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分类汇编(2022春安徽六安八年级统考期末)【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日:“子之哭也,一似重有 忧者。”而日:“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日:“何为不去也? “日: “无苛政。”夫子日:“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1 .解释
2、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 (3)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是:(4)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于: (5)何为不去也去:2 .翻译下列句子。(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2)今吾子又死焉。3 .【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述。4 .【乙】文中孔子的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政治理想?(2022春安徽池州八年级统考期末)【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3、之,日:“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乙】帝置酒洛阳南宫,日:“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日:“陛下使人攻 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日:“夫运筹47.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 王以和为诳 B.其真不知马也吾非悲刖也 C.骈死于槽杨之间奉而献之厉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48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加三处断句。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4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且欲与常马等
4、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土而名之以诳。5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主题有何相同之处?参考答案:.1 . 培养 以为亲 这 在 离开 2. (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 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2)现在我的孩子又被老虎夺去了生命。 3.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4.示例: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不要重税压榨老百姓,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 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
5、)句意为: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修:培养。(2)句意为: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亲:以 为亲。(3)句意为: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是:这。(4)句意为: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于:在。(5)句意为: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去:离开。2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 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1)恶,憎恨;不必,不一 定;藏于已,自己私藏。(2)吾子,我的孩子;焉,在这件事上。3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文,人不独亲其
6、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写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男有分,女有 归”写人人能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写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写社会稳定;“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写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4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妇人的哭诉“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无 苛政”写出了当权者对老百姓施以苛刻繁重的赋税、劳役,使百姓苦不堪言,深刻揭露了社 会暴政对人民的残害,体现出对老百姓来说残暴的政令才是最危险的。而孔子的话“苛政猛 于虎也! ”意指,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7、不要重税压榨老百姓,应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点睛】参考译文:【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 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 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 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 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 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8、【乙】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 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 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 ”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 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 猛可怕啊!”5 .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6.同“现”,表现面对同“饲。喂 回答 7. D 8.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
9、原因。9.(甲)文以千里马的遭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愤慨之情。(乙)文借故事表达了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道理”【解析】5.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 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句意: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据此可划分停顿为:有 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6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句意: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同“现”,表现;句意:拿着鞭子走到它跟
10、前时。临,面对;句意: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食,同“饲”,喂养;句意:高起、王陵回答说。对,回答。7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犹,尚且/将近;8 .表推测语气/代词,指代桃花源中的人;C.补齐音节,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D.都是连词,表转折;故选D。9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 充完整。(1)重点词有: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以其道,按照正确方法。(2)重点词有:之,代词,他们。此,这。所以,的原因。10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甲
11、文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 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 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乙文刘邦分析自己得天下、项羽失天下的故事,用“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 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表达了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甲】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 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
12、 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 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 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乙】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 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 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 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
13、里以外 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打仗一定胜 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 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11 . 味美 所以 自我反思 跟随同“现”,显现、显露 11.(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12.示例;文中两处使用“虽有, 弗,不知”,句式结构相同,相互辉映,明快有力,强化了说理的效果,突出了学 习的重要性。 13. 一是书要反复诵读,意义就自然显现了。二是读书要巧妙运用时间。(意思对即可
14、)【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1)句意: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2)句意: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是故:所以。(3)句意: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自反:自我反思。(4)句意:有的读书人跟随他学。从:跟随。(5)句意: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见:同“现。显现、显露。12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1)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2)故:所以。长:促进。13 .本题考查对偶句表达效果的分析。短文中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 气势。虽有嘉肴中,“故日”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 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
15、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 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 情境。这两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 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据此任选一组进行作答即可。示例:文章开篇用对偶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将“不食用美味的食物就不知道其中的美味和不学习最好的道理就不知它的好处”进行对 举,造成铺排效果,使文章气势增强。14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作答。 从“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
16、见。R可知,书要多读,读的遍数多了, 自然明白书中的含义。由“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可知, 其观点是利用空余时间读书。【点睛】参考译文:【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 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 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乙】有的读书人跟随他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应当先读书一百遍。”又说:“读书 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
