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发展理念到新发展格局讲稿.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055494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新发展理念到新发展格局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新发展理念到新发展格局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新发展理念到新发展格局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新发展理念到新发展格局讲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日 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作 出了进一步具体部署。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 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经济现代化是一种全球化现象,没有国家能够脱离全球经济而封闭、独立地 实现经济现代化。然而,全球化并不是经济现代化的充分条件,对任何国家而言, 实现经济现代化都绝非易事,这是由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周期叠加特征所决定的。 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是要在开放的同时保持自主性,采取正确的应

2、对策略。通 过财政现代化和发展制造业构建坚强的国内经济循环,在制造业取得优势后贸易 政策从“以外促内”转向“以内促外”,协调双循环。政府在此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非 常关键的角色。就经济现代化而言,成功的国家总是相似的,而失败的国家则各 有各的失败。在国内外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之际,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的必 然战略选择。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 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对 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实践运用,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全 面推进我国的经济现代化,既需要牢牢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又需要以一种积

3、极、安全的方式融入世界经济大局。一、中国经济体系拥有强大的韧性国家统计局发布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13年至2021年,我国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 增长水平,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位居全球第一。面对 新冠疫情冲击,中国经济持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2020年中国GDP增 长2.3%,成为疫情下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中国GDP增 长8.1%,在主要经济体中继续名列前茅。即使在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疲弱、 复苏受挫的同时,中国经济依然亮点纷呈。在2021年30%高增速的基础上,2022 年

4、中国对外贸易也取得了可观增长。按美元计价,2022年1-8月份,我国进出 口总值4.19万亿美元,增长9.5%,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384亿美元,增长20.2%。 这充分表明,外国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在富有韧性的经济体系支撑下,中 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局面不会改变。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影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一方面, 使我国面临的发展环境更加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和企业预期转弱;另 一方面,使政策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亟需提出新的思路和举措。外部冲击是各种 矛盾和问题长期累积的结果,有其必然性和长期性,我们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 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外部冲

5、击导致不确定性上升,经济 韧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经济韧性既体现为经济体承受冲击和从冲击中恢复的能 力,也体现为经济体适应变化和不断变革的能力。我国经济体量大、潜力足、韧 性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尤其重要的是,面对外部冲击,我国不但在政 策实践上能够灵活应对,而且能够积极推动战略和理论层面的升级和完善。在这样一个局面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 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 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 融合和

6、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这里,“扩 大内需”为何被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提出来?因为内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支 撑,在世界进入新动荡期大背景下,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有利于把我国庞大的市 场优势、内需潜力充分地释放出来,防范化解内外部风险挑战,牢牢把握发展的 主动权。具体来讲,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全面促进消费,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之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 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 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这是党的二十大报 告对当前的经济局势所作的针对性

7、回应。二、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我们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一些具体内容看中国式现代化。第一个方面,其 一,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其二,我们并没有输出中国 模式,并没有强调中国的就是唯一的和正确的,所以在后面讲到和平发展的时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 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决反对一 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 标准。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 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第二个方面,党的二十

8、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 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 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个判断很重要,因为战略机遇加了一个风险挑 战,变成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是并存的,这时候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所 以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有这样五方面的总结:一是人口规模巨大 的现代化;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 现代化;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牢牢

9、把握的五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 斗争精神。为什么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因为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并不容易,我 们要通过斗争、通过艰苦的努力才可以实现。202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 的书面演讲中这样指出:“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 口总数不超过10亿。中国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将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的大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另外一个中国式现代化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地方。中国 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实现好

10、、 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 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 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 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 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新的征程上,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人口 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必将为全

11、球经济作出新的贡献,为人类实 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现代化是一种全球化现象,没有国家能够脱离全球经济而封闭、独立地 实现经济现代化,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正在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着力 构建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 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全球经济,全球经济的发 展也需要中国。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 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有助于全球经济更加平等地快速发展。巨大的人口规模和 经济体量,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

12、越大。随着中国人均收入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中国经济增速继续快于很多低收入国家,那么中国的经 济发展可能会拉大全球国家间的不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中国对全球不平 等的贡献可能会从缩小国家间的不平等转向缩小本国的国内不平等。当然,这有 赖于共同富裕战略的顺利推进。共同富裕不会自动实现,而是需要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坚决的政策执行。一些 发达国家工业化搞了几百年,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到现在共同富裕问题仍未解 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 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规范财富 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

13、入。这些制度、方针和政 策不断建立和完善,是中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艰巨、复杂的长期历史过程。 中国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面临发展水平不高、收入和财产差距过大、中等收入 人群比重偏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等一系列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入阐释了实现共同富裕等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 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2022年中央经 济工作会议明确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 高质量发展合力。我

14、国经济具备合理增长的条件,2023年经济工作多措并举, 做好“六个更好统筹”,加强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 发展取得新成效。三、从新发展理念到新发展格局从新发展理念到新发展格局,这是我们经济政策方面的核心论题。党的二十 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所谓新发展 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关于新发展格局,我给出的判断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然 战略选择。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新发展格局也处在一个核心的地位。新发展格 局是什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也就是我们经常说 的“双循环”新发展格

