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制定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制定说明.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因征求意见稿 口送审稿 报批稿)制定说明主编单位(签章):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23年3月30日5.2.1 2水位观测可采用水尺、遥测水 位计等。水尺安装高程应通过测量放 样确定,允许偏差01cH1。遥测水位计 安装后应以实际水位为基准测定其初 始值,并在水位变动过程中及时校准, 测读运行偏差S2 emo水尺和水位计应 每年汛前检查,相应安装高程每年应 校测1次。7.2.1 2观测设备可采用水尺、水 位计,有条件时可设遥测水位计 或自计水位计,水尺的延伸测读 高程应高于校核洪水位。水尺零 点高程每年应校测1次,怀疑水 尺零点高程有变化时应及时校 测。水位计应每年汛前
2、检验。增加了安装的技术要求和测读 精度5.2.4 2固定垂线应在正常蓄水位以 下1 m处、1/2水深处和接近库底处各 布设1个测点。死水位以上相邻测点 间距不宜超过10m, 1/2水深处以上测 点宜适当加密。7.2.4 2固定测点应设在正常蓄 水位以下1m处。固定垂线上至 少应在水面以下20cm处、1/2 水深处和接近水库底处布设3 个测点。固定断面上至少设3条增加了死水位的限制,新的叙述 更简练5.2.4 4库水温测读至0.1,每日定 时测读。新增规范了库水温测读精度和频次新增新增气压监测内容5.4.2 1水下部分宜采用GNSS法或 交会法平面定位,用测杆、测深锤、 回声测深仪测深。水上部分
3、可采用常 规测量或三维激光扫描等方法。7.4.2 1水下部分宜采用GPS 法或交会法定位,用测杆、测深 锤或回声测深仪测深。水上部分 可采用普通测量方法增加了三维激光扫描等新技术。5.4.2 3坝前(及库区)泥沙淤积和下 游冲刷应定期观测,对淤积、冲刷变 化严重的工程,应增加测次。7.4.2 3有条件时,可利用遥感 照片分析水库淤积。新增了泥沙淤积定期观测5.5.1 1在坚固建筑物前缘水体中, 自水面至最大结冰厚度以下10cm15 cm处,每20 cm40 cm设置一支 压力传感器和一支温度计。7.5.1 1结冰前,可在坚固建筑 物前缘水体中,自水面至最大结 冰厚度以卜1015cm处,每 10
4、15cm设置一个压力传感 器,并在附近相同深度处,设置 一个温度计同时进行观测根据压力传感器的外观尺寸,将 仪器间隔增加至20cm40cm。水尺、水位计、库水温、气温、 气压、雨量计等永久观测仪器设施安 装埋设后应及时填写安装埋设考证 表,考证表内容主要有:工程名称、 设计编号、单元工程编码、仪器名称、 型号规格、出厂编号、仪器出厂参数、 安装部位、安装前后测值读数、安装 日期、安装埋设示意图以及有关单位 责任人签字签证等,见附录L21 水尺、水位计、库水温、 气温、气压、雨量计等永久观测 仪器设施安装埋设后应及时填 写安装埋设考证表,考证表内容 主要有:工程名称、设计编号、 单元工程编码、仪
5、器名称、型号 规格、出厂编号、仪器出厂参数、 安装部位、安装前后测值读数、 安装日期、安装埋设示意图以及 有关单位责任人签字签证等。增加了考证表附录。5. 4. 2 1或交会法定位,用测杆、测深 锤、回声测深仪或水下摄影测深。水 上部分可采用普通测量方法或无人 机搭载激光扫描仪等;用GPS法或交会法定位,用测 杆、测深锤、回声测深仪。水上 部分可采用普通测量方法;扫描仪等先进技术手段。5.4.2 4坝前(及库区)泥沙淤积和 下游冲刷应定期观测,对淤积、冲刷 变化严重的工程,应增加测次。新增新增泥沙淤积和冲刷观测时间 和频次的内容防渗体变形,溢洪道及进水口塔 架变形,界面、接(裂)缝和脱空变形,
6、防渗体变形,界面、接 (裂)缝和脱空变形,增加“溢洪道及进水口塔架变 形”6.1. 2变形监测所用平面坐标及高 程系统,宜与工程原有测量控制系统 相一致,也可建立独立测量控制系 统,表面变形监测用的平 面坐标及高程系统,应与设 计、施工和运行诸阶段的控制 网坐标系统相一致,原“应与设计、施工和运行诸 阶段的控制网坐标系统相一 致”调整为“宜与工程原有测 量控制系统相一致,也可建立 独立测量控制系统”坝体及近坝岸坡表面监测点, 其垂直位移与水平位移监测点位中 误差相对于临近基准点、工作基点应 不大于3 mm;溢洪道及进水口塔 架表面监测点,其垂直位移与水平位 移监测点位中误差相对于临近基准 点、
