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武汉外国语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 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 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 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
2、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 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 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夺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 “燕 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鸭鹤西日照,晒翅满鱼 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 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 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
3、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 歌中夸赘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 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 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中,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 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 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 的苦难。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 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
4、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 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 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 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对故乡竹海的描写,绿雾似的竹海给人一种清新柔和的感受。“中秋 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 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 买糖或是唱着
5、:月亮嬷嬷,照你照我”这是对家乡中秋之夜的回忆,充满祥和宁静的氛 围。从语言上看,百合花虽然描写的是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但是却充满诗情画意。每个人物的语言 都有自己的特征,如通讯员语言的腼腆,年轻媳妇将被子交给“我”时的爽快,看到牺牲的通讯员时的悲 伤等。每个人的语言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个性鲜明、生动传神。二、古代诗文阅读(5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君子日: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6、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 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 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7、。故枸木必将待麋枯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奢砺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 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 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 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迄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 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节选自荀子性恶)【注】伪:通“为”,人为努力。文理:礼法。麋括(yin gua):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
8、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 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B.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 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C.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 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D.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 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11.下列句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口以为轮。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12
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选文开篇即提出中心观点,接着有条理、有层次地阐述了学习对人的重要作用。B.性恶选文中认为人性之所以为恶,是因为人生来而有好利等人性,而这些人性会令礼义辞让等德 行消失。C.性恶选文中认为人一定要靠师法,得到礼义,然后得到安定,才能成为君子。否则,放纵性情, 违背礼义,会成为小人。D.劝学选文善用比喻阐述道理,说理透彻。性恶选文在阐释相似道理时,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 同。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10、14 .选文乙中的观点,能否论证选文甲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答案】10.C11. B 12. D13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因此看来,这样那么人 本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那些善的品质就要靠人为努力了。14 .可以论证。甲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己”;选文乙的主要观点是“人性本恶,师法、礼义的教化可 以端正恶的性情”(大意对即可),意在强调人为努力、后天学习对改善性恶的重要作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古代的圣王因为人的性恶,因为偏险而不端正,悖乱而不安定
11、,为此而建立礼义,制定法度,用来 整治人的情性,改正人的情性,驯服教化人的情性,引导人的情性。“偏险而不正”与“悖乱而不治”结构一致,句意相关,中间断开,排除BD。“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与“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结构一致,句意相关,中间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口:通“燥”,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句意: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煤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B.无通假。句意: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C生:通“性”,天性、资质。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D.从:通“纵”,纵容。
