,这里使用的是一 个著名的典故,也即原是说,话说一个人很贪婪,他既要腰缠万贯,又
22、要长生不老,而且还要到风景秀美 的扬州去玩儿;熟语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儿。而在此词里,作者谓自 己重游扬州,已成妄想,唯有怅望云霄,缅怀旧事而已。“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这两句有无限 情韵。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烟花三月下扬州。”在这烟霭迷离、繁花旖旎的春三月,怀 念扬州的悠悠旧事,更触起了浓重的春愁,词人独倚阑干,默默无语。下片的构思与赵以夫不大相同,赵 作是通过赋花抒发扬州的盛衰之感,此词是借琼花移植到临安就与扬州时大不相同这一现象发出感慨,花 移地之后香色不如前,人呢?欲去扬州探花,这是不能实现的梦。再说杨州的琼花还是从前风姿吗?重重 慨叹交织在
23、一起,实有无限伤感之情,从而使词的意境更为幽远了。三、(宋)王溥咏牡丹与(清)袁枚苔咏牡丹(宋)王溥.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S(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L这两首诗除了托物言志之外,各自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的精神。D.两首诗都写到了
24、牡丹,但表达的目的不同,王诗突出其硕大,袁诗则侧重写它开放的美。三、(宋)王溥咏牡丹与(清)袁枚苔【答案】1 .咏牡丹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牡丹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出果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 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鄙视。苔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 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的精神的赞美。【解析】咏牡丹“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桑叶虽然柔软, 却能养蚕吐丝。从实用的角度上赞美枣花和桑叶。“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可笑牡丹花形大 如斗,却什么也不能作,花谢后只剩空空枝条。批判牡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这
25、样形成实用 与外表的强烈对比,突显对牡丹的鄙视。苔“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 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苔花人的性情、品质,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 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2 . D【解析】D. “王诗突出其硕大”错误。王诗的目的并非突出牡丹的硕大,而是突出其“不成一事”。【注释】(宋)王溥咏牡丹咏牡丹:亦指王随,王曙作。牡丹: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 长度一般在0.50. 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
26、容华贵、 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 祥、繁荣兴旺的象征。桑叶: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又名家桑、荆桑、桑松树、黄桑等。斗大:大如斗。对小的物体,形容其大。【译文】(宋)王溥咏牡丹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可笑牡丹花形大如斗,却什么也不能作,花谢后只剩空空枝条。【赏析】(宋)王溥咏牡丹这首咏牡丹是宋代大臣王溥的作品。这首诗一反人们对牡丹一向喜爱赞美的心态。诗人先拿枣桑 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而牡丹是 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题目用咏“,先顺从
27、人众的普遍心理定势,先诱导读者,诗人可没说牡丹的坏话,是要歌咏它。读者 乍一看,心理必然想着,歌咏牡丹者多矣,王溥难以说出什么新的东西。这样想着,就好奇地往下读,结 果却读出了对牡丹的说三道四。虽然有些生气,但细品,诗人的审美情思落在了两个点上一一外表美和实用 美。诗人担心人们不服气,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他能养蚕结 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还有,她的美艳,她的光彩,耀人眼目,让人心荡神怡,诗人是知道的,但 他有意无视这些,因为,这些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仅此一点,牡丹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 是,她一旦开完美艳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好
28、赞美的。诗人用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至 于读者读不读,读懂读不懂,认同不认同就不是诗人的事了。【注释】(清)袁枚苔白日:太阳。【译文】(清)袁枚苔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辞仍旧长出绿意来。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赏析】(清)袁枚苔苔解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 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辞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 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辞自己创造出来的!
