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大同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同市20212022学年(上)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边镇,意谓边境地区的要塞重镇。无论是经过还是居留此地,均要求作者有亲身赴边的经历,因此 这类诗文的产生与边镇场域有直接因
2、果关系边镇是其直接“触发地”。作者通过诗文记录行边经 历,使其带有行旅文学的特征。弘治元年,马中锡赴陕西任管粮佥事,转饷延绥。其东田漫稿自 赴延绥诗开始,后十余首诗串联起来宛如一幅行程图。这类作品的形成,是因作者受到眼前迥异的 边塞风物的触动而产生了复杂的内心情绪。明代行边文学中屡屡出现思恋故园宁馨、追忆庙堂尊崇的情 感,大半是行边者被眼前陌生荒凉的景象刺激而产生。难以适应的心理落差成为明代行边文人的一种突 出情绪,使创作蒙上了消沉的调子。而另一类行边者的心态恰好相反,因身负国家使命而显得更为积极 进取。就整体而言,无论是荒漠中的艰苦行旅还是气吞万里的移营拔寨,相关描摹的出现均是由边镇场 域直
3、接赋予创作者的。如果说第一类“触发”来自作者行旅途中印象式的“惊鸿一瞥”,第二类“触发”则源于作者较长 时间的居留而对边镇环境所产生的、更为深入细致的生活体验。晚明诗僧释昙英从北京行至榆林卫,在 当地居留数年。其昙英集卷一中存有数十首居边诗,对明代榆林卫的独特气候与社会生活进行了详 细记述。不仅如此,他还在诗中叙写自己每日耕田种地、参禅打坐、待客访友等日常活动,乃至涤器熨 衣、煎茶做饭等具体生活片段。与短期任职的官员相比,在边镇长期居住者的观察视角就显得更为从容 不迫、细腻生动。寄赠与题作并不要求作者亲身赴边,这意味着此类诗文的创作地点与边镇不是必然重合的。在这种 情况下,人事酬答取代了边镇场
4、域,占据了触发创作的主导位置,成为促生寄赠、题作等涉边作品产生 的直接因素,而“边镇”则退居为作品中的点缀性元素。语涉边镇的寄赠作品就用途与内容又可分为 身受,和理解关心。显出浓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由原文“乔尔东骑马一口气赶了三十来公里进城,差点没把马累死在路上。一到车站,首先映入他眼 帘的是熙来攘往的人流和一片震耳欲聋的喧嚣”这里用乔尔东骑马进城开头,故事从这里开始,吸引读 者,让读者这有悬念,有利于情节的迅速推展。由原文“乔尔东把马匆忙拴在首先碰到的一辆大车上,就忙着找他的儿子去了;乔尔东终于看到儿子 随着他的队伍齐步走了过来;乔尔东
5、在广场上东奔西跑,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马;乔尔东一出了街道, 继续快马加鞭,驰上铁路路基下边的小路”这几段内容,展现出故事的展开都围绕着乔尔东这个主线, 情节紧凑、增强节奏感。由原文“铁路职工默默地从他身边走过。在那些日子里,人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他们心里都清楚。这 个身材魁梧的老人就这样失声痛哭”文章用乔尔东的痛哭结束,给读者留白。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源彪,字文宗,西平乐都人也。学涉机警,少有名誉。魏孝庄永安中,以父功赐爵临颜县伯。遭父 忧去职。武定初,服阕,吏部召领司徒记室。世宗摄选,沙汰台郎,以
6、文宗为尚书祠部郎中,仍领记 室。乾明初,出为范阳郡守。皇建二年,拜泾州刺史。文宗以思信待物,甚得边境之和,为邻人所钦 服,前政被抄掠者,多得放还。天统初,入为吏部郎中,迁御史中丞,典选如故。寻除散骑常侍,仍摄 吏部。属秦州刺史宋嵩卒,朝廷以州在边垂,以文宗往莅泾州,颇著声绩,除秦州刺史,乘传之府,特 给后部鼓吹。文宗为治如在泾州时。李孝贞聘陈,陈主谓孝贞日:“齐朝还遣源泾州来瓜步,真可谓和 通矣。”寻加仪同三司。陈将吴明彻寇淮南,历阳、瓜步相寻失守。赵彦深于起居省密访文宗日:“吴 贼侏张,遂至于此,仆妨贤既久,忧惧交深,今者之势,计将安出? ”对日:“荷国厚恩,无由报效, 有所闻见,敢不尽言。
7、但朝廷精兵必不肯多付诸将,数千已下,复不得与吴楚争锋,命将出军,反为彼 饵。以今日之计,不可再三。国家待遇淮南失之同于蒿箭知文宗计者不过专委王琳淮南招募三四万人风 俗相通能得死力兼令旧将淮北捉兵足堪固守且琳之于昙顼,不肯北面事之明矣,窃谓计之上者。若不推 赤心于琳,别遣余人掣肘,复成速祸,弥不可为。”彦深叹日:“弟此良图,足为制胜千里,但口舌争 来十日,已不见从。时事至此,安可尽言!”因相顾流涕。武平七年,周武平齐,与阳休之、袁聿修等 十八人同敕入京,授仪同大将军、司成下大夫。隋开皇初,授莒州刺史,至州,遇疾去官。开皇六年 卒,年六十六。文宗以贵游子弟升朝列,才识敏赡,以干局见知。 (节选自北
