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解析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一、单选题L玉琮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礼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件玉琮四边雕刻良渚文化典型的 兽面纹,近顶端的一侧阴刻有大汶口文化大口陶尊的日月纹,器身局部残留有切割的痕 迹。由此推断A.良渚先民玉器制作技术最为高超B.大汶口文化较良渚文化更为先进C.区域文化之间存在文化交流现象D.良渚文化中已经出现了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近顶端的一侧阴刻有大汶口文化大口陶尊的日月纹,器身局部残留有切 割的痕迹“可得出良渚与大汶口在文化上有相通相似之处,说明当时区域文化之间存在 文化交流现象,C正确;AB项太绝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
2、有分封制,排除D。2 .周武王在牧野战胜商纣王以后,商朝的庶民贵族等候在郊外,隆重欢迎武王进入商 都。武王进入商都,即命南官括发放鹿台的财宝、分发巨桥的粮食,以服济贫弱百姓。 这举措意在A.强化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B.削弱股商的潜在势力C.确立贵族的世袭政治特权D.实现政权的顺利转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根据“即命南宫括发放鹿台的财宝、分发巨桥 的粮食,以赈济贫弱百姓”,周武王通过此举以解百姓受盘剥之苦,从而达到安顿民心、 实现政权顺利转移的目的,故D项正确。西周通过分封制削弱殷商的潜在势力、强化 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AB项均与材料不相符合;C项材料无法体现。3 .周天子
3、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 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人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 诸侯国在境内逐渐建立郡县,加强统治。(2)特征:根据材料“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 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可以归纳出,“官事官办”与“民事 民治”相结合。(3)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首先受到传统“大一统” 观念的影响,进而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其次,秦汉开创的国家治理体系,为 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后世国家治理的基础;如经济,政治格局、民族等等。A.明确周王与诸
4、侯的隶属关系B.突出周天子权力的至高无上C.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周天子通过一定的仪式分封诸侯,并要求诸侯承担相应的义务, 这明确了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当时周天子权 力没有高度集中,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排除C项;根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受封诸侯的义务之一是镇守疆土,诸侯不能随意变更封地,排除D项。 故选A项。4 .左传曰:“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 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对材料反映的制度解读合理的是A.推行分封制使周不再有外侮B
5、.周天子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体现了周人浓郁的宗法观念D.鲁、燕、宋是以亲屏周的典型代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 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可知,大意为周王室为了笼络天下,抵御外 界侵犯,所以封邦建国,用亲属作为周王室的屏障,体现了周人浓郁的宗法观念,C项 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分封对象主要是亲属,没有强调推行分封制使周不再有外侮, 并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 理,而不是分封制,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宋是先代贵族的封地,不是以亲屏周的 典型,D项错误。5 .以诗经中
6、的词句互相酬答,是春秋时期各国往来的通例。当时诸国往来,每逢 外交场合甚至作战,都会互引诗经作为风雅明礼的表现,而瞠目以对、不知所云者 则被视为粗鄙无文。据此可知,当时A.诗经是维系秩序的纽带B.儒家思想最具社会影响力C.华夏文化认同意识较强D. “百家争鸣”影响社会政治【答案】C【解析】诗经内容关于西周的文化,春秋时期各国在不同场合以引用诗经为荣, 不知诗经者往往被鄙夷,这说明当时周文化得到了认同,c正确;春秋战国时期, 礼崩乐坏,诗经并不能维系秩序,排除A; B表述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儒 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6 .商鞅变法先是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倍其赋
7、”;后又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 室内息者为禁”,即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据此推断,商鞅变法A.造就了一大批个体小农家庭B.进一步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C.建立起严密的基层管理体制D.促成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建立【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商鞅变法一再强调父子分家,旨在按家庭征税,扩大赋税收入, 这一做法客观上造就了一大批个体小农家庭,A正确;商鞅强令析家,这一做法弱化了 宗法血缘关系,排除B项;析家和基层管理体制无关,排除C项;秦朝确立了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排除D。7 .孟子在解释“武王伐纣是否是弑君”的问题时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 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诸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
8、子的解释主要是基于()A.法治学说B.兼爱学说C.德治学说D.性善学说【答案】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 ”孟子说:“杀害仁德 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只听过 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君一类的事情。”,因此可以看出,孟子认为纣是残贼一 样的匹夫,认为杀纣是杀没有仁义道德的匹夫,而非杀君主,这样的解释主要是基于德 治的主张,而非法治、兼爱和性善说,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8 .公输盘助楚攻宋,墨子赴楚对公输盘说:“宋何罪之有?荆(楚)国有余于地,而不 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9、;知而不等,不可 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这表明墨子 A.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B.欲借战争以扩大影响C.支持孔子的仁义思想D.代表宋国土阶层利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所述,材料大意是说: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牺 牲不足的人口而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是不仁义的; 不劝阻楚王的行动和劝阻不成功都是不对的;你崇尚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 却要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这表明墨子不赞成发动兼并战 争,但要抵抗外来入侵,故A项正确;墨子反对兼并战争,B项错误;材料表明墨子不 赞同孔子的仁义思想,C
10、项错误;墨子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D项错误。故选A。9 .随着秦国不断占领六国地线秦国原有的地万官僚体系随之不断扩张。而且,地方官 官僚在长期发展中,各自形成了很大的势力范围,不容许世袭贵族通过分封制来染指其 利益。这形势A.导致世袭制度不断走向灭亡B.催生了郡国与封国并立局面c.促成了郡县制的实行与推广D.埋下了秦朝短暂而亡的祸根【答案】C【解析】秦国原有地方官僚形成很大的势力范围,压缩了世袭贵族通过分封获得利益的 空间,这样形成了地域性的利益群体,打击了血源贵族的利益,为之后郡县制的实行和 推广提供了条件,C正确;世袭制度直到清朝灭亡才结束,排除A;封国强调的是血缘 传承,与题干信息不符,排
