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3篇(含答案与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浙江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3篇(含答案与翻译).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9年浙江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甲】少述足下,某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家人又颇病,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知与公蕴居甚适,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且频以书见及。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子高当已入京,不知得及相见于京师否?诸不一一,千万自爱!(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乙】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四千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会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人之交遂睽。及荆公再罢相
2、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亚往造之。少述出见,唯相劳苦及吊元泽之丧、两公皆自忘其穷达。遂留荆公,差酒共饭,剧谈经学,才氏幕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矣!”然惘惘各有惜刹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侧也。(选自老学庵笔记)17.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下是(2分)A.远离家乡 B.谋官不顺 C.财物受损 D.身体不适1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短两处)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19.参与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亟往遣之,少迷处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古代汉语词典“亟”的义项:急速,赶
3、快 危急 通“极”,至。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3分)遂留荆公,差酒共饭,剧谈经学,才氏幕乃散。21.王安石和孙少迷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7.D18.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19“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思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20.(张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起吃饭.畅读经学,到晚上才分开。21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国官同乡后交往如饮;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
4、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解析】【17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到京师已数月”可以看出他远离家乡,“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可见他谋官不顺;“一舟为火所燔,为生之具略尽”可以看出他财产受损。故理解有误的是D.【18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结合意思进行断句。“某 自 度 不 能 数 十 日 亦 当 得 一 官 以 出 但 不 知 何 处 耳。”翻译为“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故此断句为: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19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词语的赏析。“亟往造之”意思是“极速赶往造访少
5、述”,“亟”意思是“极速”写出了王安石急于想见到少述,可见两人感情深厚。据此作答。【20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句中“遂”意思是“于是”,“置”意思是“备办”,“剧”意思是“痛快”,“抵”意思是“到了”。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21题详解】此题考查的对文章内容的感悟。两文中都表现了两人的交情深厚,当王安石在逆境中还不忘给少述写信,希望他不要过分担心自己,告诉我们好朋友要互相关心。当王安石为官时,虽然
6、来往不多,但两人的交情并没有断,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据此作答。【参考译文】【甲】少述(孙侔,字少述)先生:我来到京城已经有几个月字,想要谋个一官半职。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船也被火烧了,自己生活所用的器物也都被烧了,唯一没有被烧的就是我这个人罢了。人大多有不如意的时候,难道只是我吗?但是先生您喜爱我的善良淳厚,大概也想知道我现在的处境是否安好,所以到了这里。什么时候能够相遇,以此来减轻我愁苦的心情呢?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其他的就不一一赘述,千万保重。【乙】孙少述,一字正之,和王安石交情最为深厚,所以王安石别少述中 有
7、一句诗写到:“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他们的感情大概如此。 等到王安石做了相国,几年不再相见,人们都认为两个人的交情就此背离了。但是少述并不这样认为。等到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宰相后回来,经过高沙。少述恰好闲居在这里。王安石于是急忙前去拜访,少述出来迎接他,只是相互安慰,两人都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显达。少述于是挽留王安石,设酒宴款待他,两人痛快地谈论文学,直到天黑才散去。王安石说:“此次被罢官之后我就将退隐江湖,恐怕没有机会与你再见面了。”少述说:“这样的话,那我就更不去与你告别了。”两人分别是,必然若失,都流露出依依 不舍的神色。此后,人们才知道两位先生的君子之交情(情谊)是很难揣测的
8、。(2019浙江杭州)【甲】楚王绝缨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节选自说苑复恩)【乙】醉吐相茵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
9、也。(节选自汉书丙吉传)【注释】缨:系在领下的帽带。趣:c通“促”。茵:垫子。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乃有引美人之衣者 属引凄异 (三峡)B.不绝缨者不欢 往来而不绝者 (醉翁亭记)C.不伐善 陈康肃公善射 (卖油翁)D.西曹主吏白欲斥之 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今 者 烛 灭 有 引 妾 衣 者 妾 援 得 其 冠 缨 持 之1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16.阅读【甲】【乙】两端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楚庄王和丙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10、(4分)(1)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1) 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参考答案】13.B14.今 者 烛 灭 有 / 引 妾 衣 者 / 妾 援 得 其 冠 缨 持 之 (每处1分)15.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16.“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耳”是“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两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评分标准:加点字评析各1分,人物特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参考译文】【甲】庄王宴赐群臣喝酒。天色黑了,大家喝得酒酣耳热之际,灯火突然熄灭,于是有人趁机会拉扯王后的衣裳。王后拉断