8、齐书源彪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待遇淮南/失之同于蒿箭/如文宗计者/不过专委王琳/淮南招募三四万人/风俗相通能/得死力/兼 令旧将/淮北捉兵足堪固守/B.国家待遇淮南失之/同于蒿箭/如文宗计者/不过专委王琳/淮南招募三四万人/风俗相通/能得死力/兼 令旧将/淮北捉兵足堪固守/C.国家待遇淮南失之/同于蒿箭/如文宗计者/不过专委王琳/淮南招募三四万人/风俗相通能/得死力/兼 令旧将淮北捉兵/足堪固守/D.国家待遇淮南/失之同于蒿箭/如文宗计者/不过专委王琳/准南招募三四万人/风俗相通/能得死力/兼 令旧将淮北捉兵/足堪固守/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
9、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典选,指掌管人才的选拔并对符合条件的人给予官职的事务。B.散骑常待,官名,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C.仪同三司,本义指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而给予三公同等的待遇。D.朝列,朝同列,指让战争失败的敌国官员到胜利国家上朝叩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源彪学习机警灵敏,年轻时就很有声誉,因为父亲功绩被赐爵临颍县伯,在世宗负责甄选官吏时被任 命为尚书祠部郎中,仍然兼任记室。B.源彪在泾州时政绩突出,此时秦州刺史去世,朝廷认为秦州地处边陲,地理形势重要,就任命他为秦 州刺史,并赏赐他后部鼓吹。C.赵彦深向源彪寻求对付吴明彻
10、的计谋时,源彪认为自己受到国家恩典,有什么建议必定会说,并强调 现在制定策略不能连续变动。D.周武帝灭了北齐后,源彪等人奉命进京,他被授予仪同大将军之职;隋朝开皇初年,源彪被任命为莒 州刺史,后来因为生病解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甚得边境之和,为邻人所钦服,前政被抄掠者,多得放还。(2)若不推赤心于琳,别遣余人掣肘,复成速祸,弥不可为。【答案】10.D11. D 12. B13. (1)使边境地区特别稳定,受到邻国的敬重佩服,前任官员时被掠走的人口,大多都被放了回来。(2)如果不能推心置腹地对待王琳,派别人去带兵牵制,很快会招来大祸,更不能这样做。【解析】【分析】【1
1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国家重视淮南,稍一不慎就会很快失守。按照我的计策,不如全权委托给王琳,在淮南招募三四 万人,大家风俗习惯相同,自然能够拼死作战,同时派原来的将领到淮北招兵买马,就足以守卫。“国家待遇淮南”语法结构和表意完整,“失之与同于蒿箭”是主谓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C; “能”与“得”共同修饰“死力”,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 “朝同列,让战争失败的敌国官员到胜利国家上朝叩拜”错,朝列,朝班,泛指朝廷官员。故选D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源彪在泾州时政绩突出,此时秦州刺史去
12、世,朝廷以州在边垂,以文宗往莅泾州,颇著声绩”错, 由原文“寻除散骑常侍,仍摄吏部。属秦州刺史宋嵩卒”可知,秦州刺史去世时,源彪任散骑常侍,摄 管吏部,他曾经治理过泾州,有政绩。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和”,稳定;“为所”,表被动;“被抄掠者”,被掠走的人口。(2) “推赤心于琳”,推心置腹地对待王琳;“掣肘”,牵制;“速”,招致;“弥更加。参考译文:源彪,字文宗,西平乐都人。文宗学习机智灵敏,年轻时就有声誉。魏孝庄帝永安年间,由于父亲 的功绩赐爵临颍县伯。因为父亲守丧解职。武定初年,服丧期满,吏部征召领司徒记室。世宗负责铃选 官吏,淘汰不合格台
13、官,任命文宗为尚书祠部郎中,仍然兼任记室参军。乾明初,出任范阳郡太守。皇 建二年,文宗任泾州刺史。文宗待人很宽厚,讲究信义,使边境地区特别稳定,受到邻国的敬重佩服, 前任官员时被掠走的人口,大多都被放了回来。天统初年,入朝任吏部郎中,升御史中丞,依旧典选官 员。不久改任散骑常侍,仍然摄管吏部。正赶上秦州刺史宋嵩死去,朝廷考虑到秦州是边疆地区,因为 文宗曾经治理过泾州,政绩很突出,就任他为秦州刺史,乘坐驿站车马到府上任,特别赏给他后部鼓 吹。文宗治理秦州时如同在泾州一样。李孝贞访问陈,陈主对他说:“齐国派源文宗到瓜步来,我们两 国算是真正的通好。”不久加授仪同三司。陈将吴明彻入侵淮南,历阳、瓜步
