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 0 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书(此为样表,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生成表格为准)成果名称:调研实现融会贯通:“政法社”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探索交叉学科建设成果完成人姓名:俞可平;何增科;严洁;费海汀;马啸;曹政 杰成果完成单位名称:北京大学成果分类:新文科类别代码:061推荐序号:H102成果网址:推荐单位名称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盖章)推荐时间 2022 年10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二、主要完成人情况第一完成人 姓 名俞可平性 别男出生年月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专业技术职 称教授现任党 政职务北京大学中国政 治学研究中心主 任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讲席教授、政治学理论、政治哲学
2、、中国政治工作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联系电话移动电话电子信箱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 2008年,被中国改革研究会评选为“改革开放30 年30名社会人物”;2. 2011年,被美国外交事务杂志评选为“2011年 全球百名思想家”;3. 2015年,被中国新闻周刊评选为“年度学 者”;4. 2016年,成为首位悉尼大学“学者面对面”年度特 邀华人政治学家;5.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杂志载文称其为 2006-2016年间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政治学者;6. 2022年,获评“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何时何地受过何种 处分无
3、主要贡献1 .“政法社”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负责人,统筹项目课程、师资 配备、教学改革、招生毕业、实践调研等各项事务;2 .主持“政法社”项目课程体系规划与建设,明确专业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等各种培养方案,为课程划分、学分比例等提供指导 性意见;3 .主持“政法社”调研项目的筛选,确定调研方向,监督并指导 各调研团队开展工作;4 .主持“政法社”项目调研报告的修改与定稿;5 .担任“政法社”项目任课教师,通过开设必修课“当代中国的 政治法律与社会”,使学生对中国的政治、法律、社会前沿问题 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本人签名:年 月 日主要完成人情况(不超过15人)第(2 )完成人 姓名何增科性别男
4、出生年月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专业技术职 称教授现任党 政职务北京大学中国政 治学研究中心学 术委员会主任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教授、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监察与监督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联系电话移动电话电子信箱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 中心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 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2014年);2.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3.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1年);4. 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2003年);5. 中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6. “中央直接联系的专家” (2005年);7. 2006
5、年7月,关于推进党的执政方式改革的若干 思考的论文荣获中直机关党建研究会2005年度课题 研究一等奖;8. 200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 基本观点述要”的论文获中央编译局第三届优秀学术 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9. 2011年6月,何增科主编的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 革路线图荣获中央编译局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专 著类一等奖;10. 2020年,获评2019-2020年度北京大学曾宪梓优 秀教学奖;11. 2022年,获评“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 一等 奖。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处分1 . “政法社”项目负责人之一,协助俞可平教授管理“政法社” 项目,监督项目各项事宜的执行情况,并提供指导
