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崇仁一中、广昌一中、金溪一中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455448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一中、广昌一中、金溪一中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一中、广昌一中、金溪一中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一中、广昌一中、金溪一中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抚州市崇仁一中、广昌一中、金溪一中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江西省抚州市崇仁一中、广昌一中、金溪一中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 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 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 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 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

2、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 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 思想性。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 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 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 歌所独有的。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

3、,已经是“万古愁” 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 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 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 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 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 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 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

4、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 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 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 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 参 *考 *答 *案 , l.B (B项“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错误。原文是“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 一定总是描述黑暗”,没有程度上的要求。)2.B (A项,“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盛唐时代不同于屈 原所

5、处的战国时代,楚辞的风格与盛唐诗歌风格不同,无中生有。C项,“盛唐气象因 此形成”以偏概全,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有多个方面。D项,“门阀土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 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因果颠倒。)3 .D (I)项夜雨寄北抒发的是个人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缺乏蓬勃朝气,不属于盛唐 气象。)4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每点1分)5 .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和平安定、 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 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抑制门阀土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 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藩篱

6、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文化。(每点2分,答对三点6分。)6 .C (C项“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表述有误。文中的“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者 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体现的是他作为诗人和教师 的价值和奉献。)7 .D (D项议论、抒情”错。“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属于事实陈述。)8 .传统教育精神博大精深,代代相承。暗指“我”受到关校长的教诲,是传统教育精 神的受益者。体现了 “我”对这种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每点2分)9 .关校长不仅是良师,也是“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的诗人。关校长的诗作、诗 情被埋没多年。得到关校长的教育和关爱的学生,并未真正了解他。

7、从对教师和教育的 终极理解的高度,表达了对关校长的怀念和礼赞之情。隐含了对关校长的诗人身份未能被 人了解的遗憾之情。(每点2分,答对三点6分。)10 .B (“之”是到的意思,宾语为“京师”;“道”是路上的意思,结合句意内容分析, 排除A项、D项。“责让”是斥责、谴责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11 . C (C项“与文中举州茂才都是由皇帝直接向社会征聘任命”错误。“辟”是中 央官署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官,再向朝廷推荐;“举州茂才”是由地方官推荐人才。)12 . D (D项“孔嵩主动担任向导骑马去迎接范式”与原文不符,原文“而县选嵩为导骑 迎式”,而县府挑选孔嵩当向导骑马去迎接范式。)1

8、3 . (1)后来快到约定的日子,元伯将事情详细地禀告母亲,请母亲准备饮食等候范式。(期:限定或约定的时间;具:者人详细;白,禀告;设馔:准备饮食。)(2)范式吩咐县府派人换下孔嵩,但孔嵩认为先前的受雇没有到期,不肯离开。(敕:吩咐、命令;以为:认为;佣:雇用、受雇用;竟:完毕、完成。)14 .侧面衬托范式的形象。孔嵩与范式是朋友,他为人端正,重信重义,受人尊重, 侧面反映范式亦如此。侧面衬托与正面叙写相结合,丰富了传记的内容,使传主形象更丰 满立体。(答对1点1分,答对两点3分。)K参考译文U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他年少时到太学游学,当太学生,同汝南人张劭结成朋友。 张劭字元伯。二人一道告

9、辞回家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将回来,将去拜访您的父母, 看看您的孩子。”于是一起约定了日期。后来快到约定的日子,元伯将事情详细地禀告母亲, 请母亲准备饮食等候范式。母亲说:“分开两年,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这么相信? ” 元伯回答:“巨卿是守信用的人,一定不会失约。”母亲说:“既然如此,我就为你酿酒。” 到约定的那天,巨卿果然来到,到堂上拜见、喝酒,尽情欢乐而别。后来范式到京师,在太 学接受教育。当时太学生长沙人陈平子也一同在太学学习,与范式没有见过面,但平子生病 快死的时候,对妻子说:“我听说山阳范巨卿,是位有志之士,能够托付死后的事情。我死 以后,可将我的尸体埋在范巨卿的门前。”

10、接着撕开丝帛写了一封信,留给巨卿。平子死后, 他的妻子根据他的话去做了。当时范式刚好回来,看了书信,见到坟墓,悲伤感动,对着坟 墓作揖哭泣,将平子视作死友。于是他照料平子的妻子儿子,亲自护送平子的灵枢到临湘。 距临湘还有四五里地时,他将平子在丝帛上写的信放在灵枢上面,哭着告辞离去。平子的兄 弟知道以后,找范式找不着。长沙的佐理上计事务的官吏到京师,上书称述范式的事迹,三 公府同时召他,他不应召。范式被州府举荐为茂才,经四次升迁担任荆州刺史。他的朋友南 阳人孔嵩,家中贫穷,父母年老,就改变姓名,受雇在新野县阿里当负责街道治安和打扫的 差役。范式巡视本州到新野,而县府挑选孔嵩当向导骑马去迎接范式。

