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微写作强化训练文学短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微写作强化训练文学短评.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微写作强化训练-文学短评1阅读下面这首诗,自选角度,写一段不少于120字的短评。雨雷抒雁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一颗、一颗落进大地的怀里!这是酝酿的季节呵!到处是蜜的气息。到处是酒的气息。2阅读王之涣登鹳雀楼,写一则文学短评,可从写景、景理结合、语言特点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评论。150字左右。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鉴赏诗词可以从意象意境、艺术手法、主题情感、语言特色等角度入手。请你选择上述任意一个角度,针对下面所给诗歌,写一篇文学短评,不少于150字。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2、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4近来,一种被称为“黛玉体”的网络创作迅速走红。比如:“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亏得我巴巴地赶来,倒是我的不是了,明儿你再想要我的赞,可不能了。”针对上述现象,请你就“黛玉体会消解红楼梦的经典性吗?”这一问题写一则150字左右的短评。5 赤壁赋中,作者融情于景,将景与情完美融合在一起。请依据下面的内容,围绕“赤壁赋中的景与情”,写一则文学短评。要求:叙议结合;150字左右。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3、,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6白居易琵琶行与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被后人称为“摹写声音至文”。请阅读下面文字,试就音乐描写特点,从:以声摹声(兼用各种比喻),形象可感;运用留白,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两方面任选一点,写一段不少于160字的文学短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7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
4、学短评。江南烟雨这被雨水浸融了的江南,/哪儿是桃花,哪儿是杨柳?/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笼罩着远处依稀的红楼。只有燕子像遗落的墨点,/在蒙蒙细雨中来往穿梭,/翅上驮着湿漉漉的春天,/为她寻觅个落脚的处所。呵,燕子,你别再惆啾,/春已随稻谷播下了田畴,/你不见秧苗的连天翠色,/已经把乳白的云慢染透!8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写一篇200字以内的文学短评。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答案1示例:整首诗节奏明快,意象单纯,“雨滴”“葡萄”“大地”“蜜”和“酒”几个简单的意象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画卷,着实让人陶醉。表现出诗人那种云淡风清的生活态度,乐观
5、向上的为人性格,豁达开朗的处世原则,暗示人们要热爱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要有毅力和信心,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希望,要像五月的雨滴,丝丝缕缕,连绵不绝,那么人生再艰辛的历程也会走到尽头,酝酿出生命的醇香。【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本题是评论类微写作。审题:本题要求自选角度,写一段不少于120字的诗歌短评。写作时要亮明观点,可以从意象、情感、语言特色、构思等角度赏析,分析要恰当,阐述宜深入,做到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优美。诗人想象力丰富,比喻新颖独特,语言童趣盎然。五月如诗,五月如梦,五月如画,五月如歌,“五月的雨滴”是“熟透了的葡萄”,是“蜜”,是“酒”。疏落的雨滴一如“熟透的葡萄
6、”,悄悄地落入大地,大地是那窖酒的缸啊,默默无声地把“葡萄”窖藏在心底。五月是个酿造的季节,走在这个季节里,沐浴着和煦的风,踏着青青的草地,领略着迷人的风光;经过雨滴的清洗,空气是那么清新,鲜花是那么美丽;彩蝶在馥郁的花香里起舞,绰约的舞姿动人心旌;蜂儿们哼着歌在林中飞来飞去,婉转的莺啼裹挟花香低语,这是天地间最独特的风景,正在为人酝酿着欢乐与甘甜,而我在这美丽曼妙的舞蹈中沉醉,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拥抱明媚的阳光,享受温馨的生活,拥抱未来的美好。写作思路:写作时可以选择一个角度,一般明确论点,然后分析诗歌,鉴赏诗歌内容从而论证自己的观点。如从意象和手法角度评论,以“熟透了的葡萄”来形容“五
7、月的雨滴”,这是多么精彩的比喻,把雨滴写得多么可爱!这就传达了雨的重量。“酿造”、 “密”、 “酒”都和“葡萄”紧密地联系起来了,达到了集中地表现事物的效果。2登鹳雀楼是景理结合的范本。首句用写实手法,写出了落日西垂的恢宏远景;次句由远景转到近景,再巧妙地联想到海的远景,将黄河水滔滔奔流,飞驰在群山之中,又历经曲折汇入东海的大气磅礴跃然纸上。诗的后两句则完全站在思考的层面,探寻客观存在的真理。诗中由景入理,衔接自然,既写出了想看见更远处的美景,一定要站在更高的楼上的实,又写出了想有更高的思想境界、见识胸襟,就要站在更高的位置的虚。【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本题要求的写类型是文学短评,文
8、学短评就是要对文学作品的一些方面(如内容或特色)做简要的评析。 题目的具体要求是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一则文学短评,首先要通读、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主旨;然后再选取合适的评论角度。题中给了“写景、景理结合、语言特点”三个角度,考生要任选其一进行评论,如选择写景,可以着重去描绘景物画面,体现其大气磅礴跃的特点;选择语言可以分析它通篇用对仗完成,平仄和谐的特点。最后要注意语句的表达和字数要求。3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诗中意象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诗歌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
