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三书》读后感800字1000字文学艺术随笔札记_文学艺术-随笔札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史三书》读后感800字1000字文学艺术随笔札记_文学艺术-随笔札记.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1/4 治史三书读后感 800 字 1000 字 治史三书读后感 800 字 1000 字 郝伟强 人生可能就是这样,可能你曾经很向往某种东西,但是当这种东西如果真的降临到你身边时,当你和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时候,或许你就能体会到它的另一番风景。人事如此,学习亦如此。当我拿到治史三书的时候,我曾想过如何去想尽办法逃避它,它带给我的不是曾经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而是烦躁的理论,沉甸甸的说理。我不得不承认,我的确是极不情愿的看的。但是,我也必须承认,我的确是被这本书吸引到了。它的厚重,它的专业,或许这才是历史的魅力,真正值得我们热爱的历史的魅力。严耕望老先生是我崇拜的几
2、位大师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大师们的世界我应该不懂,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幼稚看法。老先生把历史研究、论文写作等好多方面的道理用质朴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给我将来的历史研究、论文写作指明了一个方向。关于历史研究,我个人总结先生的观点可以理解为两点:一是“全面”。这一点可以从先生的“原则的基本方法”体现出来。先生一针见血,指出了在历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先生也指出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他的“专精”与“博通”的理论可谓精辟,这两者可谓互为前提,个人以治史三书读后感为博通是专精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大师专精的肯定不是一个方面。他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从未说过
3、的话”。是啊,我们都应当博览群书,历史就是以博览群书为基础。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拒绝人云亦云,拒绝迷信权威。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我惊讶于大师们的思想是如此的相通。其他方面的指导依旧字字珠玑,耐人寻味,鄙人只是寻章摘句,自家之言。二是“谨慎”。这一点在他的“几条具体规律”和关于论文的种种理论得以充分体现。“谨慎”的原则在史料选择方面可谓尤为重要。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改变,在于它的阴差阳错。无论做什么方向的历史研究,我们都应当谨慎引用史料。用一颗谦卑的心去面对历史,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受历史的奥妙。这是尊重史料的编纂者,尊重每一个历史人物,尊重每一段沉甸甸的
4、历史。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论文是不可能逃避的一个问题。尊重、虔诚、谨慎,这是一份社会良心,是一份对历史的良心。我想,不管我们读什么书,专业书也好,畅销书也罢,最重要的是要吸收他的正能量,融会贯通,从而应用到生活与学习之中。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治史三书值得拜读。个人总结,读后感,老先生,风景,故事 治史三书读后感王思桐 严耕望先生在学界一直以治学一丝不苟,规模宏大且考证精密着称,被誉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治史三书 就是严先生传授治史经验的三本小书的合集,分别是 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钱宾四先生和我,前两个部分主要是谈及一些治史的经验,最后一部分是回忆作者跟随钱穆宾四先生学习的日子。全书的第
5、一部分为治史经验谈,这部分主要是谈一些研究的方法、原则,使用史料的注意事项及论文写作的一些内容。作者以其自身的体验告诉我们治史的原则在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处下功夫;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包括各种理论与个别意见),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拘成规。而方法就是:坚定意志,集中心力,以拙为巧,以慢为快,聚小为大,以深锲精细为基础,而致意于组织系统化。目标在:真实,充实,平实,密实,无空言,少皇论,但期人人可以信赖,有一砖一瓦之用;若云文采,非所敢望,光辉则心向往之而已。这些都是作者一生治学之经验,意在告诉我们做学问一定要踏实,细心,不可急功近利;史学意
6、在求实,不可妄自臆断。首先作者谈到了“专精”与“博通”的问题,作者认为二者应该同时具备,史学-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4 本身的博通于史学专精的研究是很重要的。而对于断代研究作者认为不能把时间限制得太仓促,研究一个朝代,至少要对三个朝代有着很深刻的了解。作者还通过大量的例证告诉我们如果断代研究只局限了一个朝代那这很有可能会出现致命的错误。历史学是一个联系的整体,所以作者强调要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要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历朝历代所修正史即为基本材料。作者认为对于正史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通读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个时代的历史有一
