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一、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文章,明确本文写作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重点 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年生于四川安岳,科普作家。著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 我们居住的星球谈天说地变幻多彩的地球等科普读物。【二】背景资料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时间既是人们习见习闻、十分熟悉的一个概念, 又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本文所谈的时间,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学概念。【三】必考字词知识速查一一读读写写1才单(*川:用弹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2 .踪(z6ng)迹:行动所留的痕迹。3 .装置(zhi):机器、仪器或其他设
2、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4 ,烘(h6ng)烤:文中指阳光照射使岩石变热。5 .腐蚀(shi):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6 .沙砾(li):沙和碎石块。字形易错。7 .山麓(心):山脚。8 .沟壑(哈):山沟。9 .龟(jM)裂:裂开许多缝子。【是多音字】10 .帷(w钊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字形易错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11 .海枯(疝)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吟o(刨冰) 刨-P旨0(刨土)刨(吟0)(刨冰) 胞(施0)(抱子) 雹(b台0)(冰雹) 鲍(吟0)(鲍鱼)楔(X国(楔子)锲(q(锲而不舍) z【四】多音字间(龟裂) 龟-gu
3、i(乌龟)-qiU(龟兹)【五】/近字踪(z6ng)(跟踪)综(z6ng)(综合)粽(z6ng)(粽子) 乐(z6ng)(棕楣)J淀(di3n)(沉淀) 绽(zh台n)(绽放)三、课文精读时间的脚印【标题的作用:本文标题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 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高士其时间伯伯【引用】 【引用高士其的诗,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标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 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的生活实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杀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
4、的踪迹,用钟表, 用日历【举例子】【以钟表、日历为例,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写起,引起人 们对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的关注。】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 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提出疑问, 引起读者思考,引出下文。】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 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 上百年的时间。【列数字】【回答了上一段提的问题,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段解():由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引出地质上的时间”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一一水从 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
5、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 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举例 子】【第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 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第一部分():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扁壶滴漏记录时间-【岩石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过渡】【第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承 接上文日常生活中岩石的计时方法,并引出下文岩石是如何记下时间的,引起读 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 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 在被破坏,
6、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 的过程。【岩石的生成和毁灭遵循这样的规律:被破坏一被搬运、堆积一重新生 成岩石。】段解:点明物质都时刻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段解:引出下文,引出“石烂的话题。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 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设问】再仔细瞧瞧,还 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拟人】【排比】【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7、。】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 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 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打比方】【把风沙比作砂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的侵蚀作用。】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 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 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 一些石头。【打比方】【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地面
8、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段解(一):说明大自然中风吹、雨打、日晒、生物侵蚀等对岩石的破坏。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举例子】【作比 较】【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毁山头的事例, 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段解:说明人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 旅行。【排比】【拟人】【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 冰河的气
9、势,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拟 人】【玲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 了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 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撑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 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 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 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 下来的结果。【举例子】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
10、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 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 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胶结一词,准确地说明了泥沙变成岩石所发生的 变化。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段解(一一):介绍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醐艮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列 数字】【限制性的词语能否删去:“大约”一词不能删去,删去大约就表示确切 的时间,与事实不符。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岩石在最初生成的
11、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 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打比方拟人画线句运用了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岩石比作书页,并用躺来表现岩石的状态,准确形象地 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因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那么从水中 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着的。旗然,如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倾斜的,那么沉淀物堆积的面也就随着倾斜。在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 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 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第二部分第一层(一):介绍非生物的地质现象,主要是岩石的侵蚀、瓦
12、解、 搬运、沉积和新生。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过渡】【承上启下,总 结岩石解体与新生的内容,引出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的解说。】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 前的鹅卵石。(用第二人称你,仿佛把读者领到现场听讲解一样。)这说明了岩 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 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 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 海洋的中心。【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点明了其中蕴含的道理。】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
