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常见岩石》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x-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认识常见岩石》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x-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认识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 本特征。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进行分类;能 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 索性活动。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 征;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 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族域直妖界岩石向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二、重点:认识岩石特征。三、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四、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号标本。各种美丽的鹅卵石、放大镜、锤子、烧杯、 滴管、稀盐酸、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有关图片、录像或课件,五种常见岩 石基本特征表。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查阅的有关岩石的资料。五、教学过程:一、观赏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看一看,认一认常见的岩1、播放千姿百态的地貌图片,学生欣赏,与小组内的同伴交流:地球表面 的形态特点怎样?谈谈自己的看法?2、简介:我们居住的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所覆盖,有的地方被土壤裹上“薄 毯”,有的地方却裸露在外,这种裸露在外的物质,就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岩 石。3、交流:关于
3、岩石,你都知道些什么?4、教师出示各种各样漂亮的卵石标本或由学生自带的卵石标本。让学生欣 赏,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共同分享。5、看到如此绚丽多彩的卵石,你想说些什么?最想了解什么?6、教师搜集各小组的研究问题,归类板书。采用讨论交流,课外查询,课 内探究等方式解答。二、研究岩石的特征,了解岩石的性质。1、教师讲话:今天发给大家的岩石标本标着序号,请各组同学集思广益, 多方法,多手段,多途径地仔细观察,找出每种岩石的特征,并把它们记录下来。2、学生分组观察各种岩石标号标本,用写或画的形式表达岩石在颜色、软 硬、结构等方面的特征。3、每组汇报观察的方法及标号岩石的特征,其他组予以补充完善。4、思
4、索:这些岩石放进水里会怎么样?滴上稀盐酸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请各组同学试一试,说一说,写一写你的发现。5、活动时注意事项:1、告诉学生稀盐酸是化学药品,有很强的腐蚀性,千万不要滴在手上或衣 服上,尤其不要溅到眼睛里。2、往岩石上滴稀盐酸一定要用滴管,每块岩石只滴一2滴。3、为了安全,稀盐酸最好装在滴瓶里,且稀盐酸的量不要过多。三、指导学生给岩石分类:1、分组讨论,制定分类方法、依据,做好分类卡片、分类小报。2、教师播放录像,介绍地质学家是如何按岩石的生成方式给岩石分类的, 并简要介绍:(1)岩浆岩的形成。(2)沉积岩的形成。(3)变质岩的形成。四、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识别岩石标本中哪些是岩
5、浆岩,哪些是沉积岩, 哪能些是变质岩。五、扩展与延伸:采集一些岩石,做一盒岩石标本,在班内巡回介绍。六、认识常见岩石教学反思认识常见岩石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判断岩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岩石、地 质学家对岩石的分类、岩石的应用等知识点。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一、准备充足,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准备课前备课时,教师准备大量岩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鼓励学生对岩石自 主分类之前,以2秒钟每张图片的速度让学生快速浏览十五张不同岩石图片,记 忆肯定是不可能全记下来的,借此鼓励学生按不同标准尝试对岩石分类;第二课 时介绍地质学家对岩石的分类
6、时,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学会从视频中总结归类。二、按科学探究的思路探究按照科学的探究思路”提出问题一一作出猜想一一设计和进行实验一一得出 结论”,来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因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已经比较熟 悉,教师可以在设计和进行实验环节上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实验,主要的是实 验的思路一定要清晰,实验的注意事项一定要讲解到位。特别是用小刀刻划岩石 的时候,既要让学生大胆去刻划(不用力刻划现象不明显),又要提醒学生保护 实验器材,不要故意损坏或损毁实验器材。三、创新教学、拓展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增加了一个书上讲到但没有作为实验来讲的环节,就是 介绍沉积岩的形成时,本人制作了一个教具来模拟沉积岩的形成,配合实物投影 仪,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四、缺陷与不足这节课在实验上教师应该要放得开、收得回,在学生参与程度上要放,在暂 停实验总结数据的时候要收得住,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