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 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 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于观众面 前的幻觉。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 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
2、的表演 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 为其表现对象。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 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 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 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 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 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
3、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 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 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所言, “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 划分的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 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二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 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弓【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
4、本的脚色体 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 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 直延续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 某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 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也有歌舞的渊源, 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译文: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译文:答案
5、(1)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凭着楚国的地大物博,寻求什么东西会得不到呢?而只用 大夫的礼仪来安葬它,太寒薄了。住在山野耕田太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贪婪卑鄙的才能有余财.,全然不 顾耻辱。14 .优孟为何两次劝谏楚庄王都能成功?(3分)答:答案 优孟劝谏方式委婉柔和。在楚庄王葬马的问题上,优孟既照顾楚庄王内心感情、避免 触犯王命,又成功地达到了处理问题的目的;在孙叔敖儿子的问题上,优孟既成功地勾起了 楚庄王对孙叔敖的怀念,又给楚庄王说清抛弃孙叔敖儿子会给楚国造成人才损失,从而帮助 了孙叔敖的儿子。【参考译文】优孟原是楚国的乐工。身高八尺,能言善辩,常以谈笑的方式对君王进行讽谏。楚庄王
6、时,庄王有匹心爱的马,给它穿上锦绣,安置在华美的房屋中,睡在没有帷帐的床上,用枣 脯喂养它。这匹马因为长得太肥而病死了,庄王命令大臣们为马服丧,想要用安葬大夫的棺 椁和礼仪来安葬马。左右大臣谏铮这件事,认为不能这样做。庄王下令说:“如果有敢对葬 马的事进谏的,一律处死。”优孟听说了,进了宫殿的大门,便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 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凭着楚国的地大物博,寻求什么东西会得不到呢? 而只用大夫的礼仪来安葬它,太寒薄了。请以安葬君王的礼仪来安葬它吧。”庄王问:“怎么 安葬呢? ”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琢过的美玉做棺,用雕了花纹的梓木做椁室,用上好 的柳、枫、樟木做题凑,
7、差遣甲士为死马挖掘墓穴,老弱人丁背土筑坟,齐、赵等国的使者 侍坐在前,韩、魏等国的使者护卫在后,为死马建庙宇,让它享受牛、羊、猪三牲祭祀,并 封以万户之邑给它守墓。这样,诸侯国听说后,就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了。”庄 王说:“难道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这该怎么办呢? ”优孟说:“请大王将它作为六 畜来安葬。用土灶做椁室,用铜锅做内棺,用姜枣来调味,用木兰来解膻,用粮食稻谷来祭 祀,用火光来做它的衣服,将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之中J于是庄王便将马交给太官,不让天 下人长久地议论这件事。楚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贤德的人,便好好地对待他。孙叔敖病重将死时,嘱咐他的儿子 说:“我死之后,你会贫困。那