7、工作基点应不大于2 mm。4. 1.3坝体及近坝岸坡表面 监测点,其垂直位移与水平位 移监测精度相对于临近工作 基点应不大于 3mm。增加溢洪道及进水口塔架混 凝土结构表面变形测点平面 及高程观测精度要求表面变形监测基准点应设在 地质条件良好、基础稳固、能长久保 存的位置,工作基点可布设在靠近工 程区、基础相对稳定、方便监测的位 置,各类监测点应与监测结构物牢固 结合。4.L 4-2表面变形监测基准 点应设在不受工程影响的稳 定区域,工作基点可布设在工 程相对稳定位置,各类监测点 应与坝体或岸坡牢固结合。对表面变形监测基准点及工作 基点位置的表述有所变化6. 1.4-3内部变形监测采用的沉降
8、管、测斜管和多点位移计、柔性测 斜仪等监测设备,4. 1.4-3内部变形监测采用 的沉降管、测斜管和多点位移 计等线性测量设备增加柔性测斜仪6. 1. 4-4表面变形监测宜实现自动 化监测新增明确自动化系统实施的必要 性6. 2. 1-1表血变形应建立变形监测 控制网,变形监测控制网分为水平 位移监测网及垂直位移监测网,可 将水平、垂直位移监测联合建立三 维网。变形控制网应能覆盖需要监 测区域。新增对变形监测控制网进行综述6. 2.1-2-1)可采用三角网、GNSS网、精 密导线等建网方式,4. 2. 2-2-1)可采用三角网、GPS 网、精密导线等建网方式“GPS网”调整为“GNSS 网”6
9、. 2. 1-2-2)根据监测网的组网方 式,基准点数量不宜少于3个,工 作基点数量及分布应满足对变形测 点监测控制的需求;4. 2. 2-2-2)准点应选择在工程 影响以外区域,一般布置在土石 坝下游地质条件良好、基础稳 固、能长久保存的位置,平面基 准点数量不得少于3个。工作基 点应选择在靠近工程区、基础相 对稳定、方便监测的位置,其数 量及分布应满足监测点对监测 控制的需要。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点位要求 已在 6. 1.4-2 (原 4. 1.2-4) 中明确,此处不再赘述6. 2. 1-2-3)依据拟定的监测方法, 对基准点、工作基点及其他网点组 成的水平位移监测网,按构成图形 进行精度估
10、计和可靠性、灵敏度指 标分析,确定监测网观测方案。水 库蓄水对岸坡变形影响较小的中低 坝可仅布设工作基点网,工作基点 网起算点应位于稳定部位;4. 2. 2-2-3依据拟定的监测方 法,对基准点、工作基点及其 他网点组成的水平位移监测 网,按构成图形进行精度估计 和可靠性、灵敏度指标分析, 确定监测网监测方案。增加水库蓄水对岸坡变形影 响较小的中低坝不需设置基 准点相关内容6. 2. 1-2-6)7)新增明确“低坝水平位移监测基准 可使用控制网或倒垂线结合基 点观测墩作为基准而不需要 建立控制网”等相关内容; 明确“器人自动化监测宜利用 倒垂线或GNSS对测站点、后 视点坐标进行实时修正”等相
11、 关内容6. 2. 1-2-8)使用三角形网进行水平位 移监测控制网观测时,观测等级不应 低于二等新增明确三角形网观测精度等 级6. 2. 1-3-3)依据水准基准点 和水准工作基点位置拟定垂直位移 监测网监测路线及网形,通过精度 估计,确定水准测量的仪器设备及 施测等级,最弱水准工作基点相对 于邻近水准基准点的高程中误差应 不大于2 mm;4. 2. 2-3-3)依据水准基点和 水准工作基点位置拟定垂直 位移监测网监测路线及图形, 通过精度估计,确定水准测量 的仪器设备及施测等级,要求 最弱水准工作基点相对于邻 近水准基点的高程中误差应 不大于2mm o将“水准基点”明确为“水准 基准点”,
12、基点分为基准点及 工作基点两个等级,将原规范 本条“水准基点”明确为“水 准基准点”比较合适6.2. 1-3-4)5)新增明确中低坝垂直位移监测基 准;明确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等 级6. 2. 2-3监测横断面应选在最大坝高 或原河床处、合龙段、地形突变处、 地质条件复杂处以及坝内埋管等位 置,宜不少于3个。4. 2. 2-2)监测横断面应选在最 大坝高或原河床处、合龙段、 地形突变处、地质条件复杂处 以及坝内埋管或可能异常处, 一般不少于3个。根据规范编制要求,规 范中不得出现“一般、大概、 可能、或许”等不确定性描 述,本条将“一般”完善为 “宜”6. 2. 3-2可布设25个监测横断面,
