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内部控制审计指引.doc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95404038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团内部控制审计指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集团内部控制审计指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集团内部控制审计指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团内部控制审计指引.doc(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目 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内部环境审计第三章 控制活动审计第四章 控制手段审计第五章 审计报告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规范集团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程序,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结合集团实际情况,制定本指引。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第三条 本指引所指内部控制审计,指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检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创建健全情况和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整、有效提出评价意见,并就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出审计建议,

2、以预警和预防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相关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内部控制环境,即评价以公司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在内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 (二)风险评估,即分析企业风险控制目的设置的合理性,评价开展风险评估范畴的全面性、风险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风险应对策略的科学性。(三)控制活动,即评价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设置的内部控制措施的科学性和控制效果的有效性。 (四)信息和沟通,即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的科学性,分析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信息和沟通中所发挥作用的情况,判断企业在反舞弊工作重点领域相关工作机制的有效性。(五)内

3、部监督制度,即分析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情况,判断企业实施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目的要求的科学性,评价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有效性。第四条 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合理保证企业实现以下目标:(一)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组织内部规章制度。(二) 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可靠。(三) 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四)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五)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第二章 内部环境审计第一节 组织结构审计第五条 组织架构审计是对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

4、作程序和相关要求制度安排的合理性、有效性所进行的审查和评价。第六条 审计的主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集团及企业相关管理制度、组织架构图、公司章程、股东会、董事会及重大事项决议等。第七条 审计的主要内容:关键控制点主要风险审计内容治理结构层面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 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1检查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等是否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明确,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是否相互分离,形成制衡。2检查企业治理结构是否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3检查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

5、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是否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4检查企业是否建立科学的投资管控制度,通过合法有效的形式检查企业治理结构是否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履行出资人的职责、维护出资人权益,以强化对子公司的管控。内部结构层面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1检查企业是否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明确各机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2检查企业是否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要求,对各机

6、构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离,确定具体岗位名称、职责和工作要求等,明确各个岗位的权限和相互关系。3检查企业是否制定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岗(职)位说明书和权限指引等内部管理制度或相关文件,使员工了解和掌握组织架构设计及权责分配情况,正确履行职责。4检查企业是否定期对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的效率和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对设计与运行中存在的缺陷是否及时优化调整;企业组织架构调整是否充分听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的意见,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决策审批。第二节 发展战略审计第八条 发展战略审计是指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合理性、科学性及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和评价。第九条 审计的主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7、行业市场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集团(上级公司)发展战略管理制度及各项经营发展目标,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制度、自身经营情况、中长期发展规划、三年滚动发展计划及审议批准文件,工作计划、预算指标完成情况分析、及发展战略的执行情况报告等资料。第十条 审计的主要内容:关键控制点主要风险审计内容战略制定环节1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实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企业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2战略脱离实际/偏离主业: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公司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导致公司过度扩张,甚至经营失败。1检查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定是否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国

8、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及竞争对手状况、可利用资源水平和自身优势与劣势等影响因素。2检查企业是否根据发展目标制定战略,明确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程度,确定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3检查企业是否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委员会,或指定相关机构负责发展战略规划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形成发展战略建议方案。4检查企业董事会是否严格审议战略委员会或相关机构提交的发展战略方案,重点关注其全局性、长期性和可行性。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发展战略方案,是否报经股东会批准实施。战略执行环节1战略目标分解不够充分、缺乏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支持。2下属公司经营目标

9、与总公司战略规划不匹配或不衔接。3发展战略及规划不能有效的传达部门及下属公司。4发展战略因主观原因频繁变动,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1企业是否根据战略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将年度目标分解、落实,同时完善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确保发展战略有效实施。2企业是否将发展战略分解落实,采取调整组织结构、调配人员、财务安排、薪酬分配、信息沟通、管理和技术变更等配套保障措施,确保发展战略有效实施。3企业是否通过内部各层级会议和教育培训等有效方式,将发展战略及其分解落实情况传递到内部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4企业是否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对于

