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2中学教育中考_中学教育-中考.pdf

上传人:c****4 文档编号:95483293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2中学教育中考_中学教育-中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2中学教育中考_中学教育-中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2中学教育中考_中学教育-中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2中学教育中考_中学教育-中考.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科学探究专题复习(一)课本实验的拓展 二单元 1.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实验方案如图所示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能比较准确地达到实验目的有:2(10 金华)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知道 P2O5 不能随便排放在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 50 mL 空气,如右图。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

2、内。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 mL。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 。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写出其中一种)。小强测得实验结果如下: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25mL 22mL 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l(填“”、“”、“”)。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没有交替缓缓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加入铜丝量太少;加入铜丝量太多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学到的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

3、方法是 。3(10 鞍山)某学习小组将“从空气中制取氮气”作为研究课题,以下是他们的实验方案:A B C 图 1 图 2 方案一:图 1 中装置 B 的作用是 ,装置 C 的作用是 。方案二:将空气通过图 1 中 A、B 装置后,收集于图 2 的广口瓶中,用图 2 装置代替装置 C 进行实验。实验中用红磷而不用木炭的原因是 ;此法得到的氮气不纯,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在工业上,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是利用它们 的不同。4如图所示,小明利用图甲装置做过氧化氢分解实验时,带火星的木条很难复燃,老师帮小明加装了一个 U 形管(如图乙装置)后,带火星的木条较易复燃。改用乙装置后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

4、原因是 。5(2012 广东省卷)下面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请按要求作答:用 B 装置制取气体并能随时停止反应,上部与下部对接应选 (填“b”、“c”)。用装置 E 排空气收集 H2,气体应从导管的 (填“d”、“e”)端进入;若制取的 O2用 F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装置排水收集,请将图 F 补画完整。右下图为制取 H2并还原 Fe3O4的微型实验装置,针 筒 与 青 霉 素 瓶 组 合 部 分 相 当 于 上 图 装 置 (填字母);检查此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是 ,若现象为 ,则气密性良好。三单元 6某同学在学完分子和原子后,对教材中的图 3-8 所示的实验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改进:在小

5、试管中加入 23 片氢氧化钠固体的作用是 。滴入 23 滴浓氨水后,在 c 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改进后的装置除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药品用量少、省时等优点外,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是 。7(2010桂林)请你参与下列探究:【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 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 2 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 2 装置进行实验。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从浓

6、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用初中的化学知识分析,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思维拓展】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 2 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 3 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打开活塞 K 滴入稀硫酸后,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发生的相同变化是 ,不同变化是 ,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两个变化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序是 、。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同时验证: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

7、 是:、。六单元 8该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探究物质性质。当打开 K1、关闭 K2时,利用 I、装置,可进行的实验是 (填字母)。a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b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当打开 K2、关闭 K1时,可以利用工、装置制得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要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应向烧杯的水中加入 。七单元 9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交流讨论】改进后的装置(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 。装置(图三)与图二相比,其优点是 。实验结束时,小晶

8、同学说:“待 a 试管冷却后,如果倒置试管,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且接近试管容积 15(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你是否同意她的说法?理由?;。【知识运用】我国的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请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对以下成语进行解释:杯水车薪 ;釜底抽薪 。八单元 10(07 镇江)右图为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若液面刚好不与锌粒接触而又无酸液可加,要得到氢气可从长颈漏斗中加入适量试剂的一组是()食盐水 硫酸钠溶液 氯化钡溶液 碳酸钠溶液 A B C D 11.(重庆市)2011 年是国际化学年(IYC2011),其宗旨是“增进公众对化学重要性的认识

9、,鼓励青年人热爱化学,学习和研究化学”。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课本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作了绿色化改进后制取单质铁(下图中 K1,K2是活塞):迎下载二单元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实验方案如图所示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能比较准确地达到实验目的有金华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共有空气如右图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

