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176920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绝密考试结束前2021学年第二学期温州浙南名校联盟期末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每一部经典剧作的跨文化传播和阐释,都是具有跨越性的文化现象,但并非所有的跨文化戏剧都值 得关注和研究。研究哪些现象和事件,要视特定的研究指向性而定:其一,指向那些有跨文化交集、与异 国文化发生了 “事实联系”的戏剧,比如在新疆出土、反映梵剧东渐的多语戏剧文学弥勒会见记剧本; 其二,指向戏剧经典,中外戏剧经典本身携带着本土戏剧传统的丰富蕴藏和文化符码,当它们与异国文化 发生碰撞和交流时,这些蕴藏的理念、美学和价值在另一

2、个符号系统和表演体系被激发、被折射,产生另 一种魅力和特殊的传播效应;其三,指向具有影响力的“跨文化阐释和传播”事件,即那些得到更丰富立 体的跨文化阐释、更体现跨文化传播规律的戏剧现象。进行跨文化戏剧的研究应正确认识和理解双向思维这一概念。双向思维是指将研究按由外向中、由 中向外两个互为补充、交叉互渗的路向展开,把中外戏剧及其文化既视为一个整体,又区分为两个路向。 这两个路向看起来相反,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是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侧面,一枚硬币的两面。两个路向共同 驱动,才能形成完整视域下的中外比较戏剧的历史认知。戏剧受众的双向性接受研究,也是双向思维的关键一环。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的效果较多取决于接受

3、者,接受者不会被动接受,他们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创造性的作用。跨文化戏剧的受众,既 有研究者、编导演员等专业人群,也有普通观众。跨文化戏剧受众的双向性,是指他们对异域戏剧的接受 过程呈现出不同文化与戏剧传统的交叉、碰撞和交融的特点。中外受众的接受重点和趋向都不一样。20世 纪30年代,欧美观众惊讶于梅兰芳访美访苏带来的精湛的东方艺术,与此同时,中国的接受者正致力于引 入易卜生等西方现实主义“社会问题剧”启蒙民众。双向性研究需要深入阐释中外受众的差异性需求和结 果。(节选自陈戎女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双向思维促进多元文明互鉴,有删改)材料二:中国近年来出现了不少追求哲理意蕴的艺术作

4、品。电影黄土地、小说活动变形人、话剧野 人等,都是哲理内涵大于情感容量的作品。但有的作家并不欣赏,他们仍然认为艺术必须具有情感特征, 他们仍然把以情感人作为艺术的最高法则。于是戏剧创造中又形成了一个双向两极思维:一极是单向追求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红烛啊!你烧得不稳时,这样红的烛!既制了,便烧着!才着急得流泪!诗人啊!烧吧!烧吧!吐出你的心来比比,烧破世人的梦,红烛啊!可是一般颜色?烧沸世人的血流吧!你怎能不流呢?也救出他们的灵魂,请将你的脂膏,红烛啊!也捣破他们的监狱!不息地流向人间,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培出慰藉的花儿,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红烛啊!结成快乐的果子!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5、你心火发光之期,然后才放光出?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一误再误;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矛盾!冲突!红烛啊!灰心流泪你的果,匠人造了你,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原是为烧的。不误,不误! 既已烧着, 红烛啊!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又何苦伤心流泪?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A.本诗开头就引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增添了这首新诗的古典气息,这也是本诗 的主旨句。B.第二、三两节中,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 盾和获得的觉悟。C.第五节至第七节的基调是完全哀伤的。蜡炬无法燎原,“残风

6、”一样的黑暗反动势力让诗人充满了绝望。D.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表达了诗人对个 体价值失落的哀思。【答案】B15.下列对琵琶行(并序)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潺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 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A. “主人下马客在船”精准地描绘了主人在岸边送别客人的场面。B. “枫叶”“荻花”“江”“月”等意象渲染了诗人送客时的伤感气氛。C.通过“主人忘归客不发”的侧面描写,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D.选文的语言通俗却有强烈的感染力,虽是叙事却有

7、高度的概括性。【答案】A16 .下列对登高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A.首联用“风急”二字领起,又用一个“哀”字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无尽的悲 怆意味。B.颔联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让人在秋日的落木与江水中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C.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也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能把眼前之景和心中 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D.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境遇和抱负无成的怅恨,哀婉缠绵