11、范式一见便认出了他, 叫声孔蒿,抓住他的手臂说:“您不是孔仲山吗? ”对着孔嵩叹息,谈及过去的经历。范式 说:“我受到国家的重用,当上州牧职位,而您身怀道术,隐藏自己,身处士卒之中,不也 可惜了吗! ”孔嵩说:“侯嬴长期从事低贱的职业,晨门对管城门觉得快意。孔子想住在九 夷的地方,不嫌九夷的鄙陋。贫穷是士人自然的事情,难道算鄙贱吗! ”范式吩咐县府派人 换下孔嵩,但孔嵩认为先前的受雇没有到期,不肯离开。孔嵩在阿里,为人端正,砥砺操行, 街中的少年都服从他的训导德化。他终于被三公府召用。孔嵩到京师,路上在亭中住宿,盗 贼们一道偷了他的马,不久他们打听到是孔嵩的马,就相互责备说:“孔仲山是善良之士

12、, 难道可以偷他的东西吗! ”于是将马送还,向他道歉。孔嵩做到南海太守。范式后来调任庐 江太守,有威望,卒于其任。15 . C (C项“表达了对友人升沉应已定的羡慕错误。尾联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 地告诫友人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一一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 询问善卜的君平;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自身在长安政治上遭人排挤的深深感慨。)16 .“笼和绕”。“笼”形象生动,化静为动,颇具画面感,充分表现了山岩 峭壁上林木枝叶婆娑,笼罩栈道的景象。“绕”字与“笼”相对,赋予“春流”情感的主 动性,亲切可感,写出山下春江环绕蜀城奔流的美景,形象贴切。(答到“笼”和“绕” 2 分,分析2分

13、一处。)17 . (1)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2)性郁邑余隹像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鹏空好音18 .一以贯之(始终如一) 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格格不入19 .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曾经历过一个较为清晰的转变过程,即从哲学到文学,从文学到 国学。20 .构成:比喻句由本体“王国维”、喻体“参天大树”和比喻词“成了”组成,把 王国维比作一棵参天大树。(2分)表达效果:使表达生动形象(1分);突出了王国维 已经顶天立地,不仅能立身持家,还获得学界的认可。(2分)21 . C (C项与文中横线处的“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A项中的“你”,不明 确指明的

14、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B项是特指一个人。D项指“大地”。)22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一个更均匀的日常时间。相应提前或者延后了。23 .综合两则材料,对于“现代人是否还需要读古诗”这一话题,命题人的情感倾向无 疑是肯定的,即主张“现代人需要读古诗”。能围绕“现代人需要读古诗”这一态度,立足 现代、紧扣古诗,多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价值、功效和意义,都是符合立意要求的。参考立意:(1)在这个浮躁和功利的时代,古诗给人以思考、慰藉和新生。(2)深植于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古诗,在现代同样能彰显汉语表达的特殊魅力。(3)诗歌是人的情感意志得以表达的载体,古诗能让现代人体味到多种情感力量。(4

15、)读古诗,得以暂时跳出日常琐屑,发掘诗心,给紧张的现代生活增添一份诗意。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 于人民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 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 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材料二: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 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 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

16、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 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 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 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 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 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 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

17、”(元结问进士)“四方丰 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紫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 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 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 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 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 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

18、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 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 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摘编自袁行需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 性格特征。B.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 西,很少描述黑暗。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 形象的充沛饱满。D.在儒、释、道三教并用的唐代,诗人们可以

19、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 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 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 厚”是其鲜明的风格。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 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 局面因此被打破。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3分)()A.莫愁前路无

20、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4 .材料一第四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列举并简析。(4分)5 .请结合材料二,分析“盛唐气象”的形成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H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刘星元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学校的教师清一色都是本乡本土的农人,闲时教书,忙时兼顾农活。而关校长却是我们 这所小学唯一的外来人。关校长来我们这里做校长那年,我恰好上一年级。他顶替因

21、病退休的老校长,担任我们 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校园。我们像威武的士 兵,在关校长的带领下,仰着头,挺着胸,把整个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圈。操场、厕所、办公 室、教室前的小花园每到一处,他就蹲下身子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应该注意些什么。学校 里有十多个教师呢,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做过,我觉得他真了不起。更让我觉得关校长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还能写一手好字。某个周末,恰逢本村老教师的 儿子结婚,母亲拉着我去吃喜席。先去封礼,礼桌乌压压围了一圈人,时而传出叫好声。小孩 子淘气,好奇心重,从大人们的身体间挤进脑袋向里看,只见那礼桌后面端坐着关校长。关校 长在写喜联,喜联上