10、明显偏离发展战略的情况内部进行及时报告。第三节 人力资源审计第十一条 人力资源审计是指对企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及建设情况进行的审查和评价。包括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录(任)用的各种人员,具体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第十二条 审计的主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集团(上级公司)发展战略及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员工培训计划、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薪酬政策和方案及年度绩效考核责任书等。第十三条 审计的主要内容:关键控制点主要风险审计内容引进与开发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难

11、以实现。1检查企业是否根据发展战略,结合人力资源现状和未来需求预测,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和能力框架体系,明确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使用、培养、考核、激励、退出等管理要求。2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员工职业成长通道,每年是否分级分类制定员工培训计划。使用与退出1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泄露。2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3人力资源管理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违反劳动法规相关规定。1检查企业是否存在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2检查企业是

12、否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与评价,以此作为确定员工薪酬、职级调整和解除劳动合同等的重要依据。3检查企业人事部门招聘人员是否通过资格审查、初选、面试、测试以及甄选等方式评估应聘人员技术情况和掌握的技能,以及调查其过去有无不诚实行为和渎职情况。4检查被审计单位为员工退出制度和程序,评估其是否明确员工辞职、解除劳动合同以及退休等程序。第四节 社会责任审计第十四条 社会责任审计是指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情况进行的审查和评价。第十五条 审计的主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相关文件、

13、安全环保等具体管理制度、捐赠管理办法等、捐赠事项的评估和考核结果等。第十六条 审计的主要内容: 关键控制点主要风险审计内容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1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进行安全生产投入和经常性维护,避免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2检查企业是否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对特殊岗位实行资格认证制度。3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警和报告机制。产品质量产品质量低劣,侵害消费者利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1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严格质量控制和检验,避免产品质量低劣,侵害消费

14、者利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2检查企业是否建立产品售后服务。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资源耗费大,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缺乏发展后劲,甚至停业。1检查企业是否严格遵守国家环保标准,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2检查企业是否优化能源结构和配置,减少能源的损失和浪费,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能源。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1检查企业是否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强化“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员工健康,预防职业病危害。2公开招聘、公平竞争、公正录用,为社

15、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社会公益1对慈善事业、社会公益捐款的管理程序不健全或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导致慈善事业、社会公益捐款处理不当,损害公司声誉。2未建立健全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和运行机制,造成社会责任履行不利,损害公司声誉。1检查企业是否积极履行社会公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关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支持慈善事业,提升公司社会形象。2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专业技术人员。3检查企业是否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第五节 企业文化审计第十七条 企业文化审计是指对企业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进行的审查和评价。第十八条 审计的主要依据:相关

16、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建设相关资料、企业形象识别手册及其宣传推广资料、员工守则及宣贯资料、企业文化评估制度、相关评估工作资料等。第十九条 审计的主要内容:关键控制点主要风险审计内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或没有建立起符合公司核心价值理念的公司文化,导致各层级员工的工作行为规范不统一,或者导致员工丧失对公司的信心和认同感,公司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阻碍公司的发展。1检查企业是否注重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重点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2访谈被审计单位制度建设情况,检查企业在梳理、修订管理制度过程中是否将公司价值理念融入制度。3查看其是否强调领导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表率作用,并且将企业文化建设及其管

17、理落实到日常管理中。品牌管理1未统一管理品牌建设工作,无法发挥集团品牌优势,降低客户对公司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2未对品牌使用进行有效监控,品牌保护措施不力,导致品牌滥用,影响公司品牌声誉。3缺乏对员工道德准则体系的培训,员工缺乏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引发舞弊事件,损害公司利益。4忽视企业间的文化差异和理念冲突,可能导致并购重组失败。1获取企业编制、培训企业形象识别手册的相关资料,检查是否按规定修订、完善和宣传、推广。2检查企业是否按规范使用形象标识,有无品牌管理混乱、品牌滥用等损害公司声誉事件。3获取被审计单位员工守则宣贯方案、培训记录及守则发放名单,检查是否有步骤、有措施宣贯员工守则。4获取被

