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史记选读夏本纪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二、学习重点1、通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三、学习难点:1、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习过程(一)预习1、 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 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日”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 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 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记,系统帝叙述了从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
2、 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人 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 形象。作者怀着虔诚的心情,向人们诉说着夏禹的业绩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当然,夏禹还只 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 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课文是其节选部分。2、整体感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二)、研读文章,掌握重点字词第一段:玄孙:曾大父:禹的谱系:第一段.为人负命毁族 用稣治水,九年而水不息 乃殛稣于羽山以死浩浩怀山襄陵 等之未有贤于鲸者 行视鲸
3、之治水无状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思考:第二段文字写鳏作用?第三、四段:有能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然!女平水土,维是勉之女其往视尔事 禹为人敏给克勤 思考:三、四小节,从文中找几个词概括一下夏禹的高尚品质?司马迁刻画夏禹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五、第六段: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伤先人父稣功之不成受诛 劳身焦思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于沟减陂九泽,度九山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六府甚修,众土交正 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思考:根据文章说说大禹有哪些业绩?从中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第七、第八段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于是帝锡禹玄圭
4、,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为嗣 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思考:结合“资料链接”,谈谈夏禹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六、总结七、资料链接上善若水 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 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 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 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 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 To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
5、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 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 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 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 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 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 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洞游的线路,人们
6、用不着把鱼 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 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 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 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 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 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 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
7、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 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 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 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 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 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赵元波:由大禹治水想到的都江堰的修
8、建,可以说比大禹治水更进了一步,不但解决了水患,泥沙淤积的问题,还 表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均衡关系上,达到了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其“乘势利导、 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 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都江堰的治水原则还可以进一步引申为管理国家的原则。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 还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革之利。”靠什么来“域民固 国”“威天下”呢?靠人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均衡关系,就像大 禹处理人与水的关系,用疏导的方式,像李冰
9、对水因势利导。这里大禹与黄河的关系,李冰 与岷江的关系,如同官(君)与民的关系,船与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君民 的关系,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否则则是“水覆舟”,导致国家的迅速覆亡,秦朝的灭亡就是 一个典型的例子。秦朝时期秦军对匈奴此战,匈奴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法令秦军非常头疼,为了防止 他们的侵扰,秦始皇决定修筑长城。一马平川的地方适合匈奴人骑射行动,修筑城池限制他 们的特长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秦始皇不仅筑长城,还修建了直道。他的想法是,长城可以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保证秦不为“胡”所灭。而直道的修成,可以使秦国的骑兵在三天 三夜之内直抵阴山,给“胡人”以致命一击。秦始皇想通过修长
10、城御匈奴于长城之外,与“匈奴老死不相往来”,采取不接触政策, 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秦代,修筑长城对黎民苍生来说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与劫难,消耗 了秦朝的国力,导致民怨沸腾,为秦帝国的最终灭亡埋下了祸根。杜牧那篇传诵千古的阿 房宫赋说得再明白不过:“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亡秦 者非胡人,也非天下,而是秦自己。秦始皇修长城,就像在河上打一道坝,采取“堵”的方 式,最后导致秦王朝的灭亡,大禹、李冰采用疏导的方式,黄河入海,岷江水患不在。修长城下的工夫越大,人们对外敌入侵的担心就越强烈,国家的钱财耗费也就越多,部 队的战斗力反而更弱。国家没有哪一年不为修长城耗费巨资,但长
11、城的功效与价值却并不能 体现出来。长城成了消极防御的代名词,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修建的长城,因为防线过于 漫长,僵化消极的城墙很难抵得住敌人的突然来袭,其弱点显而易见。正如余秋雨所说:“中 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道理就在此。清朝入关以后,决定不再修筑长城。康熙时,边防总兵蔡元向朝廷报告说长城有许多部 分倒塌,要求进行补修。康熙很不以为然,他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历代经常修缮, 但从来都没有因此而免除边患。明末清太祖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治国 之道,不在修城而在修民。秦始皇修长城从侧面反映出了秦始皇治理国家的政策是失败的。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上,
12、诸葛亮七擒七纵,宽严适度对待少数民族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一开始,诸葛亮就采纳了马谡对待南中的少数民族的策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 战为上,兵战为下。愿早服南人之心、以收长治久安之效”。这一战略思想后来贯穿南征始 终,一直为后世称道。南征时一,诸葛亮一连捉了孟获七次,放了六次,最后一次“亮犹谴获”, 孟获心悦诚服地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南中安定后,诸葛亮把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看成是建国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他 主张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和睦团结,互相尊重。他的一个“和”字,一个“抚”字,充分地 体现了这种精神。概括地说,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和抚”政策。“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只要像 诸葛亮那样善于“攻心”,以德服人,就能使那些“反侧”分子闹不起来,国家就能长治久 安。制定政策,如果不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不管是宽是严都是行不通的。成都武侯祠 里赵蕃的对联说是诸葛亮在实行一切政策的过程中积累的正反面经验,自然也包括“西和诸 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一千多年前的政治家诸葛亮就能够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有效的 民族政策实在是很不简单的!因此说,大禹治水,李冰修建都江堰,蕴含了治理国家的策略:治人和治水的道理是一 样的,人与水和谐相处,则水随人愿,就像官与民和谐相处,则国家长治久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