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的教学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的教学教案5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九年级物理的教学教案5篇 学问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力量目标 通过观看各种,观看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试验,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学会留意观看事物的本质特征,培育学生的概括、归纳力量.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争论和演示试验,培育学生应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展爱国主义民族骄傲感教育,鼓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
2、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学问,这些学问既是有关的根本学问,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预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洁,仅使学生熟悉就行了.本节重点是叙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拟简洁,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试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争论法.应指导学生观看试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楚的表象,争论分析试验结果. 教学设计例如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根据教材要求进展试验,通过试验取得丰富的感性学问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列图来进展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
3、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其次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局部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列图(甲),和图(乙)来进展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说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肯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列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说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肯
4、定不能会聚,如下列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推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依据给定的光束推断的种类),肯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推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展比拟,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看凸和凹。 让学生观看凸和凹,观看各种外形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熟悉这两种. 2.通过试验,观看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看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试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
5、熟悉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便利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看凸和凹,观看各种外形的凸和凹的截面外形,进而通过提问,熟悉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看、争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
6、能明确区分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详细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试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叙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讨论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留意观看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留意调整光屏位置) 学生开头试验,教师在学生中巡察,并进展指导,试验完毕后提问. 演示试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展,假如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管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晰地观看到,
7、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试验进展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看,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留意. 通过前边的试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拟深刻的感性熟悉.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展比照分析. 3.总结 讨论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讨论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索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制订规划与设计试验;进展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 【参考方案】试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
8、过程报告. 2、发觉新问题. 九年级物理的优秀教学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电流,归纳总结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2、通过动手试验,体验科学讨论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3、培育学生实事求是、敬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沟通与合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归纳总结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2、正确的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电流 三、教具预备: 每组三节干电池,一只电流表,两个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说明这节课的内容: (1)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2)讨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二)、进展新课 这节
9、课要通过试验得到的数据,进展分析、归纳得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在试验中学习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试验分两局部进展。 (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先让学生观看课本上的串联电路图,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先后把电流表接在a、b、c三处的三幅电路图,在每幅图上都要标出电流表的+、-接线柱。 请同学按电路图连接电路,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值,并填入课本表2-1中。在学生动手之前,除了要提示学生先检查试验器材、明的确验步骤和要记录的数据外,还要提示学生,要按电流表的使用规章正确使用电流表。 试验完毕按完成的前后,把前三组的测量数据填入黑板上的表格内。 表2:讨论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测量数据
10、IaIbIc 第一组 其次组 第三组 组织争论:比拟三组数据的共同点,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2)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先让学生观看课本上的并联电路图,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先后把电流表按在干路和两个支路上的三幅电路图,在每幅图上都要标出电流表的+、-接线柱。 学生进展分组试验,并把试验记录填入试验报告的表格内。鼓舞先完成试验的小组把测量数据写到黑板上相应的表格内。 表3:讨论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测量数据干路IA支路IB支路IC 第一组 其次组 第三组 组织争论:哪个电流?IA跟IB+IC进展比拟,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
11、的电流之和。 练习题: 五、教学后记: 九年级物理的优秀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和试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熬炼学生初步的观看力量和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育学生对科学的喜爱,2.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
12、学道理。 3.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教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学问,听电台播送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试验:学生观看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立刻停
13、顿。 (3)试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试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协作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试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怪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洁原理。 2、声音的传播 (1)试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楚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试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宁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爱的声音,将鱼
14、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试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试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平常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索: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比照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
15、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答复以下问题: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比照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觉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
