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406645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灵性成长,是指人渴望超越生命的功利层次,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常人屡屡颠蹶 于名利危途,在这样的人生转换时刻,悟性高超者往往会跳出世俗,开始寻找和阅读经 典,经典也开始展示出指路石般的意义。经典的意义何在?在此所谈的经典,主要指塑造人类文明的核心主旨的人文经典, 如论语荷马史诗等。真正的人文经典都是为了让人认识功利世界的局限性,去 追求超越功利的真善美。因此就有功利和灵性两种阅读指向,功利之人阅读仅为了享乐, 灵性之人阅读是为促进灵性成长。如果非让功利

2、之人去阅读人文经典,那是对他们最大 的折磨,反之亦然。有新闻报道说,许多大学生读不下去红楼梦,人们由此感慨大 学生的文化素质低下。其实,这只是因为大学生普遍处于人生的功利主义状态,较少意 识到灵性成长的需要而已。一旦他们意识到灵性的成长需要,红楼梦等人文经典自 然就会深入人心。常有人埋怨人文经典古奥难懂,远离人生实际。其实,经典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 们对人生实际的一定超越。就像日月星辰高悬苍穹,好像和我们的生活了不相关,但是 我们终究要抬头眺望苍穹,才能明了心居何处。因此,经典之所以显得古奥难懂,是因 为我们沉溺于功利化生存,缺乏理解经典的灵性觉醒。当今时代物欲汹涌,有人担心经典没有读者。其实

3、不必如此悲观,因为功利化生存 终究是一种意义匮乏的状态,一个人不可能轻易获得世俗的成功,失败时他就会反思功 利化人生的弊端,即使他获得最大的世俗成功,他的心中依然会有巨大的意义亏空难以 填补。这时,他就可能去亲近人文经典,寻找新的生命指向。这个时候,人文经典就是 救命的方舟,就能够得以传承下去。有人认为智能手机、网络等导致了碎片化阅读,这不利于人文经典的阅读,易带来 碎片化的生存感受,这值得反思。其实,阅读的媒体、阅读字数多少并不是导致阅读碎 片化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还是阅读动机和阅读内容。有人读起网络小说来,一读就 是上千万字,但这只是追求一时刺激的碎片化阅读。但若有人零星地阅读道德经,

4、慢慢地领悟人生之道,那么他的阅读就是经典阅读。七、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63年,从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樊锦诗前往地处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工作。对于 她的选择,无论是她的父母还是同学都巫,更不会想到她一去就是50多年。那时候, 莫高窟周边几乎是 ,处处是废墟,洞窟里堆满黄沙,有的根本进不去。这里没有电, 没有自来水,没有交通工具,信息也特别闭塞。当樊锦诗的父亲知道女儿工作分配的消 息后心型心她羸弱的身体无法适应大漠戈壁的艰苦与恶劣。他考虑再三,还是给学校写 了封信,恳请北大不要派她去这么艰苦的地方工作。可这封信被樊锦诗悄悄扣下了。20世纪80年代末,樊锦诗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要为

5、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 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在她的倡导下,建 成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实现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的双赢。游客可以先观看数字电 影,详细深入地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再前往洞窟细细领略千年前古人留下的慧心妙 笔。樊锦诗希望用这种形式,让来莫高窟的游客告别&式的旅游,能真正地走进博大 精深的敦煌文化之中,和古人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可以说,将敦煌文物“永久保存, 永久利用是樊锦诗给“数字敦煌的定位,也是她毕生所追求的梦想。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

6、变原意。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面对他人的劝阻,他只说了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便义无反顾地离开了。B.读到这里,很多人会产生疑问,多灾多难的黄河怎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C.那些频繁露脸的“专家”,很多都是通过制造焦虑来为自己牟利的利己主义者。 D.日暮时分,如果从山脚向上望,便会看到很多火把排成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八、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路是我们日常生适中能够带来愉快心情的、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和增加脑部血流量 的、雷扛不动的运动。在我们身边,有人走路健步如飞,有人悠然徐行。?对此, 科学家一直在进行研究和探索。最

