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定风波【教学目的】1、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2、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联系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 豁达的胸怀。3、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的手法。【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一、由歌曲雨中即景导入。“哗啦啦下雨啦,没带雨伞该怎么没办,你是否也会狼狈躲藏,四处避雨,还是无 奈地望着天,叹口气把头摇?在北宋,也有一位大文豪途遇大雨,并且把这次经历写成 了一首词,他就是苏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是如何面对 “风
2、雨”的吧!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检查阅读,点评指正。1、抽查朗读。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三、齐读小序并词,思考。1、小序部分交代了哪些信息?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 内容。明确:时间:三月七日一一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地点:沙湖道中,沙湖在黄州城东南事件: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词的上片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感悟。四、再读本词,讨论探究1、苏轼在面对风雨时“余独不觉”,词中哪些词语与之照应,说说苏轼面对“风雨” 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并回答)明确:面对自然风雨的态度一一莫听、何妨、轻、谁怕、
3、任莫听:不受外物萦扰之意何妨吟啸:词人不在意风雨,在雨中吟哦着诗句,脚步甚至比从前还慢了些,潇洒 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轻:词人拄竹杖穿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 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指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 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所以苏轼面对自然风雨的态度是“谁怕? ”,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 对,这些风雨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板书:自然界的风雨(谁怕)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
4、迎, 苏轼由此得出怎样的人生感悟呢,由此你是否理解苏轼不躲雨的原因?请联系写作背景 和作者生平来谈谈“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可 从如下角度作点拨或归纳:明确:(1)苏轼这位旷世奇才一生历尽风雨,练就了他“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 强大内心,小小风雨又何足惧之!背景介绍: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这样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 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僧州。”看似普通的几个地名,却极尽了苏轼屡遭贬谪的辛酸。王 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 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 2
5、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名义上是团练副使, 实际上是“罪人”,宋神宗规定他“不得擅去安置所”,“不得签署公事”,应“思过 而自新”。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 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 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2)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何处无风雨,风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活在世上, 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对于苏轼来说,“此处心安是吾乡”,最好的避风港 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的家园里宁静和通达,自然就“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也就无需 躲避了。人生
6、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苏轼对人生沉浮变 幻,喜乐哀愁不放在心上。心中无雨晴,纵然风雨阴晴变化莫测,词人也能用“一蓑烟 雨,来“任平生”。板书:人生风雨(任)五.拓展延伸有人说“归”字是全词的核心所在,并可从中窥见词人的文化性格,你怎么理解?苏轼的“归”和陶渊明的“归”能否划等号?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拓展,从更深层次 理解词之意蕴及词人之精神。点拨归结: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如“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
7、,一壶酒,一溪云”陶潜的“归”是归隐田园,是归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应该是归往心里。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 灵了。这是一种宁静和旷达。他从来就没有像其他隐土一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 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 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
8、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 达。六、作业。赏析下面作品,分析诗中所蕴含的人生态度。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荤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1.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2 .东坡:位于黄州城东的一处偏僻山坡。苏轼被贬黄州生活窘迫,躬耕在 此。3 .荤(lu6)确:山石不平。4 .铿然:表明声音响亮有力。教师点拨赏析的切入点1 .知人论世。2 .结合文意发挥想象联想。3 .抓住体现作者态度的关键词。明确:对待仕途挫折,抱着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坚守心中 信念,表达了乐观旷达的情怀。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
9、长醉 山水间之意。人生总有顺逆、荣辱福祸。无论处高、处低,处贵、处贱,你要感谢你过去的光荣, 也感谢你过去的苦难,就是这样的拼凑在一起的人生,才有今天更美的你。最后让我们 在歌曲定风波中结束本课,谢谢大家!【教学反思】王国维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 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不管是仕途顺达,还是逆境当道,苏轼都始终保持着 人格的超然独立,不因“进”而流于逸乐,也不因“退”而短其气节。他是一位真正的君 子。通过朗诵、讨论探究、课前课后两首歌曲的延伸,拉近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消除 他们对古诗词的陌生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词。通过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学会鉴赏诗 词的美,更要学生去学习体会词人伟大的人格魅力。读懂诗人才懂诗,爱上诗人也会更 爱上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