8、时你可以前去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几年后, 孙叔敖的儿子果然穷困到要背柴卖来谋生,一次碰到优孟,对他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 父亲临死时嘱咐我贫困时就前去见你。”优孟说:“你不要远行到别的地方去。”于是他穿戴 起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孙叔敖的举止言谈。一年多后,学得酷似孙叔敖,连楚王及左右大臣 也无法分辨。一次庄王设宴,优孟上前敬酒。庄王见了大为吃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了,要任 命他为楚相。优孟说:“请让我回去和妻子商议一下,三天后我再回来担任相职。”庄王答应 了。三天后,优孟又来了。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 ”优孟说:“妻子说千万不要这样做, 楚相不值得当。像孙叔敖担任楚相,竭诚尽忠,廉洁奉公,
9、以此来治理楚国,楚王得以称霸。 如今死了,他儿子却没有安身之地,穷得卖柴谋生。要是像孙叔敖那样,还不如自杀于 是唱道:“住在山野耕田太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贪婪卑鄙的才能有余财、 全然不顾耻辱。想要身后家室富,又怕受贿枉法,干坏事犯大罪,身遭杀戮家随灭。贪官怎 可做!要想做个清廉吏,奉法守职,至死不敢胡作非为。廉吏又怎么做!楚相孙叔敖一生清 廉,到头来妻儿穷困卖柴糊口,楚相怎么值得当! ”于是庄王向优孟致歉,随即召来孙叔敖 的儿子,将寝丘的四百户分封给他,用来祭祀孙叔敖。以后十世一直不曾断绝祭祀。这种智 慧可以说是正合时宜了。易传流行于世。光宗曾为他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
10、先生”,死后赐谥 号“文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南吕】四块玉闲适(其三)关汉卿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 【南吕】四块玉闲适(其四)关汉卿南亩耕,东山臣卜,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15 .下列对这两首曲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开头“意马收,心猿锁”使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格,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看破红 尘的思想。B.第一首“槐阴午梦谁惊破”用“南柯一梦”的典故,在作者看来,这“梦里功名,幻中富贵”, 不过是名缰利锁,并非
11、安乐去处。C.第二首开头“南亩耕,东山卧”用陶渊明、谢灵运的典故,流露出作者不关怀世事、归隐山 林的思想。D.第二首末尾“愚”字是自谦之辞,反映作者掩饰锋芒、全身远祸的思想。【答案】Do【解析】D项中“愚”字应当是反语,自我嘲讽,委婉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讽刺。16 .同为“闲适”,这两首元曲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6分)答:答案:相同点:都表达了对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在现实社会中不得志 的苦闷之情。(2分)不同点:第一首表现出对名利虚幻的慨叹,以及跳出红尘的洒脱之情。(2 分)第二首表现对贤愚不分的社会的愤慨和傲岸不屈的慷慨情绪。(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2、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指现实善恶错位“, ”,与应有的天道公理形成鲜明对比。(2)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接指责质问天地,从根本上否定了天地存在意义的 句子是“地也,?天也,!”(3)窦娥冤中,窦娥认为天地本该分辨清浊,但是她所看到的却是是非不分的乱象,表 现这层意思的句子是“天地也! , ? ” 答案(1)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3)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青砖黛瓦马头墙,雕
13、楼画栋花格窗。这是浙江衢州廿八都给人的最初印象。一条青石小街,依村 而过。两排几十幢明清建筑,。周边关隘林立,大山重围,遗世独立,这是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整条街上,都充满着煮豆腐和蒸铜锣糕的香气。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挑浦城担”的中转驿站,民国时期经仙霞古道的浙闽物流,在清 湖和浦城之间流动。挑夫们靠着一副强壮有力的臂膀,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 头,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这条古道留下了他们不知疲倦的身影。挑夫们的肩上不仅挑 去了物资,还从福建带来了 “燕皮”,留下了 “桂花糖”。食物因交流而获得最大的传播, 或许不只是这些食物,还有人们对家最深沉的牵挂。人们的脚步,一直在远行,但食物
14、让我们内心安宁,让我们的牵挂变得别样的暖。18 .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答案】蜿蜒曲折古香古色餐风露宿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由古朴造就,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 锣糕”B.古朴造就了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 锣糕”C.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锣糕”,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由古朴造就D.古朴造就了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铜锣糕”和“风炉仔炖 豆腐”【答案】B【解析】选Bo后文煮豆腐”在前,“风炉仔炖豆腐”与其