10、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写出其中一种小强测得实验结果如下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除去氧气)空气空气空气植物油水水 关闭K1、开启K2,可以验证CO还原Fe2O3的产物。这是关于气体的实验,实验前必须对装置进行 。在e处点燃气体的目的是 。关闭K2,开启K1,可以将d口出来的气体再从a通人装置而循环使用。c瓶中应装 (填序号)。A.澄清石灰水 B.水 C.石蕊溶液 D.浓硫酸 反应完后(假设b瓶中NaOH全部转化为纯碱),要从b瓶中溶液得到纯碱固体,必要的实验操作为转移、结晶。该实验这样改进的主要优点

11、是 12.(11.武汉)探究活动一: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已知:试管内的镁条和铁片表面均被打磨洁净,且形状、大小均相同;同时加入两支试管中的稀盐酸的质量和质量分数均相等。该实验的目的是 、。两支长颈漏斗中产生的现象的不同之处是 。若实验所用的金属均过量,则甲装置中产生的 H2 比乙装置中产生的 H2质量 (填“多”、“少”或“相等”)。13.(11.无锡)钢铁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实验:用干燥纯净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装置如下图:其中 A是实验室用草酸(H2C2O4)和浓硫酸加热制取一氧化碳的气体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2C2O4H2O+CO2+CO。请回答下列问题:B 装

12、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 装置无明显现象,C 装置的作用是 。D 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E 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F 装置的作用是 、。14.在探究铁生锈的实验中,为了证明铁生锈有氧气参与反应,小明改进了教材的装置(导管中有水)如右图,试回答:这种改进的优点是 。你认为实验中的干燥剂可能是 。实验前,处理久置的蒸馏水时进行加热煮沸这种除去水中氧气的原理是 ;在给铁钉除 锈 时,小 明 将 带 锈 的 铁 钉 放 人 稀 盐 酸 中 进 行 加 热,发 现 不 易 除 去 铁 锈 原 因是 。数天之后,为什么试管中的水进入试管 I 中,原因是 。15.(09 佛山)在研究“铁生锈的条件

13、”的实验中,某兴趣小组对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请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实验目的】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实验内容】取 3 段光亮无锈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放入 3 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底部,进行下列实验,实验要保证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观察现象。实验 实验 实验【实验现象】实验无明显现象,实验中铁丝生锈,且试管内空气体积减小。【实验结论】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 (填名称)发生反应的结果。【实验思考】当铁丝足量,时间足够长,实验进入试管内的水的体积约占试管体积的 。该实验创新之处在于:可根据铁丝表面的铁锈和 两种现象来判断铁丝反应进行的情况。十单元 16(揭阳)有的化学反应伴随明显现象,有的化学反应则没有明

14、显现象。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 NaOH 与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迎下载二单元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实验方案如图所示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能比较准确地达到实验目的有金华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共有空气如右图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写出其中一种小强测

15、得实验结果如下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方案一:先用 pH 试纸测定 NaOH 溶液的 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同时测定溶液的 pH,若测得溶液的 pH (填序号),则证明 NaOH 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a逐渐增大并7 b逐渐减小并7 c始终不变并等于 7 方案二:化学反应通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反应。某同学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红墨水向右移动。有的同学提出,该现象不足以证明 NaOH 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他的理由是:;方案三

16、:向 NaOH 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再滴加稀盐酸,若红色消失,则证明 NaOH 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了两个意外现象:一同学向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一定量时溶液中产生了大量的气泡,造成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 _ 向 NaOH 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片刻,红色消失。同学们对此进行了探究。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与解释 可能是红色溶液与空气中的 O2发生了反应,使红色消失。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上述 NaOH 溶液,在液面上方滴些植物油,冷却后加入酚酞试液 溶液变成红色,片刻,红色消失 红色消失的现象与空气中的 O2无关 可

17、能是 NaOH 溶液与空气中的 CO2反应生成了 Na2CO3,使红色消失 取少量 Na2CO3溶液,向其中滴入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一段时间后红色不消失 红色消失的现象与空气中的 CO2无关 在验证猜想的实验中“煮沸”和“滴入植物油”的目的是 。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选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 10%的氢氧化钠溶液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上述方案中红色消失是 NaOH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过大所致。你的实验方案是 。17在探究 CO2和 NaOH 是否发生化学反应时,某同学设计出下列多种实验装置 上述实验是否都能提供 CO2跟 NaOH 发生化学反应的证据?请逐一简述