14、相继失守。在起居省赵彦 深暗地向文宗征求意见时说:“吴明彻强横跋扈,已经造成了这样的危害,我妨碍贤者之路已久,心中 又急又怕,如今的形势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 ”文宗回答说:“我受国家的大恩,没有来得及报答, 如果有什么见解,怎么敢不说出来呢。只是朝廷一定不会让将领们有过多的军队,少于几千人,又不能 和江南的军队交锋,命令大将出征,反而成了送到对方口中的食物。如今制定策略,不能连续变动。国 家重视淮南,稍一不慎就会很快失守。按照我的计策,不如全权委托给王琳,在淮南招募三四万人,大 家风俗习惯相同,自然能够拼死作战,同时派原来的将领到淮北招兵买马,就足以守卫。王琳很显然不 会投降昙顼,所以我认为
15、这是最好的计谋。如果不能推心置腹地对待王琳,派别人去带兵牵制,很快会 招来大祸,更不能这样做。”彦深叹惜说:“老弟这计谋,足以决胜千里,只是大家争论了十几天,都 不肯听从。事情已经到了这一地步,真是一言难尽。”二人相对而泣。武平七年,周武帝消灭了齐国, 源彪和阳休之、袁聿修等十八人同时奉命进京,授仪同大将军、司成下大夫。隋开皇初年,任莒州刺 史,到州上任,因为生病而解职。开皇六年去世,时年六十六岁。源文宗出身于贵族而在朝中任要职, 才识敏捷,因能干受到重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玉盘盂(其一)苏轼杂花狼藉占春余,芍药开时扫地无。两寺妆成宝嘤珞,
16、一枝争看玉盘盂。佳名会作新翻曲,绝品难逢旧画图。从此定知年谷熟,姑山亲见雪肌肤。【注】庄子逍遥游:“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 露使物不疵疣而年谷熟。”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落笔就使用百花狼藉的暮春景色来反衬芍药花遍地开花的景象。B.诗歌描写注重从整体到特写,先写两寺芍药花到处都是,再写一枝独秀。C.芍药花美好的名字让诗人顿时感觉到自己之前的诗作没有超过前人窠臼。D.诗人认为“玉盘盂”是绝品,但在自己看过的绘画中却没有人能画出这样的神韵。15.诗歌尾联使用了哪些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
17、4.C 15.手法:用典,使用了逍遥游中有关姑射神女的典故。虚写(想象),通过想 象展望今年五谷丰登。比喻,将玉盘盂比作姑射山的仙子,展现玉盘盂绰约轻盈、冰清玉洁的形象。(答 出任意两点即可。)情感:对玉盘盂的极度喜爱之情。对丰收的渴望之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意思对即可。)【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能力。C. “让诗人顿时感觉到自己之前的诗作没有超过前人窠臼”理解有误。“佳名会作新翻曲”意思是这种 花有了一个好名字,所以应该做一首新诗。并不是感觉到自己之前的诗作没有超过前人窠臼。故选Co【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手法:“姑山亲见雪肌肤”运
18、用了典故,结合注释可知使用了逍遥游中有关姑射神女的典故,表现了芍药 的美丽,宛如仙女。“从此定知年谷熟”是虚写(想象),作者因为芍药的美联想到“使物不疵历而年谷熟”的姑射神女,想 象今年五谷丰登的喜人情景,是虚写。“姑山亲见雪肌肤”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玉盘盂比作姑射山的仙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 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使物不疵历而年谷熟”,展现了玉盘盂绰约轻盈、冰清玉 洁的形象。情感:“一枝争看玉盘盂。佳名会作新翻曲,绝品难逢旧画图”,作者写玉盘盂一枝独秀,认为“玉盘盂”是 绝品,为它写诗等都表现了对玉盘盂的极度喜爱之情。“从此定知年谷熟”,表现了作者对丰收的渴望之情,对
19、百姓的关爱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 ”两句从君子责任重大、要走的 路很遥远来说明需要志向远大的道理。(2)贾谊过秦论中,“, ”两句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 对外政策中有关北方的措施。(3)李商隐锦瑟中,“, ”两句以锦瑟起兴,引起诗人对华 年往事的追忆。【答案】.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弘毅、恬、藩篱、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唯! ”一声惊叹把我从浅睡中惊醒,连忙从车窗望出去,却是稻田。