9、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此题是议论类微写作。选择钱塘湖春行中的意象意境、艺术手法、主题情感、语言特色等任一角度,写一则文学短评。那么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所选的角度的特点,需要对所选的角度的具体内容进行简单的叙述,同时需要表达自己的认识等。从主体情感角度分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
10、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这首诗从西湖边上的孤山寺,贾亭开始,写到湖东,白沙堤止,描给了西湖的早春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春天到来的喜爱之情。诗歌首联点题,交代行踪,勾画西湖早春的轮廓,是从大处落笔。中间两联分写,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湖东”点名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气象。“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从艺术手法角度分析。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
11、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从语言、意象角度分析。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
12、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
13、,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结合以上内容任选一角度进行评论即可。4不会的,这只是网友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对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没有充分了解,恐怕还真无法体会到“林学”的乐趣,也难以在二次创作中精准“拿捏”林妹妹的气质。这些爱玩梗的年轻人,内心并无什么恶意,更多是有着对经典人物
14、的认同感和亲近感,我们该看到年轻人以此传达的真实情绪。当然,无底线的玩梗也会影响文学作品的传承,尊重历史名著,才会使文学作品源远流长。【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我认为是不会的。“林黛玉体”只是当代网络梗,也许不久后这个梗就会消失不见,没有人会提及,所以不会消解原著红楼梦的经典性。经典没那么容易被“毁”,对年轻人的语言实验,不妨多一些理解与包容。“林学”看起来轻松诙谐,却并非没有门槛。正如有人总结的,林黛玉的经典表达中,总有着三分柔弱两分温柔四分讥诮一分气恼。如果对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没有充分了解,恐怕还真无法体会到“林学”的乐趣,也难以在二次创作中精准“拿捏”林妹妹的气质。这些爱
15、玩梗的年轻人,内心并无什么恶意,更多是有着对经典人物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过于担心“林黛玉文学”的流行会让红楼梦严肃性被消解,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这本书的误读。比起让大部头束之高阁,年轻人用轻盈的手法模仿人物语调,反而能够降低与原著的距离感,让更多人对这部经典产生兴趣,重温原文内容。年轻人的压力和不满总要释放和排解,用诙谐幽默、带些文学色彩的方式调侃一番,其实无伤大雅。我们应当有足够的自信,相信不管是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还是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文学经典,都足以容得下这些话语方式和语言实验。因此,与其苛责年轻人玩梗过度,不如更多倾听戏谑背后的“真意”,为年轻人创造更加宽松、包容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当然,网络时
16、代,一味的造梗会影响人们对部分词语和文学作品的了解。尊重历史名著,我们才可以不断地将历史名著的内涵传承下去。5以精妙的文字描写了初秋时节既望之日夜游赤壁长江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赤壁长江,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时人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乘着一叶扁舟,在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1)这是议论类微写作。(2)围绕“赤壁赋中的景与情”,写一则文学短评
17、,叙议结合,那么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所写之景的特点,然后分析情感等。需要有对所写之景的叙述,也需要发表自己的认识,点明所抒之情及道理等。(3)可以先总体角度语段所写的内容,即“描写了初秋时节既望之日夜游赤壁长江的情景”。然后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先写月下所见之景,如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等。然后写人的泛舟游览,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的江面上随波飘荡,主客一时沉浸在一个月白风轻的江上诗画世界。再点明此时此景给人带来的感受。作者写出了江水的浩瀚与胸怀的洒脱,突出赤壁之游的乐。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6以声
18、摹声,(兼用各种比喻)形象可感。【示例1】音乐这种听觉事物,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文字表现很难。而作者却独辟蹊径,以声音摹写声音,并且曲尽其妙,形象可感,生动活泼。作者先写“大弦”声音“如急雨”,再写“小弦”声音“如私语”,然后写大弦小弦交杂在一起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流利。每一种声音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琵琶女弹奏琵琶这一乐器的曼妙非常,极大丰富了文字的表现能力,也极大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和欣赏空间。【示例2】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
19、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使得曲尽其妙,形象可感,生动活泼。达到了令人耳不暇接、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运用留白,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示例】摹写音乐这-听觉感受本就难为,摹写音乐暂停更是不易。但作者依然用他的生花妙笔以“此时无声胜有声”写出了曲中暂停的妙处,描绘了余音袅袅、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诚然,有声的音乐固然美丽动听,但处在美妙音乐间隙的无声留白之处更能打动人心!正是音乐暂歇处留白的运用,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也使“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成为千古绝唱!【详解】本