13、每个横断面设置的测点类型及数量 根据水工建筑物结构确定。4.3.2-1 一般可设23个监测 横断面,每个横断面设置的垂 线及测点数量由布置方式而 定。去掉“一般”不确定表述; 考虑到特大型工程,将原“23个监测横断面”调整 为“25个监测横断面”;“每个横断面设置的垂线及 测点数量由布置方式而定”调 整为“每个横断面设置的测点 类型及数量根据水工建筑物结 构确定”6. 2.4-1防渗体变形监测内容包括 混凝土面板变形、防渗墙挠度变形以 及坝体心墙的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防渗体变形监测内容 包括混凝土面板变形、防渗墙 挠度变形以及坝体心墙的水 平位移及垂直位移。坝体斜墙 可参照执行。删除“坝体斜墙
14、可参照执 行。”新增土石坝工程一般均涉及溢洪 道及进水口塔架,本次修编增 加相关变形监测设计内容626-3-3)面板与垫层间易发生脱空 部位,应布设面板脱空监测点。452-2-3)面板与垫层间易发生 脱空部位,应布设测点进行面 板脱空监测,监测内容应包括 面板与垫层间的法向位移(脱 开、闭合),以及向坝下的切 向位移。删除监测内容相关表述6.3.M 水平位移监测网点应按设计 要求实地放样,监测网点应按设计坐标 进行实地放样,将“监测网点”明确 为“水平位移监测网点”, 因为垂直位移监测网精度 受位置影响较小;考虑部分 控制网点可能仅有位置描 述,而不提供坐标,将“按 设计坐标进行实地放样”调整
15、 为“按设计要求实地放样”位于土基上的监测网点其底 座埋入土层深度应不小于1.5 m,且应 深入至最大冻土深度以下0.5 m位置,位于土基上的监测网点 其底座埋入土层深度不应小于 1.5m,在冰冻区应深入至冰冻 线以下位置,根据国标要求明确监测网 点底座深入最大冻土深度6.3.1-6 GNSS基准站上部对空条件良 好,高度角15。以上范围无障碍物遮 挡,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信号干扰源 (如高压线、无线电发射站、电视台、微波站等),且附近无GNSS信号反 射物。新增明确GNSS观测基准选点点 基本要求活动觇牌法观测视准线监测 墩对中基座中心与视准线的距离偏差 不大于20 mm;4. 2. 3-7视
16、准线监测墩对中基 座中心与视准线的距离偏差不 大于20mm;“视准线监测墩对中基座中 心”调整为“活动觇牌法观测 视准线监测墩对中基座中 心”,原规范此处应为特指“活动觇牌法观测”,因小 角度法观测在下文有专门 描述6. 3. 1-9、10新增明确高寒地区GNSS观测天 线保护罩可能存在冰雪覆 盖现象时的处置办法;提供 InSAR进行库区滑坡体监测 方法坝基通常采用钻孔埋设。应 定期采用几何水准法复核沉降管管 口高程。但在坝基仅允许钻孔 埋设。考虑坝基截渗墙可能使用开 挖施工,可在开挖回填时埋设 测斜管、沉降环(板),故将 “坝基仅允许钻孔埋设”;明确定期复核沉降管管口高程水平分层布置方式宜采
17、用 水管式沉降仪和引张线式水平位移 计组合埋设,水平分层布置方式宜 采用干簧管式沉降仪和引张 线式水平位移计组合埋设,; 若单独布设引张线式水平位 移计(未布置水管式沉降仪), 其引张钢丝与水平线上倾量 应为预估沉降量的一半。干簧管时沉降仪已基本不用, 原规范“干簧管时沉降仪”调 整为“水管式沉降仪”;删除 “若单独布设引张线式水平 位移计(未布置水管式沉降 仪),其引张钢丝与水平线上 倾量应为预估沉降量的一半”坝基垂直位移监测,可采用 坝基沉降计、多点位移计等。坝基 沉降计、多点位移计通常采用钻孔 埋设。坝基钻孔完成后,首先将锚 头、传递钢杆等下入孔内,坝基垂直位移监测,也 可采用坝基沉降计
18、,该仪器由 位移计与传递钢杆组成,通常 采用钻孔埋设。坝基钻孔完成 后,首先将传递钢杆下入孔 内,增加多点位移计进行坝基垂 直位移监测坝体(基)内部变形监测可 采用柔性测斜仪或固定式测斜仪。 柔性测斜仪或固定式测斜仪垂向布 置可进行坝体(基)水平位移监测, 水平布置可进行坝体(基)垂直位 移监测。柔性测斜仪垂向布置时宜 安装在测斜管内。433-3必要时,可采用水平固 定式测斜仪监测坝体的垂直 位移。增加柔性测斜仪进行坝体内 部变形监测,明确固定测斜仪 进行水平位移监测面板挠度可采用斜向固定 式测斜仪、梁式测斜仪(倾角计) 或柔性测斜仪监测,固定式测斜仪、 梁式测斜仪(倾角计)测点间距宜 不大于
19、35 m。443-2面板挠度可采用斜向 固定式测斜仪或电平器监测。电平器调整为“梁式测斜仪”, 增加柔性测斜仪63.3-2-2)梁式测斜仪(倾角计) 安装。宜加工固定支架将梁式测斜 仪(倾角计)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 面板钢筋上,电缆宜沿面板钢筋上 引至坝顶。2)电平器安装。首先在混凝 土面板浇筑过程中预埋电缆, 并引至坝顶。面板浇筑完成后 将电平器预固定在面板上,然 后调整传感器的倾角使其置 于水平状态。要求仪器支撑板 与混凝土面板连接稳固,并加 罩保护。电平器安装调整为梁式测斜 仪安装6.33-2-3)柔性测斜仪安装。垂直 向安装时首先应进行管道预埋,后 将仪器下入管内,并将仪器外部空 隙回填