11、那人的帽带,向楚庄王报告说:“刚才灯火熄灭的时候,有人拉扯我的衣裳,我已经扯断他的帽带拿在手里了,叫人赶快把火点上吧!看看是谁帽带断了。”楚庄王说:“大家先暂停。”于是传令左右说:“今晚同我一起喝酒,不喝到帽带断了,就不算尽兴。”大臣有一百多人,大家都把帽带拉断,然后才叫人把火点上。大家都喝得十分尽兴而离席散去。【乙】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他为人能周密地考虑问题,不夸耀自己做过的好事。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
12、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2019浙江湖州)洗心亭记(唐)刘禹锡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高孕虚,万景坌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月来松闲,雕缕轩墀。石列笋虡 , 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
13、飔。斯亭之实录云尔。然上人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选自刘禹锡集)【注】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弭:消除。槃(pn):回旋,弯曲。坌(bn):并,一起。榱(cu):椽子。墀(ch):台阶。虡(j):柱子。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修竹万竿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C.既志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故名洗心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3)是“月来
14、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户”是为 。请赏析“月来松闲”中“闲”的妙处。 (4)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 【参考答案】(1)A(2)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3)“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4)“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
15、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 B:修竹万竿 :形容词,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动词,谋求。 C:既志之:动词,做标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动词,立志。 D:故名洗心:连词,所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名词,原来,原来的样子。 A项都是动词,古
16、今异义词,遗憾,故选A。 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句意是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据此断句为: 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在作者眼中,亭子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 ,可见 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 ,“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 既是“闲心”,又能“洗心”。 这道题既是比较阅读,又是分析两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比较, 吴均与朱元思书 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
17、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本文 “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故答案为:A; 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 “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
18、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明白语句大意,,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 ,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赏析字词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怎样的表达效果(
19、点出表现手法)。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答题时应注意,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或者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文言语句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
20、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附参考译文】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给。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词人置身
21、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蛟龙像藤一样蟠据在高大的乔木上。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然而,山上的人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刘禹锡记。(2019浙江金华丽水)杜祁公衍, 越州人,父早卒, 遗腹生公,其
22、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扶以自泛。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乃谐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以自资。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注】杜祁公衍:杜衍,别称杜祁公,北宋名臣。适:女子出嫁。重橑(lo
23、):房屋重叠处的夹层。佣书:受雇抄写书札。(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父早卒, 遗腹生公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B.会山水暴至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D.尝至济源 尝贻余核舟一(2)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衍。 (3)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衍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 【参考答案】(1)D(2)示例1: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段佳话。