15、相呼应,应放在前面,排除D 项;“小吃”与后文“香气”联系紧密,不应放在前面,导致语意不连贯,排除C项;“古 朴”承上,属于已有信息,适合做主语,“民俗风情”是第一次出现的新信息,一般不做主 语;且“民俗风情”与后文“小吃”联系紧密,排除A项。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从一个山头、村寨到另一个山头、村寨”,从语意上看二 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5分)答:【答案】: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由两个“从到”的句式组成,既能起到强调挑 夫们辛苦的作用又给人希望在前的感觉;改句强调意味不明显。语体风格不同:原句为 两个句式相同的分句,音节整齐和谐,比较舒缓;改句为一个紧缩句,过于
16、紧凑,不如原 句与整段生动形象的文风更谐调。(答出一点给3分,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 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o 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 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就叫贡献。这样 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写作是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才智的最简单方法,写书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糅进自己 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如鲁迅之谓吃进草,挤出牛奶。这是一种创造,如同科学技术
17、的发 现与发明,要智慧和勇气。小智勇小文章,大智勇大文章。唐太宗称以铜为镜、 、以人为镜,其实文章也是,验之于作者可知弩骏。 古往今来,凡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无文章。古人云立德立言,人必得有新 言汇入历史长河而后才得历史的承认。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6个字。(6分)答案(示例)是创造,是超越 以史为镜 一面大镜子解析 第处,由“读书是吸收,是继承”,结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 的标志”“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可知,“写作”是与“吸收”相对的“创 造”,与“继承”相对的“超越,所以可
18、以填“是创造,是超越。第处,由唐太宗李世 民说过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名言 可知,中间少了“以史为镜”。第处,由“以铜为镜”“以人为镜”可知,这里是类比,表 明其实文章也是“一面大镜子”。22 .请分别用一个以“写作”为开头的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 (5分)答:答案(1)写作标志创造力和责任感。(2)写作检验人的学识才智。解析 第一段由“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 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可知,本段的主要意思是强调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 的标志,由于字数限制,可以压缩为:写作
19、标志创造力和责任感。第二段由“写作是检验一 个人的学识才智的最简单方法”可知,本段的主要意思是写作检验人的学识才智。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莎士比亚说:“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J其实,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 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对此,身处这个时代的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作为一篇材料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比较简单,只有两句话。一句是莎士比亚 的名言“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愚蠢和聪明本
20、是一对不兼容的词,更 不能同时来表述一个人是愚蠢的聪明人或聪明的愚人。这让我们想起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成语 “大智若愚力常用的名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等。既然打破了 常规来这样说,这就表明了 “愚蠢”和“聪明”在此语境下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里,“聪 明人”更多的是指不肯吃苦、不想吃亏、只想走捷径、整天想着弯道超车的人,而“愚人” 则多指埋头苦干、只知奉献、少有索取的人。另一句话则是材料的关键句,给我们指明了写作立意的方向,一个人要想有所收获,有 所发展,获得成就,必须学会下“笨”功夫,学会做一个“笨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 想兴旺、强大,必须有踏实勤奋的精神,摒弃好高鹫远的