老家在冀东农村,对稻田早 就 了,也算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栽稻放水、除稗施肥、割稻收粮还算通晓,但是眼前的稻田, 一直到天的尽头。更让我惊讶的是,路旁竟全是淡粉色的格桑。车在路上缓慢地行进,一路 尽是未收割的粮食和花朵相伴。格桑花单看起来明朗温静,却未免有些单薄,可一旦密密麻麻、成群成 丛,便构成了 的欢快气势。在我印象中,这种生命力极盛的花朵,总是跟高原上的河流、牛粪、羊群和白云相随,在平原,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 的格桑花。我瞬息明白,这里便是津南区的八里湾了。八里湾对我这样移居天津不久的居民并不陌
21、生是由于 广播电视上ftl快手里总能听到它的名字的结果。看到它的身影,仿佛它已经变成了我的一个远房亲 戚,等着我去拜访探寻。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司空见惯B.置若罔闻C.置若罔闻D.司空见惯连绵起伏 纷至沓来 连绵起伏 纷至沓来铺天盖地翻天覆地翻天覆地铺天盖地热情奔放 热血沸腾 热血沸腾 热情奔放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这样移居天津不久的居民对八里湾来说并不陌生,是由于广播电视上、抖音快手里总能听到它的名 字。B.八里湾对我这样移居天津不久的居民来说并不陌生,是广播电视上、抖音快手里总能听到它的名字的 结果。C.我这
22、样移居天津不久的居民对八里湾并不陌生,是由于广播电视上、抖音快手里总能听到它的名字的 原因。D.八里湾对我这样移居天津不久的居民并不陌生,是广播电视上、抖音快手里总能听到它的名字的结 果。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7.A18. B19 .构成:由三个结构一致的短语构成。表达效果:详细地描写了栽种稻子的整个过程,体现了 “我”对种稻的熟悉程度;相同的句式结构 整齐划一,读起来节奏感强、音韵和谐。(意思对即可)【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置若罔闻”,意思是放
23、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 似的。指不去过问或不予关心。语境为“老家在冀东农村,对稻田”,故用“司空见惯”。第二空:“连绵起伏”,意思是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 来。语境为“但是眼前的稻田一直到天的尽头”,故用“连绵起伏”。第三空:“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 闹得很凶。语境为“欢快气势”,故用“铺天盖地”。第四空:“热情奔放”,意思是充满热情的,充满活力、首创精神或应变能力的样子。“热血沸腾”, 意思是原指血液在身体中快速流动,将内脏产生的热量带到全身,比喻激情高涨。语境是修饰格桑花, 故用“热情奔放”。故
24、选Ao【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处有两处错误。第一处“八里湾对我这样移居天津不久的居民并不陌生”,主客倒置,应改为:八里湾对我这样移居天 津不久的居民来说并不陌生。第二处“是由于的结果”句式杂糅,可以删掉“由于。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o【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的能力。先看构成:“栽稻放水”“除稗施肥”“割稻收粮”是三个结构一致得短语,构成了排比。再看效果:“栽稻放水、除稗施肥、割稻收粮还算通晓”,详细地描写了栽种稻子的整个过程,表现 “我”很熟悉种稻;“栽稻放水、除稗施肥、割稻收粮”运用排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 美,节奏协调,
25、气势贯通。(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猎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它长距离奔跑的时速是六七十千米,而短距离的时速可达110千米,相当 于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o在非洲大草原上,猎豹的食物是羚羊、斑马等食草动物,它们个个 都是善于快跑的动物。如果猎豹想捕食它们,o于是,猎豹的身体结构进化成现在 :它的身体前高后低,腰身细长,四肢特别长,爪下还有很厚的肉垫,一步就能蹿 出很远,特别适合狂奔;它的脊柱弹性也很好,在奔跑时可以将身体弹向前方;它的尾巴就像灵活的 舵,可以,不让速跑的猎豹跌倒;另外,它的肺活量也很大,使它在奔跑时有足够 的氧气。20 .下列
