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析与特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析与特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届高考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析与特练考点:1 . (2022全国甲卷)欧阳修画眉鸟与文同画眉禽一一物象作用的比较2 .包佶再过金陵与刘翰石头城一一景物描写的异同3 .(唐)刘禹锡、许浑金陵怀古一一,怀古诗主旨的异同4 .齐己、柳宗元早梅一一情感的异同5 .陆游霜风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一态度上不同点【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L物象作用的比较6 .景物描写的异同7 .怀古诗主旨的异同8 .情感的异同9 .态度上不同点【考点示例】一、(2022全国甲卷)欧阳修画眉鸟与文同画眉禽一一物象作用的比较 【考点解读】.1 .物象作用的比较2 .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文本1画眉鸟 欧阳修 百喈
2、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文本2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问题1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 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 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 物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喈,才知道
3、 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 面描写,通过对比回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 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 “公 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 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 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问题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
4、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2.下列对两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霜风第二句中的“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只能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之事的庸人的无奈。B.霜风第三、四句说明南宋朝廷一方面在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另一方面在加强防备,防御金兵。 C.永遇乐第一、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 口北固亭”。D.永遇乐下片辛弃疾看到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把侵略者当成神来供奉的情景,十分痛 心。一、陆游霜风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L辛弃疾主要是担忧和告诫。“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5、,赢得仓皇北固”,辛弃疾借刘义隆北伐失败一事 告诫朝廷要有充分准备,不可盲目北伐;陆游则肯定北伐,并为获得的一些胜利而高兴。“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说明陆游看到了 北伐中取得的胜利,以及朝廷嘉奖战功之事,而北伐也是陆游孜孜以求的,因而高兴。【解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一句,写元嘉二十七年, 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煮乘胜追至长江 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僻胄不要草率出 兵。对韩僻胄北伐一事,辛弃疾主要是担忧和告诫。本诗中,“敢效庸人念褐裘
6、”表达了陆游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 写北伐胜利,朝廷封侯嘉奖,表达了陆游内心的喜悦之情。本诗又写于南宋宰相韩件胄北伐之时,因而看 出,陆游渴望和肯定北伐。2. A【解析】A. “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无奈”错误,“敢”是“怎敢”的意思,表反问语 气,流露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译文2】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 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 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
7、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 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煮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有谁会来寻问, 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赏析2】辛弃疾之词,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已成为不刊之论,是学者所共识的,但论及最能代表其 风格的作品时,众人皆推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殊不妥。这首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 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 一词所能全面概括。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 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
8、 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 囿于一己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仲谋,即指三国时代 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 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 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婺,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正如明 代杨慎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河不 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换、物
9、是人非了。“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燕、后秦时,所向披 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 “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 当年北伐南下。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 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 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滔滔长逝的流水,不禁抹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 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
10、的“斜阳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 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此情此景,无不 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 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 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悲凉之感、怅惘之情, 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 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
11、的爱国志士的形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 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煮乘胜追至长江边,扬 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件胄不要草率出兵,但 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 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 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
12、事不断,连年不绝。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 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 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 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 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 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
13、 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 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 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 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 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 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
14、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 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是有 道理的,果然韩伉胄一伙人不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 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 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以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非是辛弃疾的缺点,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 艺术上的特殊成就。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圆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
15、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答案C解析C. ”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 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 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 一般。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 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译文1千百声的鸟嘴,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回荡着,(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绽放,身低有致的林木里。 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赏析1本篇借咏
16、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题一作郡斋闻百舌。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 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黄鹏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 娇婴。”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 绊、向往自由的心理。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喈,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蛇紫的 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K喈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 自在,无拘无束。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 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写画