16、、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叙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争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展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适宜,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九年级物理的优秀教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
17、知道乐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了解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知道人的听觉范围,了解超声波、次声波.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讨论乐音的音调和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 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感知乐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音调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2、3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 赫 ,符号为Hz. 2.振动的频率打算声音的凹凸,振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 ,振动频率越低,声音音调越低 .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
18、20 到20230Hz;人们把高于2023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小组争论】 1.在水平桌面上放一铁制容器,不断往铁制容器中倒水,同时用同样的力敲击铁制容器发声,倾听声音的变化.可以发觉:容器中水越多,水振动得越 慢 ,音调越 低 .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肯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观看塑料尺振动的快慢,听发出的声音;缩短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再以大致一样的力拨动塑料尺,认真观看塑料尺的振动快慢,听发出的声音.可以发觉:塑料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 高 . 3.用尺子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刮梳子齿,刮得越快,可以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 【教师点拨】 1
19、.在学习声音音调的时候,首先应通过一些事例来帮忙学生明白物理学中声音的凹凸(即音调凹凸)的含义.如对蚊子的声音与牛的声音进展比照,蚊子声音要高些,但小些,牛的声音要低些,但大些.这样可以让学生熟悉到物理学中声音的“凹凸、大小”与生活中常讲声音的“凹凸、大小”是有不同的. 2.在探究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音调凹凸问题的时候,应留意保持振动的幅度不变(即每一次用力大小不变),只转变振动的快慢,以避开声音响度不同对要探究的问题造成干扰. 【跟踪训练】 如下图,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渐渐变低
20、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肯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振动频率低于20Hz. 学习指导二:响度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4、35页相关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3.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4.人听到声音是否洪亮,除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外,还跟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小组争论】 1.做教材34页的演示试验,发觉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物体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肯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认真观看塑料
21、尺振动的幅度,听听发出的声音;保持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再以更大的力拨动塑料尺,认真观看塑料尺的振动的幅度,听听发出的声音.可以发觉:塑料尺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 大 . 3.让你的同桌站在操场中心,大声的说话,你从距离他较远的地方向他走去,你可以发觉听到的声音响度变大,这说明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教师点拨】 1.在响度的演示试验中,要留意使乒乓球渐渐地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否则快速碰撞音叉就会影响试验结果了. 2.在响度的演示试验中,除了每一次都要敲击同一个音叉(运用掌握变量法)之外,还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观看乒乓球的摇摆幅度来了解音叉的振幅). 【跟踪训练】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
22、文明的表现,而在原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C)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学习指导三:音色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5页,完成以下填空: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构造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小组争论】 1.让一个同学用手帕蒙住眼睛,找几个同学喊蒙住眼睛的同学的名字,让他“听音辨人”,每个同学蒙眼一次,看谁辨得又快又准.听音辨人依据的是不同的人音色不同,这是由于发声体不同. 2.拿一根筷子轻轻地敲击一个构造完整的瓷碗,认真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再拿这根筷子轻轻地敲击同样的但已经破了的瓷碗,认真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可以发觉它们发出声音
23、的音色不同. 【教师点拨】 在音色这一块学问的学习过程中,要帮忙学生明白:发声体不同,所产生的声音音调、响度可能一样,但音色一般不同.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 【跟踪训练】 如下图,在上海世博会某场馆里,演奏员正用乐器演奏乐曲.编钟发出的音乐声是由于编钟振动而产生的;听众能从同一乐曲中辨别出是二胡还是笛子演奏的,主要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九年级物理的优秀教学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流四周存在着磁场。 2.知道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像。 3.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二)教具 一根硬直导线,干电池24节,小磁针,
24、铁屑,螺线管,开关,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重做其次节课本上的图117的演示试验,提问: 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四周时,观看到什么现象?其缘由是什么? (观看到小磁针发生偏转。由于磁体四周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 小磁针只有放在磁体四周才会受到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吗?也就是说,只有磁体四周存在着磁场吗?其他物质能不能产生磁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2.进展新课 (1)演示奥斯特试验说明电流四周存在着磁场 演示试验:将一根与电源、开关相连接的直导线用架子架高,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将小磁针平行地放在直导线的上方和
25、下方,请同学们观看直导线通、断电时小磁针的偏转状况。 提问:观看到什么现象? (观看到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进一步提问: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师生争论:通电后导体四周的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后导体四周的空间对小磁针产生磁力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四周也存在着磁场。 教师指出:以上试验是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首先发觉的,此试验又叫做奥斯特试验。这个试验说明,除了磁体四周存在着磁场外,电流的四周也存在着磁场,即,本节课我们就主要讨论。 板书:第四节 一、奥斯特试验 1.试验说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四周存在着磁场。 提问:我们知道,
26、磁场是有方向的,那么电流四周的磁场方向是怎样的呢?它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 重做上面的试验,请同学们观看当电流的方向转变时,小磁针N极的偏转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提问:同学们观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观看到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小磁针N极偏转方向也发生变化,说明方向也发生变化。) 板书:2.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磁场的方向也发生变化。 提问:奥斯特试验在我们现在看来是特别简洁的,但在当时这一重大发觉却轰动了科学界,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看书争论后答复: 由于它提醒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严密联系的,从而说明外表上互不相关的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发觉,
27、有力推动了电磁学的讨论和进展。 (2)讨论通电螺线管四周的磁场 奥斯特试验用的是一根直导线,后来科学家们又把导线弯成各种外形,通电后讨论,其中有一种在后来的生产实际中用途,那就是将导线弯成螺线管再通电。那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观看下面的试验: 演示试验:按课本图1113那样在纸板上匀称地撒些铁屑,给螺线管通电,小扣纸板,请同学们观看铁屑的分布状况,并与条形磁体四周的铁屑分布状况比照。 提问:同学们观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答复后,教师板书: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 提问:怎样推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呢?它的极性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
28、呢? 演示试验: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的两端,通电后,请同学们观看小磁针的N极指向,从而引导学生判别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 再转变电流的方向,观看小磁针的N极指向有没有变化,从而说明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引导学生争论后,教师板书: 2.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也发生转变。 提问:采纳什么方法可以很简便地判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呢?同学们看书、争论,弄清安培定则的作用和判定方法。板书: 三、安培定则 1.作用:可以判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2.判定方法: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教师演示详细的判定方法。 练习:如附图所示的几个通电螺线管,用安培定则判定它们的两极。 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按上图将导线在铅笔上绕成螺线管,先弄清螺线管中电流的指向,再用安培定则判定出两端的极性。 通过以上练习,强调:螺线管的绕制方向不同,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也不同。 3.小结(略) 4.作业 :完成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课本上的练习1、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