18、审计单位对重组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资料,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对重组并购企业进行传达和宣贯。第三章 控制活动审计第一节 资金活动审计第二十条 资金活动审计是指对企业资金流入与流出,以及资金在内部流转情况进行的审查和评价。包括筹资、投资和资金运营等活动。第二十一条 审计的主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集团及企业资金活动的规章制度、企业投融资规划、方案及审批资料、投融资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关投融资合同及审批资料、银行开销户资料、以及资金支付审批资料等。第二十二条 审计的主要内容:(一)筹资活动审计内容: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审计内容提出筹资方案进行筹资方案可行性论证1检查企业筹资方案是否进行战略性评估,是否与企

19、业战略相符合,筹资规模是否适当。2检查企业筹资方案是否进行经济性评估,如筹资成本是否最低,资本结构是否恰当,筹资成本与资金收益是否匹配。3检查企业筹资方案是否进行风险评估,如筹资方案面临哪些风险,风险大小是否适当、可控,是否与收益匹配。筹资方案审批选择批准最优筹资方案1检查企业是否按照规定程序严格审批经过可行性论证的筹资方案。2检查企业审批中是否实行集体审议或联签制度,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制定筹资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筹资计划,科学规划筹资活动,保证低成本、高效率筹资1检查企业筹资方案是否结合当时经济金融形式,分析不同筹资方案资金成本,正确选择筹资方式和筹资数量。2检查企业财务部门或资金管理部门

20、是否按筹资方案制定具体筹资计划。3检查企业筹资计划是否按制度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筹资保证筹资活动正确、合法、有效进行1检查企业是否根据筹资计划进行筹资。2检查企业筹资活动是否签订协议,明确权利义务。3检查企业筹资业务是否按岗位分离于授权审批制度设定严密的筹资程序控制和岗位分离控制。4检查企业筹资业务各环节和各责任人是否正确履行审批监督责任。5检查企业是否做好严密的筹资记录,发挥会计控制的作用。筹资活动评价与责任追究保证筹集资金的正确有效使用,维护筹资信用1检查企业各部门是否严格按照确定的用途使用资金。2检查企业各环节是否严密保管未发行的股票、债券。3检查企业是否正确计提、支付利息。4检查企业在

21、债务偿还和股利支付环节是否履行监督管理。5检查企业是否对筹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追究违规人员责任。(二)投资活动审计内容: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审计内容提出投资方案进行投资方案可行性论证1.检查企业是否对投资方案进行战略性评估,是否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符。2.检查企业投资规模、方向和时机是否适当。3.检查企业投资方案是否进行技术、市场、财务可行性研究,如项目技术可行性与先进性、市场容量与前景、项目预计现金流量、风险与报酬等。投资方案审批选择批准最优投资方案1.检查企业是否明确审批人对投资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和责任,不得越权。2.检查企业审批中是否实行集体决策审议或者联签制度。3.检查企业是否与

22、有关被投资方签署投资协议。编制投资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投资计划,作为项目投资的控制依据1.检查企业是否按照当前资金额及正常生产经营预算对资金的需求量,积极筹措投资项目所需资金。2.检查企业是否制定详细的投资计划,并根据授权审批制度报有关部门审批。实施投资方案保证投资活动按计划合法、有序、有效进行1.检查企业是否根据投资计划进度,严格分期、按进度适时投放资金,严格控制资金流量和时间。2.检查企业是否以投资计划为依据,按照职业分离制度和授权审批制度,设定严密的投资程序控制和监督。3.检查企业投资各环节和各责任人是否正确履行审批监督责任,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防止各种舞弊行为,保证项目建设

23、的质量和进度要求。4.检查企业是否做好严密的会计记录,发挥会计控制作用。5.检查企业是否做好投资跟踪分析工作,及时评价投资进展,将分析和评价结果反馈给决策层,以便及时调整投资策略或制定投资退出策略。投资资产处置控制保证投资资产的处理符合企业的利益1.检查企业投资资产处置是否通过专业中介机构,选择相应的资产评估方法,客观评估投资价值,确定处置策略。2.检查企业资产的处置是否经过董事会的授权批准。(三)资金运营活动审计内容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审计内容审批合法性检查企业是否存在未经授权办理资金收付业务,是否明确不同级别管理人员权限。复核真实性与合法性检查企业会计是否对相关凭证进行横向复核和纵向复核。收

