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5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5359496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5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5篇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圆柱体物品大量存在于幼儿周围,幼儿在生活中、建构中经常接触它们、使用它们,是幼儿熟悉的,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不能很好的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在大班幼儿认识平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活动内容认识圆柱体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通过圆柱体的认识可以进一步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和区分周围物体,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 (二)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要求“要从不同的角度

2、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结合我班幼儿的发展水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三个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目标。 1、认知方面: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会辨认圆柱体。 2、能力培养;观察、比较、发现圆柱体与球体的不同,并乐意讲述自己的发现。 3、情感态度:养成整理材料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重难点 根据可接受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为感知圆柱体的特征,会辨认圆柱体。通过让幼儿动手进行探索式操作,在操作中有目的地充分体验,再进行集体教学,组织讨论,引导发现,运用课件条理归纳,最后再分组操作,在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中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四)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提

3、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用不同感官、不同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过球体。 2、物质材料准备: (1)教具:若干圆柱体形状的物品、小球;课件,多媒体设备;“圆柱体家”。 (2)学具:每人一块小圆柱体积木,一个圆形纸板;笔、记录纸;棉线;硬币每人10个。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我除了以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幼儿外,还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采用集体教学与分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操作法、引导发现法、课件演示法、交流讨论法,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学习上的支持。 三、说学法 同时,我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动手动

4、脑,运用多种感官学习,即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记录、讨论、练习等学习方法,从感知入手,以感知体验为主要渠道,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视觉和触觉的联合行动,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发现圆柱体的特征,与教师、同伴交流圆柱体的特征,并通过判断、练习等一系列过程,不断获得圆柱体的知识和经验。 四、说活动过程 综合以上内容,结合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我将活动设计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环节。 (一)开始部分 1、让幼儿玩球体、圆柱体物品,对比感知不同点。 活动一开始,教师以请幼儿玩玩具的形式引题,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在玩中调动已有球体知识去对比、

5、感知圆柱体的特征,从而明确两种几何体的区别。 2、师幼共同归纳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点。 教师提出问题:你刚才玩的玩具是什么形体的?球体、圆柱体长得有什么不同?滚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让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再做示范归纳。 (二)基本部分 1、操作记录,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教师让幼儿动手进行探索操作,操作前提出“你们觉得圆柱体上下这两个面是不是一样大的呢?上下是不是样粗的呢?”等问题让幼儿思考,为幼儿的感知、测量环节有效地设置了悬念。之后让幼儿带着问题,通过用圆形纸片比上下两个面的大小;用圆形纸片比一比、用棉线量一量等操作和触摸,观察积累有关圆柱体的多种体验,使感知活动有目的地进行,逐步深化,发挥幼

6、儿的主体作用。 2、分享讨论,归纳圆柱体的特征。 从幼儿学习特点出发应该是操作探索在前,演示、讲解在后,在分组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教学,组织讨论:圆柱体到底长得什么样?教师用课件演示,让幼儿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把在分组活动中分散的、表面的、感性的体验进行整理、条理归纳,引导幼儿发现:圆柱体上下都是一样大的两个圆形、侧面一样粗,放倒了能滚动。这样有利于感知经验的升华和认识的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观察判断,辨认圆柱体。 出示课件,让幼儿从各种图形中辨认圆柱体。辨认变式、非正置的圆柱体物品,既巩固了圆柱体特征,又改变了幼儿只对典型特征的圆柱体单一、刻板的认识,使幼儿克服思维定式,进一

7、步形成相应概念,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4、联系生活,说说圆柱体的物品。 幼儿到了大班,表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可在积累感知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表象学习数学。让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有哪些东西像圆柱体,如:牛奶罐、薯片筒、圆铅笔等等,虽然大小高低不同,但都是圆柱体形状的。这样在感知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有利于幼儿能动地建构圆柱体的知识,也能让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5、分组活动,巩固深化对圆柱体的认识。 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活动,因此教师让幼儿借助分组活动,深化学习。根据目标和不同幼儿的需要,提供程度不同的材料,使材料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1)操作

8、:用许多硬币变出高矮不同的圆柱体。 (2)作业单:按箭头方向用红笔沿虚线连成一个圆柱体;找出四周的圆柱体,从1开始接着编号,将个数写在方形的格子里。 (3)操作:从篮子里找出圆柱体的物品送到“圆柱体的家”,不是的说说理由。 (4)作业单:说说哪些物品像圆柱体,像的打“”,不像的说说理由。 活动前交待幼儿按规则、要求操作,在操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有利于幼儿从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向前发展,又巩固加深他们对圆柱体的进一步认识。 (三)结束部分 1、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的活动情况。纲要指出,评价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因此不管对能力强的还是弱的都给予积极评价,培养自信心,不抹杀学

