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望(通用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春望(通用9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诗春望(通用9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虎知道为您带来了9篇古诗春望,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春望诗词 篇一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中国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又因为他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他在中国古典诗歌
2、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二、背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三、主题: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四、译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
3、欲不胜簪。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五、句子理解: 1、首联 一个“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凉,令人满目凄然。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颔联 感伤国事,花也会流泪,怀恨离别,鸟也会惊心。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鸟以感情,移情于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批判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另一种说法是:诗人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运用了反
4、衬的手法。) 3、颈联 写战火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战争持续时间长,家书的弥足珍贵,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 4、尾联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六、艺术写法: 1、前两联以“望”字统摄,诗人俯瞻仰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2、借景抒情,情注全诗。开篇四句写景,写国都沦陷,一片荒凉,后四句直接抒情,诗人忧国思家。 3
5、、格律严谨,对仗工整。 赏析 篇二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7、篇三 春望 唐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释: 1、国破:谓长安陷落。山河在:山河依旧。 2、草木深:草木丛生,意谓人烟稀少。 3、时:指时事、时局。 4、烽火:战火。三月:指季春三月。连三月:连逢两个三月,谓从去年到现在一直在打仗。一说连三月,是接连三个月不断,谓整个春天都在打仗,亦通。 5、家书:家信。抵万金:极言家书之难得。 6、白头:指白发。短:短少。浑欲:简直,几乎。不胜:犹不能。簪:用来束发于冠的饰具。 赏析: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逃蜀,长安沦于叛军之手,时杜甫挈家逃
8、难。七月,太子李亨即帝位于灵武,改元至德。八月,杜甫自羌村离家单身投奔灵武,中途为叛军所得,送至长安。第二年春天,诗人忧乱伤春而作此诗。上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妙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四句,写春望之情,遭乱思家。五、六两句,言战乱之久,思家之切,“家书抵万金”,极写对家人之刻骨思念。末二句,自言发白更短,乃忧乱思家所致,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全诗语语沉痛,字字血泪凝成,国破家亡之深忧巨痛,至今读来犹撼人心魄。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篇四 春望 唐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主要写春望之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主要抒
9、春望之情) 【解释】 国破:指都城长安被攻陷,一说指国家残破。城:长安城。草木深:草木丛生,极言荒凉。 感时:感伤时局动荡。花溅泪:是说诗人见花而流泪,同时觉得花也像人一样流泪。恨别:怅恨与家人离别。鸟惊心:是说诗人闻鸟鸣而惊心,同时觉得鸟也像人一样惊心。 烽火:战火。连三月:据史书记载,这年春季的三个月,安史叛军与唐军之间的战争一直未断。 浑欲:简直要。不胜:比不上。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是为肃宗。杜甫自鄜周羌村只身北上,前往投奔。但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回沦陷后的长安。公元
10、757年3月,大自然的美好春光又降临到这座历经洗劫、繁华销尽的都城。杜甫忧伤地徘徊于曲江一带,他感时念乱、睹物神伤,吟成了这首名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通过眺望沦陷后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望”是全篇的贯穿线索,从所望的景色开始,以望者的情态作结。抒写主人公形象鲜明突出,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它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善于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是这首诗的又一成功之处。它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利用大自然的和谐景象(“花”、“鸟”)和诗人内心的不和谐情绪(“感时”、“恨别”)之间的矛盾,使所要表现的忧思更加突出,从而增强了艺术效果。
11、 首联从大处落笔,总写望中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上句蕴含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深沉感慨,下句极写城池残破、人烟稀少的荒芜景象。“国”、“破”、“春”分别点明地点、背景、节令。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
12、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颔联由大到小,由总览转为具体抒写自己在这特殊的春天里的感受。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颈联分别从“感时”、“恨别”转出,但下句又因上句而生。战火不断,是写国忧;消息隔绝,是说家愁。这联深一层写春日所感,直抒胸臆,自然深挚。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
13、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以正面描绘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全篇的收束。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态,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出征)的深广忧思。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名家点评 篇五 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