7、近,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引发了学 术界的关注,研究人员对同期出生的1037名受试者进行了贯穿一生的研究,结果发现 走路慢的人,肺部、牙齿以及免疫系统功能都更差一些,自身的手眼协调性也不如走路 快的。且这些走路慢的受试者,大脑的体积和表面积更小,整个人看起来也更显老。对 此,研究人员分析认为,走路快的人预期寿命更长。不过 ,这些质疑者认为受试者 除了走路速度不同外,本身身体健康状况、所处环境以及日常的行为也存在不同,这些 因素都可能导致受试者的预期寿命受到影响。所以该研究只能起到参考作用,只代表走 路速度与预期寿命存在相关性,但二者之间还需要深入研究。20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

8、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九、材料作文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如“林字,说文解字 说:“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众木汇聚方能形成森林,后汉书里有“独木不 林”之说。同时谚语“群林难离木”又提醒我们要关注每一棵“木”的存在,不能“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林”字所蕴含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9、,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1. D2. A 3. A参考答案:【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常人.就会转向寻找和阅读经典”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悟性高超者往往会跳出世俗, 开始寻找和阅读经典”,选项张冠李戴。B.“因此没有功利阅读指向”理解错误,从原文来看,经典阅读也有“功利和灵性两种阅读指 向“,是非颠倒。C.“他们暂时不需要灵性成长”曲解文意,原文是“较少意识到灵性成长的需要而已 故选Do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逐层论述了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必然性”错误,原文并没有论述“经典阅读的必 然

10、性工 故选Ao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推断错误,根据“其实,经典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对人生实际的一定超越因此, 经典之所以显得古奥难懂,是因为我们沉溺于功利化生存,缺乏理解经典的灵性觉醒”可知, “超越了人生实际”不是“具备了理解经典的灵性觉醒”“有效地阅读古奥难懂的经典”的充分 条件。故选Ao4 . C 5. A 6.尊重科技进步,熟悉并掌控新技术,使工作和生活更为便利;避 免形成对ChatGPT的依赖,警惕其提供的错误信息,积极应对风险隐患;学会提问和调 整问题,提升判断力和鉴别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

11、息的能力。C.“如果用户以讹传讹,将会导致负面的社会影响”于文无据,材料二“因其模型能力出众、 用户众多,这些风险隐患还会被放大”是说风险隐患还会被放大。故选C。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随后针对网络信息杂乱的特点,采用强化学习技术予以调整“错,材料一“基于训练好的奖励模型,第三阶段采用强化学习技术进一步微调ChatGPT”“训练一个基于语言模型的奖励 模型”的第二阶段,“采用强化学习技术予以调整”是第三阶段,“随后”说法错误,“针对网络 信息杂乱的特点”于文无据。故选Ao6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一“人工智能的作用

12、是提高人的效率,辅助人类,大众需要与时俱进,熟悉并掌 控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一定会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可知,要尊重科技进步,熟悉并掌控新技 术,使工作和生活更为便利;结合材料二“它的知识存在事实性错误、知识盲区、常识偏差,也将面临着隐私泄露、技 术滥用、造假、社会公平等伦理问题。因其模型能力出众、用户众多,这些风险隐患还会被 放大”可知,应避免形成对ChatGPT的依赖,警惕其提供的错误信息,积极应对风险隐患; 结合材料三小助理,一词意味着被助理者需要有更高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学会问出好问题、 不断调整自己的问题、识别助理的回答中需要深究的漏洞”可知,要学会提问和调整问题, 提升判断力和鉴别力,培养

13、独立思考能力。7 . B 8.面对春天,作者感慨自身活力的衰退,对眼前充满活力的春天生起了依恋之 情。面对秋天,逼近中年的作者兴发了人生沧桑之感,不能忘情于已逝的童年,心中怆然, 转而喜欢春天。9.使用拟声词:如用“知了,知了”形容螂燎的叫声,用“乌有,乌有”形容蟾蜩的声音,生动地写出了秋虫叫声的特点。使用比喻:如将虫鸣声比作“金属的声 音”“闹场锣鼓”,形象地写出了秋虫声音的铿锵有力。引用古诗文:如引用诗经、刘同 人作品中关于秋虫的描写,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F表达了作者从诗词中领悟到的闲适、苍凉和慨怅”错误,根据“这是闲适这