24、支点收入入账完整,支出手续完备检查企业出纳是否根据审核后的相关付款原始凭证收款和付款,并加盖戳记。记账真实性检查企业出纳是否根据资金收付凭证登记日记账,会计根据相关凭证登记有关明细分类账,主管会计登记总分类账。对账真实性和财产安全检查企业是否账证核对、账表核对与账实核对。保管财产安全与完整检查企业是否授权专人保管资金,定期、不定期盘点。银行账户管理防范小金库,加强业务管控检查企业开设、使用与撤消银行账户是否进行授权,是否存在账外账。票据与印章管理财产安全检查企业票据是否统一印制或购买,票据是否由专人保管,印章与空白票据是否分管,财务专用章与企业法人章是否分管。第二节 采购活动审计第二十三条 采

25、购活动审计是指对企业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进行的审查和评价。包括企业原材料、商品、工程物质及固定资产等的采购。第二十四条 审计的主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集团及企业采购活动规章制度、预算及执行、请购及审批、供应商选择及评价、招标及比价、采购合同及合同审批、采购验收及付款等资料。第二十五条 审计的主要内容: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审计内容计划匹配性、真实性、合理性1.检查企业生产、经营等部门,是否根据实际需求编制采购计划。2.检查企业采购计划是否纳入采购预算管理,并经审批后严格执行。请购防止采购物资过量或短缺1.检查企业是否建立采购申请制度,归口管理,授予相应的请购权,明确请购程

26、序。2.检查企业采购申请内容是否准确、完整。3.检查企业采购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采购计划,是否在采购预算范围内等。选择供应商控制质价、防范舞弊1.检查企业是否建立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健全供应商网络。2.检查企业采购是否按照公平、公正和竞争原则,择优选定供应商,并签订质量保证协议。3.检查企业是否建立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和供应商淘汰制度,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和调整,并作相应记录。确定采购价格合理性价比1.检查企业是否健全采购定价机制,采取协议采购、招标采购、询比价采购、动态竞价采购等多种方式定价。2.检查企业是否定期研究大宗通用重要物资的成本构成与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确定采购执行价格或参考价格。3.检查

27、企业是否建立采购价格数据库,定期分析并合理利用。签订协议或合同防止合法权益受侵害1.检查企业是否对供应商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等进行风险评估,引入竞争制度,确保供应商具备履约能力。2.检查企业采购是否拟定采购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是否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专业人员参与谈判,对重要物资验收量与合同量之间允许的差异,合同中是否作出统一规定。供应过程管理保供应、免损害1.检查企业是否跟踪合同履行情况,保证需求物资及时供应,对重要物资是否建立并执行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巡视、点检和监造制度。2.检查企业是否根据生产建设进度和物资特性等,选择合理

28、的运输工具和方式,办理运输、投保等事宜。3.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并实行全过程的采购登记制度或信息化管理,确保采购过程的可追溯性。验收账实相符,物资达标1.检查企业是否制定采购验收标准。2.检查企业是否验收合格入库,登记实物账,及时将入库凭证传递给财会部门。3.检查企业物资入库前是否检查质量保证书、商检证书或合格证等证明文件。必要时进行专业测试验收。4.检查企业对验收时发现的异常情况,是否及时查明原因处理,不合格物资是否依据检验结果办理让步接收、退货、索赔等事项。5.检查企业对延迟交货是否按照合同约定索赔。付款避免资金和信用受损1.检查企业是否重视采购付款的过程控制和跟踪管理,严格审查发票等票据。2

29、.检查企业是否合理选择付款方式,严格遵循合同规定。3.检查企业采购价款是否通过银行办理转帐。4.检查企业对大额或长期的预付款项,是否定期进行追踪核查,综合分析期限、合理性、不可收回风险等。会计控制真实性和账实相符1.检查企业会计记录、采购记录与仓储记录是否核对一致。2.检查企业是否指定专人,定期向供应商寄发对账函,核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对供应商提出的异议及时查明原因,报有权管理部门或人员批准后,做出相应调整。第三节 资产管理审计第二十六条 资产管理审计是指对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的审查和评价。第二十七条 审计的主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集团