7、个整体性的把握,而且不易遗漏一些重要的史料。作者治学一向以严谨着称,而作者最值的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他肯踏踏实实的将正史通读,而从正史中寻找问题。作者强调要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新的史料极其难得,我们不能总是寄希望于新的史料,而是要善于在旧的史料中寻找出新的问题。我们要注意普通史事,即历史上一般现象,不要专注意特殊现象,普通现象才是社会的群像,历史的主流,应为史学家所把握。作者还强调原始史料的重要性,在利用史料时要尽量引用原始史料,而不是经过人为改写或转写过的史料。通过对严先生治史经验的总结,我们不难看出,先生一生治学都是用一些在常人看来是很笨拙的办法,却做出了很多自认为聪明的
8、人永远也无法超越的成绩。先生肯坐冷板凳,肯一字一句的去通读正史,这都是很多人不屑去做的事情,可最后事实证明只有这样踏踏实实的方法才是史学研究的正道。在接下来的治史问答中,先生就前一部分的观点又做了深入的解答,而且谈到了一下自己的兴趣点,而且作者还认为宋史可以是青年大展拳脚的园地。这部分仍是关于治学的一些方法、建议,但核心思想和第一部分是一样的,所以这里就不再赘述。第三部分是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主要讲的是作者跟随钱穆先生学习的经历和一些感悟。严耕望先生一生一直跟随着钱穆先生,所以很受先生器重,在作者的笔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身为人师的钱穆宾四先生。在这里我们同样看到了民国时期史学界的繁荣景象,看到了那
9、时思想的自由。那是的北大同一门课可以有很多教授开设,然后每位教授都会讲述自己的观点,一种百家争鸣的氛围中,钱先生的国史大纲就是在北大讲义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可谓中国通史着作中的精品。据作者回忆在钱先生的第一节课时,就说历史学有两只脚,一只脚是历史地理,一只脚就是制度。中国历史内容丰富,讲的人常可各凭才智,自由发挥。只有制度与地理两门学问都很专门,而且具体,不能随便讲。但这两门学问却是历史学的骨干,要通史学,首先要懂这两门学问,然后自己的史学才有巩固的基础。正如先生所说制度和地理正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敲门砖,只有充分把握这两个领域才有能力去做其他方面的研究。总之,本部书对于历史学习者是一笔财富,作者以
10、其一生的治学经验为我们讲述历史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求实,永远都是历史研究者应该追求的;严谨,永远都是历史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品质;踏实,这是历史研究的根基。治史三书读后感 治史三书是着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总结自己研究历史的经验谈。姑且先摘录几段以供明义:“几年前有一位颇有名的史学界朋友告诉我:要用统计法治史。这话本不错,但史学问题哪都是统计法所能解决的!”“一个谨慎的史学家写专门论着时要勤于检书,只说一句话,没有把握,就得去查,不可信口开河!”“例如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也要看些中国社会史、经济史、民族史、风俗史、学术宗教思想史各方面的书。这是一法,但不是最好的最基本的方法,
11、因为这些书是通过人家头脑所提炼出来的东西。尽管是比较有了系统,但在你的学问中没有根。最好一方面多看这些书,更重要的是就基本材料从头到尾的侃,尤其是在初入门阶段。”“我的想法,新史料固然要尽量利用,但基本功夫仍然要放在研究旧的普通史料上。”“最主要的是把前人未明白述说记载的重要历史事实用平实的方法表明出来,意在钩沉,非必标新立异!”“不但要随时勇于修正自己的意见与结论,对于别人反面的意见尤要能容忍,若人家证据确凿,果真的降临到你身边时当你和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时候或许你就能体会到它的另一番风景人事如此学习亦如此当我拿到治史三书的时候我曾想过如何去想尽办法逃避它它带给我的不是曾经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名人
12、轶事而是烦躁的理论专业或许这是历史的魅力真正值得我们热爱的历史的魅力严耕望老先生是我崇拜的几位大师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大师们的世界我应该不懂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幼稚看法老先生把历史研究论文写作等好多方面的道理用质朴易懂的语言全面这一点可以从先生的原则的基本方法体现出来先生一针见血指出了在历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先生也指出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他的专精与博通的理论可谓精辟这两者可谓互为前提个人以治史三书读后感为博通是专精-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3/4 优于自己的论据,更当决然放弃自己的意见,公开接受人家的意见。死抱着自己的看法,做无谓诡辩,只见其胸境狭隘而已。”“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
13、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青年时代,应做小问题,但要小题大做;中年时代,要做大问题,并且要大题大做;老年时代,应做大问题,但不得已可大题小做。”“要达到充实而有光辉的境界,最主要的做法仍是老生常谈的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通论性的文章当以作者自己转述为主,尽可能少抄原料,除非原料极其重要而且原文本极简要不繁,这样可使行文简练,使读者易于领受,至于专门研究性论文,则相反的以录引为原则,自己转述只作辅助,而且只限于不太重要处。”“工作要诀:勤、谨、缓、恒、定、毅、勇。”“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历史研究的辅助工具,不能以运用理论为主导方法。”以上仅为本人摘录出来的一小部分对自己较为有用的文字,仁者见仁智