21、思想,摒弃浮躁的社会风气。题干 要求写出“身处这个时代的你的感悟与思考”,这就要求作文具有时代性,指向现实生活中 的问题,给予明确的导向。在行文过程中,文章可以小到写一个人、一件事,体现出“智”与愚”之间的辩证关 系;也可以剖析一个社会、纵观一个时代、透视一个领域,揭示出被“聪明”掩盖着的“愚 蠢”和貌似“愚蠢”的“智慧二题材可大可小,至于体裁,议论文、记叙文、哲理性散文 皆可使用。【参考例文】做一个聪明的愚人北宋文学家苏轼有一首洗儿诗说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 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J苏轼一生因为遭遇了诸多的不顺和厄运,故有此负气之语, 但这也给我们以启示,什么是真正的
22、聪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聪明?现实中,聪明和愚蠢是相对的。但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真正聪明的人都知道自己的聪明,更知道别人比自己还聪明。每一个聪明的人总能够找 到若干比自己聪明的人,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或者学习的榜样。同时,他们也会比 一般人更了解自己的愚蠢和缺点错误。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所以他们善于反思自己的愚蠢和 缺点,并在反思中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和一些他们认为愚蠢的做法。一句话,聪明人能 够听取他人意见,并不断反省自己。他们是聪明的愚人。有些人通常只知道自己的聪明,不知道自己的愚蠢,他认为自己是聪明的,更不会承认 自己的缺点错误。这些人总能找到至少一个比自己还要愚蠢的人,或者至
23、少在某一方面比自 己愚蠢的人,来抬高自己,想方设法使自己高大起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总是正确的,所以 也就没有改正缺点错误的必要,因此他们总是错上加错,离目标越来越远。他们是愚蠢的聪 明人。聪明分大小,愚蠢也一样。聪明的愚人开明大度、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埋头苦干,他 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看似吃了亏,是愚笨的。其实,他们属于小愚蠢、大聪明,这类人 是国家的顶梁柱。愚蠢的聪明人工于心计、口是心非、阿谀奉承,遇到困难习惯于躲避,爱 走捷径,总想着出小力,得大利,最终看似他们得了利,其实他们失去得最多。他们属于小 聪明、大糊涂,他们通常都是蛀虫。在现代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我们更多地需要他们是聪明
24、的愚人,而不是愚蠢的 聪明人。前北京军区总医院副政委孙茂芳从70年代起开始学雷锋做好事,儿十年如一日。 40多年来,他像儿子对待父母一样,先后照顾了 18位孤残老人,为其中的8位老人养老送 终。他用自己的收入建立家庭助困金,用于帮助残疾人和困难群众,先后资助了 11位生活 困难的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累计捐款已达39万元。孙茂芳时时刻刻以雷锋精神照亮着 社会,以个人名义先后组织成立了 100个学雷锋小分队,常年坚持学雷锋活动,被人们亲切 地称为“京城雷锋”。有人说孙茂芳傻,但他却认为,老百姓可信可托的“傻子”越多,社 会就越和谐,人民就越幸福。孙茂芳愿意当一辈子人民可信可托的“傻子”,他说自
25、己还要 带动更多的人去做一个“傻子”,做一个好人。孙茂芳就是这样的聪明的愚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法律道德的完善,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去做一个聪明的愚人。也只 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甚至人类生活的地球,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 分离。宋杂剧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刷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一一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 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 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 由“丑”承担,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
26、面为标志,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色。无论 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 里的“装孤”。而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副净、副 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差别 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色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 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色体系。这一体系在昆曲中 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 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