14、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耐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明钟惺唐诗归:“所谓愁思,看春不当春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明王嗣奭杜臆:“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起联笔力千钧。感时心长,恨别意短,落句故置家言国也。匡复无期,趋朝望断
15、,不知此身得睹司隶章服否?只以不胜簪终之,凄凉含蓄。” 清吴见思杜诗论文:“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 近代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曰:“语语沉着,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 现代顾随驼庵诗话:“(首联)在雄伟中有秀雅,壮美中有顾优美。” 现代萧涤非杜甫诗选:“关于感时句,有人认为花并不溅泪,但诗人有这样的感觉,因此,由带着露水的花联想到它也在
16、流泪。按果如此说,溅字就很难讲通溅是迸发,有跳跃义。故此处泪仍以属人为是,所谓正是花时堪下泪也。又白居易闻早莺有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可与鸟惊心互参。” 现代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春望阅读答案 篇六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雍陶,晚唐诗人。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上阳:上阳宫,武 则天曾将其修葺得豪华富丽,作为寝宫。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怀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7、?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0本题考查赏析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1)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1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缕缕柳丝随风飘荡,斜拂岸边(1分)。描绘了一幅明媚绮丽(1分)的津桥春日图(1分)。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先描绘天津桥边明媚、绮丽的春光,后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之景(1分)。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的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1分)。 或:运用了以乐景衬衷情的手法(1分)。诗的一、二两句,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人胜;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
18、衬,对照鲜明(1分),烘托出上阳宫凄凉泠落的景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国运衰微、今非昔比的伤感和哀叹(1分)。 春望诗词 篇七 岁月静谧 恍似寂寞如香 年华如梦一般 总是在一个恍惚间 将无知变不知 将不知变作再也不知! 他年有月应闻人 可却不知更该相思是何人! 来世杳杳 不见西桥倚月、小楼映空 可却总有一抹倩影盈笑 只是。.。.。.不见 再也不见! 何人许了这一世情 又是何人断了这三千痴缠 ? 故去烟花几时艳 来日弦音何月鸣 茶语依旧韵芬芳 只是茑萝不恋春 一念起 情戚戚 却不见梧桐树下憩“凤凰” 牵萦的藤条余温依在 只是艳彩罗衫何许?落月长词何在? 惘然轻逝 谁人顺手拈花怡情? 岁月不辞
19、谁人福禄安康健在? 你不悲 因你许它一世情 你不喜 因你不见亦不知!你轻渡故去的踪迹 可在回眸之时看那垂帘烛影、风拂眉心? 盈尘逝去谁堪怜 晓梦殤情惜晚垂 渴盼芙蕖待露雨 奈何温婉不知秋 筏书几笔 落寞几分 倏然间竟以不见萧萧风月情! 是情心难托亦是海誓难留?又或者那只是时过进迁 风华退去后的阙阙一笑 那日星朗云遥 泪凝语噎 不见孱影幽幽 不闻喃喃碎语 只忆故里香茔 奈何 不望碑 空满怀! 红尘一世 谁人不曾沧海一粟 谁人不曾顺隙而落 悄然无声 只是红霞满肩 裙摆弄蝶之时 是否应回身止步 看那笑颜如花 丽人长恨候鸟归 三月寝梦葭生灰 晚秋轻梳夜似凉 亭前曲径望霜茫 凉意虽浓 但聘婷未晚 盛情虽
20、深 但婉约以暮 曾轻抚铅华 缠腻妖娆 为何回顾之际 只剩半指余香? 一束梨花 一枝海棠 怎可装饰你的夏天 一夕晚晴 一季徜徉 怎能客串你的人生 若梧桐见在 你可愿罗衫端整 徐步它下?若琴音未阑 你可愿念尽古今长词? 春望诗词 篇八 古诗原文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译文翻译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解释解释 天津桥:即洛桥,简称津桥,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是洛阳名胜之一。 风丝:微风。斜:韵脚念xi。 翠辇(nin):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帝。 宫莺(yn
21、g):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 创作背景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诗文赏析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
22、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
23、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春望阅读答案 篇九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赵嘏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注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杜若,香草名。海门,河流入海之处。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
24、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 B.“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 C.颈联作者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渺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 D.尾联诗人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束,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15、后人读此诗领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请就此赏析颔联的描写角度。(6分) 阅读答案: 14、【考点说明】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提升了诗歌的格调”错。诗歌所表达的是愁苦如万里春江,绕矶远逝,使得思乡之情更加绵长浓郁,而非消解。再者以景结语扩大意境,并未提升格调。 15、【考点说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 参考答案虚实结合,今昔对比;(1分)上句想象:身在异乡春风乍起,想故园何处风吹柳拂,但回忆当年“杨柳依依”之往事(2分);下句写实:远离故人,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实感叹已身“雨雪霏霏”之风霜;(2分)两句虚实结合,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 答案解析此题分析诗歌写作角度。写作角度在领联的表现看似明显,实则需要细节描摩,分析意象。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