17、),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 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 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 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15 . 味美 所以,因此 反思 曾经 本来 15. (1)知道了自己困 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 16. 教 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意思对即可) 义理、考证、文章应相辅相成(意思对 即可) 17.示例;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 习,丰富知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
18、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对于师生而言, 老师不仅是讲授者,在教学中也会受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教 学相长”也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同学之间可以采用教与学的方式互相学习。(意思对即可)【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为:不知道它味道甘美。甘:味美;(2)句意为: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是故:所以,因此;(3)句意为: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反:反思;(4)句意为:我曾经谈论过学问的事情。尝:曾经;(5)句意为:其文章本来就高贵。固:本来。16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有:(1)知:知道;困:困惑;自强:自我勉励。(2)苟,如果;善:
19、好好;或,也许,可能;相害,互相妨害。17 .本题考查把握中心论点。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 提炼概括论点。【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 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 相长”这个结论。即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乙】文,作者从“义理,考证,文章”方面谈论学问,从正反两方面指出“苟善用之,则皆 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寡闻而浅识 者,固文之陋”,进而论证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18 .本题考
20、查主观表达。【甲】文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关键是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促进的。【乙】 文从“义理,考证,文章”方面谈论学问,进而论证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据此分析作答,意对即可。示例: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教和学是互相推 动、互相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也会让自己的学识得到提高,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 理解和体会。在学习中,慢慢发现自己的一些不足,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教 给别人知识。【点睛】参考译文:【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 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
21、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 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乙】我曾经谈论过学问的事情,有三个方面,就是义理、考证、文章。这三个方面,如果好好地运用,就能够相辅相成;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现今博学强识并 且有良好的言行的人,其文章本来就高贵;孤陋寡闻并且学识浅薄的人,其文章本来就浅陋。 18.(1)即使 (2)同“饲”,喂 (3)面对 (4)有人 19. (1)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得不到,
22、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 20. 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文人画土孤癖之隐 21.两文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都含 蓄地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解析】18.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 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 “故虽有名马的句意是: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虽:即使。(2) “食之不能尽其材”的句意是: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食:同“饲”,喂,喂养。(3) “执策而临之”的句意是: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4) “或日”的句意是:有人说。或:有人。19
23、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 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且(尚且)、等(同等,同样)、安(怎么)”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蠢蠢(无知的样子)、以(凭借)、为(做,做到)”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0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甲】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意为: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 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其真不知马也”意为:大概是真得不知道千里马吧。这两句都表明 了千里马被埋没
24、的根本原因。(2)由【乙】文“有以文人画土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天其稚 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可知,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 土孤癖之隐”。21 .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和主旨的分析。【甲】文用了借物喻人(托物寓意)的方法,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 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 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乙】文则用“病梅”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 阶级御用人才,托物寓意,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对人才压制和束缚的不满。 据此概括两文写作手法和主旨作答。
25、【点睛】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 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 世。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 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 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 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
26、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有人说:“梅凭着弯曲 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 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就如此。(对于)这,文人 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 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 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 些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土这隐藏在心中的特 别嗜好
27、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 (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 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严重到这个地步啊!22 . 记载 拍打 离开 乘着旋风 23. (1)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 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2)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 结果。 24.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夸张 25.甲文借助大鹏的形象,展示作者奇特的想象,阐明“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乙文借助大鹏表达了诗人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的高远志向。【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
28、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句意: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志:记载。(2)句意: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击:拍打;(3)句意: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去:离开。(4)句意: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扶摇:乘着旋风。23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 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若,像。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2)野马,山野中的雾气;以,用;息,气息。2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乙文诗中“扶摇直上九
29、万里”的意思是:乘着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这是化用了庄子北冥 有鱼中的“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两句都写出了大鹏乘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运 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大鹏志向高远的形象。25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甲文作者想象奇特,虚构了一个广大无比,神妙莫测的“大鹏”形象,如此神奇的一只鸟,也 只得凭借着大风才能徙于南冥,从而表达了作者世间万物皆有所依靠的观点,阐述了自己对 于精神绝对自由的追求。乙诗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同样写大鹏的形象,重 在表现其一飞冲天的英姿,从而表现了自己高远的志向,渴望着能像大鹏一样高飞。【点睛】参考译文:【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鳏。鲸体
30、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鲸变化成为鸟, 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 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 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 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 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 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 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26 . 有时用马鞭驱赶本来 2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31、里/而食也。28 . (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吧!(2)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29. 托物寓意(托物言志) 相互依存 30 . 主观条件:要具备千里马的能力;客观条件:还要得到赏识,有施展才能的平台。现实 中,我们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各种知识能力,随时都能施展才能,还应该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 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努力推荐表现自己,得到赏识。(意思对即可)【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 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 石粮食。或:有时;(2)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