8、,动 人心弦。【答案】D(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请在以下五个句子中,选择三个进行填空。(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 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 一句则用 星宿给月亮定位。(2) “东风”与“月亮”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有“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有“,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孔子问公西华时,公西 华在表明志向前先以“,”表明

9、自己谦虚的态度。(5)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是“, ”【答案】 .扪参历井仰胁息 .徘徊于斗牛之间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 月明中 .故不积度步 .无以至千里 .非曰能之 .愿学焉 .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三、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24分)(一)基础知识(本题共3小题,9分)1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B.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C.今者有小人之言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答案】c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良庖岁更刀 端章甫 此其志不在小 东据成皋之险 籍吏民,封府库 朝歌夜弦,

10、为秦宫人 思江海下百川 李牧连却之 积善成德 烛之武退秦师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小则获邑,木则得城A.B./C./D./)【答案】B20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B.居则曰:“不吾知也!”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夫子之谓也。【答案】C(二)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份。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 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 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

11、觉得这中间有着宿(sti)命的味道:仿 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苍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 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场npi) 了 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 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 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 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g3ng)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 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 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

12、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 O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21 .下列句子中,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份。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B.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sti)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苍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C.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tan pi) 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D.那时,太阳循着亘(geng)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2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剥蚀惊慌失措弥散企图B.侵蚀失魂落魄弥散意图C.侵蚀惊慌失

13、措弥漫企图D.剥蚀失魂落魄弥漫意图【答案】21.C22. D(三)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 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徘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 叶”就不常见了呢? 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 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14、。”(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 ,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 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阵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俭期古 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 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 “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 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 已。例如杜甫有名的

15、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 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 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 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这里与九歌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 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

16、木” 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 由于古代诗人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到逵/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ZVZ1/ZZN/ZZXZSZ/1ZZ/SZZ/XZZX/XZZ/ZZZZZXZZZZ/*XZZZXZZZXZZZXZZ1ZZ.2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 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B.古代诗人们由于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又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 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C.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

17、是 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D.古代诗人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又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 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24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树叶”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两首叙事诗被称为“乐府双璧”。25 称得上是一个“奸险”人物的王熙凤,身上也有聪明、能干、诙谐等优点。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D.学习氓要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25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答案】23. C24. B26 .“木叶”

18、是什么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四、写作(60分)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说: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根据你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成为自己的巨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高、更远;没有巨人的肩膀可以借鉴,我们就耍让自己成为巨人。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

19、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当然,这具有谦虚成分,但 不可否认,如若不是前人的不断探索,牛顿也不能花费极短的时间便取得成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 果可以借鉴,我们同样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站在巨人肩膀上,我们会事半功倍,就可能避免 那些巨人们曾经遭遇过的愚昧、曲折和磨难,跨过巨人们曾经经历过的黑暗,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努 力做好量的积累,在命运之门敞开之时,勇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相信成功会来的更快一些。当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让我们对巨人顶礼膜拜,拜倒在巨人脚下,而是要在巨人的肩膀上超 越巨人。因为亚里士多德的绝对言论,伽利略做了比萨斜塔实验,他用铁的事实证明了巨人也会

20、有错误;柏拉 图活在苏格拉底的深刻之下,他失去了超越苏格拉底的一个个机会巨人的肩膀固然可以让我们更省力, 但是如果没有勇气,没有思考,只是一味的敬畏那些付出努力而成功的巨人,倒不如说你根本没有梦想, 谈什么超越前人,取得成功?“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前进是历史的必然,超越让时代拥有强劲而持久的心跳。没 有人可以预知未来,谁也不能保证或许下一秒哪位巨人的秘密就被揭开。对于前人,我们可以持有深深的 敬意,但绝不应该抱着恒久的畏惧。站在巨人肩膀上,成功会来的容易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没有一个巨人的肩膀可以站,没有前人的 经验可以借鉴,这时候怎么办?那就让自己成为巨人!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

21、祖洪说:“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唯一的办法就是自 己成为巨人。从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启动建设,到2020年北斗三号系统正式开通,历时26载, 我国终于自主建成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覆盖最广、服务性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更为世界贡献出 了全球卫星导航的“中国方案”。二十六载锻造,玉汝于成。这背后,离不开30余万科研工作者的上下求 索,也正是他们用坚韧的意志,培育出了 “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 神,也让自己成长为世界瞩目的巨人。“北斗”的成功告诉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不如让自己成为巨人。巨人之义,内涵深厚。于个人而言,坚定理想信念,培

