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5篇.docx

上传人:1513****116 文档编号:95216810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7.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5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5篇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确实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假如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叙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许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

2、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叙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肯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比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其次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叙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

3、.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肯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肯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

4、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叙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很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

5、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 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娴熟把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特别反响类型 特别的反响类型:往往是题目的隐性突破口。 (1)单质A+化合物B单质C+化合物D 即置换反响,可以是金属置换出金属(最常见的是铝热反响)或金属置换出非金属(被置换出来的非金属应当是复原产物,而复原产物在肯定条件下具有肯定的复原性,故通常是H2或C),也可以是非金属置换出非金属(常见的是卤素单质之间的置换或F2置换出O2、固然卤素都能置换出S,另外C可以置换出Si、

6、H2)或非金属置换出金属(此时的非金属必作复原剂,而常见的复原性非金属只有C和H2)。 (2)A的化合物+A的化合物A的单质+化合物B 该反响通常是一个归中到单质的反响,该单质必为非金属单质,常见的是S、Cl2、N2。 (3)单质A+强碱两种含A元素的化合物 该反响是一个碱性歧化反响,单质A通常是X2或S; (4)单质A+单质B化合物C;C+单质A化合物D 综合以上两个反响,可知A、B两种元素可以形成C、D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其中必定有一种元素有变价。若有变价的元素是金属,则必为Fe;若有变价的元素为非金属则该元素通常是C、N、S或O等,故以上C、D分别是NO、NO2或CO、CO2、或SO2、S

7、O3或Na2O、Na2O2等。 (5)一种物质分解得到两种以上产物: 常见的有KMnO4、NaHCO3、NH4HCO3、(NH4)2CO3、NH4I、Cu2(OH)2CO3等的分解。 (6)多种物质化合得到一种物质: 如Fe(OH)2+O2+H2O;NOx+O2+H2O等 (7)电解类型(惰性电极): 生成两种产物:电解质分解型或电解水型或熔融的NaCl等。 生成三种产物:放氧生酸型或放氢生碱型。 生成三种气体:电解氨水或NH4Cl溶液。 (8)与化工生产有关的反响: 如制漂白粉、制生石灰、工业合成氨、氯碱工业、硫酸工业、硝酸工业、玻璃工业等。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精选篇2 其次单元 我们四周的

8、空气 (1) 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 (空气) 总结【叙述】两百多年前,法国闻名化学家拉瓦锡讨论空气成分所做的试验与我们今日的试验异曲同工。翻开课本课本26页。 【叙述】在十九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间续发觉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才熟悉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之外,还有其他的成分。目前人们已能用试验方法准确的测定空气的成分。试验说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德育教育:通过空气成分发觉过程的学习,熟悉到科学讨论过程中美的真谛在于求真,作为科学家最大的美德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敢于质疑权威。了解,最初化学讨论的手段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

9、成的物质 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响,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课题2 氧气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下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响化合反响 多变一 硫黄色固体微弱、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燃烧,产生光明、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 + O2 SO2 红磷暗红色粉末状固体微弱的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白烟发出刺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烟4P + 5 O2 2 P2O5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在试验室里,我们通常采纳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二、氧气的试验室制法 【争

10、论】 (1)在肯定量的氯酸钾中参加少量的高锰酸钾,是否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为什么? 答: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由于高锰酸钾受热后简单分解,生成物中有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可以降低氯酸钾分解的温度,因此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2)高锰酸钾是不是该反响的催化剂?为什么? 答: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响的催化剂。由于高锰酸钾受热易分解,生成了其它物质,在反响前后,高锰酸钾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发生转变,因此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响的催化剂。但是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是加快氯酸钾分解反响的催化剂。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 通过试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

11、反响中的质量关系。 (2) 从微观角度熟悉在一切化学反响中,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 增加学生探究试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看、组织争论,总结规 律。 (2) 加强试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育学生定量讨论和分析推理的力量及解决问题的力量。 (2) 通过对化学反响的定量讨论、推理、帮忙学生熟悉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 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逝的道理,进展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2、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