27、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 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节选自傅谨脚色与行当,新华文摘2020年第2期,有删改) 材料二: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 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观众的交流是多 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色,一会我出角色。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 与角色的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 方。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色 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
28、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 色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 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 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此叙述的、人物的、审 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节选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 L请根据对材料中相关概念的理解,指出下列各句中戏曲术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3分)()A. “戏剧脚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人人之所知也JB. “(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娥),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C
29、.“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色。”D. “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J【答案】Co【解析】C项的戏曲术语是“角色它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均出现了,根据相关信息可以得 其概念都是指演员扮演的一个个具体的“戏剧人物”,结合选项语境,旧戏班老师替学生决定 的应是学生学习的行当或脚色,而不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剧中人物,即角色。A项,戏曲术语是 “脚色它在文中的概念是指戏曲中的某一类人物,结合选项语境中的“四色可以判断 术语使用正确。B项,术语是“正旦”,“旦”在文中的概念主要指女性角色,结合语境(“窦 娥”)及教材所学窦娥冤可以基本判断术语使用正确。D项,
30、术语是“行当”。材料中虽 未对“行当”进行明确的解释,但从首段的“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 当”,可以得知“行当”是演员的分工类别,结合选项语境(重点是“昆曲”“划分”)可以判 断使用正确。材料来源:“戏剧脚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人人之所知也”摘自王国维 的古剧脚色考;“(正且上,云)妾身姓窦,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摘自关汉卿的窦娥 冤第一折;“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行当”摘自马南邮燕 山夜话“科班”的教育法,选项将原文中的“行当”篡改成了 “角色”;”等到明末清初, 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摘自某论文。2.下列是有关中国古
31、代戏曲脚色演变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与“末”,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B. “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C. “净”与“副净”的表演风格迥异,它的源头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装孤二D.脚色体系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从雏形走向完备的过程。【答案】Do【解析】A项,“引舞”与“戏头”分别只是“引戏”与“末泥”的前身,而“旦” “末”分 别是由“弓I戏”与“末泥”演化而来的,所以“直接演化”表述错误。B项,原文信息为“就 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 出
32、现明显区隔与成为两个行当是前因后果的关系,所以选项因果颠倒。C项,原文信息为“南 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从“仿佛”可以看 出,作者只是一种推测性判断而并非事实性肯定,而选项的表述将其认定为事实。D项,“从 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表述,并不是范围缩小,虽然原文所强调的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 “南宋戏文元杂剧”,因为宋杂剧出现在金院本之前,且二者的脚色体系是一样的(见材料一 第段“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木的脚色 体制亦与之相同”);南宋戏文出现在元杂剧之前,而南宋戏文的脚色体系已完备(见材料一第 段“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