22、育创新精神,学得一身本领,能为国家、民族 乃至世界做贡献,即为巨人;于国家而言,提升综合国力,实现独立自主,赢得世界话语权,即为巨人; 于时代而言,巨人时时处处涌现,则为巨人之时代。惟有主动发展且承担使命,才能成为巨人,助力远航。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学得“巨人精神”,要做砥砺自我的巨人,更要成就国之巨人、民族之巨人!高强度、哲理化倾向,一极是单向追求以情感人的传统编剧法的思维方式。这两种单向思维方式的产生都是有其复杂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我们正处于东西方文化相互渗透 的新时期,随着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尼采与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等三次浪潮的冲 击,青年人更喜欢探索心灵的艺术品

23、,能够深刻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具有敏锐的理性穿透力的艺术品,理 所当然的成为青年亟需的养料。而固守外部世界进行艺术创造的单向思维的作家,他们对“煽情”艺术的 迷恋因循了传统的艺术创造方法,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作用。我认为,这两种单向的思维方式都具有片面性。如果真要产生高层次划时代的艺术作品,单向的需 求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这必然要求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在更高层次上的愈合。要达到这一阶段,或许 还需要若干年。我认为WM (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已初见端倪,它展现了特定时期知青不同个性的心 态差异,又同时准确地勾勒了外部世界的状况。由不同的单向思维走向双向思维的统一是艺术发展的必由 之路。由不同的单向思

24、维走向双向思维的统一,由纯粹诉诸情感与纯粹诉诸理智走向在情感包裹下的理性 的强化,由单纯追求形式与单纯追求内容走向形式与内容的浑然一体,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任何类型的单向思维一旦形成因果直线型模式,则必然排斥逆向思维、交叉思维、灵感思维,在艺 术的思维王国内,任何单向思维一旦成为极端模型,都是有碍于艺术创造的。诉诸理智而完全忽视表层故 事结构的感染力,排斥情感,这样的作品是不能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但通俗化并非庸俗化,通俗化地描写 人情世态的作品又不能完全不承载作家的哲理品格和自我追求。伟大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剧作就是历史内容和优美的故事情节的完美结合,他将主体心灵与外部 世界两者在高层次上有

25、机融合,莎翁的奥塞罗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无不是诉诸外部世界的单 向思维和诉诸心灵形式的单向思维的双向统一的艺术佳制。我们的戏。剧探索也应该沿着这一个方向前进, 打破惯性思维模式,更新自我的思维结构,创造出灿烂的艺术精品。(节选自程宏宇走向双向思维的统一,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中外戏剧经典与异国文化发生碰撞时,其蕴藏的理念、美学和价值会被激发折射,从而产生另一种魅 力。B.双向思维把中外戏剧及其文化既视为一个整体,又区分为两个看似相反、实则互为补充交叉互渗的路向。 C划时代艺术作品的诞生要求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在更高层次上的愈合,WM (我们)可谓划

26、时代作品。 D.莎翁的奥赛罗将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巧妙融合,是双向统一的艺术佳作,明了方向。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取决于接受者,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要阐释中外受众的差异性。 B.在欧美惊讶于梅兰芳的东方艺术时,中国致力于引入西方现实主义启蒙民众,接受重点和趋向各不相同。C.当代青年人更喜欢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具有理性穿透力的艺术品,因此,戏剧实践中出现了不少追求哲 理意蕴的艺术作品。D.固守外部世界进行艺术创造、单向追求以情感人的作家,迷恋“煽情”艺术,因循传统的艺术创造方法, 这应该予以摒弃。3 .结合材料,下列最符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27、跨文化现象或事件”的一项是()A.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初版后,最初在英国被禁演,后在德国被迫改写结局,而在五四时期的中国则受 到热烈的追随。B.雷雨自发表以来,在中国被改编成沪剧、黄梅戏、京剧、评弹、现代舞、音乐剧、歌剧和电视电影 等多种艺术形式。C.汤显祖戏剧影响巨大,明末阮大钺、孟称舜有意学习其技法,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对红 楼梦亦有影响。D.首演于杭州菠萝科学奖颁奖现场的三堂会审伽里略,是王继涛根据传统剧目三堂会审玉堂春创 作的新编“科学京剧”。4 .社会科学论文的论证要严密,请以材料一第三段为例分析这一特点。【答案】1.C2, B3. A4.观点表述严密。注重概念阐释,对跨文化戏剧