12、句意: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手法却完全不同”错,劝学中荀子用了大量的比喻说明人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改变恶性;在 性恶节选的这些文字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手法,如:”故枸木必将待巢括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碧砺然后利。”故选D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博学”,广泛地学习;“参省”,检查、省察;“知明”,智慧明达。假”,借助;“水”,游泳;“绝横渡。“用”,因;“然则”,这样那么;“伪”,通“为”,人为努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甲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
13、停止的,分论点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选文乙的主要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意 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所谓善的,是人为努力;现在人的性恶,一定要靠老师、法制,然后才能改正,有 礼义然后才能治理安定。即“人性本恶,师法、礼义的教化可以端正恶的性情”,意在强调人为努力、后 天学习对改善性恶的重要作用。这和甲文是一致的。故可以论证。参考译文:甲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
14、 合拉直的墨线,用煤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 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 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 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 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 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 以横渡江河。君子的
15、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乙人的本性是恶的,而所谓善的,是人为努力。现在的人性,有生下来而贪好私利的,顺着这个性,会 出现争夺,而辞让的德行就消失了。有生下来而嫉妒、憎恨的,顺着这个性,会有对人的伤害,而忠信的 德行就消失了。有生下来而有耳目的欲望,有喜欢声色欲望的,顺着这个性,会有淫乱出现,而人的礼义 文理秩序就消失了。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一定跟违犯等级名分、 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相合,而最终回到乱动局面。所以一定要有老师法制的教化,礼义的教导,然后才会 有辞让的德行出现,合乎文理秩序,最后归于治理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性是恶的,就很明
16、显了,而善就 要人为努力了。所以弯曲的木材,一定要靠槃括蒸热矫正,然后才直;不锋利的刀剑,一定要磨砺,然后才锋利;现 在人的性恶,一定要靠老师、法制,然后才能改正,有礼义然后才能治理安定。现在的人没有老师、法 制,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就会悖乱而不安定。古代的圣王因为人的性恶,因为偏险而不端 正,悖乱而不安定,为此而建立礼义,制定法度,用来整治人的情性,改正人的情性,驯服教化人的情性,引导人的情性。今人的性情都是由安定而表现,合乎道统。现在的人,接受老师、法制的教化,积累 文化知识,实行礼义的人,便是君子;放纵性情,安于恣肆放荡,违背礼义的人,便是小人。由此看来, 人的性是恶的,就很
17、明显了,而善就要人为努力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听蜀僧弹琴(唐)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绿绮:琴名。诗中以绿绮形容蜀僧溶的琴很名贵。15 .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A.古诗十九首B.乐府诗集C.唐宋近体诗集D.万首唐人绝句16 .结合艺术手法的运用,赏析本文描写音乐的妙处。【答案】15.C16.把琴声比喻松涛阵阵,凸显了琴声的高远清越;余音袅袅,汇入霜天钟声,我心清静,如经流水洗过,通过写自己听琴的感受,侧面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 与音乐的魅力。景物描写突出了诗人
18、聚精会神地听琴,而不知天色已晚,反衬弹琴之人琴艺的高妙。【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本诗押韵,属于近体诗,古诗十九首和乐府诗集都是收录古体诗,所以不可能收录本诗。绝句每 首只有4句,本诗8句,不是绝句,不可能收录在万首唐人绝句,所以本诗可能收录在唐宋近体诗 集。故选C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如听万壑松”的意思是“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凸显了 琴声的高远清越。“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的意思是“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馀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听了蜀僧的 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清脆
19、、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 通过写自己听琴的感受,侧面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与音乐的魅力。“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 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景物描写突出了诗人聚精会神地听琴,而不知 天色已晚,反衬弹琴之人琴艺的高妙。(三)(10分)17 .古诗文默写。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的句子是: aI ,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以听众的悄然沉醉和江心月影的寂冷 清寒,侧面烘托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琵琶女的高超技巧。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面对赤壁古战场,苏轼用“,
20、”两句自嘲多情善 感,感叹年华易逝、功业无成。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起笔便抒发了江山依旧,英雄不再的感慨,词人还以“,”感叹那些反映英雄们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杳无踪迹了。“酒”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宋代词人 李清照就写过这样的诗句,如“,”。【答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 秋月白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昨夜 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酒阑更 喜团茶苦 梦断偏宜瑞脑香)【解析】【详解】本题考