29、它就是凭着 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 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 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 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一一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四、柳宗元红蕉柳宗元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械械无遗芳。【注释】红蕉:即美人蕉,形似芭蕉而矮小,花色红艳。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
30、:其花“春夏开,至 岁寒犹芳”。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械械:拟声词,落叶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直写其花,交代红蕉开花的时间和色彩,“穷节”指岁末时节,此时万花纷谢,百草凋零,一个“值” 字,便显出红蕉精神。B.颔联一个“凌”字,将红蕉无畏的精神、勇敢的品格和摇曳生姿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C.颈联“远物”指红蕉,因为是“远物”,便成了稀罕物,所以才会“世所重”。“世”指包括诗人在内 的“世之人”。D. “旅人”在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旅人”的伤心和“远物”的被重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自认 为被统治者遗忘的苦闷心情。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31、,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B.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C. “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D.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3 .这首诗的尾联独具特色,请结合全诗分析鉴赏。4 .本诗的尾联堪称精妙,请简要赏析。四、柳宗元红蕉【答案】1 . B【解析】B. “摇曳生姿的风貌”说法错误。“窈窕凌清霜”中的“窈窕”是“美好”的意思,“凌” 是“乘、凌驾”的意思。这句是写红蕉以娇小美好的风姿,不惧天气寒冷
32、,迎寒斗霜;“凌”字表现出红 蕉无畏的精神、勇敢的品格和超然洒脱的风貌,没有写出红蕉的“摇曳生姿”。“摇曳生姿”意思是姿态 闲雅、婀娜多姿的样子,不合语境。2 . C【解析】C. “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错误。“远物”仅指红蕉,对于从京城到来的诗人 来说,此地的红蕉就是“远物”。3 .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尾联描绘了冷清萧条的秋冬景色。 尾联运用以景结情、对比的手法,将百花的萧条与红蕉的“窈窕凌清霜”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红蕉 顽强、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托物言志,群芳已经消逝,红蕉性命难保,诗人的命运可想而知,表达了 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忧虑之情。【解
33、析】从内容上看,“回晖眺林际,械械无遗芳”中的“回晖”是夕照之意;“眺”是远望之意;“械 械”是拟声词,意为落叶声。尾联中,诗人远望夕照下的山林,在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这是 一幅秋冬的景象:夕阳余晖,山林落叶,百花凋零。画面冷清萧条,寒肃清寂。从表达技巧上看,尾联采用了以景结情和对比的手法。诗人眼中是一片“械械无遗芳”的萧条冷清,这就 和红蕉在“穷节”仍姿态美好、娇艳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百花凋零的“械械无遗芳”,一边是 红蕉的“窈窕凌清霜”,表达了诗人对红蕉不惧寒冷,勇敢开放的肯定,对红蕉这种顽强、无畏精神的赞 美之情。从思想感情上看,结合诗歌的注释“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
34、”,将诗人的现实遭遇与诗歌内容相联系, 诗人吟咏的是红蕉,实则是在借红蕉寄托抒发情怀:虽然红蕉现在“绿润含朱光”,还是那么娇艳的“正 阳色”,还能顽强不屈地“凌清霜”,可事实上已经时值“穷节”。群芳已经消失,满目所见已是“械械 无遗芳”,那么红蕉也始终难逃这凋零的命运。如果“世所重”的红蕉性命也终难保,无人关照的“旅人” 的命运可想而知。因此,尾联托物言志、借物抒怀,诗人借对红蕉命运的感伤,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忧虑 之情。4 .结构上,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文对红蕉的描写。内容上,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 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尾联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