18、出现的现象 。上述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共同原理有 、。18.化学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参与研究。利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实验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人”字管左端发生反应制备二氧化碳;右端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被石蕊溶液浸湿的纸质小花的颜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 ;若将燃烧的木条从干燥管的上管口伸入管内,可以看到燃烧的木条熄灭,以上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点性质。在探究 CO2和 NaOH 是否发生反应时,设计出下图所示的三种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问题:以上三个实验中,B、C 两个实验有明显现象,请你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 B:;实验 C:。实验A 因选用的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

19、你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烧瓶,使实验获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迎下载二单元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实验方案如图所示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能比较准确地达到实验目的有金华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共有空气如右图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写出其中一种小强测得实验结果如下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

20、体积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科学探究专题复习(一)答案:1A 210 使注射器内的氧气充分与红磷反应 装置漏气等合理即可 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再测量混合物在反应前后体积(或质量)的变化,从而得出该种成分的含量。(其它答案合理也可)3干燥气体(除去水分)吸收(除去)氧气 因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混入新杂质 氮气中含有稀有气体(或氧气没有除尽、二氧化碳没有除尽等合理答案均可)沸点 4去除了水蒸气,使氧气更纯 5c e B 用热水浸泡(或手握)青霉素瓶一会儿 针筒活塞略向左移动 6 氢氧化钠与水反应放热,加快氨气的

21、挥发 酚酞滤纸条变成红色 实验在封闭体系中进行,对环境无污染 7【实验探究与结论】变红色 分子不断运动 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 促进氨水受热分解 反应速度快;大大降低了氨气对空气的污染【思维拓展】变红色 下面的先变红色上面的后变红色 能和水反应生成酸、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在支管口接上导管通入一个放有燃烧蜡烛的烧杯内 在大试管内装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8.长 颈 漏 斗 锥 形 瓶 B 氧 气 的 密 度 比 空 气 大 A b CaCO3+2HCl=CaCl2+H2O+CO2 石蕊试液 9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交流讨论】环保(或减少污染);防止实验中在一定的密闭空间内气体受热

22、膨胀可能导致试管爆裂或橡皮塞冲出 同意;氧气占空气体积的 1/5,且上实验白磷充足、气密性好【知识运用】由于温度不能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所以不能灭火;由于隔离了可燃物,所以不能继续燃烧 10A 11气密性检查 防止污染空气 D 蒸发 减少碳的排放,提高原料利用率 12.比较镁、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比较相同时间内镁、铁与稀盐酸 反 应 放 出 热 量 的 多 少 甲 装 置 长 颈 漏 斗 中 的 液 面 比 乙 装 置 中 的 高 相等 13.2NaOH+CO2=Na2CO3+H2O 证明二氧化碳已被完全吸收 干燥一氧化碳气体 红色粉末变成黑色 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尾气处理 1

23、4.证明铁生锈确实有氧气参加;氯化钙(或固体氢氧化钠);温度升高,氧气的溶解度减小;加热盐酸时挥发出氯化氢,盐酸的酸性降低;铁钉生锈消耗氧气,使 I 试管内压强减小,II 试管内的水被吸入 I 试管 15.【实验结论】氧气和水蒸气 【实验思考】1/5(21%)试管内空气体积减小(或试管内液面上升)16 方案一 b 方案二: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气体体积膨胀或稀盐酸进入烧瓶占据了一定体积也使瓶内气压增大(答案合理即可);方案三:2NaOH+CO2=Na2CO3+H2O 是防止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有氧气。实验方案是取少量原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稀释,滴入无色酚酞试液,一段时间后,若红色不消

24、失,则证明红色消失是氢氧化钠溶质的质量分数过大所致或(在小于 10%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再加入氢氧化钠固体不断溶解,一段时间后,若红色消失,则证明红色消失是氢氧化钠溶质的质量分数过大所致)(一定要体现有由稀到浓或由浓到稀的两个过程的对比。)17略 18.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三 B中氢氧化钠滴入后,气球逐渐胀大;C 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用软塑料瓶代替烧瓶 迎下载二单元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实验方案如图所示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能比较准确地达到实验目的有金华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共有空气如右图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写出其中一种小强测得实验结果如下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