20、沙砾料人工捣实。新增增加柔性测斜仪安装方法63.3-3混凝土防渗墙挠度变形可 采用测斜仪(滑动式或固定式)或 柔性测斜仪监测。3混凝土防渗墙挠度变形可 采用测斜仪(滑动式或固定 式)监测。增加柔性测斜仪粘土心墙水平位移可采用 测斜仪(滑动式、固定式)或柔性 测斜仪监测,垂直位移可采用电磁 式沉降仪监测。测斜管及沉降环可 结合埋设,以便在一个测点同时测 定水平和垂直位移。测斜管和沉降 环(板)宜随坝体心墙填筑埋设, 安装埋设要求参照条1款。4粘土(沥青)心墙水平位移 可采用测斜仪(滑动式或固定 式)监测,垂直位移可采用电 磁式或干簧管式沉降仪监测。 测斜管及沉降环可结合埋设, 以便在一个测点同时
21、测定水 平和垂直位移。测斜管和沉降 环(板)可随坝体心墙填筑埋 设,也可钻孔埋设,增加柔性测斜仪进行粘土心 墙水平位移监测;考虑沥青心 墙内无法安装仪器,删除沥青 心墙;删除粘土心墙内使用干 簧管式沉降仪进行垂直位移 监测内容6.33-5沥青心墙压缩量可采用位 移计(测缝计)竖向安装监测。新增增加沥青心墙压缩量监测仪 器溢洪道及进水口塔架变形监 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埋设应符合下 列规定:新增增加溢洪道及进水口塔架变 形监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埋 设相关内容对于接(裂)缝位移方向明 确部位,可采用表面测(裂)缝计 监测,453-2对于接(裂)缝位移方 向明确部位,可采用单向杆式 位移计(测缝计)监测,
22、将“单向杆式位移计(测缝 计)”明确为“表面测(裂) 缝计”63.5-4溢洪道及进口塔架混凝土 结构缝宜采用埋入式测缝计或表面 测(裂)缝计进行监测,廊道内接 缝可采用表面测(裂)缝计或三向 测缝计监测。新增增加溢洪道及进口塔架混凝 土结构缝监测仪器设备63.5-6沥青心墙与填筑料、岸坡相 对变形宜采用位错计监测。新增增加沥青心墙相关界面监测 仪器设备内部水平位移采用测斜仪 (滑动式、固定式或柔性),其测 斜管应穿过潜在滑动面。对于滑动 面很深,可采用固定式或柔性测斜 仪,滑动面上、下附近均应设置测 点。463-2内部水平位移采用测 斜仪(滑动式或固定式),其 测斜管应穿过潜在滑动面。对 于滑
23、动面很深,可采用固定式 测斜仪,测头可安装在滑动面 上、下附近。增加柔性测斜仪进行近坝岸 坡内部水平位移监测63.6-5必要时可采用地基InSAR 监测边坡变形。463-5有条件时,可采用地 形微变远程监测雷达系统施 测,以连续获得整个边坡实时 变形图形。明确地基InSAR监测边坡变 形采用地面三维扫描方式监 测地下洞室围岩变形,应根据洞室 形态布设参考点,新增明确利用地面三维扫描技术 进行地下洞室围岩变形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可采用视准 线、前方交会、极坐标、GNSS和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方法。1水平位移监测可采用 视准线法、前方交会法、极坐 标法和GPS法进行,“GPS” 调整为 “GNSS”,
24、增加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方法垂直位移监测可采用 GNSS、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方法。424-2垂直位移监测可采用 水准测量及三角高程测量,增加GNSS方法和地面三维 激光扫描方法测站与测点距离小于150 m 时,可使用极坐标法进行水平位移 监测,此时宜选择一个或多个基点 作为校核点。新增根据相关规范规定,明确极坐 标法适用条件测站与测点间距大于800 m 时,宜使用GNSS进行水平位移监 测。GNSS基站数应不少于2座。 GNSS观测高程满足精度要求时, 可实现三维变形测量。新增根据相关规范规定,测站与测 点间距大于800 m时不宜适 用前方交会法进行水平位移 监测,结合目前