17、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喈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看山花烂漫、 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 转。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 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译文2清爽的风吹入了我的书房,此时笼中画眉鸟啼叫了一声顿觉动听,我便放下了挂在高处的笼 子。朝中事务已处理完毕,来办公事的人们也已离开,现在听着这动听的画眉鸟的啼鸣感觉像身 处千岩万壑中,心旷神怡,潇洒自如。赏析2这首诗在说回眉鸟的歌声动听。回眉是驰名中外的名贵笼鸟,是国内外养鸟人的宠儿。它歌 声喷亮、争胜好斗。不仅能消除心
18、中的烦闷忧愁,而且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有益健康。头 J贞至上背棕褐色,自额至上背具宽阔的黑褐色纵纹,眼圈白色并向后延伸成狭窄的眉纹,故有回 眉之称。二、包佶再过金陵与刘翰石头城一一景物描写的异同【考点解读】1.景物描写的异同2.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文本1再过金陵唐包佶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注释】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文本2石头城 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注释】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 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问题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
19、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答案相同点: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的凄凉、衰败之景。不问点: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 合(或视听结合)手法,写所见一一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一一空 中雁声。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诗人的 所见所闻。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斜阳残照、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 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解析相同点:包诗一曲玉树后庭花,断送几多王业。秋风瑟瑟,大雁南飞,诗人再过金陵,面对 六朝残破的景象
20、,涌起江山故国之思。刘诗中写到石头城曾经是“吴宫”“台城旧苑”,如今却 长满了荒草,满眼绿色,凸显出石头城的衰败与荒凉。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的凄凉、衰败之景。 不同点:包诗“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 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石头明月雁声中”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石头显然是静景,而雁声是动 景;同时用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一一空 中雁声。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的变换,前两句呈现白天的景象,后两句转到黑夜;也有空间的转换, “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从吴宫到台城,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闻。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 “雁行高送
21、石城秋”“一任斜阳伴客愁”,写秋高雁飞、斜阳残照、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 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离离芳草”“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写离离芳草、台城 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问题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再过金陵是包佶重过金陵时写下的吊古之作。为什么“再过金陵”时才有这种“江山不管 兴亡事”的惆怅?人们通常是在世道几经扭转之后,才逐渐对历史感兴趣,大概那时国家的局势 已不容乐观了。B.台城曾经是六朝统治者追欢逐乐的场所,后来成了诗人凭吊、寄寓伤今之情的触发点。这一类 的触发点还有隋宫、乌衣巷、大运河等。C.这两首诗都是怀古诗。怀古诗一般运用议
22、论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诗人对某历史人或物的看法,这 两首诗也不例外。D.再过金陵抒发了诗人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的情感;石 头城暗含古今盛衰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答案C解析C.“这两首诗也不例外”错误,石头城没有运用议论,而是用写景、对比表达看法。译文1玉树后庭花曲终人散,国破家亡,一行大雁南飞送走石城的秋天。山川、江河依旧,从不 管六朝兴亡更替,任凭那斜阳伴随着游子的愁思。.赏析1七绝再过金陵是一首咏史诗。一曲玉树后庭花,断送几多王业。秋风瑟瑟,大雁南飞, 诗人再过金陵,面对六朝残破的景象,涌起江山故国之思。那西落的夕阳,其实也是江河
23、日下的 唐王朝的象征。“一任斜阳伴客愁”,面对夕阳,无数诗人以自己的诗作营构出凄清晚照中的诗 词世界。特别最后两句是说,山川、江河依旧,它们并不管六朝兴亡更替,谁主沉浮,也不管过往凭 吊之客人发出的感叹与悲愁,依然任凭斜阳西照。诗人目睹安史之乱后江山依旧,政事日非的现 实,喻以古鉴今,发出深深的感慨,语调凄凉,心事沉重。斜光照临,日薄西山,处于社会动荡或家业不幸中的人们,更易因以而产生江山己尽、家国 衰败的情怀。面对破碎江山,且又斜阳一片,江山不知愁苦,空怀一腔热血,深感悲情万千。赏析2全诗写到的景有离离芳草、寥落吴宫、台城旧苑、烟波寒江、明月飞雁。而这些景物在诗文中 全带有一种悲凉的意象(离
24、离芳草让人想起崔颍诗“芳草萋萋鹦鹉洲”寥落吴宫让人想起兀稹诗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台城旧苑让人联想起陆游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影照来”烟波寒江使人想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雁 声使人想起王勃滕王阁序中“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诗人通过对这些具有很强感伤意味 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繁华凋零、故城萧瑟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人生凄凉 的深沉感伤。【考题对接】一、(唐)刘禹锡、许浑金陵怀古一一怀古诗主旨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古(唐)刘禹锡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
25、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金陵怀古(唐)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注】冶城:江苏南京一带,这里是春秋时代冶铸刀枪剑戟的中心。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 一,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故有“许浑千首湿”之称。石燕:传说中的一 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洛中:指古都洛阳。1 .这两首诗同属于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其异同。2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诗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来到江边,正逢
26、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 风涛。夜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B.许诗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 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C.许诗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通过江上 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D.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刘诗尾联诗人以此曲尚在流行直接表明现在的唐朝统治者依靠河山 之险,沉迷在声色享乐之中,正在步六朝的后尘。一、(唐)刘禹锡、许浑金陵怀古【答案】1. (1)相同:都通过盛衰对照,表达繁华已逝、物是人非之感,
27、自然流露出借古伤今之情。(2)不同点:刘诗表达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以及唐朝统治者依靠山河之险,仍沉迷在 享乐之中的忧叹。许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同时也有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解析】两首诗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 禾黍高低六代宫”都从景物描写的盛衰对照角度,展现了物是人非之景,从而表达了繁华已逝、物是人非 之感。但两首诗中,诗人都不只是为了表达对往昔逝去的伤感,而是想借此以古讽今,表达对唐王朝政治 的看法。刘诗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
28、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 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 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此外,诗人还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 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许诗先说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再以“惟有青山似洛中”,以景结情说 明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抒发了 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2. D【解析】D. “直接表明”说法有误。诗人
29、化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规讽之意,意 味深长。【译文1】春潮淹没了冶城的洲渚,落日余晖斜照在征虏亭。蔡洲新草茁壮一片嫩绿,幕府山上仍是烟霭青青。 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事,山河也徒有险峻的地形。玉树后庭花这支亡国曲,凄婉幽怨令人不忍再听。【赏析1】“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一一冶城的遗迹 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在何处,诗人徘 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 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傍晚时分,征虏亭寂
30、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 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 迹。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 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 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诗人说:看哪,时 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一一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 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
31、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 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娇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一时触胪相望,旌 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 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 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变异,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 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 文的感慨作铺垫。“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