6、性意见;2 .协助俞可平教授主持“政法社”项目课程体系规划与建设;3 .协助俞可平教授主持“政法社”调研项目的筛选与确定;4 .担任“政法社”项目任课教师,开设特设核心课”中国政府与 政治“,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中国政治的研究方法,同时对政府 运转机制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5 . “政法社”调研项目负责人之一,并带队调研;6 .组织并指导调研报告撰写与定稿。本人签名:年 月 日第(3 )完成人 姓名严洁性别女出生年月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专业技术职 称副教授现任党 政职务北京大学政府管 理学院副院长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教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工作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联系电话移动电话电子信箱通讯地址
7、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22年,获评“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何时何地受过何种 处分无主要贡献1 .协助俞可平教授主持“政法社”项目,统筹整合政府管理学院 优势教学资源,为“政法社”项目的教学科研提供支持;2 .协助俞可平教授主持“政法社”项目课程体系规划与建设,参 与制订课程培养方案,对“政法社”项目的招生、答辩、调研等 提供指导;3 .组织协调“政法社”项目调研。本人签名:年 月 日第(4 )完成人 姓名费海汀性别男出生年月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专业技术职 称助理教授现任党 政职务北京大学中国政 治学研究中心副 主任现从事工 作及专
8、长后苏联政治转型研究、欧洲政治思想史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联系电话移动电话电子信箱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 中心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22年,获评“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何时何地受过何种 处分无1 .协助俞可平教授主持“政法社”项目;2 .协调“政法社”项目课程体系规划与建设;3 .组织协调“政法社”项目调研;4 .带队赴项目地区考察调研;5 .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6 . “政法社”项目招生、结业、学术活动组织策划;7 .担任“政法社”课程教师,开设“新政治学” “欧洲政治思想 史”等课程。本人签名:第(5 )完成人 姓名马啸性
9、别男出生年月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专业技术职 称助理教授现任党 政职务无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政治学理论工作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联系电话移动电话电子信箱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21年7月,北京市,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学术 带头人;2022年9月,获评“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 一等 奖。何时何地受过何种 处分无主要1 .担任“政法社”课程教师,参与核心课程教学,开设“计算政 治学” “政治学研究方法” “政治学原理”等课程,使学生学习 掌握当代政治学最前沿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2 .担任项目结业论文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简单研究,撰写结业
10、论 文,并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3 .带队赴项目地区考察调研。贡献本人签名:第(6 )完成人 姓名曹政杰性别男出生年月最后学历硕士研究生专业技术职 称无现任党 政职务无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行政、学生工作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联系电话移动电话电子信箱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 中心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22年,获评“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何时何地受过何种 处分无1 .担任“政法社”项目教务,负责政府管理学院、法学院和社会 学系三方教务协调;2 .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后勤保障,重点负责学生选课、学生团 建和财务等工作;主要贡献3 . “政法
11、社”项目招生、结业、学术活动组织策划。目前已组织 以博士研究生为主体北京大学“政治-法律-社会”系列学术对 谈会和以本科生为主体的系列学术实践行,同时策划了 “燕语兴 愿”志愿服务计划;4 .微信公众号“北大政治法律与社会项目”负责人之一,负责 “政法社”学生宣传团队的管理,以及组稿、撰稿、审核等工作。本人签名:三、主要完成单位情况第一完成 单位名称北京大学主管部门教育部联系人董礼联系电话传 真邮政编码100871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教务部电子信箱落实北京大学组建“交叉学科群”的战略目标,探索构建交 叉学科、跨学科专业、跨学科项目三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在社会科学内部推