14、是苍 凉,这是悒郁和惆怅。童稚何知,然而面临萧索,想起来也不免为之惘然。中国的诗人 对于这点是特别敏感的,我虽然三不像学稼、学贾、学书都不够格,每逢提笔,却也无 法抵御秋意的来袭”可知,作者并没有领悟到闲适、苍凉和惆怅。故选B。8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年纪过了三十,却忽然喜欢春天,喜欢红色喜欢和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打交道,究竟 是生命的活力突然转强,抑是预感衰退,遂不免起了依恋之情呢?”可知,面对春天,作者 答案第2页,共8页感慨自身活力的衰退,对眼前充满活力的春天生起了依恋之情。根据“现在,季节到了秋天,春华老去,我自己也逼近中年。往事在心头浮现。此时此 地大概谁都有点怆

15、然,觉得难以遣此的吧。我不能忘情于已逝的童年”可知,面对秋天,逼 近中年的作者兴发了人生沧桑之感,不能忘情于已逝的童年,心中怆然,转而喜欢春天。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炎夏向尽,梧桐已开始落叶,街头树间,时而传来一阵刺耳的繁音,知了,知了, 叫声较为噪厉的是螂蜂,乌有,乌有的是蟾蜩”可知,使用拟声词,如用“知了,知了形容 螂燎的叫声,用“乌有,乌有”形容蟾蜩的声音,生动地写出了秋虫叫声的特点。根据“我蓄促织,往常是因为它能鸣,并非因为它能斗,所以别种如油葫芦、小油岭之类, 行家弃诸不顾,我也加以延揽,一样放入匣内,饲以雪白的米饭。唧令令,唧令令!几 乎就是金

16、属的声音一转出村子,耳边像听到远处的闹场锣鼓一样,络纬的鸣声突然震响 起来”可知,使用比喻手法,如将虫鸣声比作“金属的声音”“闹场锣鼓”,形象地写出了秋虫 声音的铿锵有力。根据“刘同人帝京景物略里说:三伏鸣者,声躁以急,如日伏天伏天,入秋而凉,鸣则 凄短,如曰秋凉秋凉。“诗经里所谓,嘤嘤草虫,指的就是它”“清人龚定庵诗云:狂 胪文献耗中年,亦是今生后起缘。猛忆儿时心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可知,引用古诗文, 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10 . B 11. D 12. B 13. (1)(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外界环境多有抵触, 必然留下世俗的祸患,于是尽力避世(或隐居),使你们很小就挨饿受冻。(

17、2)我虽然疾驰着追随子瞻,(但)常常落在他的后面,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也跟着 写了一些和诗。【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子瞻平日里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 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看不出老年人那种 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以图史为园囿”和“文章为鼓吹句式相似,应该在“文章”前面断句,排除AC;“老人衰惫之气”是“不见”的宾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o1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贬谪;调动官职。含义不同。句意:我也被贬谪到海康/两

18、次调动官职做了太史令。 C正确。喻指晚年;喻指黄昏。含义不同。句意:才想起在晚年/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 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D.错误。微小;愚拙。含义不同。句意:从一些表面的小事做出评断/怎么竟然这么愚拙! 故选Do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苏轼觉得自己与陶渊明的性格相似,经历相近”理解有误,由原文“然吾于渊明,岂独好 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可知,文章并没有说苏轼与陶渊明“经历相近”。故选B o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忤”,抵触;“贻”,留下;“辞世,避世。(2) “驰骤”,疾驰;和。追和,应和;“继”,跟着。参考译文:子