30、及企业相关资产的管理制度、相关资产的管理流程图及相应记录资料、相关资产的盘点、处置及审批等资料。第二十八条 审计的主要内容:(一)存货管理审计内容:关键控制点主要风险审计内容取得存货存货预算编制不科学、采购计划不合理,可能导致存货积压或短缺检查企业是否根据各存货采购间隔期和当前库存,综合考虑生产经营计划、市场供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存货采购日期和数量,确保存货处于最佳库存状态。验收入库验收程序不规范、标准不明确,可能导致数量克扣、以次充好、账实不符1.检查企业外购存货验收,合同、发票等原始单据与存货的数量、质量、规格等是否核对一致。2.检查企业自制存货验收是否办理检验合格手续,检验的不合格产品是否

31、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报告处理。3.检查企业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是否办理检验手续。4.检查企业存货来源、质量状况、实际价值是否符合有关合同或协议的约定。仓储保管存货仓储保管不适当、监管不严密,可能导致损坏变质、价值贬值、资源浪费1.检查企业存货在不同仓库之间流动时,是否办理出入库手续。2.检查企业存货在仓储期间是否按照仓储物资所要求的储存条件分类妥善储存。3.检查企业生产现场的加工原料、周转材料和半成品等是否按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摆放,同时防止浪费、被盗和流失。4.检查企业对代管、代销、暂存、受托加工的存货,是否单独存放和记录,避免与本企业存货混淆。5.检查企业存货是否保险投保。6.检查

32、企业存货是否每日巡查和定期抽查。领用发出存货领用发出审核不严格、手续不完备,可能导致货物流失1.检查企业是否建立严格的存货准出制度,明确存货发出和领用的审批权限。2.检查企业存货是否根据经审批的销售通知发出货物。3.检查企业存货领用记录是否完整。盘点清查存货盘点清查制度不完善、计划不可行,可能导致工作流于形式、无法查清存货真实状况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存货清查盘点工作规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确定盘点周期、盘点流程、盘点方法等相关内容,定期盘点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存货处置存货报废处置责任不明确、审批不到位,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检查企业是否定期对存货进行检查,及时、充分了解存货的储存状态,对于变质、毁损

33、、报废或流失的存货是否分清责任、分析原因、及时处理。 (二)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内容:关键控制点主要风险审计内容取得新增固定资产验收不规范,可能导致质量不符合要求、影响运行;投保制度不健全,可能导致应投未投、索赔不力,不能防范损失风险1.检查企业是否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对于具有权属证明的资产,是否取得合法的权属证书。2.检查企业固定资产是否投保。登记造册固定资产登记内容不完整,可能导致资产流失、资产信息失真、账实不符1.检查企业是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列明固定资产编号、名称、种类、所在地点、使用部门、责任人、数量、账面价值、使用年限、耗损等内同。2.检查企业是否按单项资产

34、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资产卡片的资产编号是否与固定资产目录保持对应。3.检查企业固定资产卡片是否详细记录各项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4.检查企业是否对固定资产目录和卡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复核,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完整。运行维护固定资产操作不当、失修或维护过剩,可能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产品残次率高,甚至发生生产事故,或资源浪费1.检查企业是否将资产日常维护流程体制化、程序化、标准化,定期检查,切实消除安全隐患。2.检查企业资产使用和管理部门是否建立固定资产运行管理档案,制定合理的修理计划,并经审批。3.检查企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是否建立管理