14、者见智,若想深入了解严耕望先生的治史过程和途径,还需要通读本书,这里就并不是笔者可以作进一步阐述的了。我在大学本科四年也读了不少书,从国史到世界史,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重新回到了国史的世界中。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中国的历史只可以用本国的治学方法来研究,西方的历史理论只能作为辅助,在关于历史的记述上,中西是一样的,并不是西方的就一定真实,其中隐晦之处不少于中国,只不过眼下吹捧西方有些过头了,不明所以的人自然而然觉得西方如何罢了。但并不是说西方的一概不用,精华的我们还是要吸取的,让其为我所用也是治学的一种方法。但就整体来说,我现在读魏晋南北朝八史的时候,也仅仅是将有关职官、地理以及学术、民生等等重大
15、事宜记录下来,但这样有个好处就是可以从中发现以前未能注意到或者是未能读到的材料,基本史料毕竟是基本史料,除却先秦史,其他朝代的历史都可以史料为基础进行研究,新史料能接触到的毕竟是少数,所谓“坐穿板凳”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治史三书读后感 最近读了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肃然起敬。通过这本书,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坚强而纯净的“学术人”是什么样子的。我觉得这比任何史学研究方法都更重要。在作者的中学时代,已经是崇尚理工科,大学文科毕业,多半找不到合适职业。本来作者的理科成绩,一直为师友所看重,由于兴趣的原因,他却决然投靠历史系。他当时的想法是:天下没有勤奋的人会找不到饭吃,只不过物质
16、生活有好有差而已。并写道:“初出学校那几年,诚然有过近于断炊之虞。但总的来说,仍是生活得不错,实处我预料之外”我觉得,作者在高中时代,就能明确自己的志向,真是难能可贵。更可贵的是,他清楚的知道,承载这个志向需要付出的代价,并能能一以贯之,这要大智慧和大毅力。若无此智慧和毅力,难免随波逐流,碌碌一生。正如作者的老师钱穆先生对他说的:“近人求学多想走捷径,成大名。结果名是成了,学问却谈不上。比如五四运动时代的学生,现在都已成名,但问学术,有谁成熟了!第二批,清华研究院的学生,当日有名师指导,成绩很好,但三十几岁都当了教授,生活一舒适,就完了,真么能谈得上大成就!你如能以一生精力做一部书,这才切实,
17、可以不朽!”“你将来必然要成名,只是时间问题。希望你成名后,要自己把持得住,不要失去重心。如能埋头苦学,迟些成名最好。”通读全文,作者可以说是没有辜负钱穆先生的希望的,作者写道:“例如我目前所写历史地理方面的问题,三十几年前就已开始准备,中间二十年毫无生气,几乎无人知道我在做这种工作。但一旦开始写作,就每年可出若干篇”在唐代交通图考的序言中,说“付出三十七年之岁月”也难怪钱穆先生在 1973 年写给他的信中会说:大陆流亡海外学术界,二十余年来,真能潜心学术,有着作问世者,几乎无从屈指。唯老弟能淡泊自甘,寂寞自守,庶不使入有秦无人之叹。果真的降临到你身边时当你和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时候或许你就能体会
18、到它的另一番风景人事如此学习亦如此当我拿到治史三书的时候我曾想过如何去想尽办法逃避它它带给我的不是曾经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而是烦躁的理论专业或许这是历史的魅力真正值得我们热爱的历史的魅力严耕望老先生是我崇拜的几位大师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大师们的世界我应该不懂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幼稚看法老先生把历史研究论文写作等好多方面的道理用质朴易懂的语言全面这一点可以从先生的原则的基本方法体现出来先生一针见血指出了在历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先生也指出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他的专精与博通的理论可谓精辟这两者可谓互为前提个人以治史三书读后感为博通是专精-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4/4 陆象山说过:“今天下学
19、者,惟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此书读罢,才能明白朴实之途是什么样子的。果真的降临到你身边时当你和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时候或许你就能体会到它的另一番风景人事如此学习亦如此当我拿到治史三书的时候我曾想过如何去想尽办法逃避它它带给我的不是曾经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而是烦躁的理论专业或许这是历史的魅力真正值得我们热爱的历史的魅力严耕望老先生是我崇拜的几位大师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大师们的世界我应该不懂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幼稚看法老先生把历史研究论文写作等好多方面的道理用质朴易懂的语言全面这一点可以从先生的原则的基本方法体现出来先生一针见血指出了在历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先生也指出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他的专精与博通的理论可谓精辟这两者可谓互为前提个人以治史三书读后感为博通是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