24、 示例2: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杜衍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3)示例1:能。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传记表现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因此,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 示例2:不能。真实是传记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本文的形式、内容及写法和传记这种文体
25、很接近,但文中所写之事的时间不具体。本文的出处沫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就是杜衍的传记。【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 A:父早卒:去世; 卒获有所闻 :最终,最后。 B:会山水暴至:适逢,正赶上; 多会于此 :聚集,汇集。 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 :认为; 而忠信以为宝 :把它当作。 D项相同,意思都是曾经,故选D。 概括人物形象要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结合具体的写人方法,抓住抒情、议论语句,用准确的词语写出人物身上的品质、精神方面的特点。
26、 杜衍的家庭和经历非同寻常, 他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 。充满传奇色彩: 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 。从中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命运多舛 、 天性纯良、善良仁义。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内容说出理由即可。 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符合传记客观公正记录人物生平经历的写作要求,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当然,换个角度思考:文章记录人物事件充满传奇,甚至是离奇,很难说是客观的事实。本文的出处沫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记录
27、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就是杜衍的传记。 故答案为:D; 示例1: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段佳话。 示例2: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杜衍
28、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 示例1:能。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传记表现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因此,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 示例2:不能。真实是传记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本文的形式、内容及写法和传记这种文体很接近,但文中所写之事的时间不具体。本文的出处沫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就是杜衍的传记。【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解释词义。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不但意义不同,它的词
29、性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如能明确它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有什么语法功能。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或者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从几个侧面总结。 本题考查对传记知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判断是否符合传记的文体特点作答。【参考译文】北宋名臣杜行,是越州人,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是遗腹子,他的祖父很喜爱他。小时候,祖父摘下帽子,让杜行拿着,赶上山洪爆发,家人就走散了,他的姑姑扔给他一根竿子,让他用胳膊夹着漂在水里。杜行一只手扶着竿子,一只手拿着帽子,在水中漂流了很长时间,最终被救下
30、免遭一死,而帽子竟然没有湿。杜行母亲改嫁前生有两个儿子,不孝顺,其母改嫁到河阳的姓钱的人家。祖父去世后,杜行年龄有十五六岁了,他的两个哥哥认为母亲藏匿了私财又改嫁的,就找到杜行来索要,没有得到,就拿剑砍杜行,砍伤了头。杜行逃走到了他姑姑家,姑姑把他藏在房屋重叠处的夹层上,伤口淌了数升血,仅是避免丧命而已。于是就到了河阳,回到他母亲家。但继父不能容纳他,他就在孟、洛间来往,很穷,靠着给人家抄写书札来养活自己。曾经到了济源,有家姓相里氏的人家认为他是奇才,把女儿嫁给他,从此家里的用度才渐渐能自给。后来考中举人,又殿试考取了第四名。到杜行富贵的时候,他的哥哥还在世,杜行对待他们既有恩情又有礼数。两位
31、兄长和钱家人、姑姑家的子孙,受杜行的帮助做官的有好几人,连续不断地帮助他们婚嫁的事。(2019浙江衢州)【甲】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乙】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总
32、角时,岳岳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慜谏死,公遥为诔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选自续藏书,有删减)【注释】安人:指张元忭之母。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杨忠慜(mn):明代大儒,谏臣。诔(li):致悼词。乙:读书时勾画记号。扮(fn):合并。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因取中鉴录_ (2)三月卒官_(3)安人怜之_ (4)病以属公_18.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
33、汉语写出句子意思。(3分)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_19.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3分)(1)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_(2)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_20.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全。”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6分)_【参考答案】17.(1)于是,就(因此)(2)死,去世(3)怜惜,怜爱(4)同“嘱”,嘱咐,嘱托18
34、.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意对即可)19.(1)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2)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才、明辨是非、率真正直的形象。20.通过材料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是孝悌、忠诚于仁爱。一是孝悌。张元忭在父亲危难之时,侍之以往,为其讼冤,又归慰于家;对父亲的嘱托,牢记于心,对异母兄弟恩义隆备;面对母亲的怜爱,没有因此疏懒,而是“候母寝夜诵,不令