19、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僚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与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用茅草、 竹子修建房屋来居住。每天吃的是苦菜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 瞻平日里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 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看不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 的精神状态。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 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 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表面上质朴,实际上却华丽;

20、 表面上清瘦,实际上却丰满。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 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以为同陶渊明的原作相 比,也不会自愧觉得不如他的。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 后世的君子,请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他的为 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儿子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 因为家里贫穷而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外界环境多有抵触,必然留下世 答案第4页,共8页俗的祸患,于是尽力避世(或隐居),使你们很小就挨饿受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 情况。如今

21、,我现在倒真有这些毛病,但一直没有及早发现。做了半辈子官,结果触犯了世 俗的祸患。这正是我深深地为他折服的地方,并且决心在晚年把他当作效法的榜样,哪怕是 学到他的万分之一也好。”唉!陶渊明不愿为了挣五斗米的微薄俸禄,整衣束带,去拜见一个无德无才的人;而子 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遭受狱卒的折磨困辱,仍然不知悔改,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 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尽管如此,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 或降的原因还是能够考究出来的。我相信后世有德有才的人肯定会给以正确评价的。孔子说: “阐述前人的观点而不自己写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自和老子、彭祖相比。”孟子 说:“曾子和子

22、思在道义上是一致的。”从一些表面的小事做出评断,是不足以对人作出正 确评价的。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 称赘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认为自己赶不上。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 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 他们的,于是拿他和陶渊明相提并论。我虽然疾驰着追随子瞻,(但)常常落在他的后面, 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也跟着写了一些和诗。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在海康县城南的东斋里特作这篇序文。14 . D 15.本词中“这回真个闲人”看似乐得清闲,欲与友人分享好心情,但从整首词 来看,“闲

23、”暗含着失意的苦闷,有自嘲之意;游山西村末两句写诗人希望能在空闲时趁着月光再次前往,以享受田园之乐,“闲” 传达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久居官场为浮名所累的懊悔”错误。“凤楼常记当年语,问浮名、何似身亲”意思是回想当 年的豪言壮语,朝廷只给自己一个浮名,却不能让自己亲身实现当年的壮语,所以抒发的是 作者仅有虚名,却不能实现自己当年的壮语的无奈之情。故选D。15 .本题考查学生炼字以及对情感的把握能力。本词上阕回忆蜀中十年生活,那时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是洒脱的。而下阕则是写现在的生 活,现在已满头白发,但是当年的壮语并没有实现,朝廷仍然记得自

24、己当年的豪情壮志,但 答案第5页,共8页尽给自己一个虚名,而自己的豪情壮士再也不能实现,所以一个闲字表达了作者的无奈、 苦闷、自嘲之情,表面上是看似乐得清闲,欲与友人分享好心情。游山西村写于作者罢官闲居之时,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 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所以尾联写到今后如果还能 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闲”传达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16.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封狼居胥 赢得 仓皇北顾【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裨、阙、焉、胥、赢、仓。17 .始料未及不毛之地走马观

25、花18.示例:樊锦诗的父亲在知道女儿工作分配的消息后,担心她羸弱的身体无法适应大漠戈壁艰苦与恶劣的环境。19. B【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语境是想表达她的父母还有同学都没有想到樊锦诗会到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去工 作,而且一去就是50多年,所以可填“始料未及”。“始料未及:没有想到的,在意料之外 的。第二处,结合后文“处处是废墟,洞窟里堆满黄沙,有的根本进不去。这里没有电,没有自 来水,没有交通工具,信息也特别闭塞”可知莫高窟一带荒凉、贫瘠,环境恶劣,条件艰苦, 所以可填“不毛之地”。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某地荒凉、贫瘠。第三处,根据后文“能真正地走

26、进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之中,和古人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 可知是想要让游客能够细致深入的了解敦煌文化;由“告别”可知横线处所填与此正好相反, 告别的应是那种粗略观察的方式,所以可填“走马观花”。“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也说走马看花。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两处:一是成分残缺。“当后”是状语,“担心”句缺少主语,可去掉“当”;二是搭配不当。“适应”所接的宾语不应该是“艰苦与恶劣”,而应该是“环境”,应在最后加上 “环境”。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中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A.表示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讽刺或反语。D.表