9、习兴趣。 2、组织幼儿整理活动材料,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入小学做准准备。 (四)活动延伸 1、数学区:继续投放作业单让幼儿感知和寻找圆柱体 2、美工区:用长方形纸做圆柱体,利用圆柱体纸筒进行制作活动。 3、体育游戏:赶小猪用棍赶“小猪”(球体、圆柱体)。 4、家园配合:引导幼儿继续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 一个数学知识点不是只依靠一个集中数学教学活动就能解决的,数学教育还应与生活、游戏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设计了延伸活动,让幼儿在区角、游戏中进一步深入进行多方探索,持续积累经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让幼儿回家寻找有关圆柱体的物品,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优质说课稿小学数学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

10、、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

11、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二、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

12、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y=kx+b,k0;y=kx ,k0;y=k/x , k0)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 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电脑演示) 例1圆的半径是r(cm)时,

13、面积s (cm?)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r?(r0) 例2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 y=100(1+x)? =100(x?+2x+1) = 100x?+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两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列出关系式,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这表明这种函数与一次函数有共同的特征)。(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

14、(这与一次函数不同)。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 (a0,a, b, c为常数)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 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y=ax2+bx+c 中自变量是x ,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0 ?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15、) 4、在例2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这里强调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其特征,为接下来的判断二次函数做好铺垫。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3(x-1)?+1 (2)s=3-2t? (3)y=(x

16、+3)?- x? (4) s=10r? (5) y=2?+2x (6)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理论学习完二次函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什么样的函数是二次函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四)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

17、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设圆柱的高为h(cm)是常量,底面半径为rcm,底面周长为Ccm,圆柱的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C关于r;V关于r的函数关系式; (2)两个函数中,都是二次函数吗? 【设计意图】此题要求学生熟记圆柱体积和底面周长公式,在这儿相当于做了一次复习,并与今天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4、

18、篱笆墙长30m,靠墙围成一个矩形花坛,写出花坛面积y(m2)与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此题较前面几题稍微复杂些,旨在让学生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 (五)拓展延伸 1、 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当 x=0时,y=0;x=1时,y=2;x= -1时,y=1.求a、b、c,并写出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在此稍微渗透简单的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做个铺垫。 2、确定下列函数中k的值 (1)如果函数y= xk2-3k+2 +kx+1是二次函数,则k的值一定是_ (2)如果函数y=(k-3)xk2-3k+

19、2+kx+1是二次函数,则k的值一定是_ 【设计意图】此题着重复习二次函数的特征:自变量的最高次数为2次,且二次项系数不为0. (六) 小结思考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小结的良好习惯,将知识进行整理并系统化。而且由此可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补充。 (七) 作业布置 必做题: 1、 正方形的边长为4,如果边长增加x,则面积增加y,求y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吗? 2、 在长20cm,宽15cm的矩形木板的四角上各锯掉一个边长为xcm的正方形,写出余下木板的面积y(cm2)与

20、正方形边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选做题: 1、已知函数 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2、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二次函数y=x2和y=-x2图象 【设计意图】作业中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实施分层教学,体现新课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补充第4题,旨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二次函数图象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思考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突出一个特色充分鼓励表扬的特色 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

21、数学一年级下册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题。 2、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节课要认识的是分针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及1时与60分的关系,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掌握本课知识既为下一课学习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做好准备,又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明确时、分的含义,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 (2)、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并自觉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

22、点: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1时=60分,理解时、分的进率。 难点: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 二、学情分析: 时间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或家里多多少少接触过一些关于时间的认识,每个家庭中一般也都有挂钟或钟表,何况一年级的学生天天要按时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看动画片、睡觉,这样就使学生已经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是不同的学生对认识时间的情况也是各不一样的,有的已经能熟练地认读整时、半时,甚至几时几分的时刻,有的对钟表还不熟悉,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时间还是缺乏一个整体的认知。因此,我精心设计这一数学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有限的时

23、间内更好地掌握新知。 三、教法、学法 1、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合作探究对知识进行迁移、重组,达到认识、理解知识的目的。 3、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切身的感受,再而成为自身的知识。本课可让学生在小组内拨钟练习,学生轮流操作,共同记时。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了时和分的关系,理解了认读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大家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

24、我们已经上一年级了,大家是不是按时起床,上学、放学、睡觉呢?我的小侄女和你们一样,也上一年级了,她和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作息时间。(出示图片起床7:00;上课8:15;放学3:30;睡觉8:50)让我们瞧一瞧,她是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放学、什么时候睡觉的(课件出示挂钟,学生读时间)什么时间你不熟悉、不会读? 学生发现钟面上的时间在上课、睡觉既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便产生了一种认知上的冲突,学生急于弄清楚是什么时间。这一环节巧妙地从老师侄女的作息安排进行认整时、半时的复习,同时学生发现有两个时间没学过,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测,在出现不同意见时进行质疑,激起学生想弄懂知识的欲望,