26、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适应生存的结果,是猎豹能够快跑B.猎豹能够快跑,是适应生存的结果C.要适应生存,猎豹就必须能够快跑D.能适应生存,是猎豹能快跑的结果2L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答案】20. B21 .就必须跑得更快这种适合奔跑的体形起到平衡身体的作用(意思对即可)【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由原文“猎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它长距离奔跑 时速是六七十千米,而短距离的时速可达110千米, 相当于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可知,这里在阐述“猎豹的速度”;而由后文“在非
27、洲大草原上,猎 豹的食物是羚羊、斑马等食草动物,它们个个都是善于快跑的动物”可知,这里是结果适应生存,所以 需要前面是条件“快跑”,后面是结果“适应生存”的选项。A.陈述的内容前后不对应。B.满足前面是条件“快跑”,后面结果是“适应生存”。C. “要就必须”过于绝对。D.条件和结果相反。故选Bo【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陈述猎豹的奔跑速度,并且说到其他动物也跑很快所以需“如果就”这样的句 子,并且需要填条件奔跑的速度。故应填与“就必须跑得更快”相关的句子。第二空:由原文“它的身体前高后低,腰身细长,四肢特别长,爪下还有很厚的肉垫,一步就能蹿出很 远,特别
28、适合狂奔”这些在解释猎豹的体型,所以应填“这种适合奔跑的体形”有关的句子。第三空:由原文“不让速跑的猎豹跌倒”可知这里是要解释尾巴让其达到平衡,才不至于跌倒。故应填 与“起到平衡身体的作用”相关的句子。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意思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张桢说“行之力则 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意思是参加实践才能促进认识发展,认识越深刻越能指导实践的发展。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9、。【答案】例文:知行合一静水流深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经过无数的磨炼和痛苦的思考之后,在贵阳文明书院喊出了那个时代的 最强音:知行合一。千年之后,一个年轻的学子更名为陶行知,以此践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的教育理念。将“知”置于心中,握在手中,知行合一方能写就生命的绚丽。“非洲之子”史怀哲十八岁成为法 国管风琴大师的得意门生,并被推为演奏巴赫的第一人,三十岁,他又获得了哲学与神学博士。在大家 都以为他将谱写华丽人生的时候,他却把目光投向了那遥远、荒芜的非洲I,而起因竟然只是一个忧伤的 非洲黑人的雕像和一篇新闻报道。一般人或许只是鞠一把同情泪,献上一份深深的祝福。史怀哲却以惊 人的毅力弃
30、文从医,偕同他的夫人海伦,带着70箱装着医疗用品的行李,来到非洲兰恩巴涅设立了医院,救死扶伤,这一 “行”就是50年。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志愿者,没有震撼人心的言说,却以50年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人道主义的最吉占匕W zjs 日 O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知行合一需要内心足够澄澈和强大。当无数学者躲在象牙塔闭门造车时,当 众多高官为弄一顶院士的桂冠而抄袭论文时,袁隆平即使已经名满天下,却仍旧埋头于田畴,将自己的 才智倾洒于杂交水稻的培育上,为的是解数千万人的温饱问题。袁隆平没有沉迷于空洞的理论研究,更 没有为了那顶院士帽而削尖了脑袋苦苦钻营。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是一位真 正的耕耘