25、北斗卫星成功 发射应用,GNSS可满足水平 位移监测精度要求,明确长距 离时使用GNSS进行水平位 移监测原始监测数据应及时检查、 整理,剔除粗差。三角形网平差计 算可依据具体情况采用经典平差、 秩亏平差和拟稳平差进行数据处 理。平差后应对监测成果统计检验, 评定成果精度。原始监测数据应及时 检查、整理,剔除粗差。监测 网平差计算可依据具体情况 采用经典平差、将原规范“监测网”明确为“三 角形网删除了三角形网平 差定权的要求。6.4.2-1-3)测斜管安装至坝顶后, 与测斜管顶部保护装置一体应设置 水平位移测点,以水平位移测点为 基准计算坝体内部位移。新增明确测斜管顶部设置水平位 移测点642
26、-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应符合 下列要求:新增明确不同水平位移监测方法 下基准选取)水平固定式测斜仪、柔 性测斜仪,采用测读仪测读2次, 取其平均值;4.3.4-3)水平固定式测斜仪, 由专用测读仪从固定端开始 逐点测读,监测精度应符合相 关仪器要求。考虑观测习惯不同,不对观测 方式作具体要求;新规范中明 确观测次数6A2-3-4)坝基沉降计,采用读数 仪测读2次,取其平均值;434-4)坝基沉降计,采用与 位移计配套的读数仪进行测 读,其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仪 器要求。新规范中明确观测次数64.2-3-5)底部未入基岩的沉降管 观测,施工期应利用全站仪或几何 水准观测的沉降管管口高程计算内 部沉降
27、量,沉降管安装完成后利用 管口水准测点沉降变化量结合管内 测值进行坝体内部垂直位移监测。新增给出底部未入基岩的沉降管 观测及数据处理方法6A,2-4垂直位移监测基准应符合 下列要求:新增明确不同垂直位移监测方法 下基准选取643-2采用固定式测斜仪、柔性测 斜仪监测,可用专用测读仪逐点测 读,并同时测温。采用固定式测斜仪监 测,可用专用测读仪逐点测 读,并同时测温,监测精度应 符合相关仪器要求。增加柔性测斜仪采用梁式倾斜仪(倾角计) 监测,采用电平器监测,“电平器”调整为“梁式倾斜 仪”643-4采用测斜仪、柔性测斜仪和 沉降仪监测混凝土防渗墙、粘土(沥 青)心墙水平位移(挠度)和垂直 位移,
28、采用测斜仪和沉降仪 监测混凝土防渗墙、粘土(沥 青)心墙水平位移(挠度)、 垂直位移,增加“柔性测斜仪”溢洪道及进水口塔架监测方 法与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新增增加溢洪道及进水口塔架监 测方法与要求646-3滑坡体位移监测可采用地 面三维激光扫描和InSAR,库区滑 坡隐患的早期识别和普查可采用星 载InSAR方式,重点区域滑坡变形 监测可采用地基InSAR方式;新增增加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 和InSAR进行滑坡体位移监 测地下洞室变形可采用三维 激光扫描。新增增加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进行地下洞室变形监测新增明确三角网法的规定E. 1.2-5修订修订GNSS监测的相关内容E.L2-5-3)接收
29、机应支持北斗、GPS、 GLONASS Galileo全球卫星导航 系统,具备测距码、载波相位观测 值、卫星广播星历数据观测能力。 GNSS接收机标称精度不应大于 (3mm+DxlO-6);GNSS接收机标称精度不应大于 (3mm+DxlO-6);C.1.4-2-l)GPS接收机可采用 双频或单频,其标称精度不 应大于(3mm+Dx 10-6)。增加对多种星座接收和多种 观测值信号接收能力的规定。E.l.2-5-3) GNSS接收机天线的水 准器应严格居中,天线定向标志线 指向正北,天线高应换算为天线相 位中 心到标志面(点)的垂直距离。 安装后应详细记录量取的位置及方 式。天线高应在天线参考
30、面互成 120度的三个位置量取,三个位置 取平均数作为一次天线高数据,读 数和平均数精确至1mm。C.L4-2-2)原 2) GPS 接收机 天线的水准器应严格居中, 天线定向标志线指向正北, 天线相位中心高度应量取2 次,两次较差不应大于 1mm o“GPS”调整为“GNSS”; 明确天线高数据量取E.l.2-5-5)新增明确GNSS监测数据处理的 有关规定E. L2-6-3)使用的水准仪标称精度应 满足二等及以上等级水准监测要 求C.L5-1-3)使用的水准仪标称 精度应满足三等水准及以上 等级水准监测要求去掉三等水准,因其难以满 足变形监测高程观测要求E.L2-6-4)各等级水准监测的技
