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山东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3篇(含答案与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4年山东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3篇(含答案与翻译).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04年山东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12、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只要标一处)(2分)(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2)宋无罪而攻
2、之13、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1)起于齐( )(2)请说之( )(3)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4)不可谓知类( )14、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知而不争 面山而居 B、见公输盘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C、愿借子杀之 呼尔而与之D、吾义固不杀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15、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_,体现了墨子_的主张。(2分)16、“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2分)【参考答案】12、(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2)宋无罪而攻之(2分,每小题1分)13、(1)出发(动身)(2)解释(3)制造(4)明白
3、事理(4分,每小题1分)14、C(2分)15、阻止楚国攻打宋国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反对不义战争)(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16、当然不是。其实墨子是先用激将法,诱使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相违背,从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或墨子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公输盘理屈词穷)(4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这种器械,制造成功后,准备会用来攻打宋国。墨子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从鲁国出发,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郢都,见到了公输盘。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教导呢?”墨子先生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希望借助你的力量去杀了他。”公输盘很不高兴。墨子
4、先生说:“请允许我奉送给您十金。”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从来不无故杀人。”墨子先生起身,两次行拜礼,说:“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你在制造云梯,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损失不足的人民而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叫明智的行为。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叫做仁爱。明白道理却不向楚王进谏,不能叫做忠诚。诤谏却没有达到目的,不能叫做坚强。你崇尚仁义不愿意帮我杀死一个人却愿意帮楚国攻打宋国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公输盘被说服了。(2004山东滨州)荀巨伯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
5、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远:去远方B、贼既至,谓巨伯曰 既:已经,以后C、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止:制止D、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宁:宁愿18、下列句中加点的“相”字,用法跟“远来相视”中“相”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1分)A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B醉则更相枕以卧C杂然相许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分)败
6、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20、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分)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21、对于这则故事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赞扬荀巨伯的“义气”,有人认为是讽刺荀巨伯的“迂腐”,你的观点是怎样的呢?请作简要的分析。(2分)【参考答案】17、 共1分,C。18、 共1分,B。19、 共1分,每小题1分。败:败坏,毁坏。委:舍弃,扔下。20、 共1分。于是 调动 军队 撤回,整个 郡城 一起 得到了 保全。(每翻译错1个词扣1分,扣完为止)21、 共2分。是赞扬荀巨伯的义气。因为故事的结局是贼兵被荀巨伯的义气所感化,不战而撤兵,足见义气的可赞可叹。(意思
7、对即可)【参考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2004山东滨州)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
8、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注释:屦(j):古时用麻,葛等制成的鞋。缟(go):古代的一种白色的绢。跣(xin):光着脚。被发:即“披发”。11、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译文:(一个)鲁国人自己善于用麻、葛等编制鞋子,(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B、或谓之曰:“子必穷矣。”译文:有人告诉他说:“你一定会穷困没有出路的。”C、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译文:鞋子,是为了(人们)穿的,但越国人赤脚行走。D、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
9、可得乎!译文:拿你的专长,到用不着你专长的国家去游玩,想不让他们穷困,怎么可以得到呢!12、在下列横线上填一成语。(2分)有人劝鲁人不要徙越的理由是 。【参考答案】11、D(2分)12、英雄无用武之地。(2分,填上其他恰切的成语也可)【参考译文】鲁国有个人擅长织草鞋,妻子会纺白绸做帽子。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劝他的人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越国人不喜欢穿鞋,习惯于打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不喜欢戴帽子,而喜欢披着长发。你想到用不着你们长处的国家去过日子,要使自己不穷,难道可以办到吗?”鲁人对他说:“不用它的国家
10、,便可引进它,它的用途更加的广泛,怎么怕穷呢?”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2004山东荷泽)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扛,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捷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