32、的秘 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 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 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 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o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并没有被 后世记取。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 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诗
33、含蓄地把鉴戒 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 江犹唱后庭花”,便是脱胎于此。.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 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通而去。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 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这种 手法,用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颇为高明的。【译文2】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 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
34、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长满了六朝残败的宫廷。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刮起一阵冷风。 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 相同。【赏析2】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 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 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 音中覆
35、灭。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 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 善抓关键。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 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 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撅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 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
36、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 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己风”。| “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 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 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 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 千。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
37、会的变化, 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 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 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 “残”和“空”,从文化生活 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卜“合”字又 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 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二、齐己、柳宗元早梅一一情感的异同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
38、完成下面小题。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早梅柳宗元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注】诗人早年曾热衷功名,然屡试不中。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望春台:观赏春景的高台,也喻指京城。坐:即将。1 .这两首诗虽都与早梅相关,但诗中表达的情感却有异同,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2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诗和柳诗都对早梅的形与神进行了细致地刻画,表现了其不畏严寒、素雅芳洁的特点。B.齐诗的早梅一枝独开,既与万
39、木受冻即将摧折不同,又先开于其它梅花,暗含双重对比。C.齐诗借深雪、风、禽鸟等意象来突出早梅形象,这与柳诗的楚天、朔风、繁霜等作用相同。D.齐诗和柳诗结构不同,齐诗颈联紧承颔联,对梅做进一步描写,柳诗颈联转为议论抒情。二、齐己、柳宗元早梅【答案】1 .相同点:对早梅的喜爱和赞美。两首诗歌塑造的梅花形象都傲霜斗雪,芳香四溢,素雅高洁,表现了 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表现诗人对坚贞不屈、孤傲高洁品格的坚守。诗人借物喻人,借梅花的形象特 点表达自己对高贵品格的坚守。不同点:齐诗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守和对未来的自信。明年梅开望春台表现诗人对将来功成名就的自信乐 观精神。柳诗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诗人想要折
40、梅相赠万里外的亲友而不能,只能愁看早梅凋零, 黯然神伤而无以慰藉。【解析】相同点:齐诗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和柳诗的“朔吹飘夜 香,繁霜滋晓白”都写出了早梅的傲霜斗雪,芳香四溢,素雅高洁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齐诗借深雪、风、禽鸟,柳诗借楚天、朔风、繁霜,都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孤高的特点,从而表现诗人 对坚贞不屈、孤傲高洁品格的坚守。.不同点:齐诗“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意思是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结合注释 和可知,明年梅开望春台表现诗人对将来功成名就的自信乐观精神,也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守。柳诗“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表现了诗人想要
41、折梅相赠万里外的亲友而不能的无奈,“寒英坐销 落,何用慰远客”是说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诗人只能愁看早梅凋零, 黯然神伤而无以慰藉,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2 . D【解析】D.“议论”错误,“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意思是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千里 迢迢,山水阻隔。此处是记叙和抒情,没有议论的手法。【译文1】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素雅芳洁的姿态令鸟儿偷偷贪看。希望它先开到人们喜欢的望春台。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 微风吹拂携裹着淡淡的幽香,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 【赏析1】这是
42、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颜的风韵,并以此 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首联是说,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催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并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的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颔联是说,皑皑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白 雪,作为孤梅独
43、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 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齐 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 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 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这一联像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 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 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的说“昨夜”开,明白的告诉读者,昨日日间犹
44、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 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颈联是说,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 第三联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 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的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神态。鸟犹 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近,有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 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尾联是说,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 末联语义双关
45、,感慨深沉。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 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林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 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为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寂寞, 而是满怀希望: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词意充满自信。全诗咏物写景,语言清丽传神,为读者描摹出一幅风韵十足的“寒雪早梅图”,有“状难写之景如在 目前”之神;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借物喻己,含
46、蕴深藉,诗 人怀才不遇、清高孤傲、坚贞不屈、执著自信的节操情怀蕴含景中,又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 神妙毕备,意蕴隽永,堪称诗林“咏物台”上的一枝独秀!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花香,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译文2】 远远映照着广阔的碧蓝天空。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无奈千里迢迢,山水阻隔。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赏析2】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前半盛赞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开,芳香四溢,暗喻诗人坚贞不屈、 不与流俗合污的高洁品格;后半写诗人怀念远方友人,要折梅相赠而不能的神伤之情。全诗简朴、疏淡, 含韵慰藉,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47、。.“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 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 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 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 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 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 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
48、色彩。”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 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 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 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 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往事如潮,涌上心头。 他极想攀折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