31、术 指标及限差按GB/T 12897相应规 定执行C.1.5-1-4)各等级水准监测的 技术指标及限差按GB/T 12897 和 GB/T 12898 相应 规定执行去掉三等水准规范,原因同 上条E.l.2-7-5)受大气折光、气流等影 响,三角高程测量法进行高程观测 宜对向观测,取均值作为观测高差。 监测时应测量温度、气压,测量或 计算时加入相应改正。C.1.5-2-5)宜采用双测站监 测,监测时应测量温度、气压, 计算时加入相应改正。三角高程使用对向观测能有 效消除大气折光影响,较双测 站观测精度高。E.1.2-7-6)跨越大面积水域受水蒸 气影响,垂直角观测精度差,不宜 进行三角高程测量
32、。新增明确不适合采用三角高程测 量的条件E. 1.2-8新增明确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 方法的相关规定E. 1.2-9新增明确采用InSAR方法的相关 规定渗流监测新旧条文对比渗流监测内容包括坝体渗透 压 力、坝基渗流压力、渗流量及水 质分析渗流监测内容包括渗流压力、 渗流量及水质分析。与压力 (应力)有关的孔隙水压力监测见6.2o考虑土石坝渗流特性及与相 关监测规范术语一致性。将渗 流压力改为渗透压力。坝体渗透压力监测内容包括 坝体监测断面渗流压力分布和浸 润线位置的确定。监测布置应根据 坝型、坝高、填筑材料、防渗结构、 渗流场分布特征、可能渗透破坏模 式确定。有观测廊道时,宜结合廊 道布设。
33、坝体渗流压力监测内容包括 坝体 监测断面渗流压力分布 和浸润线位置的确定。增加了监测布置原则722724针对均质坝、心墙坝、 斜墙坝、面板坝特点,分别细化完 善了各类土石坝坝体监测布置规定监测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坝体监测横断面宜选在最 大坝高处、合龙段、地形地质 条件复杂坝段、坝体与穿坝建 筑物接触部位、已建大坝渗流 异常部位等,一般不应少于3 个监测断面。2监测横断面上的测线布置, 应根据坝型结构、断面大小和 渗流场特征布设,不宜少于3 条监测线。1)均质坝的上游坝肩、下游 排水体前缘各1条,其间部位 至少1条。2)斜墙(或面板)坝的斜墙 下游侧底部、排水体前缘和其 间部位各1条。3)宽塑
34、性心墙坝,心墙体内 可设12条,心墙下游侧和 排水体前缘各1条。窄塑性、 刚性心墙坝或防渗墙,心墙体 外上下游侧各1条,排水体前 缘1条,必要时可在心墙体轴土石坝常见有均质坝、心墙 坝、斜墙坝和面板堆石坝,每 种坝型坝体渗流监测布设原 则不同,故按不同坝型坝体分 别进行了细化规定。线处设1条。725 2)层状透水坝基,宜沿监测 横断面在各强透水层中的中下游段 和渗流出口附近布置渗透压力监测 点,测点数不宜少于3个,不同层 间监测设施应进行隔水处理。有减 压井(或减压沟)等坝基排水设施, 在其上下游侧和井间布设适量测 点。3)岩石坝基,坝基有贯穿上下游的 断层、破碎带、软弱带、岩溶等不 利地质条
35、件时,应沿其走向在与坝 体坝基的接触面、截渗墙(槽)的 上下游侧布置测点。4)坝基为深厚覆盖层,宜在防渗墙 上、下游侧不同高程设置测点。5)坝基与混凝土建筑物接触面应设 置测点,并宜沿接触面不同高程布 置测点。6)对坝基埋管(涵),应在管(涵) 身与坝体和地基的接触面布置测 点。7)对坝基地质条件复杂部位的防渗 帷幕,应在帷幕后布置测点。2)层状透水坝基,宜在强透 水层中布置测点,位置宜在横 断面的中下游段和渗流出口 附近。当有减压井(或减压沟) 等坝基排水设施时.,还需在其 上下游侧和井间布设适量测 点。3)岩石坝基,当有贯穿上下 游的断层、破碎带或其它透水 带时,应沿其走向,在与坝体 的接
36、触面、截渗墙(槽)的上 下游侧、或深层所需监视的部 位布置23个测点。针对坝基不同地质条件,提出 了监测设计规定。7.2.7 5坝基透水层深厚、渗流水 位低于地面时,有条件时在不影响 下游坝趾安全情况下,可在近坝趾 部位设截渗墙测量渗流量。坝基透 水层深厚、渗流水位低于地面时, 有条件时在不影响下游坝趾安全情 况下,可在近坝趾部位设截渗墙测 量渗流量。也可通过在坝下游河床 中布设渗流压力测点计算出渗透坡 降和渗流量。当透水层深厚、渗流水位低于 地面时,可在坝下游河床中设 渗流压力监测设施,通过监测 渗流压力计算出渗透坡降和 渗流量。对坝基透水层深厚、渗透水位 低于地面时,通过监测渗流压 力计算
37、出渗流量,难以准确计 算出实际渗流量。在下游近坝 趾部位设截渗墙观测渗流量 可以更准确的进行渗流量观 测。地下洞室渗流监测布设应符 合以下规定:1地下洞室渗流监测内容包括外水 压力、进出水口基础扬压力和渗流 量监测。2洞室外水压力测点宜布设在洞 顶、洞底、洞侧衬砌与围岩界面处。 3隧洞进、出水口建筑物、泄洪洞 出口消力池等结构宜进行基底扬压 力监测,测点布置应根据结构型式、 轮廓线形状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 确定。4封堵体应进行渗透压力监测,宜地下洞室渗流监测内容包括 地下洞室外水压力、围岩渗流 压力和渗漏量监测。监测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洞室外水压力测点宜在洞 顶、洞侧衬砌外与围岩界面处 布设