31、者,更是科学救国的践行者。2006年4月袁隆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就是这个世界对这位知行合一的伟大耕耘者最好 的褒奖,也是对那些空谈家绝妙的嘲讽。还记得赵国那位“雄才大略”的赵括吗?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不但误了自己的性命,还将赵国40 万精锐丧失殆尽。悲痛之余,我们更需反思。赵括虽熟读兵书,精通战法,却非从战场实践中而来,知 行脱离,失败在所难免。还记得那位隋炀帝杨广吗?为谋求帝位,“矫情饰行,以钓虚名”,口是心 非,言不由衷,一旦登临帝位,立马原形毕露,骄奢淫逸,荼毒生灵。历史是公正的,水能载舟,亦能 覆舟,隋炀帝为其“矫情饰行”付出的代价就是身死国灭,岂不悲哉?知行合一不仅是圣贤先
32、达毕生的追求,更需芸芸众生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中国梦很宏伟,却也很细 微,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与其争相背诵三字经,不如亲手为父母打上一盆洗脚水;与其埋怨漫天的 阴霾,不如少开一次车;与其空喊悲天悯人,不如去救助一名失学儿童;与其怨天尤人,痛心疾首,不 如点亮心灯照彻黑暗。言为行之表,行为言之始。经世致用,方能让知识永驻我们的心田;知行合一,方能让传统文化之 花灿然绽放于华夏大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王阳明和张秋都论述了知和行的关系。王阳明的意思是知是行的开始、 行是知的完成,论述了 “知”与“行”在认识上的相互关系;而张杖的意思是行促进知、知
33、指导行,讨 论的是如何在实践中做好“知”与“行”的结合。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充分论证好“知”与“行”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完全否定 “知”而去提倡“行”,而是要充分思考“知”与“行”合一能给我们带来的认识上和能力上的成长。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结合我们自身学习者的身份,思考好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结合好“知”与 “行”的关系。“寄”与“送”两类。前者包括寄往边镇的诗歌和书信,后者则包括用以饯行的送诗送序。但无论是遥 寄还是饯行,一般涉及叙述所赠对象赴边的缘由,对所赠对象品德才能的赞美,对边陲景象的遐思,对 所赠对象建功的期许。相较而言,送序则少于铺排夸饰,而详于记述分析。与送友人
34、赴边相类,遥寄给边镇人物的作品内 容亦包括对所赠对象的褒扬,对军威整肃、边塞靖定、君主策勋等情景的想象。而一旦传来友人立功边 陲的捷报,则会极大地激发作者的热情,直接促使寄赠作品产生。除寄赠外,为边镇建筑名胜题作也是 因人事往来促生的重要创作活动。作者可能亲身行边,在实地为建筑名胜题作,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必 远赴边镇,只需差遣仆役往还,借助间接描述与想象即可完成。对边镇产生想象与议论的明人往往远离边镇,甚至终身未尝赴边。空间的阻隔并没有阻挡明人对边 镇的好奇,因阻隔形成的陌生感反而激发出他们各种瑰丽的遐思与揣测,而一些重大边事的发生则促使 这种想象集中爆发。而当边警频现局势转急时,浪漫瑰丽的想
35、象就被严肃峻切的议论替代。这种侃侃而 谈尽管凝结了作者的极大诚意,但其笔下所涉及的西北边镇却不一定与现实完全对等,属于作者在脑海 中对现实场域的二次构建。(摘编自高璐明代诗文与西北边镇)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涉及边镇的诗文均要求作者记录自己经过或居留边镇的多种生活状态,往往具有行旅文学的特征。B.在涉边的寄赠类作品中,“边镇”退居为作品中的点缀元素,体现出此类诗文创作不重视意象的选 择。C.语涉边镇的寄赠类作品有寄、送两类,都通过对边镇的想象表达了对赴边对象建功的希望。D.诗人未必亲自赴边、即便赴边但表述有个人主观体验等,可能使涉边诗中出现情景与现实不对等的现
36、 象。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经过与居留、寄赠与题作、想象和议论方面讨论了明代诗文与边镇联结的三种方式。B.文章列举马中锡东田漫稿的事例,证明了身负国家使命到边境的官员大都积极进取的论点。C.为证明居留边镇的诗人所写诗文的特征,文章详细列举了诗僧释昙英在边镇生活的诸多方面。D.讨论明代涉边诗文的送序时,文章在点明了写作手法的特点后,又从表达情感方面进行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长时间居住边镇,有更具体的生活体验,写出的诗歌比短期任职官员的诗歌风格更细腻、思想更 深刻。B.送友人赴边与遥寄给边镇人物的作品内容类似,会褒扬对方,会
