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1564****060 文档编号:95220161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忆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亲密联系,熟悉除法竖式,把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局部的意思。 2、采纳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看、推理、推断力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调皮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觉了哪些数学信息?依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

2、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学问入手,独立思索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争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现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现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局部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挨次:先写除号

3、,再写被除数,最终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局部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局部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娴熟把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挨次,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许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局部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

4、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学问?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终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肯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严密联系

5、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看比拟,培育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存数学活动阅历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缺乏: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规划2 单元课题 长度单位 本节课题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熟悉厘米 本节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通过学生的观看、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受的制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

6、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预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爸爸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拟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创造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例如1情境图。)观看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一步、一庹(tu)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许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教学反思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

7、元教学设计与反思。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沟通汇报,教师提出疑问: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展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教师小结:由于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熟悉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熟悉厘米。 1、观看尺子,熟悉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预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拟一下,观看它们有什么一样点呢?(学生可能答复: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

8、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拟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拟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熟悉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头。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由于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

9、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积极发言。 3、熟悉几厘米。 师:刚刚同学们熟悉了1厘米,那现在教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预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沟通。 (2)假如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拟短的那条边,估量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量得是否精确。 三、稳固练习 1、教材第4

10、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规划3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 1、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进展运算力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

11、问题,帮忙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数量关系作预备。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把握比拟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依据详细状况敏捷选择笔算和口算。 2、 使学生经受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把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育初步的观看、分析和比拟力量,以及有条理表达的力量,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在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

12、成独立思索的习惯,体验学习胜利的欢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四、教学难点: 依据算式的特点合理、敏捷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关键: 1、结合现实情境引入详细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实现学问迁移。 2、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根本线索,为学生自主探究和选择计算方法供应足够的空间。 3、适当统一竖式的写法,避开混淆。 4、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详细的操作活动理解数量关系。 六、课时安排: 1、连加、连减1课时 2、加减混合运算1

13、课时 3、练习一1课时 4、简洁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 1课时 5、简洁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 1课时 6、练习二1课时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规划4 一、教学内容 1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熟悉线段 二、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 使学生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究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消失某个数学概念时,经常省略了产生进展的曲折过程,以特别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力量还未形

14、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依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当根据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复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受类似的制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学问的理解。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知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受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 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根本的长度单位, 假如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亮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展估测或实测,也简单把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实行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忙学生建立厘米和米

15、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供应测量实际长度的时机。 (3)培育估测意识。 3 转变了线段的编排。 线段与直线有着亲密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编排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局部”来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拟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简单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忙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实行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详细编排 1长度单位 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重点是让学生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了解学问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

16、表达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左上图)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一样。(右上图) 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一样,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拟长度时,必需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教材中使用了许多测量标准,最终统一到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依据测量、比拟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常常是不同的。 做一做 三个题目都是让学生估量或测量每种物品

17、大约有多少个长度单位,由直观逐步抽象。 第1题,方格是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学生能够通过观看直观地估量出来。 第2题,学生不再使用多个测量标准与被量物体进展比拟,而是使用一个测量标准进展测量,测量时要求学生量完一次后,从前一次量的终点开头测量。 第3题,渐渐过渡到用1厘米的单位长度进展度量,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做预备。估量时,比第1题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完成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 熟悉厘米 (1)例1中已经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体不便利,由此引出直尺,使学生理解直尺是人们为了便利测量而创造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统一的。并用一条线段引出1厘米的长度。 (2)通过多种方式

18、帮忙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预备。 学生初步熟悉“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量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忙学生稳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2(用厘米量) 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学时假如学生能够发觉更多的方法,要给以鼓舞。 熟悉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 (2)与“1厘米”的熟悉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忙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19、 实际观看米尺 量身高 量臂展 例3(米和厘米的关系) (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觉米和厘米的关系。 (2)教材上开头消失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熟悉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依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线段 熟悉线段 教材的编排有所变化,原通用教材:先讲直线,再引出线段:“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试验教材: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两个特征:直、有两个端点。 接下来,教材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力量,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 画线段 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根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假如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五、教学建议 1 留意让学生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忙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时应留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依据学生的承受力量进展了改编。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实行直接描述的方式。假如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展比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