15、局。下面我们就从经济逻辑论证一个命题:中国要实现经济 现代化,为什么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经济现代化是一种全球化现象新发展格局是一种经济现代化理论和战略。经济现代化要通过现代经济增长 来实现。现代经济增长是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等巨大的 经济结构变化。迄今为止,能够取得高增长、顺利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仍然只有少 数国家。2019年全球人口超过500万、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国家只有24 个,总人口 10.5亿,是全球人口的七分之一。在这24个国家中,除了传统工业强国外,还有新兴工业化国家、石油输出 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很快就会发现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它们在全球

16、分工体系中各居其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离开全球经济而封闭、独立地实现经济 现代化。这就引出了有意思的问题:全球化到底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充分条件还 是必要条件?具体而言,第一个问题是,加入全球化进程是否必然进入增长通道, 从而实现经济现代化?第二个问题是,不加入全球化进程是否必然不能触发增长 进程,从而也不能实现经济现代化?考诸历史和现实,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 否定的,即全球化不是经济现代化的充分条件,拥抱全球化并不能保证必然实现 经济现代化。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则是肯定的,即全球化是实现经济现 代化的必要条件,想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就必须加入全球化进程。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看,经济现代化本身

17、就是一个全球现象,孕育和发展 于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它发端自欧洲的均势体系,通过不断将周边地区吸附裹 挟其中而增长壮大,直至全球经济都进入其漩涡之中。任何世界帝国的武力扩张, 均无法企及全球经济目前的疆域。经济因素跨越边界,通过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 以更巧妙的方式将更多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整体视角下,工业化 和经济现代化首先是一种全球化现象。离开全球经济和世界市场去谈一个国家的 “工业革命”或“增长奇迹”,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没有意义。即使是工业革命的 发源地英国,其经济现代化进程也是深嵌于世界经济之中,离开了国际经济大循 环的大浪,任何国家都不能立于经济现代化的潮头。我国的经济发

18、展经验同样支持这一结论。2020年4月10 0,习近平总书记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作了题为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 大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新发展格局”这一概念,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 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如矿产资源)“两头在外”、 形成“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对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 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我国进入新发 展阶段的战略判断,将构建新发展格局写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从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三个方面对加快构建新 发展格局作出部署。由此可见

19、,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仍 处在上升期的背景下提出的,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面临新 形势的深邃思考和准确把握。(二)加入全球经济的自主性和策略性加入全球分工并不意味着必然实现经济现代化。其实,对任何国家而言,实 现经济现代化都绝非易事。成功案例往往被冠以增长奇迹,可见寥寥无几。那么, 这些全球化进程中的幸运儿何以成功?其他国家又何以失败呢?如果去掉全球 化这个限定条件,这一问题就变成更一般化的国富国穷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能 够实现经济现代化,成为高收入富国,而有些国家却一直止步不前,迟迟不能摆 脱贫穷?这是经济学研究最重要也最引人入胜的问题。自工业革命爆发,英

20、国成 功实现工业化以来,这个问题就持续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人。经济现代化是一种整体性的全球化现象,想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就必须加入这 一整体性过程,与全球脱钩的封闭经济尚无成功先例。同时,加入全球化进程, 除了适应和顺应,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自主性,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如此才能摆 脱“依附和边缘化位置,实现分工位置的跃迁和经济持续增长。由于不能协调国 内利益,保持生产和分配的平衡,维护自主、畅通的国内经济循环,从而导致失 败的例子比比皆是。经济现代化之所以困难,其核心在于对政府政策的苛刻要求。 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道路绝非坦途,需要的政策也绝非一成不变。在工业 化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国际环境

21、,政府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策略。后发展的挑战还不止于此。后发展是在工业化国家(发达经济体)的配合和 容忍之下发生的,因为工业化国家(发达经济体)往往受惠于后发展国家更廉价 的低附加值工业品。随着后发展国家逐步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二者之间 实现互惠的机会开始逐步缩小,发生冲突的机会则大大增加。后发展国家汹涌的 工业化进程,在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冲击着原有的全球利益和权力格局。 在大国经济实力增长到一定程度、开始改变全球均势的时候,就需要重新制定规 则、重建全球秩序。这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但是对后发展国家而言,这不 可推卸也无法避免。(三)周期交叠的国际经济大循环自经济现代化发展以

22、来,在人类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在主权国家 构成的国家间体系的塑造下,全球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和剧烈变化。 科技革命带来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在其动力耗尽时经济会陷入停滞和衰退。主 权国家的经济崛起要顺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而崛起的经济大国本身又会带 来新的发展和变化。在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间,全球经济呈现出明显 的周期交叠特征。这种大国兴衰的政治周期,叠加科技浪潮引领的经济周期,共 同塑造了波涛汹涌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处于其中的主权国家,需要在不同情势下 采取不同策略,在充分利用外循环市场和资源的同时规避其负面影响和冲击,借 以不断畅通和扩大内循环,扩大本国市场、发展本国