35、。情感上, 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解析】尾联“回晖眺林际,撼撼无遗芳”意思是远眺夕照山林间,落木萧萧无遗芳。诗人将目光转向夕 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从结构上看:“无遗芳”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两联对红蕉外在美貌和内在精神的描写。从内容上看:这本是秋冬之景,在诗中,将远处的这一片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叠放在 一起,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 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和可爱。从情感上看:群芳已经消失,最后只剩下红蕉了,如果“世所重”的红蕉,性命也
36、终难保,那么,无人关 照的“旅人”的命运可想而知,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注释】红蕉:即美人蕉,形似芭蕉而矮小,花色红艳。晚英:秋冬之花,此指红蕉。穷节:岁末时节。绿润:指红蕉叶的鲜绿。朱光:指红蕉花的红艳。以兹:凭此用此。正阳:指农历的四月。正阳色:指红蕉至秋冬仍保持春夏时的颜色。窈窕:(yaotiao):美好的样子。凌:乘,凌驾清霜:寒霜。远物:边远地区的事物,此指红蕉。旅人:客居在外的人,被流放的人,此诗人自指。回晖:夕照。械械(qT):拟声词,落叶声。【译文】红蕉岁未犹吐芳,绿叶红花含春光。凭此春夏鲜艳色, 世人偏重边远物, 远眺夕照山林间,【赏析】
37、元的咏物诗,娇柔美好斗寒霜。流放之人独悲伤。 落木萧萧无遗芳。汪森在韩柳诗选中评论道:“短章咏物,简淡高古,都能于古人陈语脱化生新也”。对于红蕉,古人亦多陈语,关键在柳宗元如何“脱化”,怎样“生新”。宋祁在他的红蕉花赞中,称颂红蕉“叶小而花鲜明可喜”,范成大在他的桂海虞衡志中,则 对红蕉的花“端各有一点鲜绿”倍加喜爱。大抵红蕉后人径直称其为“美人蕉”,都是着眼于其花的艳丽 动人吧。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第一联直写其花。虽也对其外表予以描写,但却更突出其精神。“晚 英”,指秋冬之花,王勃曾用来写梅花,刘禹锡曾用来写菊花。而将红蕉也称之为晚英者,柳宗元当为第 一人。又因为红蕉“春夏开,至岁寒犹
38、芳”,这样称呼,也是恰如其分的,这便是“脱化”。“穷节”是指岁未时节,此时万花纷谢,百草调零。一个“值”字,便显出红蕉精神。然而,这还不 是它的全部。“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第二联才抓住了红蕉本色。红蕉不同于菊之清冷,更不同梅 之寒瘦,它以春夏盛开的百花仙子之一的面貌,以娇小美好的风姿,迎寒斗霜,一个“凌”字,将其无畏 的精神,勇敢的品格,和超然洒脱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至此,诗人在读者面前,塑造了 一个前无古人的艺术形象,这便是柳宗元的创造,便也是他的“生新” O咏物诗的理解,最关键的是在准确理解诗人所咏之物以后,更能深入把握诗人赋予所咏之物的精神。 即在所咏之物上所寄寓的思
39、想感情。近藤元粹在柳柳州诗集中,给红蕉一诗下了四个字的评语, “寓感甚切”。第三联云:“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许多人会把注意力放在下句,但诗人将话说得 明白,看不出何处有“寓感”。“远物”承上,是指红蕉,但叫“远物”是因为红蕉属热带观赏植物,永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故永州 可见。柳宗元站在长安和中原的角度,所以将红蕉视为“远物”。因为是“远物”,便成了稀罕物,所以 才会“世所重”。这个“世”是指包括诗人在内的“世之人”。当然,从前两联来看,如此看重红蕉的只 能是被贬谪到永州的柳宗元了。因为说远物,自然便想到了永州,因为想到永州,便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悲伤。因为说到远物被人看重, 自然便会想到被流放
40、到永州来的自己,早已被统治者遗忘。诗人原本抱有随时间推移,会被重新起用的期 望的,然而看来,希望渺茫。面对红蕉,感叹身世,不禁“心独伤”。同是处于永州,“远物”和“人” 所受待遇是如此天地之别,这便是诗人伤心的原因。“回晖眺林际,械械无遗芳”。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这 本是秋冬之景,在题为红蕉的诗中,将远处的这一片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叠放在 一起,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如果说群芳已经消失,那么最后,就该轮到红蕉了。如果“世所重” 的红蕉,性命也终难保,那么,无人关照的“旅人”的命运可想而知。原来,红蕉一诗寓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深深的忧虑,而