32、法鞭打它。策:用马鞭驱赶;(3) 句意:云本来不比龙灵异。固:本来。29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食马者”为主语,“不知” 为谓语,“其能千里”为宾语,“而”表转折,引出后文;应在主语后,“而”字后各断一处;故 断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0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 充完整。重点词有:(1)第一个“其,表加强诘问语气;邪:同“耶”
33、,表反问,可译为“吗、 第二个“其”:表推测,恐怕。(2)亦:也;灵怪:神奇灵异。31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内容理解。【甲】文马说结尾的反问句“其真无马邪?”意思是: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联系“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其真不知马也”可知,并非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识得千里马的人,没有用正确的 方法鞭策他的人,所以才不被世人所识,最终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作者以“千里马” 喻指有才能的人,以“奴隶人、食马者”喻指统治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马为喻,谈论 对人才问题的看法,流
34、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 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乙】文,第二段“云,龙之 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 依,信不可欤“,借用阐说龙和云的相互作用,来论说明君和贤臣,个人和朋友之间的相互 关系,从而抒发韩愈希望朝廷能够重贤任能,朋友之间能够互相关爱的愿望。文章通篇只就 龙与云的关系着笔,从一个“灵”字着眼,写“龙与云”相互依存,形象说明了圣君与贤臣相 互依存。贤臣固然不可无圣君,而圣君更加不可无贤臣,说明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圣君与贤 臣缺一不可。通过借用写龙与云的相互作用,来
35、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举贤任能,君臣之间能 互相信任支持,朋友同僚之间能互相关爱帮助的思想。32 .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马说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 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 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一匹马不仅主观上要具备千里马的能力,客观上还要得到赏识, 施展才能。然而,如马一样,人也有着种种别具特色的某项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否能受到 旁人的认可和社会的接纳呢?如果没有人使用马来跑长途,它也就失去了具备千里马能力的 优越性,因为无用武之地;可见有施展才能的平台也很重要。现实中,我们要联想到,不仅 要提高自己的各种知
36、识能力,随时都能施展才能,还应该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社会需要结合 起来,努力推荐表现自己,得到赏识。【点睛】【甲】参考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 如果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就不能凭借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 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 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 呢?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战必胜,攻
37、必取,吾不如韩 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注帝:指汉高祖刘邦。子房:指张良,字子房。饷馈:军饷。禽:同“擒工5 .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6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才美不外见*执策而临之食之不能尽其材高起、王陵对曰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B.其真不知马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有功者害之/何陋之有D.有一范增而不用/人不知而不愠 8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策之不以其道。吾能用之,此吾所
38、以取天下者也。9 .甲、乙两文所写内容都与“人才”有关,但主旨上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2022春安徽合肥八年级统考期末)【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 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 雨者时之余也。”【注释】遇:董遇,人名。苦渴无日:苦于没时间。或:有人。10.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不知其
39、旨也旨:(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 (3)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 (4)人有从学者从: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参考译文: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 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 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 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
40、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 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31. D 32. (1)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3. 教学相长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对偶 排比【解析】3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A.道理/谈论,议论;B.以为子/儿女;C.女子出嫁/回家;D,都是“起,发生的意思;故选D。3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和
41、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 语序调整。(1)句中: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铲,教导。“其此之谓乎” 是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之”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翻译。其:表推测。(2)句中:贤:品德高尚的人。与:通”举。选举,推举。修:培养。据此翻译即可。3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1)虽有嘉肴一文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提出“教学相长”的观点,告诉 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 的。(2)大道之行也分三个方面阐明了“大同社会”的基本
42、特征:“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说明人人都 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男有分,女有归”阐述的是“人人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阐述的是“货尽其用,人尽其力(3)从句式上来看,两文多采用对偶和排比句式。虽有嘉肴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 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大道之行也中多使用 排比和对偶句
43、,如“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等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 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点睛】参考译文:(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 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 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
44、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 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 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 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 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34. (1)尤:格外(2)乐:以为乐(3)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4)邃:深(5)绝: 尽,没有 35. (1)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
45、随风飘拂。(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 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36.侧面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任选两点) 37.环境特征:两篇作品都是描绘了孤寂 凄冷的环境;思想感情:都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意思对即可。)【解析】3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2)句意:心里十分高兴;乐:意动用法,以为乐;(3)句意: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4)句意:幽静深远。邃,深;(5)句意为: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绝:尽,没有。35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1)重点词:蒙,
46、遮盖;络,缠绕;披拂,随风飘动。(2)重点词:而,连词,连接状语和名词,不译,表修饰;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斗,像北斗星一样曲折;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灭,看不见。36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方法。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写潭水的清澈,是侧 面描写,体现出水清澈的特点;“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椒尔远逝,往来翕忽”为动静结合,表现鱼的可爱;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中的“乐”不仅是鱼自由自在的快乐,也感染了作者,也使 作者心情愉悦,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37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结合题干可知,要求比较两篇作中在环境特征
47、和思想感情方面的相同点。根据作品中的环境 描写,甲文小石潭记写作者被贬后出游小石潭的经历,刚听到水声时,“如鸣环,心乐 之。但在潭边坐的时间长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静的环境勾起了作者被 贬的忧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于是离开小石潭。可以看出作者是借描写凄清幽静的 潭边景物,来表现自己被贬的愤懑、凄苦孤寂之情;江雪诗中“绝、灭、孤舟、独钓”等同样表现了环境的凄清孤寂,诗人还运用了对比、衬 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 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表现了作者 忧伤无法排解的凄苦。【点睛】译文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琳I环相碰 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 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 遮掩缠绕,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