11、除B;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排除D。10 .“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 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A.确立了君权至高无上B.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C.继承先秦的分封制度D.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 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可知,材料大 意为至于秦朝皇帝高出了公,卿,守,令等所有官僚之上,王室愈加的尊贵,超过了以 前的朝代,这是因为大势发展是这样这是必然的,因此材料内容强调的
12、是秦朝政治制度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确立君权至高无上只符合“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 公、卿、守、令百僚之上、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A项错误;三公九卿是秦朝时期 主要的中央体制,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秦朝政治制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没有体 现对三公九卿的削弱,B项错误;秦朝在地方废除西周的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C 项错误。11 .汉初“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栽(才)什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 者五大百户到文帝和景帝时期,“流民既归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 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A.秦末战乱,田地荒芜B.休养生息,恢复生产C.均输平准,平抑物价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答
13、案】B【解析】材料反映汉初人口减少,文帝景帝时人口增长,根据所学可知,文帝和景帝时 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恢复生产,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增加,故选B; A项 是汉初人口减少的原因,排除;C、D两项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时间不符合题意,排 除。12 .秦汉地方长官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其中内 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经考核后,便可根据考核结果对各级官 吏予以黜陟赏罚。秦汉时期的这一做法A.促进了农村土地开发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D.削弱了地方经济实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汉地方长官定期向中央汇报地方情况,以便
14、官员考察,这可以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故选C项;材料与农村土地开发无关,排除A项;只是汇报地方 情况,并不能增加政府收入,排除B项;对地方的监管并不会削弱经济实力,排除D 项。故选C项。13 .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 名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C.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述,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东汉末年,州牧由重臣担任,同时掌 握了一州军政,州牧也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种变化使州牧权力日
15、益增强,为 汉末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同吏治是否清明和高效无关,A项错 误;材料是选派州牧,同宗法制无关,C项错误;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的是科举制, 同材料无关,D项错误。故选B。14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自和宦官诛外戚窦宪,对郑众封侯信任”。此后“曹腾参 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皆由宦官决定政局,信用宦官有其缘故。这表明 A.皇帝在与外威的斗争中处于劣势B.皇帝惟有借助宦官才能掌控政局C.宦官干预朝政的合法化、制度化D.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果【答案】D【解析】宦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君主专制下皇权不断加强,因此宦官依靠皇帝的信任 掌握较大的权力,变相地窃取了皇权,出
16、现宦官专权的情况,故D项符合题意;A、B 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故AB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宦官通过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 中取得皇帝的信任,进而掌握权力并于预朝政,这不是制度化、合法化的权力,故C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15 .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L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 正确的是()A.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B.由史学家班固所著C.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史记是我国古代的第一步纪传体通史,c项正确;史 记是从黄帝时期开始记述,排除A项;史记由司马迁所著,排除B项;史记 是我国古代的第
17、一步纪传体通史,不是编年体通史,排除D项。故选C项。16 .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 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 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答案】B【解析】据材料“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 涵.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联系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在江
18、南地区开发的过程中,江南许多山区的少数民 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可见“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 融合的结果,B选项正确;材料提到,“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被赋予纪念历 史名人的内涵:可见“避恶逐疫”的主旨其实是有所削弱的,A选项错误:荆楚一般指 今湖北一带,不属于中原地区,且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广泛认同不代表其它各地否定 本地的习俗,C选项错误:佛道合流的局面出现在隋唐时期,且各地采用荆楚之俗不能 反映出儒佛道合流对思想状况的影响,D选项错误。少数民族从西北边陲内迁移,没有引起江南地区的开发,或许有部分少数民族到了江南 地区,但江南地区的开发不是少数民族内迁,少数民
19、族内迁,在北方建立政权,与各政 权交战,时局动荡,是北方民众内迁,促进江南开发17 .东汉末年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 后来,魏文帝曹丕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一省,掌管机要, 起草和发布诏令。曹魏行政机构的调整A.遵循了中央集权制原则B.有利于中央事权的统一C.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答案】C【解析】曹丕在原有三省的基础上增设一省,并赋予其较大的行政权力,易侵夺其它三 省的原有权力,导致行政效率降低,c选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原则应体现在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上,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A选项错误;曹丕的举