22、写的什么,不认识。只见关校长提笔运力,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就跑到 了喜庆的红纸上面。那些字端端正正的,行距、尺寸、字体,都那么有条不紊,仿佛那些字本 来就躺在那个位置,关校长只是用笔一点,就都蹦了出来。那些蹦出来的字,似乎比课本田字 格里的字要好看,也似乎比在课堂上他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要好看。每写一个字,围在四周的人 就叫上一阵好。关校长微微笑了笑,并不说话,继续写字。显然,我比关校长更为兴奋,一听谁 再叫好,我就赶忙补一句,他是我们的校长,他是我们的老师。那些大人看着我笑了笑,我感 觉他们似乎是在赞赏我呢。那时候,我们乡把教书的先生放在高高的位置上,谁家不过年不过节就准备一桌好菜, 必定是请学

23、校的老师去家中做客。关校长家在别镇,向来都吃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回一次家, 每次都带些煎饼和咸菜回来。我们乡日子过得苦,却见不得教书的先生过得苦,于是总有人家 按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从我们村到学校,两里路,往返就是四里。父亲派我去请关校长, 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直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决定放弃。父亲感慨地说,真 是个好先生。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委屈。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在他那里,我知道了 “床前明月 光”,知道了 “春眠不觉晓”,知道了 “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 “映日荷花别样红”。我 懂得了表达喜

24、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摇曳的叶、一曲动 人的歌;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是非得用“光阴似箭”,还可以是学校斑驳的旧墙、去年脱掉 的衣裳、家中悬挂的照片、爷爷脸上的皱纹。我于无意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老师在文学上的 点拨,这种点拨日后让我受用一生。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文学爱好 者编印的一本手写蜡刻小书,已经泛黄得有些发黑。在目录的后半部分,我惊奇地发现了关校 长的名字。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作。简 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关未山,笔名微草,小学教师,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 下面是

25、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他说,每一缕风只围着孩子绕。他说,每一朵花只 迎着孩子开。他说,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园丁或者 蜡烛。没错,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者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 只鸟。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来表达。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仁者爱人”“有教无类” “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擒了进 去。仿佛我就是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三千年之久,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 来,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我想起

26、了关校长,想起了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教我在田字格上 写下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绝妙诗文。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时的声调,似乎就在我眼前耳 畔。于混沌中,我发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往何方,遇见 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往往来自故乡。也就是说,乡间的关校长, 才是我对教师和教育的终极理解。即便如此,作为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多少呢? 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校长给“我们”上第一节

27、语文课,是带一年级学生一处不落地参观校园,他寓教其中,平 等待人,给学生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B.为了请生活清苦的关校长到自己家做客,乡民们会准备一桌好菜,但没有哪一家能请得动 关校长,突出了关校长的优秀品质。C.作者借关校长的诗句来形容他像“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这既是对他诗人特征的发 现,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D. “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这句话凸显了关校长在 作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四段关校长写喜联这一情节,既有细节描写,又通过周围乡民和“我”的反应,从侧 面突出了关校长的形象

28、。8 .文章第七段引用大量诗句,既突出了关校长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 韵味,富有诗意。C.文章先用大段笔墨描述关校长精心育人的师者形象,后面写他是“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丰富了其形象。D.文章以“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这一议论、抒情的形式作结突出了人物形象,深化了文 章主旨,意味悠长。8 .理解文章第十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9 .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的丰富意蕴。(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 并告归乡

29、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 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对日:“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J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 欢而别。后到京师,受业大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 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 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 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未至四五里,乃委素书于柩上,哭别而去。其兄弟 闻之,寻求不复见。长沙上计

30、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举州茂才,四 迁荆州刺史。友人南阳孔嵩,家贫亲老,乃变名姓,佣为新野县阿里街卒。式行部到新野, 而县选嵩为导骑迎式。式见而识之,呼嵩,把臂谓曰:“子非孔仲山邪? ”对之叹息,语及 平生。曰:“吾蒙国恩,致位牧伯,而子怀道隐身,处于卒伍,不亦惜乎!”嵩曰:“侯嬴长 守于贱业,晨门肆志于抱关。子欲居九夷,不患其陋。贫者士之宜,岂为鄙哉!”式敕县代 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嵩在阿里,正身厉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训化。遂辟公府之京 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于是送马谢之。嵩官 至南海太守。式后迁庐江太守,有威名,卒于官。(选

31、自后汉书范式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 盗乎/B.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 盗乎/C.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 侵盗乎/D.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 侵盗乎/1L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文中“少游太学”指年轻时在太学游学。

