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音乐史作业.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我国音乐文化有八九千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我国河南舞阳县贾湖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贾湖古笛”。2,音乐的起源是:关于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格外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 知道利用声音的凹凸、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进展,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 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 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共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快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a、弦乐器起源的传奇 墨丘利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有一天他在尼罗河畔闲逛,无意中踩到一个东西, 那东西发出了奇特的声音。他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
2、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枯槁的筋。于是墨丘利从中得到启发, 制造了弦乐器。后人考证弦乐器消灭在墨丘利之前,但弦乐的制造有可能正是从今 得到了启发。b、管乐器起源的传奇 在中国古代,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有一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传奇中他曾进入西方昆仑山内 采竹为笛。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传奇并不完全可信,但 把它作为管乐器的起源也未尝不行。原始时代的人类,他们的劳动生活,可以说是和音乐为伴而开拓进展,两者是严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是直接从人类的劳动生活中产生出来的。3,远古时期的乐器有敲击乐器:鼓、陶钟、石罄、陶响器、陶铃,吹管乐器: 骨笛、古哨、陶角
3、、陶埙、笛柄杯。夏商时期的乐器:罄、编罄、埙、钟类乐器、铙、编铙、镛、铃、铜鼓、钟、鼓、龠 、言、龢、竽、缶、乐。4,原始古乐舞有: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阴康氏之乐、朱襄氏之乐、刑天氏之乐。5,商代巫乐的特点:酣歌狂舞,漫无抑制,华美多姿、吵闹非凡。6,西周礼乐制度中音乐使用形式的具体规定: 乐悬、舞列:关于乐队、舞队的编制,按等级的不同,规定所实施的用乐规模。 用乐:按场所、身份、步骤不同,规定所用的乐。如周礼.春宫.大司乐的记载是“正乐悬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县”即“悬”,即规定天子可以四周悬挂钟罄,诸 侯则享用三面悬挂之规定,卿和大夫可以享用两面排列,士只允许
4、排列一面。礼乐制度建立的背景:由于周人吸取了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殷鉴不远”,因而实行了一系列稳固王室统治的措施,从政治到文化方面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典章制度。7,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有:大武和三象8,我国西周宫廷音乐机构始于何时?如何进展?我国西周宫廷音乐机构始于周代,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法周代音乐机构分行政、教学和表演三个局部。工作人员均有明确的分工。 周代音乐机构分行政、教学和表演三局部,如“大司乐”教国子乐德、乐语、乐舞即六代之乐,是最高领导着;“乐师”教国子小舞,“大师”掌六 律六同等等,组织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反映了处于鼎盛时期的西周雅乐 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完善程度。 音乐教
5、育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课程传授的内容是音乐思想、演唱和舞蹈。 音乐教育目的在于稳固周王室的统治地位,防止奴隶的抵抗。“和”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中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是利用音乐的“和”和谐 来求得天地和、君臣和、上下和、人心和。9,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周朝乐官活动中居于核心的地位。主要对象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周王朝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春官中有:大司乐: 负责音乐教育乐师:传授乐艺大师:表演乐工 1400 多人:其它音乐事务他们大都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音乐家,有明细分工,各司其职。大司乐要按“成均”的标准,治理全国的音乐教育,使它符合王族子弟的需要,并要求
6、以“乐德” 乐的思想。崇高目的“乐语”表现方式以至“乐舞”大型乐舞向“国子”传授。在春官中还有“小师”“罄师”“钟师”“笙师”等传授器乐技艺。10,周代乐学理论的特点:音乐教育在周朝乐官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乐官机构相当浩大。11,春秋战国时期俗乐进展的特点:俗乐的进展是多方面的:(1)各诸侯国音乐连续进展,并且纷纷取代周乐, 成为主流。如齐乐、秦乐、赵乐、楚乐、燕乐以及原来就有俗乐倾向的郑卫之乐, 这时候都竞相进展,并以战斗、外交、通商等途径相互沟通。(2) 音乐制度的突破,包括打破旧有乐律标准。如吕氏春秋所说的宋之作为千钟、齐之作为大吕。(3) 音乐艺术的通俗化,庶民的音乐趣味起了主导音乐进
7、展的作用。刘向序中所记载的那个关于“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引起不同社会效应的故事, 就是这个现象的典型事例:“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采薇,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 国中属而和者十人而已;引商刻角,杂以流微,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是其曲弥高者,其和弥寡。”俗乐的根本特点之一是群众化,不繁复、更不精奥,能够为群众所简洁承受,在社会上得到快速的流行。4)声变曲的大量消灭。如史记乐书所记载卫灵公和师涓在濮水之上闻鼓瑟,灵公命师涓写录,并称之为声。值得提出的是,声变曲中有不少歌诗,只是由于没有记录而散失。12,略述先秦时期琴音乐的进展:中国素有“礼乐
8、之邦”的称赞。源于周王朝的官廷礼乐规模宏大、乐器种类繁多、乐师人数甚众、观演法规更是格外繁杂。如周礼明文规定,天子之乐, 必需以四周悬挂钟馨类乐器的组合形式演奏;诸侯用三面;大夫用两面;士用一面。同样,参与演出的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表演者人数也以等级相应区分。据文献记载,当时使用的各类乐器已达 70种之多,而且渐渐形成了按乐器制作材料区分的“八音”分类法,计有金钟、桡、铃;石磬;丝琴、瑟;竹萧、笏;夸+色;笙、竽;土坝、缶;革建鼓、上兆+下鼓鼓;木祝、铻。由于“礼乐”作为一种制度在诸侯宫室中应用,便相应培育、造就出大批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他们也按“周礼”分成假设干等级。地位最高的音乐家的名字前常
9、常冠以“师”字,而且他们往往是双目失明的盲人。因此之故,这些人的听觉都有极强的记忆力和区分力。如晋国著名音乐家师旷,当他听到晋平公前532年以前在位铸造的大钟音律不准时,便直言相告,晋平公对此不以为然。后经卫国乐师师涓证明,果真如此。以善弹琴著称的师涓,不单听觉敏锐,而且音乐记忆超群。一次,他随卫灵公前534前492在位出访晋国,经过名叫濮水的地方,夜里偶闻琴声,师涓“端坐援琴,听而写之”,练习二日,便能演奏了。教孔子弹琴的教师是卫国的师襄,他循循善诱,使孔子学琴从“得其曲”生疏曲调到“得其意”领悟乐旨,直至“得其人”主客体交融,更至“得其类”触类旁通、应用自如。郑国的乐师师文,有关弹琴“内得