23、经济,从而顺利实现工业化 和经济现代化,最终崛起为强有力的经济大国。抓住新一轮科技浪潮机遇的经济 大国,在自身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但会引领新的产业革命,也会对全球 治理和规则制定产生深远影响,从而推动和重塑国际经济大循环。(四)构建内循环:财政现代化和发展制造业面对经济周期和政治周期交错兴替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如果要加入其中以实 现经济现代化,那么主权国家先要构建坚强、畅通的经济内循环。唯有如此,才 能逐步提升本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在极端情况下本 国经济能够维持安全运行;也唯有如此,本国才有可能抓住新一轮科技浪潮的机 遇。在构建内循环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

24、要作用。而构建内循环主 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财政现代化,二是发展制造业。1 .财政现代化在构建经济内循环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而政府发挥作用依赖于其 财政能力。因此,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先要实现政府财政现代化。2 .发展制造业制造业的规模和质量是衡量大国经济实力和地位的重要指标。首先,制造业 是经济循环的根本。制造业发展是工业化的象征,也是工业化的本质。社会需要 的几乎所有有形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制造业。经济循环所需的交通、通信基 础设施,也要以强大的制造业为支撑。可以说,现代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不可 须臾离开制造业。其次,制造业是经济创新的源泉。现代经济的大多数创新都来 自制造业,很多创

25、新都需要制造业来承载。现代制造业本质上已经成为一种生态 或者平台。离开了制造环节,很多创新和研发就成为无源之水。另外,很多制造 业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已经超过了体力劳动者,制造业正在向知识密集型的方向 转变。总之,制造业能力是一个经济体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作为工业革命的先行者,英国最早发展出成熟的制造业并率先实现工业化。 凭借国内强大、先进的制造业,英国在很长时间内引领和推动着全球经济发展。 在美国,汉密尔顿除了设计了国债和金融体系,他更加看重制造业的发展。汉密 尔顿1791年撰写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不仅重塑了美国经济,更在半个世 纪后李斯特领导德国快速工业化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此后又成为日本进行

26、工业化 的权威纲领。发展制造业对东亚经济体的成功至关重要。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 业会彻底改变经济结构,使得经济体不会再倒退到早期发展阶段。2008年金融 危机后,美国开始实施所谓制造业回流计划。全球金融危机前有一种观点,认为 制造业是无关紧要的低附加值、低技能活动,可以转移到低成本的离岸市场生产。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和此后的一系列发展,这一观点被证明不但是错误的,也 是危险的。制造业在一国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被重新评估和定位。即使在所谓后工 业化社会里,制造业也绝非无足轻重。制造业既是孕育和承载创新的源头,也是 畅通经济循环的根本。(五)协调双循环:从“以外促内”到“以内促外”从历史经验看,制造

27、业大国往往也是贸易大国,制造业强国往往也是贸易强 国。强大、先进的制造业是货物出口的重要保障,而源源不断的出口也为制造业 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但是,在国内经济力量相对弱小的时候,面对汹涌 的国际经济大循环,政府需要通过保护和补贴来鼓励本国企业参与全球分工,达 至以外促内”的目的。在这一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重心在国外市场,本国企业 需要从外部获得技术和资金,还要利用外部市场进行销售。在国内经济力量相对 增强,尤其是制造业获得快速发展、构建起坚强的国内经济循环之后,政府就可 以鼓励企业更为主动地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在全球生产中承担更大责任,也在 全球分配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实现“以内促外,在这

28、一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重 心就会回到国内,政府要以我为主,充分利用国内的制造业力量和大市场来整合 全球生产。(六)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的必然战略选择在国内外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之际,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的必然战略选 择。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大国经济的优势就 是内部可循环。而要发挥这个优势,就要畅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循环越顺畅,越 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第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 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重要保证。第三, 构建新发展格局,也要统筹好

29、发展和安全。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 量对比深刻调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 难的局面。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 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七)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安全”一词出现了 91次,是一个高频词汇。党的二十 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 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 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 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 全

30、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下面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经济,讲一下经济安全。经济安全的第一个方面,我认为从实体层面来讲,最重要的是产业链和供应 链的安全。我们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可以看到两个提法:第一个提法“着力提 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第二个提法“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 链供应链安全”。这是我们经济安全的第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实体经济,尤其 是制造业上需要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整体经济的安全。经济安全的第二个方面,是金融的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化金融 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 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这 里的重点就在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这个论述近几年一直被提到,需 要大家关注。然后就是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等。最后谈一下我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总体印象,可以用两个词来总结。第一个 词:温和。总体来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经济方面没有提过于激进、冒进、刺激 性的一些论述。第二个词:坚定。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政策导向也有非常 坚定的一面。我们以前提到的那些政策,现在做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把它更加 系统化、全面化。我们的政策有非常强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比如说共同 富裕、新发展格局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