21、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 写法,如“摧” “事” “舫” “唯” “华” “榭” “骤” “盈” “阑” “宜”等,要理解 字义去记忆。(四)课内古诗文理解。(12分)18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 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在晚唐又出现了两位重要的诗人,被称为小李杜。他们是李贺与杜牧。C.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
22、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 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D.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滑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Ao东晋末 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 “李贺与杜牧”错,晚唐被称为“小李杜”的是李商隐和杜牧。故选B。19.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已无处寻觅了。)B.想当年,金戈铁
23、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导致失败,委婉劝诫韩偏胄 不要急于事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错,作者借廉颇的典故是为了抒发自己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 自己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故选C。20.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片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下片怀古,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
24、感慨。B. “大江”两句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故垒西边”三句指明怀古的特定 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人道是”说明这里正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地方。C “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寥寥数语,有声有色;“江山”两句,由写景自然 过渡到写人,为下片做铺垫。D. “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故国”三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到伤已。“人生如梦” 两句,貌似超脱,实则无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 “人道是说明这里正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地方”错误,“人道是”说明不
25、确定这里是不是三国赤壁之 战的地方。故选Bo三、作文(60分)21.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抗击疫情护佑生命的医护人员,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 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 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答案】例文:那抹橘色春有繁樱,夏含蝉鸣,秋携桂香,冬遇初雪,青山流水,那抹橘色从未在岁月中缺失。她,一位平凡的清洁工人,一件橘色马甲,斑驳了时间的皱纹里藏着一个浅浅的酒窝。麦色深的皮肤 似乎是长期风吹雨打所造成的吧。她似乎在这条街道上工作很久了,从我记事起儿,他就在这儿了,虽然
26、没有人能够叫出他的全名,但大家都打从心底地敬重她。春去夏来,秋往冬过。白驹匆匆间,那抹橘色变得亮眼起来,她风雨无阻、任劳任怨,把我们的街道 打扫得一尘不染,她披着朝阳,戴着白月光为大家付出。秋冬冬初,正值万物凋零,每天需要清扫的任务随时加重,无边落木萧萧下,两边的道路上铺满厚厚 的落叶,风一吹,卷起碎叶与灰尘,直冲行人,她出现了,带着推车出现了,她显得极为耐心,将落叶扫 入再倒进推车,来来返返,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清扫着街面上的灰尘与落叶。她仔细认真,不放过丝丝细隙。她的橘色马甲被浸湿了,在这个凉意丛生的季节里,她用湿浸的橘色 马甲换来了街道的清洁,有人劝他,“落叶扫不完,待冬日初雪,自会分解
27、消失”,她总是笑笑不作声, 转身投入到劳动中去日复一日,冬天,树枝光秃秃的,偶有几只麻雀在其稍作休息,随即离去。地面 一如往常,没有落叶所夹的灰尘,没有枯燥的干枝。一尘不染的冬天给所有人带来了好心情,她依旧推着 一辆小车,穿着橘色的马甲,缓缓有序地清扫着,无怨无悔。顷刻间,万物静止,那抹橘色温暖了时光的 岁月。她从容的走着,拂去街道的灰尘,也抹净了行人的心灵。春风拂过她的眉梢,明月牵着她的衣袖,温暖的橘色是她无言的笑容,街道的尽头,两旁的商铺,都 在诉说着她在时光里的劳作,浸润着他的汗水与心血。她站在路口的树下,与人相谈,遇雨撑伞,遇风相依。含笑劳作,在这条喧闹的街道中奔波,辛苦却 从容。那抹
28、橘色亦照亮了春天的万花,夏日的密树,秋季的落叶,冬月的初雪,她在所有人的心里留下了 最美的模样。岁月深处,青山流水,旧时橘色从未褪色,依旧温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材料可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语:例举了教师、医生、清洁工、农民等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第二部分,提示写作方向:写作提示“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这提供写作立意角度,即考生可 以写劳动者的“事”,由“不少事”知道,可以写多件事。第三部分,明确提出要求:“一个”不可以写多个人,“你熟悉的”意味着从“我”的角度切入,“劳动 者”意味着事件需扣紧“劳动”的内涵。综合来看,这则材料的核心关键词“劳动者”。在关键
29、词的内涵理解上,“劳动”可以理解为:教书育人、救死扶伤、清扫卫生、洗衣做饭、春种秋收、 科学实验等不同职业的脑力劳动或者体力劳动。在文体选择上,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必然是选择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记叙文,就要叙述与“一个劳 动者”有关的故事,来表达自己与“劳动者”相关的某种情感或哲思。在具体行文上,可以写出以“动作”为主的具体的细节,传达对自己心灵的触动;也可以某个物象,以其 为载体,承载“我”对劳动的理解,对劳动者的感情;还可以运用欲扬先抑的构思,突出劳动者给自己的 震撼。参考立意:L那个温暖我心灵的劳动者(歌其劳,暖其心);2 .最美劳动者(白衣渡世人);3 .精益求精,人生常态(教书育人
30、);4黎明中的身影(劳动中的你,最美)。参考素材:1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打量着这位修鞋师傅,他的脸黑黑的,明显是太阳晒出来的,一又眼睛炯炯有神。他 身上穿着一件略显旧色、有些短的深色羽绒服。这会儿,他正专注地修理着一只棕色皮鞋的鞋根。只见他 一手提着皮鞋,一手拉开小桌子上的抽屉拉环,翻找了一遍后,拿出一个好似强力胶水一样的工具,然后 轻微地眯起眼睛,对着那只断了的鞋根“注射” 了一会儿,等它干了之后,用力合起鞋根。我以为这就算 修完了,没想到细心的修鞋伯伯又拿起一块干布,把残留在鞋皮上的强力胶水一一擦干净,现在的皮鞋又 完好如初了2 .他是一位清洁工,是一位劳动者,他每天都在做着最光荣的事。他
31、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瘦瘦的,个 子很高,样子很慈祥,手里总拿着一把笞帚。他是保卫地球的“战士”,三轮车是他的“坐骑”,笞帚是 他的“武器”,他把敌人一一垃圾一一清除;他又是整治地球的“医生”,把路上各种“病毒”用“手术 刀”一一管帚毫不留情地消灭;他,还是个魔法师,把垃圾一扫而空,路面立马变得干干净净,一尘不 染。有时,他顶着炎炎烈日;有时,他冒着鹅毛大雪,却总是一丝不苟,默默无闻地为小区街道打扫。他 负责我家门前马路的保洁工作,可是长时间以来,我都没见他说过话,总看见他用强而有力的手,挥动着 扫把,一遍又一遍地扫去路面的垃圾。那天,下起了大雨,我上学有些晚了。下楼之后发现他不在,往远 处