12、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的三学科教学融合。 以“中国+”理念为引领,打造“大文科”教学格局。协调北京 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政府管理学院、法学院、社会学系等 辛 院系,整合优势教育资源,成立“政治-法律社会”本科联合 培养项目,通过跨学科系列课程和模块,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 程体系,帮助各院系推进重点课程建设,加强教材建设,解决三 个学科的理论交汇问题。强化专业教师队伍,推进不同院系间的 至 教师合作,监督项目导师制的落实情况。同时鼓励项目调研和项 景 目创新,为教学改革、学生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和专业支持,推 动项目不断发展。总结高校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及优化高校学科 布局、营造学科交叉融合良好
13、氛围的经验。贡献单位盖章主要完成单位情况第()完 成单位名称主管部门联系人联系电话传 真邮政编码通讯地址电子信箱主要贡献单位盖章年 月 日承诺书本人申报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郑 重承诺:1 .对填写的各项内容负责,成果申报材料真实、可靠,不 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未弄虚作假、未剽窃他人成果。2 .成果奖评审工作期间,不拉关系、不打招呼、不送礼品 礼金,不以任何形式干扰成果奖评审工作。同时,对本成果的 其他完成人提醒到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的情况,接受取消参 评资格的处理。3 .成果获奖后,不以盈利为目的开展宣传、培训、推广等 相关活动。成果第一完成人(签字):年 月曰、推荐单位
14、意见(本栏由推荐单位填写,根据成果创新性特点、水平和应用情 况写明推荐理由和结论性意见)“政治、法律、社会“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是国内首次融 合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的教学尝试,是北京大学组建“交叉 学科群”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完善北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 系的重要举措。在五年的探索实践中,“政法社”项目提出了 “中国+”的社会科学学科融合理念,构建了 “大文科”的教学 体系,总结了高校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卓越经验,取得了一 系列重要的教学成果,成为优化高校学科布局、营造学科交叉 融合良好氛围的强大助力。鉴于以上原因,同意推荐参加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 级教学成果奖评审。推荐意见推荐单位公章
15、五、评审意见评审意见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年 月 日签字: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附件(请以此页为封面,将附件单独装订成册)成果名称:调研实现融会贯通:“政法社”本科联合培养项目 探索交叉学科建设推荐序号:11102附件目录:1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不超过5000字,报告名称、格式自定)2 .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仅限1份)填写说明1 .成果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汉字。2 .成果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主要领域进行分类。分类和代码 为:“大思政”教育-01,基础学科人才培养-02,新工科-03,新医科- 04,新农科-05
16、,新文科-06,创新创业教育-07,教育教学数字化-08, 教师教育-09,教学质量评价改革-L0,教学综合改革-n,其他-12。3 .成果类别代码组成形式为:abc,其中:ab:成果分类代码c:成果属普通教育填1,继续教育填2,其他填0。4 .推荐序号由5位数字组成,前两位为推荐单位代码,由系统根 据推荐单位自动生成,后三位为推荐单位推荐成果的顺序编号。5 .申报单位需提供一个成果网址,将认为必要的视频及其他补充 支撑材料放在此网址下,并保证网络畅通。6 .成果曾获奖励情况不包括商业性的奖励。7 .成果起止时间:起始时间指立项研究或开始研制的日期;完成时 间指成果开始实施(包括试行)的日期;
17、实践检验期应从正式实施(包括 试行)教育教学方案的时间开始计算,不含研讨、论证及制定方案的时 间。8 .本申报书统一用A4纸双面打印,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4 号字。需签字、盖章处打印复印无效。9 .指定附件备齐后合装成册,但不要和申请书正文表格装订在一起;首页应为附件目录,不要加其他封面。一、成果简介(可加页)成果曾获奖励情况获奖 时间奖项名称获奖 等级授奖 部门2022 年 9 月北京市教育教学成 果奖(俞可平老师 组)一等奖北京市教育委 员会2021 年 12 月北京大学教学成果 奖一等奖北京大学2022 年 9 月北京市教育教学成 果奖(严洁老师 组)二等奖北京市教育委 员会2022
18、 年 9 月北京大学第二十一 届青年教师教学基 本功比赛二等奖北京大学2021 年 5 月北京大学本科教学 改革项目政治学 前沿优 秀结题项 目北京大学2020 年 9 月北京大学教学改革 项目欧洲政 治思想 史结题 项目北京大学2022 年 9 月北京大学第二十一 届青年教师教学基 本功比赛最受学生 欢迎奖北京大学2021 年 9 月北京大学黄廷方/信 和青年杰出学者奖北京大学2021 年 9 月2020-2021学年度北 京大学优秀班主任北京大学2020 年 9 月2019-2020年度北京 大学教学优秀奖北京大学2020 年 9 月2019-2020年度北京 大学曾宪梓优秀教 学奖北京大
