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最新9篇】_1.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5131193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最新9篇】_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最新9篇】_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最新9篇】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最新9篇】_1.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最新9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

2、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巩固应用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

3、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五、测评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P37/24 P3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125840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

4、分之几。 2、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 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份或3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4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

5、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拓展思维,认识分数名称。 (1)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学生画线段)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来吗?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分子、分母、分数线) 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例6的一组分数,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比较? 反馈。 用相同的方法比较第二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练习。 P95页做一做1、2。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下课后,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105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2、在问题探究中,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规律探寻

7、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用优化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在烙饼优化的过程中三张饼的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条件中只出示: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师问:“从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学生口答。 2、研究烙一张饼需要的时间。 师问“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口答说想法。 3、研究烙两张饼需要的时间

8、。 师问:“烙两张饼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口答说想法。 设计意图:在烙三张饼前铺垫烙一张饼和两张饼的方法,利于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为新知的探究奠定基础。 4、对比烙一张饼和烙两张饼需要的时间。 师问:“为什么烙两张饼和烙一张饼所需要的时间相同呢?” 生口答可能有:烙1张饼时,锅里空出1个位置,烙两张饼时,锅里没有空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烙1张饼和烙2张饼的最短时间,旨在让学生明白“同时烙”的优势在于节省时间,从而为下一步的继续探究提供思维支撑。 5、研究烙三张饼所需要的时间 师问:“烙三张饼需要多长时间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三个圆片代替三张饼来烙一烙,想一想。” 设计意图:学生先

9、自主尝试烙,不但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利于学生暴露自已的真实想法,为教师进一步调控课堂提供了依据。 学生借助手中的圆片摆、思考、小组交流、汇报,可能有:先同时烙两张需6分钟,再烙1张需6分,6+6=12分。师对此启发引导:“第二次烙1张饼时锅里有空位置,这样会浪费时间,怎样才能做到每次都烙两个面,不让锅闲着?”学生再次摆、思考、交流,得到最节省时间的烙法。 学生先演示,师再示范摆。 小结并强调:每次总烙两张饼,别让锅闲着,这样最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三张饼的最佳烙法是本节课的重点。重点问题重点处理,学生有了透彻清晰的理解才能为接下来的学习扫清障碍。 6、研究烙四七张饼所需要的。时间

10、。 教师依次提出问题,生或口算或演示。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前面的学习方法的“扶”,四七张饼的烙法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7、寻找规律 师:认真观察上面的表格,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有:除了一张饼,无论饼的个数是双数还是单数,所需的时间都等于烙饼的张数*烙一面饼所需的时间。 8、点明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烙饼问题(板书课题) 在学生解释图意的基础上用投影整理出以下三条: 生1:每次最多只能同时放两张饼。师:什么意思? 生2:一个饼的两面都要烙,烙一面需要花3分钟。 2.思考烙2个饼 那两张饼你准备怎么烙?请用手

11、势说明一下。很好,在学数学时可以借助我们的身体和动作,来帮助我们思考。还有别的想法吗? 这时,来了一位顾客,他要买3张饼。怎样才能尽快把3张饼都交给顾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烙饼的问题。(板题:烙饼问题) 二、合作实践,探究新知 实践活动(一):探究烙3个饼(13分钟) (1)小组合作,摆一摆。 师:同学们,请你来当大厨,你想怎样烙? 先独立思考,然后4人小组讨论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安排的,你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可以拿出烙饼卡,把书本当平底锅烙一烙。开始。(师巡视) (2)说一说。指名汇报本组是怎样安排的。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我把每次烙每张饼的正反面的情景都展现出来。 预设 1.

12、一张一张烙。(板书用时) 2.先烙两张,再烙一张。 (最优方法没有出现) 师;我想采访一下大家:对这两种方法,你有什么看法?为什么第二种比第一种省时间? 生:第一次放两张饼,更好的利用了锅的空位。 师:那烙第三张饼的时候呢?引导发现有一个空位没利用起来,这里可能浪费了时间。 师: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 启发学生发现:让锅里每次都烙2张饼。 同桌合作探究最优烙法,汇报(交替烙)。 1.一张一张烙。(板书用时) 2.先烙两张,再烙一张。 3.用三张饼的最优方法烙。(交替烙) 师:谁还能再说一次这种烙法?(课件演示) 你们有好几种烙饼的方法,真是爱思考的孩子,这说明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是多种

13、多样的。(板书:方法多样) 但是我想采访一下大家:对这三种方法,你有什么看法? 师小结:看来,充分利用锅的空间,不留空位,就能节省时间。 其他同学也能像这样用9分钟烙好3张饼吗? 同桌两人合作,用这种方法再试一试。师巡视 理解并掌握烙3张饼的最优方法。 小结:同学们通过思考、操作,不但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会通过比较,找出最优的方法,真是爱动脑、会动手的好孩子!你们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想给它接下半句可能有条路最近。最节省空间、时间的路,就是最近、最优的路。(板书:寻求最优) 实践活动(二):探究烙4、5张饼(6分钟) 这时又来了两位顾客,分别要买4张、5张饼,怎样尽快把饼

