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阜新市实验中学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辽宁省阜新市实验中学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辽宁省阜新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 12月月考历史试一、单选题1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提供了很多史料。下列史料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器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C.D.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黑陶A.B.【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龙 山文化持续时间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商朝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一约 公元前1046年;西周时间是约前1046前771年,因此正确排序是,C正确, ABD排除。故选C。2 .周代的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
2、”没有边,也没有界线,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 化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是统治的权力,更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的文化 一一“天下”的文化。以下能够推进“天下”文化发展的是A.敬天法祖的思想观念B.宗法分封的统治秩序C.三纲五常的治国思想D.崇尚自然的天人关系【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通过宗法血缘关系构建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形成了所谓的“天下”文化,B正确;A是宗法制的影响,排除;三纲五常思想在当时尚 未产生,C排除;D是道家思想,当时尚未产生,D排除。故选B。3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满足自身的需求后,几 乎没有剩余。皇权在乡土社会中无法
3、靠其统治,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乡土社会对 皇权来说不具有吸引力,而乡土社会中的皇权,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 是挂名的,是无为的。这说明古代中国A.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不会建立起横暴权力B.乡土社会不在中央集权的控制下C.乡土社会不为封建国家承担赋税D.皇权“不下乡(县)”有其经济原因根据材料“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 础”“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等信 息可得出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根据 材料“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
4、”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我国历朝历代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制,自耕农衰退、小农破产,租佃关系 成为普遍现象;根据材料“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主要收取货币的税收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说明当时生产区域性特征 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根据材料“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 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历朝历代进行税收政策的调整,其 直接目的是保证财政收入。(2)第一阶段:根据材料数据可知,第一阶段期间,即在1776年至1842年期间,田 赋所占比例是由73%,增长至76%,而工商税总额比例由27%下降至24%,说明这时 期田赋
5、比重较大,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小农经济是主导,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 策,因此这时期国家财政收入中田赋为主,商业收入占比较少。第二阶段:根据材料数 据可知,第二阶段期间,即在1885年至1890年期间,这时期田赋税收比重由48%将至 44%,而工商税总额比重由52%上升至56%,说明这时期农业税下降,工商业税收上升,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尤其沿海地区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同时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及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我国国内工商业发展,因而工商业税逐渐上升。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95年,张之洞署理两江
6、总督期间结识康有为,与康有为有过数度深夜长谈。 最初他很赏识康有为的才华见地,筹款支持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在强学报创 刊号中,康有为的做法引起了张之洞极大不快:康有为刊发不能公开的光绪帝“上谕”, 并用旁注文字自诩自重。更“令人骇异”的是,刊物首页以“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 年”的方式纪年。强学报只办了 3期即被张之洞叫停,两人渐行渐远。1897年冬, 康有为进京,政治上要一展身手。张之洞对他由警惕转向担忧。他认为康有为所主张的 “平等、民权”,“一万年做不到,一味吃语”。但张之洞毕竟是新派人物,从未向康 有为“公发难端”。他不反对变法,只是希望来一场没有康有为的变法。为阐明自己的 政治与学术
7、思想,张之洞在1898年春主持撰写劝学篇,一是针对康有为的“邪说”, 二是针对保守官员的“迁说”,其书多变法主张,经光绪帝推广产生了巨大影响。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仍有巨大谜团:张之洞曾赘同变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康有为均赞同变法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与张之洞在变法问题上的主要分歧。【答案】(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运动破产;西学东渐深入发 展;传统文化遭到严重冲击。(2)分歧:因为阶级和政治立场不同,对待传统文化和西学的态度也不同,使得二者 在变法目标以及纪年方式上有明显差异。【解析】(1)背景:根据“1895年”可得出甲午
