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094806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县一中2023年春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 管好。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 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 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

2、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 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 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 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 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 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 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 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 述了,因为他在

3、“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 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 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以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为喻,目的是为了说 明:, :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 ,在今天也后无来者。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 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接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将红楼梦 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

4、艳, 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 妍,却经不起秋雨摧残,“泪眼观花泪易主,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 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 各分离“。不能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 妹妹不会是那个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 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物尾 的纨绛子弟。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不仅诗社的兴亡 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 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 想。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

5、入恰当的成语。(3分)19 .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 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B.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 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C.诗社的兴亡不仅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而且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更 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D.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 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 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

6、题共2小题,9分)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 究诗歌特别是研究诗歌艺术,()。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是值得认真研 究的。在一般场合下,使用语言的时候,一个词只传达一种意义,而 (1), 以避免发生歧义。而双关却是让两个意义并存,读者无法排斥掉其中任何 一个。双关义可以借助多义词造成。例如,“远”有两种意义:远近的“远”, 表示空间的距离长;久远的“远”,(2)o古诗十九首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远字,就可以作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或者两 方面的意思都有。耳,在南朝民歌里有大量这类例子,如以莲花的“莲”双关爱怜的“怜”, 以丝绸的“丝双关思念的“思。21 .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自然离不开诗歌语义的研究,也离不开语言的研究B.诗歌语言和语义的研究自然离不开C.自然离不开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语义的研究D.诗歌语言的研究自然离不开,也离不开语义的研究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 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 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

8、:“拉得真不错!” 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 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 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 ”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 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 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 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 未聋过。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泸县一中2023年春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 D2. B 3. C 4.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 为论据;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

9、深入,逻辑严密;论证综合运用 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5.“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 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但教学中偏重继承, 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6. D7. D 8.实在。这家人的餐饭浓油赤酱,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 口和口味,实打实,没有半点子虚头。认真。一餐一饭地烧着,生病也没有打断,定时炖药炖鸡。病愈后,一 日三餐火爆爆照常进行。乐观。家人病好后炖羊肉汤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赋予普通的饮 食以盛宴的意味。9.观点一:认为是散文。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以“

10、气味”为线索,贯穿全文,体现邻里 不同的生活风格,表达理解包容各自生活状态的思想。叙述简约,无鲜明情节。文章仅是描写了四户人家的油烟气味,以此想 象他们的生活风格与态度,表现人间烟火气,并无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达方式多样,贴合散文特点。文章通过叙述故事开篇,以优美的抒情 性语言描写油烟的气味,描绘出不同人家的生活特征。语言优美,意蕴深远。文章表达了作者在真实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 的浪漫与美好,书写了真实感受,表明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博大的心胸。观点二:认为是小说。虚构色彩强烈。“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专为捕捉气味而生,这已经违 背了常理。同时“我”一直保持着清醒的状态,对事理的判断很清晰。所

11、以, “我是为了讲故事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情节清晰,故事性强。文章从虚构的“我”的视角出发,叙述因油烟管道接 错而导致的各种气味窜入厨房,构成了典型的生活事件,故事情节清晰。暗写人物。作者明写气味,实际也暗示了气味背后主人的特点,如第一 家的质朴平实、第二家的虚无浮华。主题鲜明。体现邻里不同的生活风格,表达理解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 想。10. B 11. D 12. B 13.朝廷命令种世衡监督管理这项工程。夏人屡 次来争夺,种世衡边作战边筑城。我们世代居住在这座山里,汉族官员没有敢来的。您难道完全不怀疑我 吗? 14.修筑城池,巩固宋军的阵地;团结诸羌,阻止西夏的渗透。参考译文: 当初,元昊

12、造反,暗地里诱使羌族为内助,环庆路的酋长六百多人相约做 向导。事情不久就败露了。范仲淹因为他们反复无常,到达自己所部,就 奏请巡行边境,凭借诏书犒赏羌族,检阅他们的人马,为他们建立条规约 定,羌族人都听命。从此为中原所用,羌人亲近爱戴范仲淹,称呼他为“龙 图老子”。范仲淹因为庆州西北马铺若面对后桥川口,在敌人腹地,想在 那儿筑城,估计敌人肯定会来争夺,秘密派遣儿子范纯佑和蕃将赵明先占 领那个地方,自己带着军队跟着他们。将领们不知到哪儿去,走到柔远, 版筑都准备好了,十几天就把城墙筑好了,就是大顺城。敌人发觉后,派 三万多骑兵来战,假装败退,范仲淹告诫不要追击,后来发现果然有伏兵。 大顺城建完,