20、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能力和微写作的能力。题干已经给了切入角度:以声摹声(兼用各种比喻),形象可感;运用留白,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首先,学生需要了解什么是“以声摹声”。顾名思义,“以声摹声”就是用声音描摹声音。“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结合选段内容可知,琵琶行中的“以声摹声”就是用人们熟知的声音描摹琵琶的乐声,如用“急雨”摹写大弦的嘈杂,用“私语”摹写小弦的声音之小等。而“留白”就是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让读者想象乐曲暂停之时的绝妙效果。学生
21、据此评论即可。7示例一:诗人犹如一位丹青高手,他手中诗笔也兼画笔,点染挥洒。江南烟雨宛如一帧清丽的水彩,描绘了江南早春的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语言之美,首先是具象之美,而在具象之美中,色彩美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笼罩着远处依稀的红楼”,诗的开始的画面是由两种色调构成的,一种是大片的淡绿,一种是点状的鲜红,红绿相映成趣,正是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只有燕子像遗落的墨点,在蒙蒙细雨中来往穿梭”,在淡绿远红的背景之上,墨黑的燕子就分外醒目了,而“你不见秧苗的连天翠色,已经把乳白的云幔染透”,是“翠色”与“乳白”又一重色彩的反差与映衬,使春田漠漠的景象如在读者眼前。诗人正是注意了语
22、言的色彩美,将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句中各不相同的位置,才富于色彩地表现了生活的美,也丰富了读者的美的感受。示例二: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艺术对比的手法。这里有大与小的对比,如“秧苗的连天翠色”和“像遗落的墨点”的燕子的对比;有淡与浓的对比,如“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而“红楼”与“墨点”则是醒目的浓红与浓黑;有静与动的对比,诗中所描绘的许多自然景物都是静态的,但蒙蒙细雨和来往穿核的燕子却是动态;有实与虚的对比,诗中的植物与飞禽都是如实描写,但燕子的“翅上驮着湿漉漉的春天,为她寻觅个落脚的处所”,“春已随稻谷播下了田畴”,却是出之于作者的想象也诉之于读者的想象的虚写。上述多种多样的艺术对比,加强了这
23、篇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详解】本题考查考查考生鉴赏评价和语言表达运用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学短评”。因为只要求写300字的短评,拟好题目后(“题”),首先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你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引”),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析”),也就是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一定要“述”和“评”相结合。在写作中我们还应该注意短评的结构要小巧完整,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本首诗歌的短评可以从一下角度入手:评诗的图画美,“淡绿”“鲜红”相映成趣,“翠色”与“乳白”构成反差与映衬;评诗的对比手法。大与小的对比,如“秧
24、苗的连天翠色”和“像遗落的墨点”的燕子的对比;淡与浓的对比,“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而“红楼”与“墨点”则是醒目的浓红与浓黑。此外,还有静与动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等。【点睛】文学短评可以从以下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1)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分析作品的形象,把握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揭示形象的典型意义;(3)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侧重分析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4)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比如写作思路、结构方式、选材特点、行文线索等;(5)分析作品的语言,包括语言特点、语言风格等。8答案示例一:誓死报国一、
25、二两句,描写西北边陲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表现了将士们为保家卫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答案示例二保家卫国矢志不渝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第二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前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
26、富。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概括无遗。第四句“不破楼兰终不还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表现了将士们为保家卫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和微写作的能力。需要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诗歌主旨、诗歌语言等,并针对诗歌发表自己独到见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
27、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门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
28、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学生注意从意象、意境、情感、手法等角度分析即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