14、给他们呢?小组合作,讨论一下怎样安排,需要的时候也可以用卡片摆一摆,把相关的内容填入表格中。 1.请同学上台,展示烙4张饼的过程。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板书用时) 师小结:4张饼,能两张、两张的同时烙就不交替,是最方便的方法。 2. 说说怎样烙5张饼,(板书用时)引导明确:先同时烙两张再交替烙三张,即分成2+3,最方便最省时间。 师:刚才我们边活动边把学习成果整理成了一个表格,同学们,相信你们已经找到了解决烙饼问题的钥匙。 (课件出示) 实践活动(三):算出烙6、7、8、9、10张饼的时间(6分钟) 1.填表。接下来,烙6、7、8、9、10张饼的最短时间,能与小组成员合作直接填在这张表中,并说说

15、怎么烙吗?汇报最短用时,并说烙法。 2.优化。我要向你们请教一下,为什么你们填得这么快?你们发现了什么? 那现在,谁能快速地说出烙15张饼最少需要多长时间?怎么烙?20张饼最少需要多长时间?怎么烙?真是反应迅速的小机灵! 三、结合生活,知识拓展。(2分钟) 刚刚我们找到了3张饼的最优烙法,可有人觉得把饼拿来拿去太麻烦,还想出了更好的办法,知道是什么吗?当当当当,就是它电饼铛。上下两面可以同时加热,实现了1个饼只需烙3分钟。对工具进行改造,也能更好的利用空间,节省时间。希望你们将来也能创造出节省时间的新发明,那我会很高兴的! 四、课堂总结(4分钟)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小结:

16、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的问题,例如出门旅行要考虑选择怎样的路线和交通工具,才能使旅行花钱更少或者花的时间最短;在各行各业,选择最优的方法也能大大提高效率。这种想法是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提出来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继续去了解和研究。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用自己的慧眼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的利用时间。下课!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 2、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

17、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回顾学过的运算定律。找出共同点?和或积同。 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 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 (设计意图:四个公式板书在黑板,以便与乘法分配律对比) (2)利用学过的长方形周长内容得出两种不同解题方法。刚才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2( 37+63) 237 + 263 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

18、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2( 37+63) =237 + 263 (3)将学生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新授内容,在课的开始,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 我班同学男生27人,女生25人,每人植树3棵,共植树?棵(植树节3.12) (1)全班同学独立完成。 (2)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板书) 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谁来说说看?(生回答,师板书) 板书:(2725)3 273253 评讲:算式(2725)3 和273253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19、(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异同点,并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想法,思路。 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虽然他们的格式不同,但他们的得数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联系起来。 生:等于号 师:对,用等于号相连,表示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一起读一读,认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师:再和前面的一组式子一起观察, (让学生通过读,感悟到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的两个数的积加上两个数的积) 2、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验证吗?(板书:举例) (1)验证方法:要求每人出两组算式,数字随意举例,进行计

20、算,验证你举的例子是否相等。然后拿到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回报: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 (3)同学们,请看一看这三个同学举的例子,每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板书) (4)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规律)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从刚才的举例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回报。 (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

21、乘法的分配律。)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3)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 齐声读两遍。 (4)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 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想对照:ab=ba (ab)c=a(bc) (ab)c=acbc 比较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涉及到加法的运算难点的理解)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 1、根据运算定律,在( )填上适当的数。 (107) 6=( )67( )8(1259)=( )125( )9 748752=( )(4852) (7

22、48752中有相同因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练习理解乘法分配律) 2、火眼金睛看一看:判断下面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56(19+28)= 5619+28 ( ) 32(73)= 327+323 ( ) 2512+1275 = 12(25+75) ( ) 2599+25 =(99+1)25 ( ) 3、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 80 + 4 ) 25 34 72 + 34 28 88125试做 师小结:通过前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4、3

23、41027103910可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修改乘法分配律的板书) 5、找朋友 师:如果一个同学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左边部分,那你就说出它的右边部分,如果他说出的是右边部分,你就对出左边部分。看谁反应快。 6、24848=(244)8吗?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是两个数的差,三个数的差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设计意图:拓展书本上乘法

24、分配律的概念) 7、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84)25 34723428 (设计意图:概念只有在具体的练习中才能逐步理解,概念教学必须当堂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才能消化抽象的概念) 四、总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设计意图:不能让总结性提问只是走了过场,通过这个环节切实起到梳理知识,提高学生总结能力) 2、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把下列等式填写完整吗?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下节数学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教师激发学生好胜心:在乘法分配律中有许多变化,题里辨别出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题呢?369936 7331+283131