27、示强调。故选Bo20 .示例:走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雷打不动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增加脑部血流量, 能够带来愉快心情。21.示例:走路速度快好还是慢好呢也有人质疑该结论不够严谨(或:这一结论也受到质疑)究竟存在怎样的相关性【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长句变短句的能力。长句变短句,首先要提取长句的主干,将主干句作为独立的句子。本句话中主语为“走路”, 谓语为“是”,宾语为“运动然后,将修饰成分变成独立的句子。本句话中“运动”的修饰成分为“我们日常生适中”“能够 带来愉快心情的”“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增加脑部血流量的”“雷扛不动的”,因为要求变成四 个句子,而“我们日常生适中”“雷扛不动的”和中心

28、语连接比较紧密,可将二者作为主干句中 “运动”的定语,然后将剩下的修饰成分变成独立的句子,这个句群的主语都是“走步”,所以 可变成“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增加脑部血流量”“能够带来愉快心情”。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前面提到“有人走路健步如飞”“有人悠然徐行“,这是就走路速度而言的,而后文“研究人 员对同期出生的1037名受试者进行了贯穿一生的研究,结果发现走路慢的人,肺部、牙齿 以及免疫系统功能都更差一些,自身的手眼协调性也不如走路快的“,这是对走路快和慢的 好坏进行了比较,所以可填“走路速度快好还是慢好呢”。前文提到“研究人员分析认为,走路快的人预期寿命更长”,而后文“

29、这些质疑者认为受试 者除了走路速度不同外,本身身体健康状况、所处环境以及日常的行为也存在不同,这些因 素都可能导致受试者的预期寿命受到影响”,也就是对前文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提出了质疑, 可填“也有人质疑该结论不够严谨”,或“这一结论也受到质疑”。前文提到“只代表走路速度与预期寿命存在相关性”,可见二者存在相关性,而后文需要深 入研究的当然是存在怎样的相关性,可填“究竟存在怎样的相关性22 .略功利化生存中,作为主体的人想着如何支配客体,表面上获得了成功,而实际上主 客两分的生存态度导致了广泛的生存焦虑。而一个人灵性成长的主要标志,就是敢于超 越这种功利化生存,从更为宏大的角度来审视人与天地的关系

30、,从而获得整体化的人生 体验。因此,阅读人文经典是医治当代人碎片化生存的一剂良药。冯友兰先生曾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 于提高心灵的境界J冯友兰先生说的是中国哲学,其实所有人文经典的功用也是如此, 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促进灵性的生成。只有从这个意义上看,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可能性 和必然性才会清晰起来。(摘编自汪树东灵性成长与经典阅读)1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常人在追求功利的路途上遭遇失败,就会转向寻找和阅读经典,以追寻生命的终极 意义。B.阅读塑造人类文明核心主旨的经典作品,能使人超越功利局限,因此没有功利阅读 指向。C.大学生读不下

31、去红楼梦,不是因为其文化素质低下,而是他们暂时不需要灵性成 长。D.经典阅读与阅读动机、阅读内容紧密相关,不取决于阅读媒体的选择和阅读字数的 多少。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阐释“灵性成长”的内涵,然后逐层论述了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必然 性,思路清晰。B.文章列举大学生读不下去红楼梦、当下存在碎片化阅读等社会现象并展开论证, 现实针对性较强。C.文中使用了“指路石”“救命的方舟”“一剂良药”等词语,可使文章的论证生动形象, 浅显易懂。D.文章末尾引用冯友兰先生关于中国哲学功用的观点,以此强调了人文经典具有促进 灵性生成的功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32、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如果超越了人生实际,就具备了理解经典的灵性觉醒,能够有效地阅读古奥难 懂的经典。B.世俗层面的成功者和失败者都需要阅读人文经典,这或许能帮助他们走出功利化生 存的困境。【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从汉字“林”的内涵说起,“有丛木曰林,从二木”“独木不林”等说法都体现出了一棵树成 不了森林,群树汇集方成森林。意在启示我们,个人力量有限,应团结协作,树立集体主义 精神。同时也应注意到“群林难离木”,森林的形成离不开每一棵树的存在,这启示我们要关 注每一棵树,不能只看见森林,不见树木,不能只注重整体,而忽视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 “林

