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5021357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5)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知识衔接: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表现经济发展农业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商业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了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经济局限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与转型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1)背景:程朱理学获

2、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王守仁继承南宋陆九渊的思想。(2)概念: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3)内容:“良知”就是人心中的“天理”;“良知”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2.李贽的思想: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3.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背景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政治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批判

3、经济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思想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小说和戏曲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小说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神话小说的杰作清朝中期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杰作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戏曲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和清朝孔尚任等昆曲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京剧道光年间形成的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四、 科技1.明朝科技巨著(1)

4、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2.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欧洲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与中国开明的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西方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习题衔接:1.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

5、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2.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种主业与副业倒置的现象,截然不同于传统农村,农民不再把农业作为主业,而把手工业作为主业。这反映了明中叶以来( )A.江南市镇丝织业发展水平较高B.江南手工业专业化的趋势明显C.江南地区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D.江南市镇出现早期工业化特征3.明朝万历年间常熟县令根据吴中风俗总结经验:“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懦之民为之;工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贩盐之获利五而无劳,豪猾之民为之。”这一材料表明当地( )A.

6、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B.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面临重新分配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质变D.独具特色的地域分工已初步形成4.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D.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5.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现象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使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

7、势明显6.黄宗羲在清入关初期以明朝为“本朝”,对清朝持敌对态度;稍后,他以“有明”代替明朝,以“北”字比喻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后,他用清年号,称康熙为“圣天子”,与清朝官吏交往。材料可表明( )A.黄宗羲的政治立场不够坚定B.清政府主动笼络汉族知识分子C.清初国家治理得到一定认可D.文化环境的改善推动政治认同7.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这说明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 )A.反对君主专制B.提倡经世致用C.质疑儒学权威D.宣传唯物主义8.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

8、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 )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9.明代小说中的商人形象较前代大为不同。初刻拍案惊奇中的商人程元玉“禀性简默端重,不妄言笑,忠厚老成”。二刻拍案惊奇中程宰是一个流落边塞的俗商,却得到海神的眷顾,依靠海神的指导发家致富。这主要反映出( )A.文学创作彰显社会价值取向B.商品经济繁荣推动社会转型C.文化专制强化阻碍思想进步D.海外贸易发展促进文化10.清朝兴起的采茶戏是从劳动人民采集茶叶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总结而出的一种新型的戏剧曲目,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颇受群众喜爱。

9、采茶戏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迎合了百姓的娱乐需要B.宋明理学成为主流思想C.吸收了昆曲的表演元素D.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1.中国陶瓷史中写道:“明人对于瓷业,无论在意匠上、形式上,其技术均渐臻至完成之顶点。而永乐以降,因波斯、阿拉伯艺术之东渐,与我国原有之艺术相融合,对瓷业上,更发生一种异样之精彩。”由此可知,当时( )A.朝贡贸易获得快速发展B.中外文明交流较为活跃C.西学东渐之风颇为兴盛D.中国陶瓷技术领先世界12.19世纪4050年代,李善兰、王韬、张福僖等人先后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科学著作:几何原本植物学光论等。这一时期译介工作的开展( )A.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

10、彩B.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C.促进了维新思潮迅速兴起D.推动了中国科技走向近代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一些地区商品生产的发展,以及人口大幅度增长,促进了宋代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国外市场的开辟,为当时商业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宋代,都城开封的布局不再沿袭唐代前期都城的封闭式坊市制度,商人可以随处开设店铺,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街道和场所,夜市营业时间也允许延长到三更甚至四更。此外,北宋铜钱每年铸造额要比唐代多几倍到十几倍,这些事实都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商业的进一步发展。罗盘的发明和海船制造技术的提高,使宋代海上交通比前代更为发达,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摘

11、编自涂耀军张洪春浅论宋代商业的兴盛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是我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这一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的市镇经济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如松江、杭州等城市,使得大批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进入市场,其种类多样非前代所能比,并且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联系网,商人之间可以互通联结,他们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壮大势力,结成联盟。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由自给自足型向开放型转变,使得城镇经济更为繁荣,如苏州的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商业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市场交易中,银票、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这些商业领域中的影响因素共

12、同促进了我国商品经济的繁荣。摘编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14.经过历代儒学家的修改和润色,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春秋繁露材料二 一方面是帝王对于人民横征暴敛、残酷盘剥的现实;另一方面,天下又不能没有帝王。对于这道难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的解答也只能祭出道德说教的大旗,将希望寄托在后世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从今天的角度看,黄宗羲明显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

13、药方”。周英杰大历史的小切面材料三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中董仲舒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材料二中黄宗羲“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文化