8、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再结合所 学可从洋务运动破产、西学东渐深入发展、传统文化遭到严重冲击等方面概括。(2)分歧:根据材料的内容,可从阶级的角度分析,即张之洞代表的是地主阶级,而 康有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使二者在目标上和策略上有所区别。三、论述题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孔子身后到东汉初的五百年间,孔子形象凡四变:由子贡作俩,使孔子由 普通贤人一变而为超级贤人;由孟轲发端,荀况定型,使孔子从贤人再变为圣人,凌驾 于世俗王侯之上而在人间不得势的圣人;由董仲舒首倡,西汉今文博士们应和,使孔子 从不得志的圣人,三变为接受天启,为汉制法的“素王”;由王莽赘助在先,刘秀提倡
9、 于后,使孔子从奉天命为汉朝预作一部法典的“素王”,四变为传达一切天意的“通天 教主”。伺候还有韩愈、欧阳修的孔子,程颐、朱熹的孔子,陆九渊、王阳明的孔子, 顾炎武、戴震的孔子,直到近代康有为的孔子等等。总之,在历史进程中的孔子,存在 “真的孔子”与“假的孔子”。摘编自朱维钟历史的孔子与孔子的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孔子形象的变迁”,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相关史 实加以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示例:论题:孔子形象的变迁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改造,阐释:战国时期,在百 家争鸣的竞争格局中,儒家学者为抬高学派地位,开展“造神运动。将孔子变为圣人; 西汉董仲舒
10、用天人感应思想改造传统儒学,以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 大一统的需要,与之相对应,孔子变为接受天启的素王;近代康有为为推行维新变法, 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法改制的第一人,借助孔子及儒学权威增强改革的合理性;新文化 运动的知识分子用民主科学作为武器抨击封建儒家,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自然就变成 历代专制的护身符,成为批判打倒的对象,(任意两点史实加以说明)总结:总之,孔 子形象的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是出于服务现实需要而进行的历史重构,(“示例” 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本题我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理解来确定一个论题,然后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即可。根据材料“从孔子身后到东汉
11、初的五百年间,孔子形象凡四变从一个普通的贤人 到超级贤人,到圣人,到董仲舒时为汉制法的“素王”,到传达一切天意的“通天教主”, 可见地位变化之快,在认真分析,之所以出现这些变化都是跟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分不开 的,从而能得出一个论点如“孔子形象的变迁是时代的需要”。论点产生以后,进行论述 时要紧扣论点,运用所学内容进行论述,主要通过董仲舒改造传统儒学和康有为利用孔 子达到其变法目的进行阐述即可。【答案】D【解析】根据“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满足自身的需求后,几乎没有剩余。皇 权在乡土社会中无法靠其统治,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乡土社会对皇权来说不具有 吸引力”可得出,因为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
12、为薄弱,因此不能支撑皇权,所以导致皇 权“不下乡(县)”,说明皇权“不下乡(县)”是有其经济原因的,D项正确;材料反映 提乡土经济与皇权的关系,而不是强调“横暴权力的产生,排除A项;乡土社会仍然处 于中央集权控制之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赋税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4.“一池三山”园林模式首创于汉朝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池中堆筑三座 岛屿,呈三角状布局,具有向心的空间感,以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 山而命名,以模仿仙境;此后逐渐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这说明“ 一池三山” 园林模式A.形成的文化根源是佛教思想B.反映了小农经济封闭性特征C.凸显了古代科技实用性
13、功能D.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理念要求【答案】D【解析】根据“具有向心的空间感”可知,“一池三山”园林景观设计模式符合皇家中央集 权的理念要求,故D正确;“一池三山”中的三山以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 座仙山而命名,并非受佛教思想影响,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小农经济封闭性特 征”,排除B;“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无法体现“古代科技实用性功能”,排除C。5 .据史载,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亡后留下的仓库,没有想到,经过隋末唐初数年 战争,库存量竟然足以让唐朝老百姓不用劳动也可以使用好多年。据此,隋朝短命而亡 的最大教训是A.赋繁役重激化矛盾B.国富而不与民共享C.穷兵跋武暴政而亡D.统治者
14、志大而才疏【答案】B【解析】隋朝国家财力丰富,却短命而亡,说明隋朝国家富裕,而不能与人民共享,造 成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这是隋朝灭亡留下的深刻教训,故选B; AC两项材 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隋朝统治者志大才疏,排除D。6 .驱傩是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的祭祀活动,在宋代更是盛极一时,成为民间广泛 参与的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寻常百姓和皇帝都来观赏大傩活动。由此可知宋 代()A.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C.民间娱乐活动没有等级差别B.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有限D.商业经营方式丰富多样【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驱傩成为民间广泛参与的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寻常百 姓和皇帝