33、字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的智慧与人生的哲理。启示我们要具有辩证思维能力,既应看到集 体的力量,又不能忽视个体的重要性,只有发挥个体与集体的协调作用,方能成实现民族复 兴。写作时,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二者的重要性,如何正确 处理二者关系等角度展开具体分析。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武汉 疫情肆虐之际,全国各省市医护人员、志愿者纷纷驰援武汉,十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 创造了中国奇迹的事例,论证集体的重要性。也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成功不必在我,功 成必定有我”的言论,论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亿万人民的奉献,离不开每一个

34、人的参 与,进而论证中心论点。在论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国测一大队”“中国航天追梦人”等团队协作,为国效力的事例作 为事实论据。也可以选取更具有现实意义的事例,如写当下教育界存在的“只见森林,不见 树木”的现象,论证“一刀切”的危害,使文章更有深度。立意:1 .独木难支,合抱成林。2 .积小流以成江海,举众力以成伟业。3,融入集体,彰显价值。C.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生存感受跟智能手机、网络等信息时代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存 在关联性。D.超越主客两分的生存态度,从更宏大的视角审视人与天地的关系,有助于克服当下 的生存焦虑。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2022年11月,美国人

35、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发布了一款名为ChatGPT的聊天机 器人,其推出后几周内就风靡全球,甚至引发了新的全球人工智能竞赛。ChatGPT使用了 GPT-3技术,即第三代生成式预训练。这是一种自回归语言模型, 使用深度学习来生成类似人类的文本。该模型使用来自互联网的文本数据库进行了高强 度训练。在大规模文本数据上进行自监督预训练后,ChatGPT还经过三个阶段的“炼制”: 首先是监督微调阶段。人类AI训练师以自我对话形式生成对话样例,ChatGPT在这些 对话样例上进行有监督的训练。第二阶段主要是训练一个基于语言模型的奖励模型,对 机器生成的回复进行评分。基于训练好的奖励模型,第三阶段采用

36、强化学习技术进一步 彳散1周ChatGPT oChatGPT拉扯冲撞着人们惯有的生产生活模式,且继续“狂飙”在超越人类的赛道上。 当把“是否会代替人类工作”的问题抛给ChatGPT时,它说,它们旨在协助和增强人工任 务,而不是取代人类。专家指出,人工智能的作用是提高人的效率,辅助人类,大众需 要与时俱进,熟悉并掌控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一定会产生新的就业机会。(摘编自张佳欣等ChatGPT掀起技术狂潮:顶流”之下,看人工智能喜与忧) 材料二:ChatGPT会带来一个不同的未来吗?记者询问了 ChatGPT“本人,它的回答是:“随 着ChatGPT的普及,它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从在线交流、信息

37、搜索、机器翻 译、文本生成,它的准确性和高效率使得许多工作变得不再困难。然而,人们也开始对 它产生了担忧”自1956年诞生以来,人工智能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其间充满波折。在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迅速发展的近10年里,之前还没有出现里程碑式的爆发。ChatGPT在带来惊 艳体验的同时,也有明显缺陷比如,它的知识存在事实性错误、知识盲区、常识偏 差,也将面临着隐私泄露、技术滥用、造假、社会公平等伦理问题。因其模型能力出众、 用户众多,这些风险隐患还会被放大。ChatGPT的应用离不开人的“提示”,性能的持续 提升离不开研发者的算法改进和设计,风险隐患的应对离不开人的引导和治理。我们的未来将是人与人工智