38、。2在渗水处或设排水孔处宜 按分区、分段原则集中进行渗 流量监测。部分高土石坝建筑物含有地 下洞身室,隧洞进、出水口建 筑物、泄洪洞出口消力池以及 圭掷体宜进行监测。制定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水利部水规计(2022213号“水利部关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修订前期工作项目任务书的批复该项任务由水利部运行管理司主持。2、修订单位主要工作过程在本次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的修编过程中,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 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和水利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有效提升标准质量水平,总结我国土石坝安 全监测的经验,并吸收10多年来的坝工科研新
39、成果,使我国土石坝安全监测工 作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有章可循,根据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2021 版)要求,对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2012版进行修订。按照水利部水规计(2022) 213号“水利部关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标准规程 规范修订前期工作项目任务书的批复的要求和意见,我院邀请水利部大坝安全 管理中心、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 任公司、北京中水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基康仪 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成立了编制工作组。编制组成立后召开了项目启动工作会,制定了编制工作计划,进行了分工, 开展了相关的调研,收集整理了相关技术文献及资料,开展了
40、工作大纲及标准 初稿的编制工作。2022年12月5日,经主持机构水利部运管司同意,我院以水科事业2022) 39号文“关于召开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工作大纲审查会的通知”邀请 有关单位和专家于2022年12月9日在京以视频方式召开了大纲审查会,经与 会专家质询和讨论,一致同意通过大纲审查。布设在封堵体与衬砌混凝土结构 间。5在渗水处或设排水孔处宜分区、 分段集中监测渗流量。溢洪道渗流监测布设应符合 以下规定:1溢洪道渗流监测包括绕渗、基底 扬压力、渗流量监测。2对独立布置的溢洪道,可在两侧 布置绕渗监测;对紧靠坝体的溢洪 道,应结合大坝绕坝渗流统筹布置。 3基底扬压力监测可根据工程规 模、地质
41、条件以及基础处理措施布 置。沿流向至少布置1个监测断面, 每个断面布置不少于3个测点。4溢洪道排水系统宜分区布置量水 堰,进行渗流量监测。新增按本标准体系,增加了溢洪道 渗流监测内容7.3.2 1坝体上游侧、建筑物结合部 位或接触面、不适宜钻孔的部位(如 铺盖、斜墙底部和堆石体、溢洪道 底板等)、渗透系数小于10-4 cm/s 的土体和防渗墙等,宜采用渗压计, 其量程应与测点实际可能承受的压 力相适应。2近坝岸坡、渗透系数大于或箜于 10-4 cm/s的土体、渗透压力变幅小 的部位、坝体下游侧、监测防渗体 裂缝等,宜采用测压管,也可采用 渗压计。3坝基、绕坝渗流等采用测压管监 测渗流压力,宜在