32、一看,他正在众汽车之间来回穿梭。3一个阿姨带我们走进纺织车间,并向我们详细讲解了棉花纺成纱线需要经过的步骤,原来一根小小的纱 线竟然要经过这么复杂的加工过程,这让我对工人叔叔阿姨们肃然起敬。车间里很热,机器运作的声音也 很大,可是他们仍然认真地工作,真辛苦啊!除了生产线上的工人外,纱线中还包含着检验人员辛苦的汗 水。所有制作好的纱都会被送到检验人员那里进行检验。他们要仔细寻找纱上棉结,并测量纱的粗细。只 有检验合格后,纱线能进入织布厂,变成我们身上穿的衣服。4 .清洁工是我们城市的卫生员。当我们还沉浸在梦乡中时,他们就已经开始工作了。春天,树木枝繁叶 茂,但有些参差不齐,清洁工们就爬上梯子,把
33、树枝树叶修剪得整整齐齐,把道路清理得干干净净,使人 感到更加整洁清爽;夏天,清洁工们顶着似火的骄阳,把掉落的垃圾,扫入垃圾桶内运走;秋天,落叶纷 飞,清洁工们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打扫;冬天,清洁工们冒着寒冷的天气清理路面,遇到路面结冰时就 用铲子一点一点地铲清,确保行人的安全。你瞧,清洁工们多么像城市的美容师呀!5 .交警们每天都指挥着交通,车辆、行人在他们指挥下,井井有条。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他 们都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确保我们的安全。6 .整个社会就像一台大机器,每个岗位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小零件,缺一不可。正是这些平凡的劳动者 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才会让社会这个大机器顺利运转
34、。也正是这些劳动者们的付出,才让我们社会和 谐发展,愈发光彩! 行文结构:例文以“那抹橘色”为题,富有抒情色彩。开头,用四季之景物描写营造意境,用“那抹橘色”作为情感 载体,引入。然后,平凡的熟悉的劳动者出场,紧扣材料关键词,简洁的语言,寥寥几笔传神的描写,为 下文的“扬”做铺垫。文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秋冬冬初”的场面特写塑造人物形象,细节描写很充分, 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拈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 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摘编自袁行需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材料二: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自然意象以自然景物为象,包括日月山川、
35、花草树木、鸟兽虫鱼、 风雨阴晴等。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为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 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景象等。诗歌中的意象是使用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不同于一般性的语 言,可称之为意象性的语言。意象性语言是一种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的语言。 诗歌中,明月、江水、青松、翠竹、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三尺剑、六钧弓、清暑殿、 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菱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等,都是意 象性的语言,也可说是意象。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
36、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中的“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椭叶落山路” “枳花照驿墙”凫雁满回塘”等都是意象,尤其是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鸡声、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 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诗 人正是利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种“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意境。(摘编自张得良诗得意象自生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1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杜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了二人不同的诗歌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B.杜甫
37、的一些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记游诗,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C.意象包括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是社会意象的一部分。D.诗人写诗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其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严羽认为,在意象 运用上,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说法准确恰当。B.在意象虚实的处理上古风(其十九)和悲陈陶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C诗歌中的语言是意象性语言,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等特点。D.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种意象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凄凉悲怆的意境。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
38、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把急风、高天、猿鸣、清渚、白沙、飞鸟六种意象组合在一起, 营造了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B. “沼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通过江水、枫叶、荻花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尤其是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很精妙。最后,在充分记叙的基础上,用“那抹橘色”作为抒情载体,强化 心灵的触动,水到渠成。的离愁别绪。C.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D. “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塑造了周瑜这一人物意象,表现其儒雅风流的气度,表达了词人 对周瑜的景仰之情。4 .李杜
39、诗歌在意象运用上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5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A2. A 3. C4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而杜诗的意象常取自现实生活。李诗从虚处入手,借助想象和夸张串 联起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虚中有实。杜诗从实处着笔,借助细致的描写把生活琐事和国计民生的 大问题有机结合,实中有虚。5 .论证结构上: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引用严羽的话引出文章观点一一从意象的虚实上 可以看出李诗和杜诗风格的不同。第二至四段:具体分析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的不同点。第五段:总 结全文,强化观点。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