35、母知”,尽是体贴。二是忠诚。张元忭在书堂讲习时,极其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认为为人之德事关国家治乱,所以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三是仁爱。张元忭在南阳道中见谷物丰收,百姓和乐,内心欢喜,同时他还惠施乡党族人,可见他对天下苍生心怀“仁爱”。(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谈即可。)【解析】【17题详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卒”:死,去世。“属”:同“嘱”,嘱咐,嘱托。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18题详解】划分句子节奏
36、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公乃张灯幕中,侯母寝夜颂,不令母知。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乃”:于是,就。“张”:点。“候”:等候。“颂”:读书。“令”:让。【19题详解】欣赏文句。首先要读懂文句大意。(1)“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白发种种”的原因,是“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也就是张元忭为父亲四处奔波的结果。答描写的作用时,一定要
37、答出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的意义。(2)“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意思是见到此番景象后张太仆才喜形于色,对张公的表现大为称奇。此句明显是通过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态度对张元忭进行侧面描写,由此突出少年张元忭明辨是非和率真正直的性格特点。【20题详解】题干要求结合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好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此题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谈即可。如可分析文章写出的张元忭的几种品
38、质。对孝悌风尚的秉持、对忠诚品质的坚守、对仁爱观念的尊从。可从文章中举出具体事例证明。从张元忭的言谈行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的崇高追求。【参考译文】【甲】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是浙江绍兴山阴人士。父亲(张)天复,担任太仆卿官职。隆庆戊辰年间,张天复(因罪)在云南被抓起来,张元忭前往云南并服侍他父亲。张太仆释放回家后,张元忭进京城为他的父亲诉冤。(等到)事情查得水落石出(后),他又回家安慰他父亲。一年间,来往奔波达三万余里,他(才)年过三十(而已)却满头发白,他如此孝心,(真是)品性卓绝。辛未年,他考上进士名列第一,官授翰林修撰一职。明神宗万历己卯年,在内书堂为宦官讲学授课。先生
39、认为:“太监是伺候在天子身边的近臣,他们的好坏与否与国家的太平与动乱紧密相关。”于是拿出中鉴录对宦官们谆谆教导。丁亥年,他升为右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隔年三月在任上离世,享年51岁。【乙】张公(元忭)生来相貌古朴,身材魁梧,渐渐长大后喜欢读书。安人(张公母亲)怜爱他,劝他不要耽溺于勤奋苦读(而不能自拔)。于是他在(临时搭设的)帷幕中点灯,等到母亲夜里就寝后才读书,不让母亲知道(而担忧)。少年时(9-14岁之间),意气方遒,常常随口就谈论时政得失,评论人物得失。张太仆(张公父亲)故意挫败他的傲气,(常常对他的评论)置之不理(回答)。恰巧遇到(朝廷上)杨忠愍因为直言纳谏而牺牲,张公远在家中为他
40、写了悼词,他慷慨陈词,泪流而下,沾湿了衣襟。(见到此番景象)张太仆才喜形于色,对张公的表现大为称奇。张公曾经读到朱熹格致篇一文,对文中句子勾画并且深切思索张公有异母弟弟两人,张太仆病重时就嘱托张公照料他们。张公履行了长兄为父的责任,对两个弟弟关心备至,恩义隆重。张公平常在家,吃掉落的米粒,衣服洗洗补补(反复穿),然而其家中所买东西分给宗亲族人时,(分给自己的)远远不及(分给)别人的。这是因为张公品性善良,德行赶得上古人的水准。(2019浙江绍兴)【甲】王荆公再罢政,以使相判金陵。筑第于南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也。所居之
41、地,四无人家。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有劝筑垣墙,辄不答。元丰末,荆公被疾,奏舍此宅为寺,有旨赐名报宁。既而荆公疾愈,税城中屋以居,竟不复造宅。(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注释王荆公:指王安石。使相:官职名。肩舆:轿子。【乙】荆公退居金陵,蒋山学佛者俗姓吴,日供洒扫,山下田家子也。一日风堕挂壁旧乌巾,吴举之复置于壁。公适见之,谓曰:“乞汝归遗父。”数日,公问幞头安在,吴曰:“父村老,无用,货于市中,尝卖得钱三百文供父,感相公之赐也。”公叹息之。因呼一仆同吴以元价往赎,且戒苟以转售,即不须访索。果以弊恶回犹存,乃赎以归。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乃复遗吴。(选自
42、墨庄漫录,有删改)注释乞:给:幞(f)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弊恶:破旧。15.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1)去蒋山亦七里(2)公适见之(3)且戒苟以转售(4)乃复遗吴16.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1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18.两文都写罢政后的王荆公,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参考答案】15.(1)距离(2)恰好(3)告诫(4)给予,赠送评分标准:共4分。每空1分。16.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
43、赐者评分标准:共3分。每处1分。17.他的住宅只能够遮蔽风雨,又没有设置围墙,远远看去好像旅店的房屋,评分标准:共3分。意思相近即可。18.语段(一)写王荆公住处偏僻,房屋简陋,出行不坐马和轿子,是一个生活简朴、内心恬淡安然的人;语段(二)写王荆公把宫中所赐的乌巾两次送给田家子,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慷慨大方、讲信用的人。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参考译文】【甲】王安石再次辞去丞相之职后,朝廷让他到南京任使相之职。王安石在南京城南门外七里的地方盖了一所房子,这里这里距离蒋山也有七里,平时他就骑着一头驴,带着几个书童一起去游览几个山中寺庙。想要进城的时候,就乘坐一艘小船,顺着河沟泛舟而行,大概从
44、来没有骑马或者乘轿的时候。王安石居住的地方,四周没有人家。他的房子仅能够遮蔽风雨,而且没有院墙,远远望去就像是旅店的房子一样。有人劝王安石应该筑起院墙,他总是不回答。元丰末年的时候,王安石生了重病,于是写奏折请求把自己的房子该做寺庙,皇帝下旨赐名“报宁”。不久王安石病好了,就到南京城中租了一间屋子用来居住,一直到最后也没有再建造住宅。【乙】荆公辞去官职,退居南京的时候,蒋山有个吴姓的学佛者,每天帮助荆公打扫收拾,这个人是山下种田人家孩子。有一天挂在墙上的一块黑色头巾被风吹下来了,吴某再次把它挂到墙上。荆公整好看到,对他说:“给你回家送给你的父亲吧。”过了几天,荆公问头巾在哪里,吴某说:“父亲老
45、了,没有什么用,就把它拿到市场上卖掉了,卖了三百钱给了父亲,感谢荆公的赏赐。”荆公听了长叹一声。于是叫来一名仆人和吴某用原价把头巾赎回来,并且叮嘱他如果已经被人转手卖掉了,也不用再去寻访了。果然那顶破头巾还在,于是赎了回来。荆公命人拿来小刀,从头巾的边脚处刮开,露出一块金黄的黄金,是暗中送给吴某的。于是再次赠送给吴某。(2019浙江台州)跋吕侍讲岁时杂记宋陆游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自丧乱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者,正未易得。抚卷累欷。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选自渭南文集)【注释】跋:文体的一种。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累欷:屡次叹息抽泣。13.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4分)(1)【固】A.固已知有后日耶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