32、B.烈士,指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也指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人。文中取的是忠义有志之 士的意思。C.辟,指征召出仕,与文中“举州茂才”的“举”都是由皇帝直接向社会征聘任命。D.夷,古时对我国东方诸少数民族的泛称,后也可用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式信守承诺,按时拜访老友。范式在太学求学时跟张劭关系很好,分别时,范式约定 两年后要去拜见张劭家人,到约定的那天,范式果然前往。B.范式接受重托,不负同窗之谊。范式与陈平子虽同窗却从未见过面,平子生病快死的时 候将身后事情托付给范式,范式将平子视作死友,照料平子的妻儿。C.范式不求回报,淡泊

33、名利。范式将平子的灵柩护送完成后就哭着离去,后来有官吏到京 师上书称述范式的事迹,范式受到三府征召,但他都没应召。D.范式偶遇故友,为他深感惋惜。范式与孔嵩本是好友,范式巡视本州到新野,孔嵩主动 担任向导骑马去迎接范式,范式一见便认出了孔嵩,为他的处境感到惋惜。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2)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14 .文章的传主是范式,为何细叙孔嵩呢?请结合文章简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

34、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K备注II这首诗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 朝廷权贵排挤。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占卜为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蜀道之难写起,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诚挚而恳切。B.颔联描写蜀道想象奇特,境界奇美,形象地表现入蜀之险,隐含对友人的关切担忧。C.尾联借用典故,既表达了对友人“升沉应已定”的羡慕,又暗含对自身浮沉的感慨。D.全诗以叙述开篇,中间展开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体现主旨,笔力开阖,富有韵味。16 .历代诗家认为,诗歌第三

35、联中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分别指出并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高适燕歌行并序中揭露“汉军”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的 诗句是:“, o ”(2)面对楚王昏眼、小人中伤、世俗同流合污,屈原愁闷失意,走投无路。离骚中表明 他这种处境的两句是“,(3)杜甫在蜀相“, ”两句诗中,感叹英雄长逝,遗迹荒 落,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流露出对诸葛亮的崇敬惋惜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王国维曾说,古今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

36、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此为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三种境界说,在王国维的文学小言中就已经出现,在其人间词话中语句又有斟 酌,但内在精神 ,即以“摘句”方式比拟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具体而言,即从T西惶问道、发奋学习到的精神历程。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曾经历过一个较为清晰的从哲学到文学、从文学到国学的转变过程。 少年王国维志向之高远、觅道问路之牺惶、精神世界之孤寂,与世情俗务 。父亲常常以一种忧虑的目光注视着儿子。在一个列强环伺的时代,在一个贫病交加的国家,儿辈如 何自立持家是父亲最关心

37、的。狂妄不羁,一味自是,是父亲对王国维的一贯评价。多年后,王国维成了一棵参天大树,顶天立地,不但能够自立持家,而且已成为学界公 认的国学大师。父亲不用担心了,可以安息了。18 .请在文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短句。可以调整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所谓正午,是太阳来到正南方向的时刻。你注意到了吗? 2月份的太阳似乎有点“懒”: 正午时刻总是推迟。人们一般认为,每天12点,太阳会运

38、行到正南方向,此时正午到来。 人们一般认为这就是事实。但,正午和12点之间常常存在时差。古人以真实的太阳视运动为依据确定日常时间,但这个时间是不均匀的,无法满足现代人类对时间精确度 的需求。为了得到 ,人们假想太阳是平均运动的,进而得到一个新的日常时间。这 样一来,两个日常时间之间就存在正负时差,正午的时刻也因此。事实上,一年之中时差为零的只有4天;2月的时差保持在负14分钟左右,这时候是一年当中太阳推迟 “值班”最久的一段时间。21 .下列句中加点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句中加点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三个人你看不上我,我看不起你,谁也不服谁,真是自信感爆棚。B.那天我心血来

39、潮,用你的照片作电脑桌面,没想到居然中电脑病毒了!C.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生命停止时,也还能用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 *D.大地啊,你是多么平凡而又多么伟大,你用你的博爱征服了无数的人们。 2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2个字。(6分)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3 .阅读下列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1:近来,“现代人是否还需要读古诗”的话题引起热议。有人认为,不读古诗, 不影响日常生活,也不妨碍个人发展。古人平日生活的场景、使用的语言都和我们有相当的 差异,不必学习古诗词。也有人认为,诗歌是人之情感意志得以表达的载体,我们能在古诗 的字里行间,体味到多种情感力量。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仍旧需要古诗,甚至比以往的任 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古诗的慰藉。还有人认为,材料2:在某种意义上,诗歌的功效等于零一一从来没有一首诗阻止过一辆坦克。但在 另一种意义上,它又是无限的,就像在沙中写字,在它面前原告和被告皆无话可说,并获得 新生。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对于“现代人是否还需要读古诗,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