28、受众的双向性概念进行了概念阐释,限定了概念的内涵 与外延。说理过程严密。将概念阐释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如运用梅兰芳访美苏、中国引入易卜生等人的戏剧等事 例,来说明中外受众的接受重点和趋向是有区别的。(学生能语言表达严密。比如用词严谨,“往往”“较多”等词语的使用,使得语言严密,避免了表述的绝对化。(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文本:北中国萧红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 要传给

29、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 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 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 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 写了三个

30、月了。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中华抗日英雄耿振华吾儿收父字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 “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 华吾儿收。”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喇喇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哪里去找去!现在锯了, 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 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

31、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 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 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 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

32、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 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 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33、“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 就糟了。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 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 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耿大先生死了。(有删改)文本二:好的作家

34、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 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 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 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也丰富和 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 家的主观意图。(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耿大先生年青时同样参加过革命党

35、,小说借此将两代人的青春相互联系,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人一样的 担当与家国责任感。B.小说结尾耿大先生念子成疾,却被家人幽禁于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这体现出了周围 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的状态。C.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到后来连死讯都只是难以确认的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 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D.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逐渐破败、人心离散,这预示了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 剧结局。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可以表明当时国家处在分崩离析的状态,一个“北”字清晰地将中国划分为二,让国人意识到 现实,激发国民的爱国之心和

36、忧患意识。B.小说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展现的是平静恬淡的小城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C.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领军队收复家园的情景,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更强化了故事 的悲剧性意味。D.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 心。7 .文本一中,“树多次出现,富有意味,请结合“树”的命运分析其多层意蕴。8 .文本二指出,萧红的小说“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请谈谈文本一画线处是如何体现这一特 点的。【答案】5. B6. B7 .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家败人亡的悲剧

37、;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8 .“尽念日本书”,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也显示了耿振 华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凸显了沦陷区爱国青年不屈的民族气节,为 下文耿振华失去音讯乃至牺牲做了铺垫。用母子间平实的对话凸显出抗战时期混乱的时局、沦陷区的种种现实,反映了作者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 时代主题的审美追求。二、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奇零草自序【明末清初】张煌言余自束发

38、,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 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 于是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 燹中,是诚笔墨之不幸也。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 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 哀世之意。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节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复入于 *海,而戊子、己丑所作

39、又亡矣。然残编断简,什存三四。迨辛卯昌国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何笔墨之 不幸,一至于此哉!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己 亥,长江之役,同仇兵燔,予以间行得归,凡留供覆言瓦者,尽同石头书邮,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年来叹国运之未夷,虑河清之难俟,思借声诗以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 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纸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商耳。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故所 订几若广陵散。嗟乎!国破家亡,余谬为主帅,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 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

40、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印归来,著书必题义熙。宋室既亡, 郑所南尚以铁匣投诗枯井,至三百年而后出。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 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 后五日,张煌言自识。(选自张苍水集,有删改)【注】张煌言(16201664),明末儒将、诗人、抗清将领,后被清兵捕获,拒降而死。节移于山:指 顺治五年张煌言奉命到上虞招集义兵,入平冈山寨一事。同仇兵熠(jian):指战友郑成功战败。覆甑: 盖罐子,比喻作品没有什么价值。这里是作者自谦。石头书邮:指作者的文稿全部沉水。义熙:晋安 帝年号。9.下列选项中,断句

41、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B.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c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舌L/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D.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冰,水 之而寒于水 B.而丙戌所作亡矣子路率尔而对 C.年来叹国运之未夷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岂欲以有韵之词不赂者以赂者丧 11 .