13、白豹和金汤的敌人都不敢进犯,环庆路从此以后受到的侵略 就更少了。当时塞外的寨子已经陷落了,那州判官种世衡说:“延安东北 二百里有过去设的宽州,请凭借废弃的堡垒再兴建,来抵挡敌寇的攻击, 往西可以巩固延安的形势,向东可以方便获得河东的粮食,向北可以谋取 银州夏州的旧土。”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命令种世衡监督管理这项工程。 夏人屡次来争夺,种世衡边作战边筑城。然而位置险要却没有泉水,商议 认为此城不能守。凿井挖地一百五十尺,遇到横亘的石层,工匠们说:“这 里不能挖出井了。”种世衡说:“石头下面,难道还没有泉水吗?你们把 石头打碎挖出(泉水)来。”凡是打碎的石头够一簸箕的,就付一百钱, 工匠们拼命干,

14、穿过好几层石头,泉水果然湍急地涌出来。城建完后,皇 帝赐名青涧,让种世衡管理城市事务。种世衡开营田,招募商贾,流通货物财利,城里富实起来。教百姓练习射 箭,用银子作标的,谁射中就给谁,因此人人能射箭。范仲淹巡边,知道 环州的羌人很多秘密地和元昊相通,因为种世衡平常深得羌族人的信任, 直到青涧城完工,就奏明让种世衡任环州知州来镇守安抚他们。有个叫牛 奴讹的平常很倔强,不曾出来见过州官,听说种世衡来了,到城郊迎接种 世衡。种世衡和他约定,第二天去他的帐篷慰劳部落里的人。这天晚上, 雪深三尺。左右说:“牛奴讹凶恶狡诈难以相信,况且道路艰险,不能去。” 种世衡说:“我正要以信义交结这些胡人,怎么能失约

15、呢?就冒着雪去 了。到了之后,牛奴讹大惊说:“我们世代居住在这座山里,汉族官员没 有敢来的。您难道完全不怀疑我吗? ”率领部落里的人环绕着下拜,都感 动奋发,心里敬服。15. C 16.黄昏景象既是景语又是情语,诗人借此暗示山河破碎,清浊不分, 京都朦胧,政治昏暗,对太宗时代政治清明的怀念,对现在君王骄奢淫逸 的愤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贤能受到排斥、趋炎附势的人追逐私 利的愤激与伤感。17 .浴乎沂风乎舞雪 咏而归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 也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18 .前无古人 才思敏捷(秀外慧中、下笔成文) 不学无 术 19. D 20.引用“芳心一点娇无力”等诗词,增加了文学

16、性, 富有感染力; 三个”却“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引用 与排比的综合使用,更加有力地论证了“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 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21. C22.(1)排斥它的其他意义(2)表示时间的距离长(3)双关义还 可以借助同音词造成23.省略(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 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 “陈述” “讲述” “论述”或“阐述”等等。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 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 孔子在

17、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 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 “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 的对象是天。论语.八僧)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实,天将以夫子为木 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 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 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 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 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 履德

18、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 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 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 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 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 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 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 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

19、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 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 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 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 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 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 苏格拉底通过诂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 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 传承。(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

20、:“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 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 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 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 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 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 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 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 从

21、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 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 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 种精神。B.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 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 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

22、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 点。D.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 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 四书五经为限。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 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 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 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

23、文化传统的延续。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 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 “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 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B. “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 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C.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 就割断了精神命脉。”D.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

24、亲。”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5 .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 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比邻而居王安忆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 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 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我们这幢楼里有十六层,每一层有七套公寓,我无法确定这是哪一户人家 的油烟气,但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怎么说? 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

25、锅里炸了,轰轰烈 烈起来了。它似乎是靠近川菜的一系,可又不尽然,葱姜和酱的成分多了, 使它往北方菜系上靠了靠。但,总而言之,这家在吃上面是大开大阖,大 起大落的风范,相当鲜明和强烈。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 顿必烧,从不将就。每隔十天半月,还要做一回肚子。无可避免,是有一 股腥膻气,很快,大量投放的白酒起了作用,腥膻还是腥膻,但却变得有 些诱人。那气味是厚起来的,起了浆似的。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 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 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一到钟点, 气味就涌过来,灌满一整个厨房的角角落落。一个钟点以

26、后,就消散了。 对了,绝不会超过一个钟点,到时候,一定就收了。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 气味是浓烈的,生腥,辛辣,殷苦,底下又铺着一层瓦罐的士气味,“扑” 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 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 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 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草药的气味先后 有些变化;有一段是以苦为主;有一段苦虽苦,却略有回甘;又有一段奇 怪地,散发出海带那样的咸腥气。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

27、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 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 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 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 爆地,照常进行。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 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 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 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 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 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

28、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 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 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 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 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 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 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 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 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

29、善融会贯通。 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 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 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选自小说集剃度,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寓楼里房屋众多,“我”无法确定第一种油烟气的来源,但可以确定其 仅来自于一家,侧面表现了油烟风格鲜明。B.第一家人在吃上坚持“大开大阖,大起大落”“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 间长了,“我”也受到了吸引。C.持续的鸡汤,先后变化的草药气味,以及时不时插进的土气味,都表现 出第一个家庭的生活气息浓厚。D.四户人家的气味“泾渭