40、论证等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充分有力。如材 料一开头引用严羽的话引出观点,增强说服力。材料一主体部分将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进行具体的 举例说明。【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 “李杜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了二人不同的诗歌风格”错,根据原文“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 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可 知,形成二人诗歌风格不同的决定性原因除了思想、性格的不同之外,还有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故选Ao【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严羽认为说法准确恰当”错,根据原文“前人说李诗
41、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 切”可知,“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是前人的说法,并非是严羽的看法;另外这个说法未必确 切,所以“说法准确恰当”错。故选Ao【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不能作为论据 证明材料二的观点。由原文“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 “诗人写诗,常运用 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可知,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诗人通过运用意象 性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并没有出现意象性的语言来表达作 者
42、情感,所以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使用。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一第二段“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 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 术效果的图画”“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写出了李白诗歌的意象多来自于历史,神话、梦境,常常是 超越现实的,而且大多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写意象,虚中有实。材料一第三段“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 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
43、局的问题上”,写出了杜甫诗歌 的意象多来自与现实生活,手法上常常使用细节描写,实中有虚。综上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两点不同。第一,取材的不同。李诗的意象来源于历史,神话、梦境,常常是 超越现实的,而杜诗的意象常取自现实生活。第二,着笔点和手法不同。李诗从虚处入手,借助想象和夸 张串联起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虚中有实。杜诗从实处着笔,借助细致的描写把生活琐事和国计 民生的大问题有机结合,实中有虚。【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分析文章论证特点,主要有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第一段“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 格的不同”,
44、引用严羽的话引出文章观点一一从意象的虚实上可以看出李诗和杜诗风格的不同。第二段“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 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具体分析李诗在意象运用上的特点。第三段“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在 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具体分析杜诗在意象运用上的特点。第四段“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举例论 证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的不同。第五段“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
45、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总结全文,强化观 点。由此可知,在论证结构上,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总起,提出观点;第二至四段分说,具 体分析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的不同点;第五段总结全文。论证方法上,材料一综合运用了引用论 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充分有力。如材料一开头引用严羽的话引出观点,增强说服力。材料 一主体部分将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进行具体的举例说明。(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百合花茹志鹃一九四六年的中秋。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 连去
46、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 扎所去。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 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歌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 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通讯员撇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摆了几丈远。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 赶不上他。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我开 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哎!说也怪,他背后好似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 我
47、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喳喳喳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几丈远。我实在没力气赶了, 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摆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 的间隔。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 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在家时你干什么?”“帮人拖毛竹。”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 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 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我又问:“你多大了? ”“十九。”“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 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 响的话对他说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