33、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B.戏曲演员借扮演这一艺术手段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C.脚色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以发展完成。I).脚色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的矛盾,它彰显了民族的智慧。【答案】Co【解析】A项,据材料一所述,戏剧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化妆、摹仿等,而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 言借助的是形象(语言化)、语言、艺术手法等。二者完全不同。B项,据材料一 “观演双方 的关系
34、,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 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扮演只是基本艺术手段,而非自然成 为能实现观演默契的艺术手段。要想达成与观众的默契,还须采用合适的艺术手段。因此选 项中“达成了”的“了”将可能性说成了必然性或肯定性。D项,原文信息为“戏曲的脚色 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 矛盾”,脚色体系解决了演员与角色数量不对等的矛盾,但这并不能说明创设脚色制就是为了 解决这一矛盾,概念混淆。4 .材料二的语言风格相较于材料一活泼散漫且更趋感性。请仿照材料一画线部分对材料二画 线部
35、分进行改写,使之更简练严谨,更富于理性。改写时,可以对原文语词、文句进行适当的 增删、更换、调动等,但不得改变原意,遗漏层意;不超过60字。(4分) 答:答案: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不受演员和角色界限的限制,从而能以方式的丰富性实现与观众 交流的自由性,这正是它优于西方戏剧之处。【计分点】每个要点1分,共三个要点(见加点处。画线处共三个句子,每句一层意思。加点 处的三个语意要点只要语意差不多就可以);结构及语意关系基本相符1分(语意关系:第一 个分句与第二个分句是因果关系;第三个分句是对前两个分句的总结。说明:语意关系与结 构本身是相生的,所以我们放在一个计分点里面)。扣分:语言风格与“严谨理性”
36、相差大, 扣1分;有病句扣1分。5 .论述性文章注重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以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请以材料一的第段 与材料二的第段所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为例加以说明。(6分)答:答案:材料一:引用论证(1分):引用延保全的话佐证戏曲成熟前脚色制已具雏形(1分),使 论证更具说服力。举例论证(1分):列举“旦”等的演化来源,佐证从雏形到完备的脚色制, 脚色的称谓有明显的变化(1分),来增强观点的可信度。材料二:对比论证(1分):将中国传 统戏曲与西方戏剧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国戏曲表演的自由性(1分。答“中国戏曲不刻意追求 演员和角色合一”,也计分),使观点突出。【计分点】每个要点2分,其中论证方法1分
37、,论证的观点1分(观点的表达语意差不多,也 可计分)o(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赶秋彭学明一个回闪,一队人马往那条路上呼喊而去。又一个回闪,一彪队伍从这条路上踏歌而来。左边,是一路吆喝走着的少男少女。右边,是一路舞着长龙的少男少女。抬起头来。四面山顶,还是银枷银链银冠银圈匆匆而行的少男少女。湘西。苗乡。阴历七月初七、初八。很久很久了,这个民族从远古地带越过洪荒,辗转徙来。千辛万苦,千万里路,安居了, 乐业了,却遭到了敌人的层层围攻。父母被杀害了,夫妻被拆散了,山林成了焦炭,田园成 了荒草,房屋成了灰烬。巴贵当戎一一这个民族的英雄,与敌人进行了九十九
38、个日日夜夜的 大搏斗后,在立秋的时候,联合九十九寨的男男女女,做了九十九台秋千架,搭了九十九个 秋歌台,吹了九十九对芦笙喷呐,舞了九十九对龙灯狮子,赶秋!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缠 缠绵绵的苗歌情话,热热闹闹的赶秋场面,逗引得敌人心神激荡,丢弓弃弩,都去赶秋。巴 贵当戎们立即取了暗器,内外呼应,关门打狗,全歼来敌。从此,为了忆念这位英雄,赶秋 代代相传,年年相继,成了这个民族的骄傲,成了这个民族的重大狂欢节日。也是很久很久了,一个叫巴贵达惹的苗族青年,英俊正直,倾倒了远远近近的所有姑娘, 可无一人能够中意。于是他搭了秋千百架,让一百个寨子的姑娘于立秋这天荡秋千、赛情歌。 赶秋于是多了一份爱情、多了
39、一份情调、多了男欢女爱的卿卿我我。四根木柱伸天而呼,数十块木板悬空而起。这就是儿千年不变的秋台。一面面三角彩旗, 装扮成秋天的各种颜色,于深山旷野里猎猎飞动。一只老虎,颓然倒在秋台,这是纸的,是 一种象征,一种人类战胜自然、善良战胜邪恶的伟大。旁边的两排猎人,手持长矛梭镖和弓 箭,威风凛凛,剽悍骁勇,一脸的庄严与豪迈。秋台下的人们,针也似的密密插了,一阵震 耳欲聋的欢呼。穿着古老苗服的一男一女,各抱着一捆连枝带果的水稻、包谷、高粱和棉花, 在秋台上跳跃鞠躬,报告一年的好收成。这便是秋公秋姿!一一是秋天的使者,巴贵当戎与 其夫人的理想化身。这扮演秋公秋婆的,是众推的德高望重者。立时,九眼铳轰然炸
40、响,花 灯花鼓蚌壳龙灯,便在铳声中疲疯癫癫地舞向秋场四方。整个苗乡欢天喜地。而秋千上,则是赶秋节最为风流的歌男歌女。秋架一二十米高,车辐相互错开,或八对 或十二对,每对都系有一架秋千,有如苗乡古老的筒车水碾,在一根轴上上下旋转。这个被 送上车顶了,那个还悬在车腰,另外一个却被吊在车下凌空悬起。这一群荡秋千的少男少女, 正如纯洁柔软的流水,滚落在这旋转着的车架上,很轻盈,很潇洒,悠悠扬扬,飘向空中。 先是自由对歌,一个在秋千上唱了,另一个坐在秋千上接;后是罚歌代荡,谁停在最上面荡 不起来了,谁就得唱,这纵然倒了霉,可谁都愿意。出一回洋相要什么紧?倒一回霉要什么 紧?歌声里可有几多俳恻、几多温情、
41、几多燃着烈焰的眼睛?那姑娘又停在最上面了,红唇未开,先见千般娇情。你听啰:哪条山沟出泉水?哪个高坡出太阳?哪个寨子来的哥?肯不肯过我的河?屋后山沟出泉水,屋前高坡出太阳。不要问哥哪里来,妹口也给哥做双过河鞋。一来二去,歌里生出那1m的依恋与相爱,两个对歌的男女双双走下秋千,情意相邀,去 赶秋场。青春,就这么贴近这么融合,这么走入神秘的森林或草地。那剩下的,便顿生万般 羡慕与激情,竞相登上秋千,让一颗心与自己的歌声高高荡起。来不及登上的,就干脆站在 秋架下,你唱我和,我唱他应。广广阔阔的秋场上,立时摆出了百摊歌台,飞出万首情歌, 造设千对情人。那早年丧偶的孤独者,也涌起了迟暮难耐的渴求,租借起这