42、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 “束发”,与项脊轩志中的“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一样,是指男子的成童之年,一般是十五岁。B. “歌行”,是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琵琶行即属于这一类。C. “风骚”,是国风和离骚的并称,二者分别来自诗歌浪漫主义源头诗经和现实主义源头楚 辞。D. “少陵”,即杜少陵,指登高的作者杜甫;“陶靖节”即靖节先生,指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了作者在明朝覆亡前后诗歌创作、诗稿存失的情况,以及他坚持编纂诗集的原因:以诗励志, 让后人记得他为国家所做的事。B.作者给自己的

43、诗集取名为奇零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诗作因为战乱大多已经零落散失,已经不 是诗集原有的全貌了。C.作者笔下“是诚笔墨之不幸也”“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等语句,表达的不仅仅是对自己诗歌零落散 失的悲叹,更流露了对身世不幸、家国不幸的悲叹。D.全文以作者的诗歌命运为主线,熔记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既勾勒了自己居无定所的军旅生涯,也表 达了自己百折不挠的民族节气,读来令人动容。13 .翻译下列句子。(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2)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答案】13 . (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晋惠公)答应给您焦、瑕这两

44、个地方,可是他早上刚刚渡过黄河(回 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2)适逢国家灾难接二连三,我在江东倡导抗清大义,凡是以前一展雕虫小技的诗歌几乎丢失殆尽。参考译文:我自十五岁以来,就喜欢写作诗歌。先父担心我荒废了经史的学习,多次拿这件事来劝诫我,我于是 就放下笔不再写了,然而还是时常偷偷地写诗。等到科举考中之后,我和四面八方的贤士豪杰交友也就更 广泛了,来来往往的馈赠答谢,时间长了,写的诗竟然填满了箱子。适逢国家灾难接二连三,我在江东倡 导抗清大义,凡是以前一展雕虫小技的诗歌,几乎丢失殆尽了。不管是运筹帷幄在军旅之中,还是入朝掌 管起草诏令,空暇之际,仍不忘吟咏性情,付之笔墨。到清

45、军渡江南下,长短不一的诗歌和奏章的草稿以 及起草的诏令,一切都付与战火之中,这确实是文字的不幸啊。我从丙戌年就开始在海上飘荡,至今已经十七年了。这期间忧虑国家思念家乡,为处境困窘悲伤,为 动荡不安的局势忧愁,无时不令人感慨万千,无事不叫我触目惊心。领兵北伐时,意气风发,放声高歌; 避让清军向南征讨时,在寂静之时空旷之地,低声吟唱。每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之时,这些景象更加令 孤独的臣子怀想旧主,令出行在外的游子想念亲人,难道这些诗篇是什么亡国之音吗,或许寄托了忠贞臣 子的悲悯人世的心意吧。丁亥年的春天,我的船在长江中翻没了,丙戌年创作的诗歌也随之丢失了。戊子年的秋天,我奉命到 上虞招集义兵,入平

46、冈山寨,然而丁亥年所作的诗歌也随之丢失了。庚寅年的夏天,我率领军队再次入海, 而戊子年、己丑年所作的诗歌又丢失了。然而搜集残缺不全的诗稿,只剩下十分之三四。到辛卯年位于浙 江舟山的昌国被攻陷,书箱中的草稿竟然一篇也没有留下。为什么诗歌的不幸,竟然达到这种地步!此后,我编辑新旧篇章,渐渐地编成卷册。丙申年,昌国第二次陷落,诗稿丢失了十分之三。戊戌年, 我的战舰在羊山一带倾覆,诗稿丢失了十分之七。己亥年,在长江之战中,一同抗清的郑成功也战败了, 我因隐秘行走才得以回来,大凡留下只能用来盖盛酱的瓦罐的诗文,全部和石头一起沉入江底,这才知道 诗文翰墨也有遭天灾的厄运啊。近些年来,我悲叹国难未平,期待乱世平定如同盼望黄河变清一样的困难,想着借助乐歌来代替年谱, 于是索要朋友们所抄录的,宾客随从们所摘抄的,将它们编排整合起来。我的记性很好,又把能够回忆起 的旧作,记载在纸上,共得到若干首。这些也只不过像整锅肉中的一块而已。只是过去所作的乐府歌行不 能再查考,所以编订的难度几乎像恢复广陵散一样。唉!国破家亡之际,我又不合情理地担任将帅,既然不能讨贼复仇,又怎敢凭借诗作闻名后世呢!然 而,杜甫身逢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在入蜀途中颠沛流离,始终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