37、通过想象展现戍边将士的风貌等。 C.为边镇建筑名胜题作是人事往来促生的创作活动,诗人可以通过别人对景色的叙述想象情境。立意:1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2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3 .脚踏实地,知行合一。D.明代涉边的诗文中不乏各种浪漫瑰丽的想象,而当边警频现局势转急时就以议论替代想象。【答案】l.D2.B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能力。A. “均要求作者记录自己经过或居留边镇的多种生活状态”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寄赠与题作并不要求 作者亲身赴边”“送序作者可能亲身行边,在实地为建筑名胜题作,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必远赴边 镇,只需差遣仆役往还,借助间接描述与想象即可完成
38、”“对边镇产生想象与议论的明人往往远离边 镇,甚至终身未尝赴边”等内容可知,并非涉及边镇的诗文均要求作者记录自己经过或居留边镇的多种 生活状态。B. “体现出此类诗文创作不重视意象的选择”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在这种情况下,人事酬答取代了边 镇场域,占据了触发创作的主导位置,成为促生寄赠、题作等涉边作品产生的直接因素,而边镇则 退居为作品中的点缀性元素”可知,“人事酬答取代了边镇场域,占据了触发创作的主导位置”,这并 不是说“此类诗文创作不重视意象的选择”,只是说“边镇场域”类意象在触发创作上不是占据主导地 位。C. “都通过对边镇的想象表达了对赴边对象建功的希望”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但无论是遥
39、寄还是饯 行,一般涉及叙述所赠对象赴边的缘由,对所赠对象品德才能的赞美,对边陲景象的遐思,对所赠对象 建功的期许”可知,无论是遥寄还是饯行,“一般”并非“都”涉及“叙述所赠对象赴边的缘由”“对 所赠对象品德才能的赞美”“对边陲景象的遐思” “对所赠对象建功的期许”四方面内容,而非只有 “对赴边对象建功的希望”。故选Do【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 “证明了身负国家使命到边境的官员大都积极进取的论点”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作者通过诗文记录 行边经历,使其带有行旅文学的特征。弘治元年,马中锡赴陕西任管粮佥事,转饷延绥。其东田漫 稿自赴延绥诗开始,后十余首诗串联起来宛如
40、一幅行程图”可知,作者列举马忠锡东田漫稿 是为了证明边镇诗具有行旅文学的特征这一观点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 “思想更深刻”判断错误。依据原文“第二类触发则源于作者较长时间的居留而对边镇环境所产 生的、更为深入细致的生活体验与短期任职的官员相比,在边镇长期居住者的观察视角就显得更为 从容不迫、细腻生动”可知,诗人长时间居住边镇,有更具体的生活体验,写出的诗歌比短期任职官员 的诗歌风格更细腻,但文章并没有说“思想更深刻”。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挺进豫西陈磨1947年10月底,我们根据毛主
41、席的指示开始南下,11月1日至5日连克宝丰、鲁山、南召、方 城、叶县、临汝、郑县、登封诸城。解放临汝、郑县的战斗,歼灭了敌十五师残部,活捉了十五师师长 武延麟。武延麟在军队中是善于防守的,但在我军面前却变成了逃跑将军,我军在铁门歼敌六十四旅 时,他南逃临汝。当我军11月1日急袭临汝的时候,他又丢掉他的部下逃到郊县。但他刚到郑县,我军 即已兵临城下,把郑县包围起来。这次,他再也跑不掉了,乖乖地作了我军的俘虏。敌人为了破坏我军在豫西的展开,以三师、二十师等五个旅的兵力尾追我军南下。当我军快要解决 郑县战斗的时候,这五个旅的先头部队离城只有三里地,但是指挥员沉着稳定,指挥部队全歼了敌人才 撤出城外。
42、11月8日我们为了研究如何对付尾追的敌人,在南召附近召开了前委会议。会议上,个别同 志主张立即歼灭这个敌人,或者把部队拉向西面,到伏牛山的牛背上去建立根据地。这个主张,既违背 了毛主席不打无把握之仗的指示,又过分地估计了困难,实际上是右倾思想的反映。因为这时我们能够 集中作战的兵力也不过五个旅,又在新区,并无立即歼灭这股敌人的把握。但是,我们却能扯散它,消 耗它,而当它被扯散、消耗了以后,就能集中优势兵力乘机各个歼灭。同时,从中原的全局着眼,我们 的主力绝不能向西钻到大山里去,而要在平汉路以西的广大地区展开,以便于更有力地配合挺进中原的 主力作战。基于这种认识,绝大部分的同志都坚决地批判了错误
