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大全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大全6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大全6篇 一、板书课题、,简介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美丽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顶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唱歌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旧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
2、置两个思索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索,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白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晰地表达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表达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表达别
3、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的离愁别绪,仿佛的心情溶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消失预备好气氛。 五、分析其次段“江心倾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寻常只是听,要描写它非常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特别胜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其次段,体会超群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方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方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方,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详细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较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
4、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认真观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分,喧闹而不紊乱,简单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奇妙的比方,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头,仿佛从深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立刻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终以短促刚毅的音响终曲,如同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详细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精彩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悟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娴熟超群和高度的音乐修养。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存重点词句学问。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熟悉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肤浅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索。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思想感情进展脉落,正确分析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拟古今出色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
6、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教法设计:质疑争论,拓展评价。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激趣,进入文本。 幻灯片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 幻灯片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诵读体悟。 师导:“三分诗,七分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的方法。下面,教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留意以下两个问题:标注字音,划分节奏。把握情感进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评价。 幻灯片:兰亭集会,赏景畅饮,信可(
7、)矣;聚后思考,面对生死,岂不()哉;联系古今,思接千载,亦可()夫。 2、处理疑难字词。 、给以下红色字注音。 会()稽悟()言形骸()世殊() 、推断以下红色字含义的正误。 茂林修竹(长) 况修短随化(修身) 丝竹管弦之盛(繁多) 俯察品类之盛(繁盛) 所以游目骋怀(的缘由)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用来) 、翻译以下句子。(供参考,详细随学生提问而定。)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活动安排:学生以组互问互答,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以点拨,给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分析。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篇3】 一、
8、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力量培育目标 培育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力量;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承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育学生安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日,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会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一)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
9、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危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模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师)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生)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师)详细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师)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生)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
10、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方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生)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消失。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愿。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的心情消失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生)明确:“还顾
11、”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楚的表现仆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仆人公极度苦痛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仆人公的苦痛,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悲伤以终老。 (生)最终两句,除了表达黯然苦痛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悲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别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别,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三)总结: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尝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
12、查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四)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理解、品尝词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仆人公的形象,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抒情仆人公“那人”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 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南宋词人辛弃疾有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被人传诵。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有人说,那是辛弃疾在查找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说,“那人”就是辛弃疾自
13、己;还有人说,“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心中的抱负,众说纷纭。今日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词,看究竟要告知我们什么。 二、简介背景: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最终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大约作于被撤职闲居期间。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但是也有孤独孤独的显露。 三、初读体会 1.自由朗读文章(结合文章解释提问,元夕之夜你在做什么,见到什么场景,那这首词又写了怎样的场景) 2.个别朗读(正音) 3.再读词文,分组争论上下片内容。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观赏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怜悯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
14、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_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熟悉。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其次段的琵琶声局部)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仆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表达“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终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终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依据课文,学生
15、先朗读,后争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终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受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境况) 1、学生争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理想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一样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篇6
16、】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示意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力量。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学问及获得的力量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示意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外表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如“渭城朝雨浥轻尘,
17、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缘由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像“杨柳”这样的具有示意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日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示意意思的。 二、介绍,明确目标 1、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讨论中卓有建树,提出了的“盛唐气象”。 2、学习目标:学习诗歌的示意性艺术特征,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 三、学生速读课文(5分钟),理请文章的构造脉络。 四、研读课文,争论问题。 (一)请同学阅读13段,思索: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明确:“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
18、钟爱的对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进展(落木),产生过很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二)阅读46段,结合1、2、3段,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分,探究由“木叶”进展为“落木”的缘由,比拟“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争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全都,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1、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索: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索
19、:这些诗句中的“树”和“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春季、夏季。 2、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索: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索:这些诗句中的“木叶”和“落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萧瑟、凄凉。秋季。 3、在此根底上,我们比拟一下“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两句诗。看看诗中的“木”和“树”有什么不同。 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
20、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旷”和单纯。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秋天到了,树叶落了。 小结:这就是“木”在古诗中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 4、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示意呢? 明确:由于“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索:“木叶”示意的毕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让我们比拟以下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
21、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落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枯燥,无飘落之意。 结论:“木叶”示意的是“落叶的微黄与枯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其次个艺术特征。 6、小结:“木“的艺术特征是: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微黄枯燥单纯,带来空旷、疏朗的清秋气息。而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的浓阴,褐绿色的树皮,布满生气、活
22、力。 7、学生齐读第七段,品尝“木叶”与“树叶”、“木”与“树”的区分。并思索造成这种区分的缘由。在艺术语言中。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思索: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节前3句)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示意性的特点。 2、诗歌语言有示意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肯定的示意性。比方:红色代表热忱、绿色代表生命、鸽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纯净,引导学生联想。 四、思索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示意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索1:古诗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犯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依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示意性的理论,体会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思索2:请依据你所熟识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梅花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