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3_T 205-2021 城市供水厂运行管理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403_T 205-2021 城市供水厂运行管理技术规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13.060CCSC51DB4403深圳市地方标准DB4403/T2052021城市供水厂运行管理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operationandmanagementofcitywaterworks2021-12-13发布2022-01-01实施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4403/T2052021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25生产工艺.25.1一般规定.25.2预处理.35.3混合、絮凝、沉淀、澄清.35.4砂滤.35.5主臭氧.45.6活性炭滤池、炭砂滤池.45.7超滤.55.8消毒.55.9排泥水处理.5
2、6水质监测.66.1一般规定.66.2过程监测.66.3质量控制.66.4净水药剂及原材料.77智慧运维.77.1一般规定.77.2智慧巡检.77.3智能控制.78设备设施管理.78.1一般规定.78.2设备维护.88.3设施维护.89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89.1一般规定.99.2化学品管理.99.3废弃物处理.99.4作业安全.99.5厂界管理.9IDB4403/T20520219.6应急管理.910环境卫生管理.1010.1一般规定.1010.2现场环境管理.1010.3病虫害控制.10参考文献.11IIDB4403/T2052021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
3、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深圳市水务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深圳市水务局、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岳峰、邹启贤、李一璇、王郁、刘奋强、熊晔、梁明、黄胜前、王长平、陈海松、刘丽君、李玲、孔静、陈实武、郭琴、蒋长志、廖思帆、高珊、尤作亮、安娜、汪义强、张子锋、邱雅旭。IIIDB4403/T2052021城市供水厂运行管理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城市供水厂运行管理的一般规定、生产工艺控制、水质监测、智慧运维、设备设施管理、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城市供水厂的运行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
4、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17218饮用水化学处理剂卫生安全性评价GB/T17219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31962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5015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CJ/T206城市供水水质标准DL/T5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B4403/T60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3术语和
5、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通过对食品生产各环节进行危害分析,识别出关键控制点,针对关键控制点制订科学合理的监控、纠偏、验证措施,从而达到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控制风险的目标。3.2排泥水sludgewastewater供水厂反应池、沉淀池、澄清池、气浮池的排泥水以及砂滤池、活性炭池、超滤膜池等的反冲洗废水。3.3型式检验typeinspection依据净水药剂及涉水材料的产品标准或设计要求,对药剂和涉水材料质量的全面检测,检测项目为技术要求中规定的所有项目。1DB4403/T20520213