43、的主张,决定以十三旅等部伪装主力, 西向镇平、内乡、西峡口,斩断敌人的西荆公路,与南下开辟陕南的部队呼应,诱敌第三师等部西援, 而主力则在伏牛山东麓广大地区展开。刘(伯承)邓(小平)首长所率我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始终吸引了敌人三四十个旅的兵 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起了巨大的战略作用。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豫皖苏,吸引和歼灭了大量的 敌人。这都便利了我们在豫西展开。我们在豫西展开后,毛主席指示我们配合华东野战军破击平汉路, 斩断敌人在中原的南北动脉,吸引大别山的敌人回援,配合我刘邓野战军主力粉碎敌人的围攻。我们根 据主席的指示,主力东向平汉路,并以十一旅南向桐柏,接应我十纵由大别山向桐柏展
44、开。12月13日,我们配合陈(毅)粟(裕)大军开始了平汉路的大破击。我们首先破击了邸城到许昌段 的铁路,解放了临颍县城。接着又转向邮城以南,连克溪河、西平、遂平等城。当我军破击平汉路以前,敌人的第三师还被我十三旅等部牵着向豫陕交界地区的大山中前进,敌人 的中央社还说:“已把陈腐主力追入伏牛山地区,他们逃亡严重,粮食困难。”我十一旅进入桐柏地区 后,这个敌人又认为我主力在桐柏,赶忙由宛西跑到桐柏。我们配合陈粟大军破击平汉路开始以后,敌 人才发觉我主力在东。故第三师急忙又由桐柏折回平汉路。20日,第三师到达驻马店。这时,我们已经 控制了遂平、深河间的广大地区,决定协同陈粟大军的一部诱敌北进。24日
45、,敌人进至西平、遂平间的 祝王岩、金刚寺地区,被我们和华东野战军的一部歼灭了。敌第五兵团参谋长李英才被俘后说:“贵军 用兵真是神出鬼没。我们以为你们主力向西,结果是主力在东。我们被你们拉着走了 一个大圈子,肥牛 拖成瘦牛,最后被杀掉了。”平汉战斗,陈粟大军和刘邓大军胜利会师,我们也归还主力建制。这次战斗,斩断了平汉路,使平 汉路东西两侧的解放区连成一片,并调动了敌十一师等部从大别山回援平汉路,有力地配合了大别山的 战斗。从此,中原的战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挺进豫西,是毛主席在挺进中原中所安排的右后一路。在我们杀进豫西以后,毛主席指示我们首先 西向作战,既造成继续展开的有利形势,又配合西北野战军
46、转入进攻;然后转师向东向南,开辟广大的 地区,直接配合挺进中原的主力作战。实践完全证明了毛主席这种战略安排和指挥的英明。在我们作战 中,主席又指示我们灵活机动地调动敌人,歼灭敌人。当有分散之敌易于歼灭的时候就首先歼灭这些分 散之敌;当敌人集中兵力的时候就设法分散敌人、消耗疲惫敌人;当敌人被分散、被消耗疲惫了以后, 就以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我们忽东忽西,忽散忽聚,完全主动,敌则疲于奔命,遭受歼灭。敌人陕 东兵团的被歼,十五师的被歼,第三师的被歼,和以后洛阳守敌的被歼,都是在主席的指示下,执行了 主席的军事思想的结果。(摘编自人民日报1961年1月1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47、确的一项是()A.文章提到敌军军队中的师长武延麟善于防守,但在我军面前却成了逃跑将军,主要体现了我军在挺进 豫西时作战的勇猛,以及行动的迅速。B.我军在挺进中原过程中相互配合,比如陈康率领的挺进豫西的部队配合华东野战军破击平汉路,首先 破击了邮城到许昌段的铁路。C.我军在对付敌军上采用过这种方法:先伪装主力部队,诱敌尾随,达到扯散、消耗敌人的目的;然后 再集中优势兵力,在合适的时机中歼灭敌人。D.文章列举了大量地名,不但能够让读者根据地名的变化明确我军经过的地方、进行过的战斗,而且也 以此明确中原的战局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的原因。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展率领的部队能够在豫西展开,与刘邓首长率领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 豫皖苏吸引敌军大量兵力关系密切。B.文章引用敌人“中央社”的报道和敌兵团参谋长李英才的话,构成前后照应的关系,即敌第三师被歼 灭是因为“中央社”的错误信息。C.文章末段总结了挺进豫西取得胜利 原因、交代了被歼灭的敌人之多等内容,充满胜利的喜悦之情, 说明我军采用了正确的作战策略。D.文章首尾都介绍了挺进豫西是根据毛主席的指示行动的,主要目的是体现出毛主席高瞻远瞩的军事才 能,同时也使得文章结构上更具有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