13、活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死是 指不动的岩石,不动的岩石却可以记录地壳的活动,突出了岩石这一功能的奇 特。)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 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 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r很可能表示一种推测,去掉后会与事实不符,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第二部分第二层(一):讲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 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 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
14、完整 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举例子】【举北极 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的例子,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被保存 下来,有着丰富的记录。】所有这些都叫作“化石”。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过渡】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 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 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 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举例子】【列举海洋
15、生物三叶 虫的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o 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 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 象【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自然界的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也在石头上 留下了痕迹。)第二部分第三层(一):介绍生物化石,主要讲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 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一一):文章主体,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厂岩石的解体与新生岩石记录时间y岩石保存历史的痕迹J岩石对历史发展的见证j瞧!单字成句,口语色彩极强,极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给我 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
16、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 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作比较】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 是,不管有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 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例如,“寒武纪”以前形成 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举例子】如 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 的宝库。【分析结尾段的作用: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不光在于帮 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人们找寻地下的宝藏。】第三部分(
17、一):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可的意义。增加知识意义YL有助于找寻地下的宝藏,四、课文整体点拨【一】课文主旨本文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认识这一功能的重要意义,说明 了自然界的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人类社会也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具有 探索精神,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时间的脚印【二】课文结构岩石记录了时间读懂自然、造福人类岩石怎样记录时间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三】特色总结内容丰富,结构灵活。本文中间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展现时间的脚印,读来却不让人感 到纷繁杂乱,这是因为作者精心地安排了结构。首先,作者很注意例子的不同层次:先讲非生物的例子,再讲生物化石的
18、例 子。在介绍非生物情况的时候,先讲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再讲新岩石的生成, 最后讲地壳活动在岩石上留下的痕迹。其次,作者很注意运用过渡性的句子。这些句子,有的承上,如“从死的石 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 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 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启下, 引出下文对岩石上的历史痕迹的解读。抓住这些语句,就能把握这些语句前后段 落的内容。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文中有很多语句耐人寻味,如时间是没有脚的,将时间的抽象性和人们对它 的无可奈何生动地写了出来;真的有海枯
19、石烂的时候,说明石头也并不像人们 想象的那样坚硬;”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这里并没有说作用是破坏性 的还是建设性的。这种含蓄的表述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从对自然的影响上看, 这种作用当然是一种破坏,但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来看,这种作用又是不 得已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宽宥的。另外,这篇文章中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 的可读性。【四】全篇问题探究1、重点本文是怎样一步一步进行说明的?点拨:文章开头在引用高土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问 句一问一答,领起全文说明的内容。接着作者又用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
20、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倒 数第二段对上文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 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的脚印”的 意义,即增加知识,有助于找寻地下的宝藏。2、发散思维文章第四自然段介绍铜壶滴漏偏离主旨吗?为什么?点拨:探究一偏离主旨。这篇文章主要讲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铜壶滴漏”虽然也是记 录时间的,但它是通过水滴来记录的。从这一点来说还是偏离了主旨。 探究二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 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 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
21、”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 互补充。五、一课一法一一列数字作用分析法中考考点:分证说明方法列数字的作用考点解析:八,列数字是说明文中经常运用的方法之一。列数字也叫列数据,是说明文中从 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便于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事物特性,可以使说明对象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 具说服力。通过具体数字,体现语言的准确性,更具说服力。设题形式文章X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文章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请分析文章第X段运用列数字的好处。答题模式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 这一事
22、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六、一课一德一一探索科学古人言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达尔文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古人行关于石钟山的命名,历史上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形似覆钟,其二是山石相扣 似击钟声。苏轼觉得这两种解释都不够合理。有一次途经石钟山,他坐着一只小 船环山考察,终于发现这座山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所以才形成如洪钟般的声音。他感慨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尽管苏轼的考察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他这种重视探索的精神是值得我们 学习的。今人行国测一大队:山河功业存国测一大队第7次测量珠峰高度后,最终测定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 8848.86米,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测绘科技的巨大成就。2次下南极,7测珠峰,39次进驻内蒙古荒原,52次深入高原无人区,52次踏入沙漠腹地 自1954年建队以来,国测一大队徒步行程累计6000多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1500多圈。 国测一大队的历史,就是一部挑战生命极限的英雄史。建队以来,有46名职工牺牲,还有 许多人姓名难以寻找,连一块墓碑也没来得及立。他们的生命传奇唯有大地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