42、测压管内同时安 装渗压计。1)作用水头大于20 m的坝、 渗透系数小于10-4cm/s的土 体、监测不稳定渗流过程以及 不适宜埋设测压管的部位(如 铺盖或斜墙底部、接触面等), 宜采用孔隙水压力计,其量程 应与测点实际可能承受的压 力相适应。2)作用水头小于20 m的坝、 渗透系数大于或等于 10-4cm/s的土体、渗压力变幅 小的部位、监视防渗体裂缝 等,宜采用测压管或孔隙水压 力计。渗压计与测压管适用条件主 要与周围岩土体的渗透性有 关,与作用水头关系不大,故 取消了作用水头适用条件。5)测压管埋设完成后,应进行灵 敏度试验,试验方法见附录F.1。2渗压计及其安装埋设应符合以下 规定:施工
43、期坝体及坝基表面渗压计可采 用坑槽法安装埋设。运行期坝体及坝基渗压计应采用钻 孔安装埋设。3需灌浆处理的坝体及坝基、闸基 础,监测设施应在灌浆处理后安装。4测压管透水段和回填反滤料的长 度不宜小于1.0 m。5测压管回填材料应与周围岩土体 渗流特性相适应。岩体较完整部位 测压管可直接利用钻孔,孔口应设新增管口保护装置。7.4.12当在开敞式渗流监测设施(如测压管等)中安装渗压计监 测水位时,宜同时监测记录坝址气 压,以便进行气压修正。应定期人 工观测测压管水位,并与渗压计换 算水位进行比对。当在开敞式渗流监测设施(如 测压管等)中安装水压力计监 测水位时,有条件时宜同时监 测记录坝址气压,以便
44、进行气 压修正。开敞式测压管内安装渗压计 进行自动化观测时,为保障测 量数据的准确性,提出了应定 期对测压管水位与渗压计换 算水位进行人工比对规定。7.4.2 5渗流水的水质分析包括渗 流水的物理性质、PH值和化学成分 分析等。当对坝体或坝基渗流水进 行水质分析时,宜同时取库水水样 对比分析。渗流水的水质分析,可根据需 要进行全分析或简分析,但一 般仅限于简分析。水质分析项 目及取样要求,可参照有关专 业规定进行。当对坝体或坝基 渗流水进行水质分析时.,宜同 时取库水水样做相同项目的 分析,以便对比。土石坝渗流水的水质分析主 要是查明渗流水来源,监测实 践中基本未见水质全分析案 例,故取消了水
45、质全分析规定自动化系统新旧条文对比10.1.1 监测自动化系统建设应 遵循结构简单、先进可靠的原 则,系统、稳定、维护方便, 易于升级改造,并满足运行管 理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10.1.2 监测自动化系统应考虑 工程施工、蓄水和运行的要求 总体设计、统一规划、及早实 施。8.1.1 需要进行高频次监测或 监测点所在部位的环境不允 许、人工监测难以胜任的监 测项目,以及需要实施现代 化管理的工程,应实施自动 化监测。8.1.2 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 原则应为“实用,可靠、先进、 经济”,仪器设备在满足准确 度的前提下,系统结构力求 简单、维护方便、易于升级 改造。修订自动化系统建设原则无新增监
46、测系统集成相关要求无新增监测自动化系统构建方 式监测站、监测管理站和 监测管理中心站设计应符合下 列要求:1监测站宜设置在监测仪器相 对集中,交通、照5明、通风 较好且无强电磁干扰的部位。 监测站应具备稳定可靠的供 电,应有良好的接地。引入监 加IJ站的监测仪器线缆存在雷电 感应风险时应设置专用防雷保 护器。监测站设置在露天或可 能受到水淋的地方时,应采取 防护措施。2监测管理站宜布置在工作环 境较好的建筑物内。监测管理 站应配备采集计算机、数据采监测站设置应符合以 下规定:1监测采集站应选择交通、 照明、通风较好且无干扰的 部位,并具备一定的工作空 间和稳定可靠的电源。监测 采集站不得设置在
47、具有较强 电磁干扰设备附近,并应有 良好的接地和适当防设施 施。2监测管理站应满足室内设 备正常运行的环境要求,配 备计算机和打印机、系统设 备、不间断电源、净化电源 及防雷设备等。同时配置监 测管理软件和网络通信软补充监测站、监测管理站、 监测中心站技术要求集软件,宜配备监测信息管理 软件,可根据需要配备打印机、 网络设备、不间断电源、净化 电源以及防雷设备等必要的外 部设备。3监测管理中心站宜布置在工 程管理部门办公场所,应配备 监测信息管理软件管理计算 机、打印设备、存储设备、网 络设备、不间断电源等设备,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控制室或 计算机房的规定。件,应能对整个监测自动化 系统的采集进行设置和管 理。通信网络设计应符合下 列规定:1系统通信可采用有线、无线 等方式,误码率不应大于10-4o 有线通信网络,宜采用总线结 构,可采用星形、环形结构。2监测站之间、监测站与监测 管理站之间的通信宜采用以太 网光纤传输,也可采用RS-485、 4G等其他通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