38、能共同进化的时代,正如ChatGPT所描绘的那样:“机 器人们像人类,思想智慧已涌动。在这梦幻的世界里,技术与人类无缝结合。生活如同 一首诗,平静而美好,永不停歇。”(摘编自朱涵等三问ChatGPT如何影响人工智能的未来)材料三:从用户视角进行体验,我觉得ChatGPT可以立刻成为大多数智力工作的助理。它 基于语言模型和概率模型的架构,能很好地通过“对话”模式,为用户提供有广度、有深 度、有逻辑的回应,辅助用户的思考。同时,它能根据用户要求的限定场景,不断优化、 调整文字的组织方式,生成越来越符合用户需求的回答。因此,它很像一位聪明的远程 工作助理。数日前,有个七年级的同学跟我说,她用Chat

39、GPT完成了一篇学校要求的新闻稿。 她的感受是“非常好用几乎直接用上了这启发我,理解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到 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思考应对这一技术变革的起点。在AI能胜任的事上,人类肯定比不过它,那就面对现实,尊重这个进步。与此同 时,我们或许能喘口气,去专注做那些使我们更“人之为人”的事情。助理一词意味着 被助理者需要有更高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学会问出好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问题、识别 助理的回答中需要深究的漏洞。(摘编自艾林ChatGPT对阅读写作意味着什么)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ChatGPT是使用了 GPT-3技术,具有在线交流、信息搜索

40、等功能,可应用于多种领 域的聊天机器人。B. ChatGPT可以生成类似人类的文本,这将对部分行业从业者形成冲击,但它也能带 来新的就业机会C.目前ChatGPT的知识存在着错谬,其回答真假难辨,如果用户以讹传讹,将会导致 负面的社会影响。D.人工智能并不会取代人类,例如ChatGPT虽然能力出众,但其性能的持续提升离不 开研发者的努力。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研发者使用了来自互联网的文本数据库训练ChatGPT,随后针对网络信息杂乱的特 点,采用强化学习技术予以调整B.从近年人工智能发展的历程来看,ChatGPT的推出及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其 未来发展

41、前景仍面临着不确定性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 ChatGPT的回答,这不仅可以向读者形象地展现ChatGPT 的功能,也能够增强文本的说服力。D.材料二指出ChatGPT存在明显的不足,还可能带来伦理问题,材料三则结合具体事 例介绍了 ChatGPT良好的用户体验6 .作为普通网民,我们应怎样对待ChatGPT这一新生事物?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虫鸣秋唐世一年四季,我现在喜欢的是春天。说是现在,因为这是近来才有的感觉。年纪过了三十,却忽然喜欢春天,喜欢红色 喜欢和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打交道,究竟是生命的活力突然转强,抑是预感衰退,遂不 免起了

42、依恋之情呢?我自己也无法回答。不过,倘在十几年前,或者溯而上之,倘在二 十年前,情形就和眼前的不一样。尽管年轻好弄,跳跳蹦蹦,脱不了孩子的脾气,但以 季节而论,我爱的却是雁来以后的秋天。十几年前,那时候我在一个中学校里念书,每周只上五天课,两天半是中文,两天 半是英文。课余多暇,自己就学些作诗填词之类的勾当。诗词,按照中国的老例,是必 须从多读入手的,因此也翻翻前人的集子,希望从那里得到些许的影响。“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是闲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苍凉,“昨夜西风调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悒郁和惆怅。童稚何知,然而面临萧索,想起来也不免 为之惘然。中国的诗人对于这

43、点是特别敏感的,我虽然三不像学稼、学贾、学书都 不够格,每逢提笔,却也无法抵御秋意的来袭。诗词,它让我看到春青背后的红叶。不过我的真正爱好秋天,却远在能读这些诗词之前,少说也该有二十个年头了。那 时候,天地似乎比现在阔大,山河似乎比现在年轻,而生活,当然也比现在有意义 即使是最小的虫蚁吧,我也觉得十分可亲,它们仿佛都能说话,用的是一种歌唱的调子。 说得最为悦耳的自然是秋虫。我因此渴望着西风的起来。炎夏向尽,梧桐已开始落叶,街头树间,时而传来一阵刺耳的繁音,“知了,知了”, 叫声较为噪厉的是螂蜂,“乌有,乌有”的是蟾蜩。中国的文人是最喜欢代人立言的, 有时候也代物著名的如禽言,并且还及于昆虫。刘

