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地理复习中学教育试题_中学教育-试题.pdf

上传人:c****3 文档编号:95489602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9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地理复习中学教育试题_中学教育-试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地理复习中学教育试题_中学教育-试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地理复习中学教育试题_中学教育-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地理复习中学教育试题_中学教育-试题.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地理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试要求:(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一、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如图)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 140 亿光年。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 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试要求:(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

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 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 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 焦/cm2.分。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 11 年)1.3 地球的运动 考试要求:(3)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 自转 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 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角速度 平均 1/日 近日点(1 月初)一最快 远日点(7 月初)一最慢 各地相等,每小时 15(两极除外)线速度 平均30 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 1670Kmh,两极为 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晚。3地转偏向:沿

4、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 23.5。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

5、昼最短。(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5)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 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 12 点时的太阳高度。(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 月 22 日出现最大值,12 月 22 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 月 22 日出现最小值,12 月 22 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6、。的行星一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如图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亿光年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试要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活动等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焦分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

7、层对地球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 6、7、8,冬季 12、1、2)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 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

8、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 12 点的经线决定(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 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 0 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 6 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 18 点。(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 4 分钟,东加西减.2 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

9、减。T1一T2=N1一N2 (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 为区时,N 为时区序号。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4 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 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1.4 地球的结构 考试要求:(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二、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的行星一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如图可见宇

10、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亿光年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试要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活动等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焦分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对地球圈层 范 围 特 点 地壳 莫霍面以上 固态:平均厚度 17 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

11、约 33 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 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莫霍面(在地面以下 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地幔 莫霍与古登堡面间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 2900 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 1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 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 30 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

12、高级,简单到复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生物发展阶段(见教材 P67 表格)2 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3人类演化与环境: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试要求:(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

13、、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

14、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的行星一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如图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15、半径约为亿光年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试要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活动等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焦分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对地球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

16、: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3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3.3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试要求:(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地域分异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2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请利用气候一植被的关系,确定左边各自然带的分布与相应得气候类型 森林自然带湿润、半湿润 草原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 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 中国及广东省的自然带分布 3

17、分布规律 分异规律 主要分异因素 地理位置 分布规律 表现明显的地区 纬度地带分异 热量。根本原因: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经度地带分异 水分 海陆位置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垂直地带分异 热量、水分随高度变化。海拔高度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与纬度地带分异类似 海拔较高的山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带越丰富。地方性分异: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影响因素:地方地形、地方小气候、岩性和土质的差异等。表现规律:有序性和重复性。4.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考试要求:(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8、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2分布特点: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的行星一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如图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亿光年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试要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

19、变反应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活动等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焦分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对地球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布 局 形 态 走 向 平 原 密度高 网状 限制少,造价低 山 区 密度低 线状(山区呈“之”字形)多沿河谷延伸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

20、注意保护生态。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试要求:(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气候变化: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 2各个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 地质时期 历史时期 近现代时期 时间尺度 距今 1 万年以前 近一万年来 近一两百年来 特征 大冰期和大间冰期交替出现,出现了震旦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注意:大冰期中有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出现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 5000年到公元前 1500年

21、的温暖期,15 世纪以来的寒冷期。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20 世纪以来出现两个温度增幅最大的时期:1910 1945年和1976 2000年,其中 1998年是最暖的年份;陆地降水量显著变化,中高纬度变化最大 3雪线:长年积雪的下界,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降水量和地形等条件温度、坡度与雪线高度正相关,降水量与雪线高度负相关。冰盖: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气温越高,冰盖面积越小 4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开发难度。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将有 1/3 的动植物栖

22、息地发生改变,大量物种灭绝。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生产的稳定性等都产生影响 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考试要求:(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的行星一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

23、天体系统结构层次如图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亿光年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试要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活动等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焦分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对地球2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

24、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3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能源时代 木柴时代 煤炭时代 石油时代 时间 18 世纪中期以前 20 世纪初到 60 年代初期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主体能源 木柴、水力为主 以煤为主 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

25、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考试要求:(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

26、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3中国的洪涝灾害(一)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降水系统受阻或地形抬升;(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气候原因:多暴雨,具有季节性、频发性、高强度特点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的行星一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如图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

27、约为亿光年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试要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活动等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焦分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对地球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九月,雨带迅速南移;十月,大陆雨季结束。其他原因: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

28、覆盖率)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建设分洪蓄洪工程、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的行星一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如图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亿光年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试要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活动等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焦分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对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