20、措明显是使权力 更加分散,B选项错误;行政机构的调整并不能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D选项错误。 18.东晋初期,琅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 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土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B.出现权力制约与平衡机制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 土族专权威胁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琅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 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土族相继掌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门 阀土族势力强大,门阀土族逐渐与皇权分庭抗礼,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即土族专权 威胁君权,D项正确;东
21、晋门阀势力强大,一定程度上分散和威胁皇权,但并未取代皇 权政治,排除A项;材料反映土族专权,不是权力制约与平衡,B项错误;东晋土族专 权不利于政权稳固,C项错误。故选D项。19 .十六国后期,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 制度,重用汉人,尤其重视儒学。这主要是因为儒学A,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B.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C.有利于维护君权和巩固统治D.是不可撼动的文化主流【答案】C【解析】当时各少数民族政权都尤其重视儒学,是因为汉代以来的儒学强调君主专制和 大一统,有利于维护其专制统治,故选C项;A项表述不是各少数民族统治者重用儒学 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项;少数民
22、族的改革推动并加速了其封建化,而不仅仅是因为 儒学,故排除B项;当时佛教和道教盛行,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故排除D项。20 .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 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事件,最能体现以上观点的是A.曹丕定都洛阳B.司马炎代魏称帝C.前秦统一北方 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鲜卑族相对汉族而言,其社会发展水平是落后的,它在军事上征服黄河流域后, 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不得不进行改革,采用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学习汉族文 化,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符合马克思的论断,故D项正确;曹丕定都洛阳和司马炎代 魏称帝都是汉族政权的更替,不符合马克思
23、的论断,故AB项排除;前秦统一北方没有 采用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学习汉族文化,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二、材料分析题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辽宁营口出土的金牛山文化表明早在28万年前就有 人类在此栖息。在朝阳市喀左县、沈阳“新乐遗址”、大连旅顺郭家村都发现过石器时代 的人类遗址。新石器时代,在这里居住的除汉族的先人外,还有东胡、肃慎等民族的先 人,辽宁因此形成了与中国“中原古文化”既有内在联系,又有自己特点的“北方古文化” 区系。根据中国最早的史书禹贡记载,辽宁地区最早为冀、青二州之城。秦始皇统 一中国后,全面设置郡县,在辽宁地区设置辽东、辽西、左北平郡
24、明代时为辽东都司, 明接管元对辽宁的统治后,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以冶铁、制盐为主的手工业迅速发展, 当时本溪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明朝中叶,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 政权,奖励移民开垦,关内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积再度扩大,使辽宁成为当时重要的 粮食调出区之一。摘编自朱诚如主编辽宁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辽宁地区发展史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辽宁地区获得发展的原因。【答案】(1)特点:辽宁地区人类起源早(历史悠久);辽宁地区人类遗址多元并存(辽 宁古文化由多民族共同创造);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并存;较早并长期接受中央管辖; 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
25、力日益增强;人口来源多元化。(2)原因: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与建设;中央政府的扶持;文化的继承性;自然资源丰 富;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1)特点:根据“在28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栖息。在朝阳市喀左县、沈阳,新 乐遗址、大连旅顺郭家村都发现过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得出辽宁地区人类起源早;根 据“在这里居住的除汉族的先人外,还有东胡、肃慎等民族的先人,辽宁因此形成了与 中国,中原古文化,既有内在联系,又有自己特点的,北方古文化,区系”得出辽宁地区人类 遗址多元并存;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并存;根据“辽宁地区最早为冀、青二州之城。秦 始皇统一中国后,全面设置郡县”得出较早并长期接受中央管辖;根据“在发展农业
26、的基 础上,以冶铁、制盐为主的手工业迅速发展,当时本溪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 明朝中叶,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奖励移民开垦,关内大量移民涌入“ 得出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日益增强;人口来源多元化。(2)综合材料和所学可知,辽宁地区获得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与建设; 中央政府的扶持;文化的继承性;自然资源丰富;地理环境的影响。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其自身的 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很悠久,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 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以族系认同为标志的血缘、历
27、史文化认同,在 先秦时期也已形成。到战国晚期,“定于一” “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 以说,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 奠定。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战国时,大一统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材料二 秦汉以后中国就建立起发达的官僚组织体系,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 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国家并不足以支撑 庞大的官僚体系,越往基层社会,官僚越少,县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税赋徭役治 安之外,国家主要实行“以民治民”的统治策略,并不主动干预乡村社会。基层社会的 众
28、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 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 承继下来。摘编自任路“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有哪些政治实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特征。(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及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意义。【答案】(1)政治实践:夏商周逐渐形成分封制、宗法制,以维系王室对全国的统治;春 秋战国时期通过战争逐渐实现区域性统一;各诸侯国在境内逐渐建立郡县,加强统治。 (2)特征:“官事官办”与“民事民治”相结合。意义: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后世国家治理的 基础;经济,政治格局、民族等等。【解析】(1)政治实践:根据材料“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 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可以得出,夏商周逐渐形成分封制、宗法制, 以维系王室对全国的统治;根据材料”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 己产生”可以归纳出,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战争逐渐实现区域性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