19、学2020 年 9 月北京大学通识核心 课程欧洲1政 治思想北京大学史获准 立项2022 年 9 月北京大学教学改革 项目新政治 学获准 立项北京大学2022 年 5 月五四青年科学奖特等奖北京大学成果 起止 时间起始:2016年6月实践检验期:5年完成:2017年5月成果 关键 词大文科、社会科学融合、“中国+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不超过1000字,以文本格式为 主,图表不超过3张,下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只有 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 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 才能
20、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新文科的探索发展正是构建中国特色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为响应新文科建设要求,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政府管 理学院、法学院、社会学系在北京大学本科生二年级中设立“政治、 法律与社会”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探索从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视角出 发建设高水平的本科生教育。这是国内首次对政治学、法学、社会学 三学科教学交叉融合的探索。该项目主动聚焦我国交叉学科与新文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 战,从三方面着力,突破“小文科”思维、构建“大文科”格局,真 正实现:打破学科壁垒,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实现各学科的深度融 通;引入中国经验,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完善交叉机制,让探
21、索从教学向外延伸,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学术、话语 和教材体系。项目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1)将交叉学科建设误解为“多学科拼盘”的问题学科交叉不等于交叉学科,“打破壁垒”不是结束,“深度融 合”才是目的。“拼盘课” “跨院系选课”等教学形式很难达到交叉 学科建设的目标,迫切需要就交叉学科的专业特征与范围等问题达成 共识。该项目为处理好交叉学科与原属学科的关系、正确理解和教授 与原属学科相区别的专业基础知识作出了开创性探索。(2)对交叉学科与新文科建设目标认识不清的问题交叉学科是为了发现和解决现实与前沿问题而设置的。新文科建 设作为交叉学科战略重要环节,不能局限于课堂内的理论探讨,要为
22、 问题导向的教学目标构建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的互动机制。该项目为 交叉学科处理好课堂内外、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范例,成为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生动案例。(3)如何将新文科建设与“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有机结合 的问题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不是简单的理论引进,而是在回应国家与社会 关切的重大问题时进行理论创新,解决中国问题、总结中国方案、提 炼中国理论。该项目致力于引导学生用理论发现问题,用问题检验理 论,向学生展示中国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机制,将中国社会科学的科 研成果和发展经验转化为新文科的教学模式。2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不超过1000字)(1)课程体系上,“三级
23、四类”多层次课程体系塑造交叉融合专 业基础为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程度、多形态,循序渐进、不断加深的学 科交融模式,项目设置了 “三级四类”课程。“三级”课程即是指基 础必修课、特设核心课、跨学科限选课;“四类”课程即是指专业 课、前沿课、读书课和选修课。“三级”实际上对应交叉学科项目必 需的基础、前沿和扩展三个梯度;而“四类”则对应交叉学科培养的 经典、理论、实践和专题四个环节。基础必修课强调“经典”与“理 论”掌握,主要完成政、法、社三学科的基础知识教授与经典著作阅 读。特设核心课强调“理论”与“实践”融合,论述改革开放实践中 三学科协同理论建构,展示当前世界社会科学重点前沿交叉领域,实 现思
24、维与视角培养和方法与实证训练。在自主选修课中则以“专题” 为重心,建立一个数十门课程构成的庞大课程库,鼓励学生自主选择 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2)教学实践上,差异化调研机制实现“知识交叉”走向“知行 合一”项目紧抓“中国经验”这个新文科建设的重点,也是交叉学科建 设的难点,实现了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跨越的关键。项目 从调研问题、调研目标、调研对象和调研过程四个方面着手设计了一 套差异化的调研机制。首先,组织项目学生对横跨政治、法律、社会 多学科的各级政府综合改革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其次,将一个完整的 案例描述过程拆分成源起、措施、策略、成效、前景分析五个简单、 明确、具体的任务目标。再
25、次,精确切合中国国家治理的政治议程、 制度设计、机构设置和运转机制,将调研案例拆分成议题、党政、机 构、层级、公私、城乡六方面不同的差异化选项。最后,将调研范围 扩大到三方对象,将国家、市场、社会三方在改革过程中的复杂互动 情况拆分成各组具体的调研对象。(3)教材建设上,“中国+学科”教材编写展示中国社会科学创新 路径针对交叉学科建设中原属学科教材简单相加的问题,项目进行了 “中国+学科”的教材体系改革,打造“中国实践+中国学科+学科前 沿”为基础的教材矩阵,实现了中国与学科的相乘效应。例如,项目 编纂了包含党的建设、根本制度、行政改革、社会治理等内容的中 国治理变迁40年,及中国政治学发展4