15、都来观赏大傩活动”等信息可知,“驱傩”从祭祀发展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 甚至连皇帝都来观赏,客观上反映出宋代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 现了“驱傩”由祭祀发展为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活动,反映不出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有限, B项错误;君民同乐傩戏并不意味着等级差别消失,也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材料主 要体现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井生活的丰富,不涉及经营方式丰富多样,D项错 误。7 .明末清初,近万部西方书籍被传教士带入中国,其中四百多部翻译成中文。王夫之、 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均受到西学影响。康熙年间出版的数理精蕴是一部东西方 数学家共同撰写,融中西数学于一体的教科书。乾隆时期的
16、四库全书收录评述了三 十余部西学著作。材料反映出()A.西学东渐使传统科技重生B.中外官方交流规模空前C.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D.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动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思想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康乾时期编撰的 著作也含有西方的成果,说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C项正确;近代前夜,传统科 技走向没落,不是西学东渐使传统科技重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外交流的主 体,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动摇,排除D项。故选C项。8 .历史学者陈宝良对于明代文化曾做出这样的阐述:“正德时期(15061520年)可 以作为明代文化变迁的分水岭,思想文化开始由明初的保守
17、、沉闷,逐淅趋向革新、活 跃。明代文化在正德前后表现出的两种迥然不同的特色的根本原因是A.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B.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明朝对外交流的活跃D.陆王心学的发展【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思想意识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上的发展刺激了社会意识的变动,从而使思想文化趋向革新、 活跃,故乡UANB;明朝君主专制从明初就开始加强,排除A;明朝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对外交流并不活跃,排除C;陆王心学的发展属于哲学范畴,是对儒学的发展,与革新、 活跃不符,排除D。9 .有学者认为: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
18、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不仅是英人 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益,更是1830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 该观点意在说明A.中国的顽强抵抗延缓了列强侵略步伐B.鸦片战争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更是1830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等信息 来看,英国人发动侵华战争的目标早已确定,说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 性,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顽强抵抗。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内部 因素,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英国打
19、开中国国门主要是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排除C 项。10 .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即行开始科举考试,在整个统治期间未曾中断。考试形式在 许多方面与清制相同,对投考者的资格、背景基本无限制;但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 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这表明其目的是A.选拔传统的治国人才B.寻求社会广泛支持C.传播西方基督教文化D.促进中外思想融合【答案】B【解析】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不限制投考者的资格、背景,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 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主要是为了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故选B;选拔传统的治国人 才,不符合“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排除A; C、D不是主要 目的,排除。11.1866
20、年洋务派官员郭嵩素上书总理衙门,要求当局撤销出海禁令及一切禁止民间 经营工商业的法令,并鼓励人民经营工商谋利,同时建议官办企业立即投入市场运营。 郭嵩素的这一主张A.旨在推动洋务官办企业私有化B.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突破了清廷早期“自强”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对外贸易合法化、鼓励人民经营工商谋利、建议官办企业投入市场 运营”可知,郭嵩奏主张放松对工商业发展的限制,发展工商业经济,这种观点已经突 破了清廷早期只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自强”思想,D项正确;根据材料“建议官办企业 立即投入市场运营”可知,郭嵩煮建议官办企业进入市场并不是推动洋务官办企业
21、私有 化,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了郭嵩煮的观点,没有提及其观点的落实情况,无法得出 已经迈出近代化历程第一步的结论,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 争后,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 .以下为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统计表:年份指数年份指数1821-18301001871-1880801831-1840921881-1890801841-1850921991-1900781851-1860871901-1911781861-187082摘自王建朗和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述表格反映的状况A.缘于列强的经济侵略B.不利于近代工业发展C.显示重农抑商合理性D.