41、且是一种被注定为悲剧的预感,压得他喘 不过气来。“寓感甚切”四字,是十分确切的。五、(元)鲜于必仁(双调)折桂令卢沟晓月(双调)折桂令卢沟晓月(元)鲜于必仁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濠,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L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马鞭,驱马驶出京都城门,山色迷茫,景色秀丽,心情愉悦轻松。B.上片后三句勾勒卢沟桥的特点,言其险、喻其阔、显其高,句式整齐,层次分明,极为准确生动。C.作品绘难写之景于笔端,多次点出“月”,传神地勾画出“卢沟晓月”的特点,意象已足,意境撩人。D
42、.作者紧紧抓住“晓”、“桥”来写,并使用了合璧对、鼎足对等巧体,摹景状物颇尽描写形容之妙。2.后人评价此曲,称其“飘逸”,请结合诗句,从内容和手法角度加以赏析。五、(元)鲜于必仁(双调)折桂令卢沟晓月【答案】1 . C【解析】C. “多次点出月”错。只在结尾句点出“蟾宫”,即“月”。2 .内容方面:(1)意象“飘逸”:空濠的山色、玲珑美好的林中景色,仿佛世外仙境。(2)意境“飘逸 都门外景色空濠、幽静、秀丽;卢沟桥横跨两岸,水波汹涌,晓月迷蒙,雄浑壮阔。(3)情感“飘逸”: 通过对卢沟晓月的描写,突出了景色的美妙迷蒙、雄浑壮阔,表达了热爱、赞美之情。(4)人物形象“飘 逸”:诗人从都城出来,马
43、鞭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刻画了策马扬鞭悠然行于秀丽美好的景色之中的轻松 愉悦的人物形象;欣赏卢沟桥,诗人俯视、远观、仰视,立足点不断变化,思绪飘飞灵动,塑造的是欣喜 雀跃的人物形象。手法方面:艺术手法“飘逸”,是指运用多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1)排比,前三句运用排比句:“俯 危波”言其险,“通远塞”喻其阔,“倚长空”显其高,寥寥数语,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 层次分明,且极为准确、生动,语势贯通,表意丰富。(2) “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这两 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写卢沟桥像是从雾霭中腾起的千寻卧龙,又像连着天上流云的万丈垂虹, 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
44、界,极为形象、传神。(3)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晓行”,运 用比喻,展开丰富的想象,静中添动,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恬淡愉悦、深 邃高远的境界。疏钟和行人把画面点染的鲜活生动,从桥下向上看,桥上的行人小得像蚂蚁一样,好像可 以登上月宫。最后一句切合题中之晓月(点题),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话世界。【解析】题干要求结合诗句,从内容和手法角度分析诗歌的“飘逸”,学生可以从意象、手法、情感等角 度进行分析。.“山色空濠,林景玲珑。山色空濠,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前两句通过“空濠 的山色”“优美的山景”两个意象描写卢沟晓月的美景,将林中美景描写的如同仙境,给人飘逸
45、之感。“空 濠的山色”“优美的山景” “横跨的长桥”“高高的栏杆”营造了都门外幽静、秀丽的意境,给人以“飘 逸”之感。这首曲的上片描写卢沟晓月的美景,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 寥廓的境界,表达了作者对卢沟晓月景象的赞美之情。而诗人马鞭摇影,悠然而行,轻松愉悦,又表现了 诗人的飘逸。此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运用排比手法,勾勒出卢沟桥“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的高大、雄伟、壮观,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将卢沟桥比作从雾霭中腾起的千寻卧龙,连着天上流云的万丈垂虹, 生动形象地
46、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极为形象、传神。“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运用比喻修 辞,将“行人”比作“蚂蚁”,将“眼前之景”比作“蟾宫”,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 切合题中之晓月(点题),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话世界。【注释】卢沟晓月:北京著名景色。卢沟,指卢沟桥。鞭影摇红:马鞭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译文】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马鞭,驱马驶出京都城门,只见,山色迷茫,山林景色空明。急流危险,卢沟桥 横卧其上;桥面宽阔,车马从此可远达边塞;栏杆高耸,倚天而立。卢沟桥犹如一条千寻长的巨龙从夜雾 中腾空而起;又像万丈彩虹从云端直扑水面。远处传来稀稀落落燕山的晨钟,路上行人如蚁,密密麻麻, 好像行走在仙境月宫之中。【赏析】“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这三句运用排比句式:“俯危波”言其险,“通远塞”喻其阔, “倚长空”显其高,寥寥数语,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层次分明,且极为准确、生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