6、.4智慧运维smartoperation&maintenance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施生产运行管理的信息化系统。3.5清洁生产cleanerproduction在满足供水厂生产和水质的同时,通过改进工艺、技术、设备,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改善管理等措施,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污染物减少,减轻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的生产模式。3.6特种设备specialequipment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较大危险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特种设备。来源:GB/T339422017,3.13.7建筑信息模型b
7、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及其设施的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在建筑工程全寿命期内提供共享的信息资源,并为各种决策提供基础信息。4总则4.1供水厂运行管理应遵循水质优良、运行可靠、绿色节能、智慧运维、安全生产的原则。4.2供水厂出厂水质应满足GB5749和DB4403/T60要求。4.3供水厂应建立覆盖生产全过程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包括对生产过程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对关键控制点实施科学合理的监控,制定相应的纠偏手段和验证措施。4.4HACCP体系应根据体系要求进行定期评价和修订。4.5供水厂应持续提高智慧化水平,构建覆盖生产全过程
8、的物理感知层,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开展数据传输、集成、分析、存储,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和决策。4.6供水厂应建立清洁生产管理体系,指导生产不断趋向节能、降耗、减污和增效。4.7供水厂应定期开展能源审计工作。4.8供水厂不宜超设计负荷运行。5生产工艺5.1一般规定5.1.1供水厂应建立主要水质风险库,根据风险制定相应指标限值和应急预案。5.1.2供水厂应根据HACCP体系及实际生产需求制订作业指导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工艺功能、控制目标、巡检点设置、日常运行操作、非例行操作等。5.1.3供水厂应发挥各工艺单元的协同作用,综合采用工艺强化技术手段,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果。5.1.4供水厂应每月开展不
9、少于一次生产运营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水质、水量、药耗、能耗等指标以及生产重要事项。5.1.5供水厂应每年开展不少于一次全流程工艺参数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臭氧投加参数、滤池运行及反冲洗参数、石英砂及活性炭滤料技术参数、超滤系统运行及反冲洗参数、排泥水收集及处理工艺参数等。当工艺出现重大变化时,应增加工艺参数评估频次。25.2.5原水藻细胞密度高于10个/L时,根据优势藻的种类可采用预氯化/高锰酸钾预氧化/预臭氧,DB4403/T20520215.1.6净水药剂应根据原水水质、生产工艺,结合烧杯试验精确计量投加。烧杯实验应每周至少一次,原水切换、原水水质波动、投加高锰酸钾及粉末活性炭等
10、应急药剂期间,应根据需要增加实验频次。5.1.7原水切换前,供水厂应对拟切换原水水质进行监测、评估,合理确定工艺参数。5.1.8供水厂应关注季节变化及异常天气引起的原水水质变化,对水质风险指标进行跟踪监测。5.2预处理5.2.1供水厂应根据原水水质动态调整预处理措施,包括预氯化、高锰酸钾预氧化、预臭氧、粉末活性炭吸附、pH调节等。5.2.2原水有机物、嗅阈值、2-甲基异莰醇高时,可采取预氧化或粉末活性炭吸附及二者联合使用的措施。5.2.3原水存在农药、芳香族化合物以及某些人工合成有机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酯、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石油类等)时,可采取粉末活性炭吸附的措施。5.2.4原水
11、存在重金属污染物(镉、铅、镍、铜、铍等)时,可先调整pH值至碱性,再投加适当混凝剂,在去除水中胶体、悬浮颗粒的同时,去除重金属污染物。7及与粉末活性炭吸附联用的措施。5.2.6原水溶解性锰浓度高于0.2mg/L时,可采用二氧化氯或高锰酸钾预氧化等措施。5.2.7原水pH值异常升高或降低时,宜调节pH至絮凝反应适宜的范围。5.2.8原水需要长距离管道输送的,宜采用取水口加氯的措施控制原水管道中的贻贝类生物繁殖,投加浓度应根据水库水质及气候条件通过试验确定,一般为有效氯0.2mg/L0.4mg/L,有效二氧化氯0.1mg/L0.2mg/L,常年投加。5.2.9投加高锰酸钾预处理时,高锰酸钾宜配制为