11、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1) 望西山,始指异之。 (2)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从学过的其它文言文中找出一个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句子: 。6、阅读选文,你有什么启发或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2分)答: 。【参考答案】4(1)感到惊奇 (2)从前 评分意见:本题2分,每小题1分5是:这 例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评分意见:本题2分,解释
12、1分,举例正确1分。6启发或感悟可从以下角度回答:(1)只有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有所作为。(2)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3)只有躬身实践,善于探索发现,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评分意见:本题2分。看法 1分,从哪个角度答都可以;结合生活体验回答 1分。【参考译文】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
13、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2004山东济南)楚庄欲伐魏
14、。杜子谏曰:“王之伐魏,何也?”曰;“政乱兵弱。” 杜子曰:“臣患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魏,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韩非子。喻老)注释 庄蹻:人名。7、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2分)王 之 弱 乱 非 越 之 下 也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译文: 。9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2分) 成语: 。 解释 : 。10、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楚庄王是一个什
15、么样的人?(2分)答: 。【参考答案】7王 之 弱 乱 / 非 越 之 下 也评分意见:本题2分。8庄踽在楚过境内做强盗(横行霸道),但官吏禁止不了他,这是政事混乱啊。评分意见:本题2分。意思对即可。翻译不正确,酌情扣分。9目不见睫: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不能省察自己或见远而不见近。 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得透彻的能力。评分意见:本题2分。成语 1分,解释1分。10楚庄王“欲伐越”,但听了杜子的进谏后,“乃止”,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纳谏、知错必改的人。评分意见:本题2分。结合内容1分,人物特点 1分。【参考译文】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
16、:“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2004山东济南)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
17、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皆如此其辩也,独和向之人?”解马而与之。 注:逸跑。野人农夫。鄙人仆人。向从前。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例句:解马而与之A泉香而酒洌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而吾以捕蛇独存 D乃记之而去2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解释。子贡请往说之 说:shu劝说。 其野人大说 说:同“悦”yu,高兴,愉快。3翻译下列句子。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日请往说之译文:有个刚跟孔子做事的仆人请求说让他去劝说农夫。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译文:我的马怎么能不吃你的庄稼呢?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A孔子在
18、路上休息时马吃了人家的庄稼,农夫将马捉住。B子贡自告奋勇地去要马但到底也没有说服农夫。C孔子的仆人因刚开始跟随孔子而想表现自己就抢先去说服农夫。D文章虽短却说明了说话的方式方法要适合情境、对象的道理。5填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经典_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请将下面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子曰:“三人行,_;_,_。【参考译文】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马逃脱了束缚;吃了别人的庄稼;农民把马牵走了。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请求去说服那农民;什么话都说了;那农民不听他的。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说:“请让我去说服他。”接着对农民说:“您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不是在西海种地;
19、我的马怎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 那农民很高兴;对他说:“说话就要这样明白了当;怎么能像刚刚那个人那样!”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2004年山东潍坊中考试题)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也。”晏子曰:“何为而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三年矣。”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合,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夫子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耶?子何绝我之暴也!”越石父曰:“吾闻士诎乎不知己,而信乎知己者。吾三年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
20、,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令又不辞而入,是与臣仆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仆,请鬻于世。”晏子出,请见,曰:“向者见客之客,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晏子春秋内篇第五)注牟:地名,在山东。刍:柴草。越石:地名。骖:车前三或四匹驾马中辕马边上的马。暴:猛、急。诎:通“屈”,屈服。 信:通“伸”,伸展。 鬻(y)):卖。行:德行。辞:谢罪、道歉。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BC) A.越石父怒而请绝(绝交) B. 今兔子于患(祸害) C省行者不引其过(过去) D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