42、年轻人的地盘, 摆一个大大方方的情台。秋场上,熙熙攘攘的赶秋人,提着兽皮山鸡,挑了鲜蛋鲜果来场交易。沿路陈列的首饰、 银链,在风中听得见声音。贴壁而挂的花锦花带,展示着苗乡的智慧与色彩。摊摊点点的小 吃小卖,如一张张风景画,新新鲜鲜地镶在这野山野地的野镜框里。这都是男女互献殷勤的 好场所。买一份见面礼,挑一份定情物,然后走进夜色走进幻想走进人们见不着的地方。其实,这人山人海的夜晚,无论哪里,都见得着你的,只是不要怕。他们也一样,也是 同样的兴奋,同样的激动,同样的目的。不管相识不相识,你都可以与她搭话、玩笑、亲吻, 你可只管伸出你青春勃发的烫手,拥她、抱她、抚她,她不会大惊小怪、大喊小叫。与你
43、一 样,她也幸福。在这样的时候,倘若你很勇敢却又不失分寸,那么你就很出色,你就会赢得 一个姑娘永恒的感情与恩爱,可是,千万别挑花了眼,看中人家的媳妇,这时的苗乡人,媳 妇比女儿金贵,你半根毫毛也动不得,否则你会遭到一顿痛骂,甚至一餐痛打,那才叫打得 好咧!有灯的地方,你看得见灯下人影攒攒。无灯的地方,你看得见手电明明灭灭。有灯无灯, 你都听得见歌。少男的、少女的、老爷的、老妪的,一首一首,通夜都唱。就在这抑扬的调子里,满山满山的包谷壮了,一丘一丘的谷子黄了,一坡一坡的梨子熟 了,一架一架的葡萄紫了,一树一树的枫叶红了。(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44、)()A.文章讲述了“赶秋”习俗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至今仍具有的鲜活生命力,时间跨度较大, 突出了这一民族习俗的传承性。B.文章开头采用两组整句,展现了赶秋的少男少女活泼欢快的状态,渲染了热烈喜庆的赶秋 氛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C.在苗乡人心中,歌声是爱情的催化剂,歌男歌女通过歌声放飞爱情;如今,秋场已沦为歌 男歌女的情台,失去了原有的意义。D.文章中的歌词运用起兴的手法,采用问答的形式,极具民歌特色,凸显了民族风情,表达 了苗乡青年对美好爱情的热烈向往。【答案】C【解析】秋场已沦为歌男歌女的情台,失去了原有的意义,错误,歌男歌女在秋场上摆歌 台,唱情歌,固然是追求爱 情,但秋场上交易的
45、赶秋人、花锦花带、小吃小卖等更体现了 他们对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的追求,秋场并没有失去原有的意义。7 .关于文中描述巴贵当戎传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居乐业的苗族人遭到敌人围攻,妻离子散,家园尽毁,此时巴贵当戎担起了抗敌重任。8 .文章连续运用六个“九十九”构成的排比句,通过夸张手法,表现了巴贵当戎杀敌的艰难。C.巴贵当戎以盛大的赶秋场面来吸引敌人,使得他们丢弓弃弩,无心战斗,最终全军覆没。D.文章补叙巴贵当戎的传说,交代赶秋正是为纪念这位英雄而产生的,使文章内容更完整。【答案】D【解析】“文章补叙巴贵当戎的传说,错误,应是文章插叙巴贵当戎的传说。补充:插叙。插叙就是在
46、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 的事情。插入的内容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如:鲁迅的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润土时插入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的片断,就是 追叙的例子。补叙。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代,这种写法 通常叫补叙。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 必有什么过渡的话。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
47、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8 .文中关于苗乡人“赶秋”的场面描写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答:选材方面,侧重从面上选材,描写人物群像,表现湘西的民族习俗;视角方面,赶秋路 上、秋台上、秋千上、 秋架下、秋场上不同方位结合,视觉、听觉结合,全面描写赶秋 的热闹气氛;语言方面,运用诗化的语言,多用叠音词,如广广阔阔、摊摊点点、新新鲜 鲜等,情感饱满,使得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人称方面,既运用第三人称, 正面实写,直接表现赶秋者的形象,又运用第二人称,带着想象虚写,让人如临其境,很 有感染力。(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9 .“赶
48、秋”是湘西苗族的传统习俗,其中寄寓着苗乡人怎样的民族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6分)答:【答案】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抗击外来人侵者;不忘历史,崇敬英雄,祈盼和平安宁;战胜自然,希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赞美爱情,享受幸福和乐的生活。(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 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 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J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 其故。优孟日:“马者土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 以人君礼葬之J王曰:“何如? ”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梗枫豫章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