12、2%4%的溶液,投加量宜为0.2mg/L1.0mg/L,投加时应关注水的色度变化。5.2.10投加粉末活性炭时,粉末活性炭宜配制为5%10%的悬混液,投加量宜为10mg/L30mg/L,投加时应关注水的色度变化。5.2.11采用臭氧预氧化时,出水余臭氧浓度不应高于0.1mg/L。5.2.12在原水桡足类微型动物密度超过10个/L、且活体率达到50%以上时,预臭氧应与预氯化交替使用。5.2.13供水厂应关注药剂投加时序及可能对水质带来的风险。5.2.14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同时投加时,粉末活性炭投加点宜设在高锰酸钾投加点后。5.3混合、絮凝、沉淀、澄清5.3.1沉淀池、澄清池出水浊度宜控制在1N
13、TU以下,特殊情况下不应高于2NTU。5.3.2供水厂应定期观测絮凝效果,及时调整工艺参数,保持絮体均匀、密实,颗粒大小、离析度适宜。5.3.3供水厂应根据原水水质合理设定排泥周期和排泥程序。5.3.4供水厂可改变混凝剂种类或投加助凝剂等强化措施,提高藻类、有机物、锰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5.3.5采用碱性化学沉淀法去除重金属时,应关注出水铝超标的问题,必要时可将铝盐混凝剂更换为其它类型的混凝剂。5.4砂滤5.4.1滤池出水浊度应控制在0.2NTU以下,特殊情况不高于0.5NTU。3DB4403/T20520215.4.2滤池应保持滤料平整、无板结,反冲洗强度合理、冲洗均匀。5.4.3滤池宜采用
14、气水反冲,反冲洗周期、反冲洗强度应根据水头损失、滤后水浊度、运行时间综合确定,宜为1天3天。水质异常情况下,应适当缩短反冲洗周期。5.4.4采用虹吸滤池、重力式无阀滤池等不具备气水反冲工艺的供水厂,宜定期采用压缩空气对滤料手动气冲,频率不少于每月一次。5.4.5过滤效果不佳时,可通过二次微絮凝强化过滤,即在过滤前投加絮凝剂或助凝剂,使水体中残存的悬浮颗粒脱稳,提高滤池对颗粒物的去除效果。5.4.6原水中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等污染物长期偏高时,可将普通石英砂或无烟煤滤料替换为活性炭与石英砂双层滤料。5.4.7滤层含泥量不应大于1%。5.4.8供水厂宜每季度测量滤层厚度,当滤层厚度下降超过10%
15、时,应及时补充滤料。5.4.9生物繁殖高峰期,应适当提高反冲洗强度和频率,必要时采用含氯水进行反冲洗。5.4.10滤池反冲洗结束后应排放初滤水;无初滤水排放设施的,应保持滤池停运一定时间或缓慢提高滤速。5.4.11滤池停用1天以上,启用前应进行反冲洗。滤池停用1周以上,或填加、更换滤料后,启用前应用含氯水进行消毒,经反冲洗、滤后水水质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5.4.12滤池宜采取适宜的避光措施。5.5主臭氧5.5.1沉淀池、澄清池出水浊度宜控制在1NTU以下,特殊情况下不应高于2NTU。5.5.2供水厂应定期观测絮凝效果,及时调整工艺参数,保持絮体均匀、密实,颗粒大小、离析度适宜。5.5.3供
16、水厂应根据原水水质合理设定排泥周期和排泥程序。5.5.4供水厂可改变混凝剂种类或投加助凝剂等强化措施,提高藻类、有机物、锰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5.5.5采用碱性化学沉淀法去除重金属时,应关注出水铝超标的问题,必要时可将铝盐混凝剂更换为其它类型的混凝剂。5.6活性炭滤池、炭砂滤池5.6.1后置式活性炭滤池、炭砂滤池出水浊度应低于0.2NTU,桡足类微型动物密度应低于1个/20L。5.6.2活性炭滤池、炭砂滤池应保持滤料平整、无板结,反冲洗强度合理、冲洗均匀。5.6.3活性炭滤池、炭砂滤池的反冲洗周期和强度应根据进出水水质、微型动物孳生情况、滤料质量、滤料混层情况等综合确定。上向流活性炭滤池反冲洗
17、周期宜为7天15天,下向流活性炭滤池及炭砂滤池反冲洗周期宜为2天7天。5.6.4活性炭滤池、炭砂滤池出水pH值明显下降时,宜通过投加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等碱性药剂调节pH值。5.6.5活性炭滤池、炭砂滤池停用一天以上,启用前应进行反冲洗。5.6.6后置式活性炭滤池出水应加装微型动物拦截网,孔径宜为200目。拦截网至少每周清洗一次,微型动物繁殖高峰期应增加清洗频次。5.6.7活性炭滤池、炭砂滤池微型动物密度上升时,应适当提高反冲洗强度和频率,必要时采用含氯或含二氧化碳的水反冲及浸泡等措施。5.6.8供水厂应每年对活性炭进行至少一次检测分析,检测项目包括碘值、亚甲兰值、单宁酸值、强度、粒径分布等,
18、评估活性炭滤池/炭砂滤池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45.8.8采用紫外消毒时,紫外线有效剂量不应低于40mJ/cm。应定期检测紫外线有效剂量,及时清洗DB4403/T20520215.6.9滤料的更换周期应根据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活性炭滤料性能参数变化综合确定。5.6.10供水厂宜每季度测量炭层厚度,当炭层厚度下降超过10%时,应及时补充滤料。5.6.11活性炭滤池、炭砂滤池投入运行前应经过池体清洗、活性炭浸泡、炭床反冲洗等步骤,直至出水pH值、铝、重金属等指标稳定达标后方可投入运行。5.7超滤5.7.1超滤系统进水浊度宜低于1NTU,出水浊度应低于0.1NTU,水中粒径大于2m的颗粒数应不超过20个