25、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冲动。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本堂课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老师侄女的一天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时间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能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时间。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刻度 (1)学生观察学具钟,小组交流,老师巡视。 (2)汇报、补充,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结果。 (3)讨论: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大格刻度上各经过几小格?每个大格刻度分别表示多少分?分针走一圈,一共经过了多少分? (4)课件演示:分针走到刻度1经过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经过10小格,刻度2表示10

26、分 (5)学生把结果填在P81的钟面刻度图上,尝试用最快的速度记住每个大格刻度各表示几分。 (6)交流记忆方法。 认识每个大格刻度表示几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们还没有学过乘法口诀,只能用1小格1小格地数或5小格5小格地加的原始方法,因此我在这环节中采用逐层疏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从静态的钟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的新认识、新发现,然后再通过议一议、数一数、算一算,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 2、认读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1)学校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上课呢?(8时15分)愿意把你认识时间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吧。 (2)指名学生介绍方法,教师进行小结。

27、 (3)(把例1的3个钟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学生读出时间。 (4)指名学生上黑板两种表示方法写,其它学生进行评价,找出写时间时应注意的问题。 (5)游戏:击鼓传花。鼓响花传时间跑,鼓停花停时间停,执花学生读出课件上钟面表示的时 在这一环节中,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介绍认读时间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学习、优化各种不同的认读方法,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试写时间时,学生参与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学会用赞赏的目光去看待同伴,还由于评价过程留下的深刻印象,特别记住了分钟数不到10,就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0.而击鼓传花的游戏则寓练习于玩乐之中,避免了单纯练习的枯燥乏味,更使课堂气氛瞬间

28、活跃起来 (三)、认识时、分的关系 (1)、演示1时等于60分。学生观察交流。 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它们所用时间是相等的,所以1时=60分。(板书) (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 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与分针的转动,并以扇形阴影表示出时针走过1大格。能清楚看到时针与分针走过的格数。这与动手拨钟,学生在纷乱的针与格中观察时分的关系,其效果不言而谕。在学生疑难处给予帮助,并非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是寻求最佳的学习方式,以期最优的学习效果。 (四)、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老师报时间,学生拨学具钟

29、。 2、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出自己的作息时间,另一个同学读时间。 通过动手拨一拨,动口说一说,充分调动了眼、手、脑等感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还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教育。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P82做一做的第1题。 2、游戏:开火车。课件出示时间,学生读。 在这一环节中,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优质说课稿小学数学 篇四 说教材 1、说课的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18页。 2、自然数有两方面的含义,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时,称为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称为序数。本节教学自然

30、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含义。在学生了解了1-5的基数含义的基础上,教材通过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引入序数含义的教学。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初步感知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 (3)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理解、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区分5以内的几个和第几个,这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教学的难点,可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

31、意识、参与意识。 说教法学法 为全面准确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本着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教学时将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时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几和几个的概念。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来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创设游戏,让学生在玩的同时自然的获取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在教室里举行一次小小的运动会吧!安排学生看运动员跑步的快慢,看看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让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自然的掌

32、握“第几”的概念。 (二)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运动员按照跑步的名次站成一排,老师找几个平时接受知识较慢的或课堂上不爱参加活动的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发奖牌,从中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发奖。师说:跑步比赛结束了,现在我们要举行发奖仪式,请学生代表给运动员发奖牌。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请你给第一名的运动员发奖牌;请你给第二名的运动员发奖牌等等。 2、送水。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送给第3个运动员吗?(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跑步名次,与同学们面对面坐着。学生在给运动员送水的时候发生了分歧,一个学生给从左数的第三个运动员送水,另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把水送

33、给另一个运动员。在学生分辨不清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送水的理由,在两个学生的争论中,同学们理解了“从左数和从右数”的含义,同时也意识到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同时巧设练习,把知识的难点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取知识。 (三)分组合作,运用新知 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理解、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师说:运动会还在进行着,天真热,老师准备了一些太阳帽,请各小组长把帽子发给同学们吧。要求:让小组成员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队,组长仿照老师刚才组织同学给运动员送水的游戏,组织本组的同学玩分帽的游戏,要求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组长提出不同的要求,让

34、同学们戴帽子。如:给从左面数第4名同学戴帽子,给从右面数第2名同学戴帽子,给从左数 等。 (四)再设练习,扩展知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第几和几个的概念更深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师说:运动会结束了,同学们表演了团体操,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着解答: (1)小林的前面有2人,后面有3人,小林这排一共有几人? (2)小红从前面数排在第2,从后面数排在第3,小红这排一共有几人?让个小组讨论,提示学生可以演示,找出规律,全班交流。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

35、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数学教学

36、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

37、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10米,铅笔长10厘米,身高120厘米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

38、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

39、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习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1毫米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习。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