35、档案,审核施工单位资质;是否对修理项目分类,明确需要招标项目;修理完成后是否出具交工验收报告,并经资产使用和管理部门核对审批;重大项目是否进行审计。4.检查企业是否对操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特殊设备是否实行岗位许可证制,使用流程与操作流程是否相符。升级改造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可能造成企业产品线老化、缺乏市场竞争力1.检查企业是否定期对固定资产技术先进性进行评估;资产使用部门是否根据需要,结合盈利能力和企业发展可持续性,提出技改方案。2.检查企业技改方案财务部是否参与预算可行性分析,并经过管理部门审核批准。3.检查企业管理部门是否对技改方案实施过程适时监控、加强管理,对于建立技改专项基金的企业是

36、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审计。资产清查固定资产丢失、毁损等造成账实不符、或资产贬值严重1.检查企业财务部门是否组织固定资产使用和管理部门定期进行清查,明确资产权属,确保实物与卡、财务账表相符;清查作业实施之前是否编制清查方案,经过管理部门审核后进行相关清查作业。2.检查企业清查结束后是否编制清查报告,管理部门是否就清查报告进行审核,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3.检查企业对清查过程中发现的盘盈(亏),是否分析原因,追究责任,妥善处理,报告审核通过后是否及时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确保账实相符,并上报备案。抵押质押固定资产抵押制度不完善,可能导致抵押资产价值低估和资产流失1.检查企业抵押、质押管理是否有明晰的

37、流程、审批权限等。2.检查企业财务部门办理抵押时是否会同金融机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现场勘验抵押品,对价值进行评估,并编制专门的抵押资产目录。处置固定资产处置方式不合理,可能造成企业经济损失1.检查企业正常报废固定资产是否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单,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对固定资产进行报废清理。2.检查企业非正常报废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是否提出报废申请,注明报废理由、估计清理费用和可回收残值、预计处置价格等。企业是否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技术鉴定,按规定程序审批后进行报废清理。3.检查企业拟出售或投资转出及非货币交换固定资产,有关部门或人员是否提出处置申请,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并出具资产评估报

38、告,报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出售或转让。(三)无形资产管理审计内容:关键控制点主要风险审计内容取得与验收取得的无形资产不具有先进性或权属不清,可能导致企业资源浪费或引发法律诉讼检查企业是否建立严格的无形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明确权属关系,及时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如外购,自行开发,投入等)。使用与保全无形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效能发挥不到位;缺乏严格的保密制度,致使体现在无形资产中的商业机密泄露,由于商标等无形资产疏于管理,导致其他企业侵权,严重损害企业利益1.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健全无形资产核心技术保密制度,严格限制未经授权人员直接接触技术资料,对技术资料等无形资产的保管及接触是否均有记录。2.检查

39、企业是否实行责任追究,保证无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3.检查企业对侵害本企业无形资产的情况,是否提出维权对策,按规定程序审核并上报等。技术升级与更新换代无形资产内含的技术未能及时升级换代,导致技术落后或存在重大技术安全隐患1.检查企业是否定期对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先进性进行评估。2.检查企业是否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动自主创新与技术升级,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处置无形资产长期闲置或低效使用,就会逐渐失去其使用价值;无形资产处置不当,往往造成企业资产流失1.检查企业是否建立无形资产处置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无形资产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和审批权限等要求。2.检查企业无形资产处置是否

40、由独立于无形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的其他部门或人员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办理。3.检查企业是否选择合理的方式确定处置价格,并报经企业授权管理部门或人员审批。重大无形资产处置是否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第四节 销售业务审计第二十九条 销售业务审计是指对企业收到对方的订单、洽谈交易事项、货物的交接、付款、退货、折让等过程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第三十条 审计的主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集团及企业销售业务的管理制度、销售预算、销售政策、客户信用管理、销售定价、销售合同、发货及收款等资料。第三十一条 审计的主要内容:关键控制点主要风险审计内容计划管理销售计划缺乏或不合理,或未经审批,导致产品结构和

41、生产安排不合理,难以实现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1.检查企业是否根据战略和企业年度计划,制定年度和月度计划,审批后执行。2.检查企业是否定期分析销售情况,结合生产调整计划并进行审批。客户开发与信用管理现有客户管理不足、潜在市场需求开发不够,可能导致客户丢失或拓展不利。客户档案不健全,缺乏合理资评,可能导致客户选择不当、款项不能收回或遭欺诈,影响企业资金流转和正常经营1.检查企业是否进行市场调查,确定目标市场,确定定价机制和信用方式,运用多种策略,提高占有率和实现目标。2.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客户信用动态档案。3.检查企业信用部门是否对客户进行信用跟踪,划定信用等级,进行赊销审批。4.检查企业是否对境外和