19、/mL。5.7.2超滤系统宜采用气水联合反冲洗,反冲洗周期应根据出水水质动态调整,不宜低于30min。5.7.3超滤系统应每年开展不少于一次化学清洗;跨膜压差超过1bar时,应及时进行化学清洗。5.7.4超滤系统的化学清洗应符合相关卫生规范要求。5.7.5超滤膜受有机物污染或生物污染时,宜采用碱性溶液清洗;受金属污染或碳酸盐结晶污染时,宜采用酸性溶液清洗。5.7.6化学清洗废液应妥善处置。5.7.7供水厂每年应对超滤系统的膜通量、跨膜压差、膜丝完整性及出水水质等进行分析评估。膜通量或膜丝破损比例达不到要求时,应进行更换。5.8消毒5.8.1供水厂应根据原水水质及工艺要求优选消毒剂种类,合理控制
20、投加点和投加量,有效控制消毒副产物。5.8.2出厂水远距离输送、或在管线中长时间停留的供水厂,如果管网末梢水中余消毒剂量或微生物指标不能达到水质标准要求,应考虑在出厂前或加压泵站补加消毒剂。5.8.3采用次氯酸钠消毒时,供水厂宜检测每批次原料氯酸盐含量,宜定期检测药剂在储存过程中的氯酸盐变化以及出厂水氯酸盐含量。5.8.4次氯酸钠的储量应结合用量、药剂浓度和衰减周期确定,不宜超过7天,最长不超过14天。5.8.5次氯酸钠储罐(池)应用至少设置2组切换使用,每组药剂用尽后再添加新的药剂,不应新旧药剂混用。5.8.6现场制备次氯酸钠时,应采用食品级原材料,并定期检测次氯酸钠溶液的氯酸盐和溴酸盐含量
21、。5.8.7消毒剂储存间的温度不宜超过30,应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2及更换紫外灯管。紫外消毒工艺应与具有持续消毒能力的氯消毒剂联用。5.8.9采用二氧化氯作为消毒剂的供水厂,应关注出厂水亚氯酸盐、氯酸盐等副产物含量,副产物过高时可与其他消毒方式联用,或改变消毒剂种类。5.8.10采取折点加氯工艺时,供水厂应加强对卤代烃、卤乙酸和卤乙醛等消毒副产物的检测。5.9排泥水处理5.9.1具备条件的供水厂,应对排泥水进行收集和处理,处理后符合原水水质条件的应回用。5.9.2不具备排泥水处理能力、排泥水排放至城镇污水系统的供水厂,应确保排泥水水质应符合GB/T31962的要求,且水量满足系统承受能力。
22、5.9.3膜处理化学清洗废水、污泥处理压滤液不宜回用。5.9.4供水厂应定期对回用水水质进行监测。浊度、pH、嗅味、余氯指标宜每日监测;高锰酸盐指数、铁、锰、铝指标宜每周监测;藻类、水蚤、红虫指标宜每月监测;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卤乙酸等)指标根据需要开展。5DB4403/T20520215.9.5供水厂应定期评估排泥水回用对运行负荷、出水水质、药剂投加量的影响。5.9.6排泥水回用对供水厂的处理工艺或出厂水质产生影响时,可采用过滤、消毒等方法对回用排泥水进行处理。5.9.7回用水水量应均匀分布,与供水厂进水量的比例宜低于8%。5.9.8供水厂应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脱水滤液应达标排放。5.9.
23、9污泥脱水过程中使用的各类药剂应满足涉水卫生要求。5.9.10脱水泥饼的处置应符合环保法律法规要求。有条件时,应资源化利用。6水质监测6.1一般规定6.1.1供水厂应结合HACCP体系开展对原水、工艺过程水、出厂水、关键控制点的水质监测,监测项目及频次应符合CJ/T206、DB4403/T60的要求。6.1.2原水水质季节性变化或气候敏感期,应增加风险指标的监测频次。6.1.3水质检验方法应按GB/T5750执行。未列入检验方法标准的项目,可采用通过适用性检验的其他等效分析方法。6.1.4供水厂应配备水质常规及急性毒性指标的快速检测设备。供水厂应建立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对生产和工艺主要控制参数进
24、行实时监测、统计、设置报警限值。6.2过程监测6.2.1主要水源地(含取水工程上游)宜建立水源水质预警站,监测项目应根据水质风险库设定,包括浊度、pH、水温、溶解氧、电导率、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物毒性、叶绿素、锰等指标。6.2.2供水厂生产工艺的主要运行参数应配备在线测定仪表,实时动态监测。其中:a)水厂进水口应配备流量计、浊度计、温度计、pH计、水质预警设备;b)臭氧池应配备余臭氧仪;c)沉淀池前应配备pH计,沉淀池后应配备浊度计;d)砂滤池应配备水位计、压差计、反冲洗流量计,滤池后配备浊度计;e)活性炭滤池应配备浊度计、pH计、反冲洗流量计、颗粒计数仪;f)超滤膜车间应配备浊度计、颗粒计数仪;g)清水池应配备水位计、pH计、余氯仪;h)送水泵房应配备流量计、电表、泵站压力表;i)出厂水应配备浊度计、pH计、余氯仪。6.2.3供水厂制水班组应每两小时对原水、各工艺段的水质和生产情况进行巡检,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处置并提高巡检频率。6.2.4供水厂宜将原水、工艺过程水、出厂水引至具备24小时监控的场所,实时监控水质色度、嗅味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