30、分明”,但“我”却与他们“比邻而居”,不分彼此, 旨在表达我懂得享受生活。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讲故事开篇,使用“不要”“另外”“可是”“好了”等词语,奠定了 娓娓道来的叙述基调。8 .文章描写第一家做肚子的气味是“厚起来的”“起了浆似的“,将气味形象 化,表现了这家的饮食风格。C.文章写第二家的咖啡气味有些“孱弱”,指出这家人有虚无浮华的气息, 与第一家实惠风格对比鲜明。D.文章从空间上铺展开去,借助抒情性的语言,对四户人家的气味进行了 细致入微地刻画,闻香识人家。8 .作者对第一户人家油烟气味的描写,表现了这户人家怎样的生活态度?(6分)9

31、.比邻而居于2000年被王安忆收入小说集剃度,于2015年作为 一篇散文入选江苏省高考试题。比邻而居的体裁之辨一直存在,请结 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而环庆酋长六百余人约为乡导。事寻露。仲 淹以其反复不常,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 诸羌皆受命。自是为中国用,羌人亲爱之,呼为龙图老子。仲淹以庆州西 北马铺喈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欲城之,度贼必争,密遣其子纯佑与蕃 将赵明先据其地,引兵随之。诸将不知所向,行至柔远,版筑皆具,旬日 城成,即大顺城

32、也。贼觉,以三万骑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 伏。大顺既成,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盗益少。时塞门诸吾 既陷,哪州判官种世彳舒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废垒而兴之, 以当寇冲,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旧。”朝 廷从之。命世衡董其役。夏人屡来争,世衡且战且城。然处险无泉,议不 可守。凿地百五十尺,遇石横亘,工徒曰:“是不可井矣。 世衡曰过 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 沛发城成,赐名青涧,以世衡知城事。世衡开营田,募商贾,通货利,城遂富实。教民习射,以银为的,中者与 之,由是人人能射。范仲淹巡边,知环州属羌多密与元昊

33、相通,以种世衡 素得属羌心,而青涧城已完,乃奏徒世衡知环州以镇抚之。有牛奴讹素倔 强,未尝出见州官,闻世衡至,乃来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慰 劳部落。是夕,雪深三尺。左右曰:“奴讹凶诈难信,且道险,不可行。” 世衡日:“吾方以信结诸胡,可失期邪? ”遂冒雪而往。既至,奴讹大惊 日:“吾世居此山,汉官无敢至者。公了不我疑耶? ”师部落罗拜,皆感 激心服。(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夏元昊拒命)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衡日/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 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B.世衡日/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

34、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 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C.世衡日/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 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D.世衡日/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 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诏书,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自秦始皇登基后,改命为制,令为诏。B.河东,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古称河东。C.营田,古时政府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以此取得军饷和税粮。D.郊迎,在郊外迎接宾客,多有怠慢之意。古时主宾见面礼仪多为作揖礼。12 .下列对原文

35、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昊做事反复无常,他在暗中收买羌人作为内助,环庆路的羌族酋长六 百多人被诱使,相约做他的向导,但此举不久后便败露了。B.范仲淹用兵有方,他秘密派遣儿子范纯佑和蕃将赵明先占领腹地,敌人 率领三万骑来战,范仲淹识破对方诱敌之计,击溃了来犯的敌人。C.种世衡深谋远虑,他倡议依凭宽州的旧垒来修筑新城,除了能抵挡西夏 的锋锐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战略意义,朝廷接纳了他的建议。D.种世衡讲求信义,他让工匠凿石挖井,教百姓练习射箭,都用激励取得 了成功;种世衡冒雪履行与牛奴讹的约定,也让对方大为感动。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命世衡董其役。夏人

36、屡来争,世衡且战且城。吾世居此山,汉官无敢至者。公了不我疑耶?14 .范仲淹和种世衡防御西夏的策略有哪些相同之处?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节选)杜甫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备有稻粱谋。【注】苍梧:相传舜征有苗,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这里指葬唐 太宗的昭陵。穆天子传记周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工 这里指唐玄 宗与杨贵妃游宴骊山。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登塔俯视及

37、远眺所见,秦山仿若破碎,泾渭之水清浊难分,京 城朦胧一片。景语情语,浑然难分。B.中间四句诗人追昔抚今,“叫”含有呼唤之意,表明对太宗时代的怀念;“惜”字写出对当下时局的态度。C.后四句寓意深远,黄鹄哀鸣、无处投奔,只能学随太阳转徙的大雁,表 达了诗人的愤慨和忧虑。D.本诗俯仰高深之景,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而又于末幅,另开 眼界,独辟思议,力量百倍于人。16 .诗人登塔望远,感慨万千,原诗开篇即说“登兹翻百忧”。请根据节选诗 句,简要概括“百忧”的内涵。(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 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 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