12、、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 从微观角度熟悉在一切化学反响中,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引起了化学反响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 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反响前后并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并没有转变。这是从质的方面讨论化学变化,今日我们从量的角度来讨论、分析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响。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一:红磷燃烧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出热量,气球胀大,待装置冷却后,气球变瘪,反响前后的 质量相等

13、。 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小结:参与反响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响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提问:是否是一切化学反响中反响物和生成物间都存在以上质量关系?这种质量关系是否具 有一般意义? 探究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响 现象:铁钉外表掩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反响前后的质量相等。 表达式:硫酸铜铁铜硫酸亚铁 小结:参与化学反响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响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 (1)必需是真正参与反响的物质 (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响 其次课时 【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响前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板书】

14、2、质量守恒的缘由 【讲解】这是由于化学的反响的过程,就是参与反响的各物质(反响物)的原子,重新组合 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响中,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转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响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定相等。 【小结】 宏 观 微 观 元素种类 六 原子种类 元素养量 不 原子数目 物质的总质量 变 原子质量 物质的种类 转变 分子的种类 【板书】3、质量守恒的应用 1.进展有关的计算 例:1gA和3gB参与反响,求生成C的质量(4g) 2.解释一些试验事实 例:见课本 3.推想一些物质的组成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

15、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响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定是相等的呢?(用原子、 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响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答复是确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 【讲解】用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响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可以供应许多信息。 【板书】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响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表示了化学反响物和生成物。 (2)说明了该化学反响进展的条件。 (3)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

16、学方程式为:C + O2 CO2 12 162 12+162 12 32 44 【讲解】化学方程式能客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响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所以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不同于数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中的“+”号应读成“和”,不能读成“加”;反响物和生成物中间的“=”号,应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 化学方程式可读出质的变化,也可读出量的变化。每个方程式都有三种读法 现以2H2O2H2+O2为例说明。 (一)物质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种读法说明白化学反响中物质的变化。 (二)粒子数目比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条件下,每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

17、子”。这种读法提醒了化学反响中构造微粒的变化,并反映出微粒个数比关系。 (三)质量比读法 上式读作“通电时,36份质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这种读法说明了化学反响中物质的质量比关系。 【板书】2H2O2H2+O2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猎取信息的力量。 情感目标 培育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加环境爱护意识,为可持续进展做出自己的奉献。 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18、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讨论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讨论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殊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寻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猎取的信息进展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预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现自己的讨论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殊是展现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表达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殊对初中学生来说,剧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

19、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许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洁的介绍对增加学生的环境爱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铺张、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群众化的详细表达。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讨论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展学

20、习打好根底。电解水的试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试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学问介绍试验装置,特殊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忙同学进展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留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扫瞄相关网站,在充分预备的根底上进展展现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纳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索以下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外表大局部地区被水掩盖着,是一个

21、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爱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铺张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制哪些不良行为,可以到达节省用水的目的? 在我们四周,水资源爱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殊是有些地区,干旱严峻威逼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需是自己的设想,不肯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动身)。 你认为日常生活中转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约淡水?举详细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猎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

22、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展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沟通用。 2课前预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扫瞄,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争论进展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展展现,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爱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

23、用的熟悉。 (2)由教师以试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试验,依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依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试验最好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依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查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加水的导电力量,试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肯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开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学问冲突。) 4课后小结: 对本节学问内容进展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现,加强对学生进展节省用水的教育。最终将制作精致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

24、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洁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省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绽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设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争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开“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依据课本学问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开水被污染应留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学生熟悉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根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

25、洁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推断典型的纯洁物和混合物。 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查阅资料、观看及抽象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试验和争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洁物两局部。 前一局部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争论分子的根本性质。教材一开头从人们所熟识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枯燥;糖块放在水里,会渐渐消逝,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索,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

26、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试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根底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学问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转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展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拟精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现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方、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熟悉。 教材的其次局部首先以空气的组成