26、0年政治学前沿三 本相互支撑的教材,并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当代中国的政治、法律与 社会课程。用学科与前沿对照,展示科学自身的发展逻辑;用实践 与学科对照,展示社会科学重要理论的建构过程;用实践与前沿对 照,展示交叉学科的产生原因。3 .成果的创新点(不超过800字)(1)提出新理念,让“中国+”成为社会科学学科融合的主心骨“政法社”在国内首次提出社会科学融合的“中国+ ”理念。新 文科建设在“四新”中具有一定特殊性,强调价值导向而非单纯的学 理探讨。因此社会科学的学科融合也有别于自然科学的学科交叉。学 科问题要在中国实践中发现、学科理论要在中国经验中提炼。项目采 取的“中国+课程” “中国+实践”
27、 “中国+教材”等教学措施构建了 中国底色的社会科学融合方案,避免机械移植、盲目照搬国外经验, 解决了我国社会科学交叉学科建设中知识与应用脱节、理论与实践脱 离的问题。(2)推动新模式,让跨学科项目成为“交叉学科群”人才培养体 系的探路者“政法社”作为跨学科项目,是北京大学组建“交叉学科群”、 形成“交叉学科+跨学科专业+跨学科项目”三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 系的重要环节。与其他层次项目相比,跨学科项目具有轻便灵活的特 点,肩负着以最低程度的资源投入探索试验不同层次、程度、形态学 科融合可能性的重要任务。“学科群”的多样化特征克服了国内交叉 学科设置时“非上即下”的对立思维,以成效为证、让实践说
28、话,既 避免了盲目上马造成的资源浪费,又推动了交叉学科建设的有序发 展,让实践成熟的项目逐次“升级”,最终实现高校交叉学科布局逐 步优化。(3)落实新方法,让“大文科”成为本科教学实践的新常态“政法社”是国内首次对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三学科融合教学 的实践探索。项目以课程、调研、教材等教学改革措施为突破口,将 “大文科”格局的建设目标细分为课堂、课程、学生、教师、实践、 理论六个方面,形成主动性、引导性、持续性的交叉学科教学体系。 针对国内交叉学科建设中学生选课偶然化、理论碎片化、视野狭窄化 以及只讲“联合培养”缺乏“学科交叉”的问题,实现了规范化课程 体系、精确化导师引导、差异化议题设置和循
29、序渐进的交叉学科教学 实践新常态。4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不超过1000字)(1)形成了 “科研导向、专业融合”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学生科研兴趣得到激发、科研方向得到明确、科研能力得到锻 炼、科研思维得到提升。在已经结业的两届“政法社”学生中,选择 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达70%以上。其中不仅包括校内、院内、专 业内流动,也包括向其他专业、院系、学校的流动。“政法社”项目 已培养五届学生,其中有相当比例选择跨学科攻读硕士研究生。此 外,项目学员每年都以50%以上的比例参加“挑战杯”等各类科研竞 赛并获奖,许多学生还会选择跨院系组队或多次参赛以便对不同题目 展开研究。以2019级为例,共获得
30、挑战杯4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和 3项三等奖。2020级则获得五四青年科学奖2项特等奖、1项一等 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获奖比例均在50%左右。(2)形成了 “教研相长”的交叉学科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了 “教研相长”的良性互动,形成了系列重要教研成果。项 目学生完成调研工作后,在带队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合作完成3000字 与10000字的两份调研报告。多份调研成果报告已提交中国城市治理 创新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并被组委会采纳,成为奖项的评奖依 据。以2019级学生调研为例,“洞头组”的基层减负改革、“卫健 委组”组的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就在330个申请项目中获得了优胜 奖(10项),“丽水组”的
31、数字化改革、“余杭组”的垃圾分类改革 项目则获得了入围奖(7项)。调研报告获奖既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 情,也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赞誉。许多调研组都对项目进行了跟踪研 究,与调研对象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建立了长期的信任与合作。同 时,项目促进了授课教师的科研工作,多篇相关问题成果发表在国内 外核心期刊。调研组改革类型党政机构行政层级特殊差异余杭组环境保护区政府(踪合治理日心)基层治理城乡差异丽水组机构改革与党委(改茎办)城市治理机构差异卫健委统医疗卫生省政府(卫他委)省级治理公私差异洞头绽行政绩效区党委(改革办)基层治理机构差异表1: 2019级“政法社”调研项目(3)形成了可持续、可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交叉学科体系建 设经验作为跨学科项目,“政法社”广受好评,多项教材、课程及项目 经验已被其他高校借鉴采纳。项目教学委员会每年都会对课程设置进 行讨论和调整,确保课程设计能始终体现学科基础、中国实践、前沿 问题三大理念。项目每年都有课程被列入北京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并顺 利结项,其中部分成果以教材形式实现经验的总结、固定和转化。其 中,俞可平教授领衔的“政治学前沿”课教材研究在2019-2020 年度的110个结题项目中被评为10个优秀项目之一。总体而言, “政法社”项目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课程设计、调研模式和教材体系, 三部分内容相互促进转化,最终实现学科、学术、话语和教材四大体 系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