10、于心,外应于器”的体会, 已成为渊源长远的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信条之一。周王室渐至衰败后的春秋战国时间,“礼崩乐坏”,于是长期囿于宫墙内的雅乐开头向民间渗透。很多音乐家不再依附宫室,而可以自由活动,也不再需要冠以“师”的头衔。他们开头知名有姓,见于经传了。例如,伯牙和钟子期通过音乐结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就传为美谈。吕氏春秋本味篇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假设泰山。少选之间,而忐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假设流水,钟子期死,伯 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3,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特点:湖北
11、随县擂鼓墩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同类出土乐器中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它说明早在2400 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到达的惊人成就。历史价值: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说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说明白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兴旺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才智的结晶,也是我们“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14,曾侯乙编钟的乐学理论有哪些特点: 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曾侯乙墓编钟的总音域跨五个八度,基调和现代的C 大调一样,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
12、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状况 下演奏七声音阶上的乐曲。 曾侯乙编钟用的是钟律,不是三分损益法。 当敲击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幅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这样双音共存一体,又不会相互干扰。15,简述孔子对古代音乐文化的奉献:整理诗经保存古代文化典籍重视音乐,列入教育课程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礼、乐治国确立音乐美学的标准尽善尽美16,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老、庄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音乐思 想有哪些?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处于历史性的变革时期。思想领域空前活泼, 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富强局面,消灭了很多代表不同阶级、政治力气的学派。主要代表学派有儒
13、家、墨家、道家。关于音乐的社会作用,是诸子“争鸣”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前 551 一前 479)一生自始至终提倡音乐。他认为“移风易俗,莫擅长乐”。“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确定音乐对于建立正常秩序、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孔子的思想完全是从统治者的利益动身,并对其后儒家的音乐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孟子(约前 372 一前 289)是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他虽然末建立系统的音乐理论但他提倡“王与民同乐”,强调人民的重要性。他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荀子(约前 313 一前 238)也是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音
14、乐思想集中于乐论篇中,对于儒家音乐思想有系统的总结。他认为音乐能够协作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他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荀子对墨子曲“非乐”观点进展了针锋相对的批判,维护儒家“倡乐”的主见,并予以进一步进展。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约前 468 一前 376) 。他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其著作包含深刻的哲理。他的音乐思想主要载于墨子书的非乐、三辨两篇中。墨子主见“非乐”,即反对音乐,他认为:音乐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老者不得息”“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废大人之听治,贱人之从事,”音乐可使统治者丧失江山,“弦歌鼓瑟,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墨子的观点
15、是从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动身,反对统治阶层的白费生活, 认为使用音乐会加重人民的苦痛和灾难,铺张物力相人力,可能使国家濒临衰亡。这样的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他无视音乐对社会和人类所具有的不同功能的观点,却有失偏颇。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是一位原始的唯物主义者,他的主要思想载于他的道德经(即老子)一书中。他提出:“道法自然”、“无为”等观点,其中既有很多辩证法的因素,又有消极、奇特的因素。他主见“大音希声” (追求一种自然的无声的境地)。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庄子(约前 369 一前 286)著有庄子一书,他主见“清静无为”。他
16、没有确定的否认音乐,而是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类,祟尚“天籁” 所具有的“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布满天地,苞裹六极”的音乐,反对人的主观作用。17,简述乐记的主要音乐思想内容: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确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它认为: “凡 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实的唯物主义观点。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亲热关系。它认为: “使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
17、道,与政通矣。” 此理论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见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协作,为统治者的文治武成效劳。它认为: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是故先王之政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关于音乐的美感生疏,乐记有比较深层的论述。它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
18、不行缺少的,它认为: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多千年来古典音乐的进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8,说出你所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家以及其特长与教学方法:师旷: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目盲,精于审音调律,对于音感极为敏感,还弹得一手好琴,具有相当精湛的演奏技艺。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伶州鸠: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律学家,具有丰富的音乐理论修养和精深的天文学学问。师涓:善弹琴,擅长搜集并弹奏民间乐曲。鲁国师襄:以击罄为职业,也会弹琴,卫国师襄:擅长于弹琴在教学中能把握循循善诱的原则。师文:“内得于心,外应于器”。成为我国古代器乐演奏的一项重要美学原则。师乙:奴隶出身乐师,对唱歌有着深入的争论。声乐 1101杨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