27、及硫粉和铁粉混合试验为根底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洁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把握的有关分子学问进一步区分纯洁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讨论的是有关分子学问。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信任,承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学问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讨论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拟熟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阅历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

28、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渐渐消逝,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展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由于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集中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集中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集中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构造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试验(氨分子集中试验、品红集中试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试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试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

29、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现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学问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把握的分子学问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转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展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拟精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行分性的辨证观点?quot;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

30、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行分的整体粒子,由于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一样,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响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行分性的熟悉,逐步培育学生辨证地思索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由于通常争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拢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学问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根本性质有一个比

31、拟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熟悉到分子特别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展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很多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学问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学问变为详细,增加学生学习这局部学问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学问(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争论的问题。学生假如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熟悉,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

32、纯洁物的有关学问,建议教学中还是从试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熟悉去理解混合物和纯洁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终,还应使学生熟悉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育学生辨证的思索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例如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洁物。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洁物的区分。 通过试验、图片展现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 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试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学问。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看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

33、复习检测(投影) 推断以下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四周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亮的流水,闪亮的金属,洁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讨论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试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试验,学生观看、汇报试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推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试验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集中试验。提出观看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挨次是什么?(学生观看、记录并汇

34、报试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觉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教师补充问题:试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争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争论消失以上现象的缘由。 5)汇报与沟通:汇报沟通争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答复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很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试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假如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

35、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小粒子集中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由于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集中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试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板书: 其次章 第一节 分子 7)投影:实物投影打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并指明糖、水、氧气、二氧化硫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学生假如感兴趣课下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C60分子构造 8)多媒体展现、争论 多媒体展现: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 争论:这两个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有没有变化;

36、如何从分子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9)汇报与沟通:汇报沟通争论结果 10)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展评价并提出问题: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如:硫分子,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变成了二氧化硫分子,那么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否具有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呢?(如:是否助燃)为什么? 11)思索、答复:因硫的化学性质由硫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而二氧化硫分子只能保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 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2)提问:概念中关键字词是什么?对这些关键字词如何理解? 学生思索答复 13)讲解:(依

37、据学生答复状况进展讲解)概念中加上“化学”二字是由于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拢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 “最小”是指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一样,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4)提出问题:分子很小,但事实证明白它的存在,那么分子具有哪些性质呢? 15)指导学生试验 a连续观看氨分子集中的试验现象,提示观看酚酞点颜色的变化,思索氨分子是否固定不变。 指导学生做品红集中的试验,观看品红的颜色及水的颜色的变化,思索品红分子在水中是否静止不动。 用量筒量取肯定体

38、积的酒精和水(建议量取酒精和水的体积要稍大),观看混合后总体积与混合前二者体积和是否相等。思索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可让学生回忆家庭小试验中大米与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16)学生争论:通过以上试验及苯分子的照片,争论分子有哪些性质(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 17)汇报与沟通:汇报沟通争论结果 18)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展评价。并阅读课本27页,总结分子性质。 板书: 二、分子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特别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之间有间隔 19)演示试验:出示硫粉和铁粉并加以混合 提出问题: a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由几种物质组成(强调组成物质种类不同) b硫粉和

39、铁粉混合在一起如何把二者分开(目的在于说明二者混合后各自的性质保持不变) 板书: 三纯洁物和混合物 (依据事例总结纯洁物和混合物定义) 纯洁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20)举例:学生依据对混合物和纯洁物的理解,举出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和纯洁物的例子 21) 思索:从分子角度如何理解纯洁物和混合物 纯洁物:由一种分子构成 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22)争论: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氧气中却能燃烧 23) 汇报与沟通:汇报沟通争论结果 24)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展评价,并依据学生答复状况进展讲解。铁丝在氧气中猛烈燃烧,火星四射,显示氧气固有的支持燃烧的性质。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由于空气中约占五分之四体积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所以化学讨论所用的物质必需是纯洁物,但是世界上没有肯定纯洁的物质,纯与不纯是相对的。 25)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学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