44、同人帝京景物略里说:“三 伏鸣者,声躁以急,如日伏天伏天,入秋而凉,鸣则凄短,如日秋凉秋凉。”他以为蝉 蜩呼候,所叫的常是当前的时令。蝉类种色繁多,我在年轻时常见的是叫做蚱蛙的一种,它没有螂爆的长大,又不及 蟾蜩的美丽,只有叫声较为清越。不过一捉到笼里,也就默尔而息,再不发些许的音响, 第二天随即僵死了。我同情沉默,却又以它的绝不再鸣为可惜。为什么呢?我自己也有点回答不上来。因此也不想再去触犯它,于是就开始翻瓦砾,多半是在屋后的安园里。促织就在那 里栖息着。拨开断砖,往往可以看到一对小虫惊惶的在躲避,有时逃到野草根边去。就 以往的经验而论,这十九是徒然的,它们逃不过人类的眼睛,也跳不出人类的手

45、掌,到 最后,只能受人秦养,迁入瓦盆。我蓄促织,往常是因为它能鸣,并非因为它能斗,所 以别种如油葫芦、小油岭之类,行家弃诸不顾,我也加以延揽,一样放入匣内,饲以雪 白的米饭。唧令令,唧令令!几乎就是金属的声音。和油葫芦一样,因繁生而不被重视的,还有一种栖息在乱草、灌木或者豆英地里的 蠡斯,诗经里所谓“嘤嘤草虫”,指的就是它。蠡斯而外,较为常见的鸣虫是络纬。络纬也即莎鸡,俗名纺织娘,以其鸣声酷肖纺 纱的缘故。络纬昼伏夜鸣,要捕捉,必须等它振羽发声的时候。我常和小朋友一道,提 着灯笼,赶往两里外的竹园去。乡间的晚上是阕寂的,走夜路不免有几分心悸,自己也 听得出脚步的急迫,烛影摇动光波,像水晕一样在

46、黑暗里浮荡。一转出村子,耳边像听 到远处的“闹场锣鼓” 一样,络纬的鸣声突然震响起来,原来前面已经是竹园了。轻些,别作声!有人低低地照会我,我们便蹑手蹑脚地跑近去。一见到篝火,满园叫得更起劲了, 每次可以捉到好几只。而每年又总有一回这样的经验。现在,季节到了秋天,春华老去,我自己也逼近中年。络纬在邻家的园圃里振羽, 静夜远听,真使人有梦回空山身在何地的感觉。清人龚定庵诗云:“狂胪文献耗中年, 亦是今生后起缘。猛忆儿时心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往事在心头浮现。此时此地大 概谁都有点怆然,觉得难以遣此的吧。我不能忘情于已逝的童年。(有删改)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47、是()A.作者追忆了学生时代作诗填词、童年时代亲近秋虫的往事,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 念之情8 .画线句中的“红叶”是秋天的典型意象,表达了作者从诗词中领悟到的闲适、苍凉和 惆怅。C.文章用真挚的语言回忆过往、叙写当下,融欢欣与惆怅于一体,弥漫着温暖而感伤 的氛围。D.作者最后说“大概谁都有点怆然”,推己及人,以自己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引发读者的 共鸣。9 .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喜欢的是春天”?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0 本文标题为“以虫鸣秋”,文章是怎样写秋虫鸣叫的?请简要赏析。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倍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茸茅竹而居之。日啖茶 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生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ZZZSZKZZ*yXZZZZ/ZKZ/Z/ZXZ%/ZXZ/ZXZ/ZZ*ZZS/XXZS/ZZSZZZS/ZZ/ZXZZZZZZZKZZ/ZZZZXZ/ZXZ/KZ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日:“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 *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 绮,屐而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