14、转型艰难的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材料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说明存在着租佃经营方式,“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说明当时存在雇佣关系,加上本来存在的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说明当时在明代松江地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选D项。材料中有关于雇佣劳动的记载,但不能证明此种经营方式基本普及,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的信息,故排除B项;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信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2.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丝织手工业比重超过农业,农民“重织轻耕”,以获取主要经济来源,即以丝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故选D。A不符材料主旨:手工业作为主业并不代

15、表手工业分工专业化,排除B;未与其他地域经济发展情况对比,排除C。3.答案:B解析:据材料“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懦之民为之;工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贩盐之获利五而无劳,豪猾之民为之”可知,明代吴中地区的人们对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与传统不同的认识,依据人们逐利的心理,劳动力必然会向获利高的行业流入,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商品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吴中地区人们对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的不同认识,不能说明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发生质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地域分工,排除D项。4.答案:B解析:B.据材料“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

16、厅种花者多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属于江浙地区,“种花”、“种木棉”属于经济作物,这说明明清江浙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故B项正确;A.材料并未涉及农民收入有大幅提高的问题,故A项错误;C.材料也没有反映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故C项错误;D.“口粮全赖客商贩运仰食于四方”并不能说明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故D项错误。故选:B。5.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可以看出这些地区种植大量的经济作物,以求获取更多的收入,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衰退”,

17、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人口减少,排除B项;应是使得农民的收入增加,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思想变化的原因。选择C:材料反映了黄宗羲对清朝的态度从敌对到认可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后来“用清年号,称康熙为圣天子,与清朝官员交往”,反映出黄宗羲对清初国家治理的认同。排除A:黄宗羲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后才开始用清年号,可见其政治立场是较为坚定的。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的行为。排除D;清朝实行文化专制。7.答案:B解析:题干中思想家认为君子做学问是为了明道救世,空谈诗文义理与治世无益,这说明他倡导“经世致用”,这是顾炎武的思想,故B正确。8.答案:C解析:南宋陆九渊提出

18、“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故选C项。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排除A项。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排除B项。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排除D项。9.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初刻拍案惊奇中的商人程元玉禀性简默端重,不妄言笑,忠厚老成。二刻拍案惊奇中程宰是一个流落边塞的俗商,却得到海神的眷顾,依靠海神的指导发家致富”可知,明代小说中的商人秉性端正、诚信有义,渴望发家致富,充满了世俗人情气息,这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学作品也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即文学创作彰显社会价

19、值取向,A项正确;明代并没有出现社会转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专制强化阻碍思想进步,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采茶戏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即迎合了百姓的娱乐需要,故选A;理学、昆曲与材料无关,排除B、C;采茶属于农业劳作,贩卖茶叶才属于商业,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而永乐以降,因波斯、阿拉伯艺术之东渐,与我国原有之艺术相融合,对瓷业上,更发生一种异样之精彩”可知,明朝时期,随着中外文明交流的活跃,中国制瓷业出现了新的发展景

20、象,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外文明交流较为活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比较,无得出中国陶瓷技术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方科学著作的大量翻译,推动了中国科技走向近代,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半殖民地色彩,排除A项;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排除B项;译介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中国科技走向近代,未体现维新思潮,排除C项。故选:D。13.答案:(1)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或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坊市制度被打破;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或政府鼓励经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文化科技的进步使水陆

21、交通发达;经济重心的南移。(2)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解析:(1)根据材料“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一些地区商品生产的发展,以及人口大幅度增长,促进了宋代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国外市场的开辟,为当时商业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知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根据材料“到宋代,都城开封的布局不再沿袭唐代前期都城的封闭式坊市制度,商人可以随处开设店铺,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街道和场所,夜市营业时间也允许延长到三更甚至四更”,可知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根据材料“

22、罗盘的发明和海船制造技术的提高,使宋代海上交通比前代更为发达,海外贸易更加兴盛”,可知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宋代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2)根据材料“这一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的市镇经济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根据材料“并且开始出现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如松江、杭州等城市,使得大批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进入市场,其种类多样非前代所能比,并且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联系网”,“商业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市场交易中,银票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这些商业领域中的影响因素共同促进了我国商品经济的

23、繁荣”,可知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业商品化加强,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根据材料“商人之间可以互通联结,他们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壮大势力,结成联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等大商帮。14.答案:(1)董仲舒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君主的义务。(2)看对病症:黄宗羲批判封建专制,具有早期民主启蒙色彩。开错药方:依靠道德限制皇权,而非从体制上根本解决。(3)原因:专制制度长期存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传统文化因循守旧、影响根深蒂固,难以与近代社会融合。解析:(1)主要考查学生对董仲舒与朱熹思想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材料“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体现了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的思想,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看对病症:黄宗羲批判封建专制,具有早期民主启蒙色彩。开错药方:依靠道德限制皇权,而非从体制上根本解决。(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专制制度的长期存在。经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传统文化因循守旧、影响根深蒂固,难以与近代社会融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