21、背)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晏子使人应之曰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B息于途侧者 不求闻达于诸侯 C吾以子为忘 以我酌油知之 D今又不辞而入 而吾以捕蛇独存21.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 A (越石父)以为君子也B至舍,(晏子)不辞而人 C载而与(越石父)归D晏子遂以(越石父)为上客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今天你买了我,我认为你是了解我的。夫子礼之,敢不敬从? 你以礼仪相待我,怎么敢不尊敬和听从你呢?23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颇为传神。请分别概括晏子和越石父的性格特点。晏子尊贤礼士,闻过则改;越石父
22、自尊自重,刚正不阿。【参考译文】一次晏子出使去晋国,路过中牟时看见一个背着柴草,戴着破帽子,翻穿带毛的衣服的人在路旁休息,晏子认为他是个君子,就使人问他说:“你是干什么的啊?”此人回答道:“我名叫越石父。”晏子问:“到这里做什么呢?”。石父说:“我给别人做下人,在中牟当仆人,有机会见到齐国的使者就准备回齐国了。”晏子问:“为什么要给人做奴仆呢?”石父回答道:“为了不让自己的身体受冻挨饿,只好给人做奴仆了。”晏子问:“当仆人有几年了?”石父回答道:“三年了。”晏子问:“可以赎你回去吗?”石父说:“可以。”晏子就解下在左边拉车的马赎出越石父,并和越石父一起乘车回到齐国。到了晏子家时,晏子不与越石父
23、告别就进了屋,越石父非常生气就要求离开。晏子派人问他说:“我们之前并不认识,您做了三年奴仆,我今天看到,并把您赎了出来,我对您还不算可以吗?您为什么急着要离开呢?”越石父回答说:“我听说,贤士我听说君子委屈于不了解自己的人,而能够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重用。也就是说君子不会对别人有功就轻视别人,也不会因别人对自己有功就自己贬低自己。我做了三年奴仆,却没有什么人了解我。今天您把我赎了出来,我以为您是了解我的。刚才,您坐车的时候,不向我打招呼,我以为您是忘记了。现在又不跟我告别就独自进屋去了,这跟把我当奴仆看待的人是一样的。还不如继续给别人做奴仆,到别处谋生的好。”晏子从屋里出来,见到越石父说:“
24、之前,我只见到您的外貌,而现在看到了您的志向。我听说,反省言行的人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体察实情的人不会讥笑人家的言辞,能否原谅我的不当,而不离开我吗?我真心实意地改正错误。”于是,晏子让人洒扫厅堂,重新安排席位,向越石父敬酒,很礼貌地对待他。越石父说:“您对我以礼相待,我真不敢当啊!”于是,晏子于是把越石父当做上客。(2004年山东淄博中考试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
25、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答: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参考答案】5、 同“弼”,辅佐 边境6、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7、生于忧患,死于安
26、乐 防患于未然 卒章显志【参考译文】【乙】郑国的一个乡下人学做雨具,三年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学做了三年却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蜂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人们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而按原来的干,又干旱连续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埃”(2004山东泰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
27、,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0、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2分)时 陈1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12、“乐亦无穷”在选文第1段中指何而言?(2分)_13、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和_(2分)
28、【参考答案】10、时:季节陈:陈列,摆开1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12、朝暮四时游玩之乐13、美丽的山间景色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2003山东德州)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8、下列各句中“以”字与“不以物喜”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B、策之不以其道。C、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醉则更相枕以卧。9、解释下列词语。(2分)尝:或:
29、然则:10、翻译“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2分)译文: 【参考答案】8、C(2分) 9、曾经 或许,也许 这样那么(那么)(2分。对一个不得分,对两个得1分,对三个得2分)10、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2分。“其”字译成“他”也对。“忧”、“乐”译成“忧愁”、“快乐”也对。“必”、“先”、“后”三字全都准确翻译出来的,得2分;有一字翻译不恰切,扣1分,扣完2分为止)(2004山东荷泽)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
30、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鉴物之情,得无异乎?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胜: 晖:1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2、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2分)13、“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2分)【参考答案】10、胜:美好 晖:日光 (各1分,共2分) 11、这就是岳旭楼的雄伟景象 (2分)12、写洞庭湖全景 (2分)13、唐贤今人诗赋 (2分)(2004山东临沂)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31、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
32、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辟:_)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译文:_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_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_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译文:_ (3)简答题(5分)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论证和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33、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_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a、_ b、_(2004山东青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环而攻之而不胜 (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池非不深也 ( )委而去之 (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9、“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2分)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11、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 的重要性,推出了 的结论。(2分)(2004山东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