42、新开发客户实行信用保证制度。销售定价定价或调价不合价政,未结合供需状况、盈利测算等适时调整,造成价格过高或过低、销售受损。价格未审批,或存在舞弊,可导致利益或形象受损1.检查企业是否综合考虑目标、成本、市场、对手、价格等定价。2.检查企业定价或调价是否经过相应审批。3.检查企业是否设定授权价格浮动权。4.检查企业折扣折让是否授权并经批准,且记录归档。订立销售合同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未经授权对外订立销售合同,可能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销售价格、收款期限等违背企业销售政策,可能导致企业经济利益受损1.检查是否建立销售合同订立及审批制度,明确签定合同范围,签定程序,审核审批等。2.检查企

43、业在合同订立前,是否与专人洽谈磋商,重大业务是否吸收财务、法律人员。发货未经授权发货或发货不符合合同约定,可能导致货物损失或客户与企业的销售争议、销售款项不能收回1.检查企业是否按合同开具发货通知给仓管和财务。2.检查企业仓管是否按规定发货,并核对,单据是否连续编号。3.检查企业运输合同或协议是否写明方式、保险、短缺责任、客户确认等。4.检查企业是否做好各环节记录、台账,实现全过程的销售登记制度。收款企业信用管理不到位,结算方式选择不当,票据管理不善,账款回收不力,导致销售款项不能收回或遭受欺诈。收款过程中存在舞弊,使企业经济利益受损1.检查企业是否建立票据管理制度,明确程序,防止票据欺诈。2

44、.检查企业是否根据政策选择结算方式,明确票据的受理范围和管理措施。3.检查企业是否指定专人保管票据,及时托收,定期盘点核对。4.检查企业是否加强赊销管理、赊销授权、审批,完善保证手续,妥善保存催收记录。5.检查企业代销业务是否及时结算。6.检查企业收入是否及时存入银行,尽量杜绝销售直接收款。客户服务客户服务水平低,消费者满意度不高,影响公司品牌形象,造成客户流失1.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和完善客户服务制度,包括服务内容、标准、方式等。2.检查企业是否指定专人或部门进行客户服务和跟踪。3.检查企业是否建立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加强销售、生产、研发、质量等部门间沟通。4.检查企业是否做好客户回访工作,定期或

45、不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5.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客户投诉机制,记录所有客户投诉,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措施。6.检查企业是否加强销售退回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缺乏有效的销售业务会计系统控制,可能导致企业账实不符、账证不符、账账不符或者账表不符,影响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应收款项等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1.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应收账款清收核查制度,销售部门是否定期与客户对账,并取得书面对账凭证,财务部门是否及时办理资金结算并监督款项回收。2.检查企业是否详细记录客户、合同、销售通知、发运凭证、商业票据、款项收回等情况,确保会计记录、销售记录与仓储记录一致。3.检查企业是否及时收集应收账款相关凭证资料并妥善保管,及

46、时要求客户提供担保,及时清收欠款。4.检查企业是否加强坏账准备及管理。第五节 研究与开发控制审计第三十二条 研究与开发控制审计是指对企业获取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所开展各种研发活动进行的审查和评价。第三十三条 审计的主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集团及企业相关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图、项目立项审批、过程控制、成果验收、成果转化及保护等资料。第三十四条 审计的主要内容:关键控制点主要风险审计内容立项研发计划与国家(或企业)科技发展战略不匹配,研发承办单位或专题负责人不具有相应资质,研究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评审和审批环节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1.检查企业是否建立立项、审批制度,确定计划制定原则和审批人,审查相关资质条件和评估、审批流程等。2.检查企业是否结合战略、市场及技术现状,制定开发计划。3.检查企业是否根据需要,结合研发计划,提出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合同协议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