25、 3.思考:填写完整: a(m-n)= a125+b125-c12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 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题 课前准备: 1、将含括号的四则运算微视频发布到班级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练习题。 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根据对微练习第

26、一题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已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关内容。 2、在四则混合运算中,为改变运算顺序,需要用到什么符号?(小括号),如果用到了小括号,还是不能达到理想的运算顺序的话,我们就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那就是中括号“ ”。今天我们在大家已自学了括号微视频的基础上来深入学习含括号的四则运算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一)利用微练习第二题,教学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小组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学生汇报计算顺序 3、教师小结 4、总结计算顺序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深入学习,根据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1、计算

27、上述算式 2、教师提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学生小组讨论,计算 4、学生展示 5、师生共同总结 (三)提升训练 根据微练习题第三、四题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准确列出文字题的算式,能根据分部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三、课堂作业 四、课堂总结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 通过反复的计算训练,使学生对计算有一个好的热身过程,方便后面的学习。 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 篇六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35页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学生理

28、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我采用了以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力求在通过“猜想-验证”的方式总结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同学们

29、,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去发现、总结乘法中的运算定律。 (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 1、引导为主探索乘法交换律 提出猜想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一步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师板书) “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板书两个算式。)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一样的。那我们可以说254=425。”(板书算式) 观察这个算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样一个式子,我们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那么,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这个规律

30、能否试用于所有的乘法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验证猜想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验证这个规律呢? 得出结论 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猜想、验证,可以证实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乘法。 (板书:乘法交换律) “你们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小结: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乘法交换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按怎样的过程总结出乘法交换律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先解决实际问题发现规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2、自主探索乘法结合律 按友情提示单自主探究学习。 (1) 提出活动要求。 (2) 学生活动。 (3) 汇报总结并板书。 (4)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并板书。 三、巩固应用,拓展总

31、结 (一)基本练习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2、你根据乘法运算定律,猜一猜小猫背后的数。37页2题(猜数、说说用了哪条运算定律。) (二) 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说说你们的发现。(交流、汇报) 小结: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的规律。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或三个数相乘,改变运算顺序的规律。 (三)拓展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2题。 1.提出一个用两步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 2.汇报 小结:计算三个数相乘时,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相乘,这样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重点说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得到的和怎么发现的。) 四年级下册

32、数学教案 篇七 一、 教案背景 1、学科: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教材第23页,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初步意义。 (2)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45页自主练习题。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方程打好坚实的基础。 1、结合“黄河掠影”图片说明,培养学生据图获取简单知识的能力。 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 3、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信息窗呈现的

33、是黄河三角洲的美丽画面和文字说明。主要呈现的信息是黄河三角洲面积和平均每年新增陆地面积。拟引导学生通过研究黄河三角洲逐年造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学习。 四、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黄河三角洲的相关图片材料作参考。通过研究教材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相关的图片资料,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 六、教学

34、方法 讲授法、自学观察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先搜集一些有关黄河三角洲的资料或图片,在课堂上上交流,。然后通过课件,资料或图片介绍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读懂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习新知识。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师: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字母?(指名回答) 生1:英语课本,学校名字的下面有英文字母。 生2:我家的车牌号里有字母。 生3:电脑键盘上。 2、师:是的,字母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同样,数学中也经常用到用字母来表示数量 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35、 3、同学们去过黄河三角洲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领略一下那里的迤逦风光。 【展开新课】 (一)通过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目前的面积已达5450平方千米。 生2: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的成因。 生3: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每年新增陆地面积25平方千米。 生4: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两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 生2:三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四年呢?五年呢? 生3:多少年,黄河三角洲的面积达到了5450平方千米? (三)怎样解决两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造地时间(年)造地面积(平方千

36、米) 2225=50 3325=75 4425=100 (四)观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造地面积和造地时间有关系。 生2:我发现求几年的造地面积,就用25乘几。 生3:我发现在求造地面积时,只有一个因数在变化,那就是造地时间。 八、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

37、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

38、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xx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

39、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

40、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1、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

42、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2.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难点: 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导入课文。 有谁养过小动物,你喜欢它们吗?为什么喜欢?你注意过它们的生活习性吗?(学生议论一下)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数名生分段朗读课文。 2.指认生字,注意读音;说说自己是怎样把它们的样子记住的。 3.齐读课文,注意读得正确、通顺。 三、整体把课文,分清层次。 1.自由轻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意思相近,试着用“”划分段落,并思考各段大意。 2.小组交流分段意见和段落大意。 第一段(13):介绍了猫的古怪性格。 第二段(4):写满月的小猫可爱。 3.请你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主要写猫古怪的性格和刚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四、课堂练习 1.书写生字、组词。 性( ) 忧( ) 职( ) 凝( ) 姓( ) 优( ) 织( ) 疑( ) 痒( ) 稿( ) 淘( ) 耍( ) 样( ) 搞( ) 掏( ) 要( ) 跌( ) 辟( ) 跤( ) 凭(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