22、表明精耕细作的终结【答案】B【解析】通过图表数据看出,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农 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晚清农业发展滞后不利于近代工业发展, 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列强的经济侵略造成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下降,排除 A;重农抑商不利于工商业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C错误;D表述太绝对,也不符合 史实,排除。13 .清末废科举的举措加速了儒学的解体,儒学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体。人们因挣脱了 制度文本的约束,心灵获得极大的解放,各类主义纷纷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 乱象。这说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A.加快了清末立宪运动的进程B.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C
23、.为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条件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从材料“各类主义纷纷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乱象”中可以看出,清末 废除科举制后思想界乱象纷呈,各类主义纷纷出现,说明科举制度废除后思想界出现日 趋活跃的局面,这位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故C项正确;A项的叙述与材料 的主题不相吻合,预备立宪这股潮流在废除科举制之前已经存在,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清 末预备立宪的影响很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于1894年,辛丑条约签订后逐渐进 入高潮,B项从时间上不符;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14 . 19121916年间,两度出任财政总长的周学熙贯彻“整理田赋,调整盐产,清理官
24、 产,施行烟酒公卖”的财政方针,积极“筹办实业银行和兴办工业”,还提出由政府兴办 民间无力兴办的大型企业,或由政府参加管理,同时给予经济援助或特殊政策照顾。这 些举措A.利于改善民族经济的生存环境B.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C.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助长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答案】A【解析】材料中周学熙采取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改 善了北洋政府的财政状况,也有利于抑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A项正确,排除C项; 19世纪末,实业救国思潮便已兴起,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四大家族官僚 资本迅速扩张,排除D项。故选A项。15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
25、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见过辛亥革命,见 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 唐得很了。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A.政局不稳,社会动荡B.革命形势发展迅速C.对资产阶级革命感到失望D.对中国前途命运的忧虑【答案】A【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这些事件反 映了当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故A项正确;B、C、D这三项在题干信息中均没有体 现,故排除BCD项;故选A项。16 .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 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
26、 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A.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C.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D.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答案】B【解析】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的极端个人主 义,而是中华民族以国家利益和命运为重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民 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故B正确;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以传统的“苟利 社稷,死生以之”为核心价值,故A错误;“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体现的是以国家利益 为重的爱国思想,与抨击纲常礼教无关,排除C;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以传统的“苟利 社稷,死生以之”为核心价值,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文化
27、思潮,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17 .中国出版业发展。材料一雕版印刷技术现在为大规模的印刷工业投入使用,并为渴望读书的公众 生产出了各种各样的阅读书籍。例如在中国东部很小的一个地区就有记录显示它印刷了 将近五十万册的书籍。百科全书、字典、历书和农业、医学书籍,还有神秘的疗疾咒语 书籍都可供广大读者购买。雄心勃勃的许多宗教和哲学著作的各种版本(其中主要是儒 家著作、道家的典籍和佛教的经书)从10世纪时就已开始印刷,它们用数千块木雕版 印制,这些雕版在整个宋代都被用来进行重印。1005年时,皇家档案中已有10万块有 关历史、集释和宗教的雕版。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大致以辛亥革命为界分为晚清新
28、政时期和民国时 期。1896T911年间,仅上海一地,就成立了 100多家出版机构。从1900年至1911年 间,我国共译书籍1599种。这些翻译书籍,译自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或其 他语种,而以日文居多。此时期的译著涉及到暂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 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由于晚清教育体制的一 系列变化,以出版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也大量出现。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出版业繁荣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变化及其原因。【答案】(1)雕版印刷术的普及;重文抑武的政策;科举
29、制度日趋完善;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发展。(任答三点即可。如果答至宋明理学的推动,“宋代书院的推 动”等,酌情给分)变化:出现大量出版翻译著作;多数为关于西学的作品;有大量近代自然科学的作品。(任答两点即可。如果答到“出版机构增多”,酌情给分)原因: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需要;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任答两点即可。如果答到“有识之士的推动”,酌情给分)【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雕版印刷技术现在为大规模的印刷工业投入使用可 知雕版印刷术的普及;根据材料“渴望读书的公众”和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市 民阶层的兴起和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重文抑武的政策;
30、科举制度日趋完善都为 宋代出版业繁荣提供条件。(2)变化:根据材料“我国共译书籍1599种”可知出现大量出版翻译著作;根据材料“这 些翻译书籍,译自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或其他语种,而以日文居多”可知数 为关于西学的作品;根据材料“此时期的译著涉及到暂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历 史学、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可知有大量近代 自然科学的作品。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当时时代背景入手,民族危机、西学东渐、有识之士的 改革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需要;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教 育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18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从公
31、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 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 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 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 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 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 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 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
32、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 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材料二 清朝的田赋和商税统计(1776年-1911年)阶段时间田赋工商税总额对赋税结构的解读数额(单数额(单位:元)位:元)第阶段1776422,771, 3007315, 930,20027184242, 293,2827653, 030,58924第阶段188549, 829,4234853, 405,20152189051, 99,9, 1944466, 323,10056第阶段190357, 629,1943892, 143,42262西方国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 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 末推
33、行新政,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 展。工商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191174, 076,07327202,723, 65873摘编自林满红银钱: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特点及变化的原 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仿照第三阶段对前两个阶段的赋税结构进行解读。【答案】(1)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 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 趋势难以遏制,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 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解答:第一阶段:小农经济是主导,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国家财政收入中田赋为 主,商业收入占比较少。第二阶段: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民族资 木主义以及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期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农业税收下降,工商业税收比重上升,并超过农业税。【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 展的重要基础”“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等信息结合 所学知识可得出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