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汇编9篇.docx

上传人:1564****060 文档编号:9501799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汇编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汇编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汇编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汇编9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汇编9篇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八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在本课中渗透了概率的思想,初步感受大事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究过程,初步感受大事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大事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对一些简洁大事的可能性进展进展描述,并和同伴交换看法。 3、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阅历,在活动沟通中培育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力量,并在和同伴的沟通合作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悉到大事发生存在可能性,并能描述大事发生确实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

2、理解大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依据已知条件对一些简洁大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展比拟。 说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的主线是: 摸球试验-机灵问答-解释生活现象-描述生活现象。 从摸球试验入手使学生理解大事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通过摸球嬉戏引入可能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纳动手操作,试验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并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经受了猜想,试验,验证的过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积极参加嬉戏,学会简洁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嬉戏中学习,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推理力量及良好的学习态度。 机灵问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重点,可以运用所学学问解

3、决相对应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 帮小明解释生活现象,将学问从纸上延长到生活中,学生明确学习了可能性之后有什么用呢? 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 用所学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学生可以更加敏捷的运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来联系实际,阐述生活现象,进展简洁的推理,将所学学问运用于生活中来解决问题。 在如何突破重难点时,注意学生的体验,提出问题后,先猜想结果是什么?再实践验证,看看实际和猜想是否全都。使学生经受学问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感知大事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开头,又摸球嬉戏引入新课,使学生在摸球

4、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来树立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从而会进展简洁的推理。在练习时又创设了小明这个小朋友的一些活动,都是与生活严密相连的、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如天气,上街等情境,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特别深厚。最终,你能用今日所学的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吗?由于学生学习了学问就可以用,所以学生参加的特殊积极,也就到达了我们的预期目的。 二、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的感受。 本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展摸球嬉戏,从一开头的个别人摸球,得出肯定性和可能性,再到以小组为单位进展嬉戏,从学生摸到黄球和白球次数的不同,来猜想盒中的黄球和白球的多少,再到验证猜想是否精确,从而得出可能性有大

5、有小这个结论。学生全员参加,让学生亲历学问探究的过程,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的感受,从而真正理解大事发生的可能性。学生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后,结合自己的活动阅历和生活阅历,有特定的词来描述生活中一些大事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三、重视组织学生对于学习结果的沟通。 在重视学生进展充分的活动的根底上,让学生对某些大事的可能性或对大事的推想结果先进展独立思索,并用特别的语言来描述,再引导学生针对大事的可能性和对大事的推想结果先与同伴沟通,促进相互学习,培育学生的分析推理力量。本节课组织学生进展了两次沟通,一次是将摸球结果,猜想的结果与同学进展沟通;其次次是用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与同伴沟通。在

6、沟通中,共同发觉大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能将所学学问与生活机密联系起来,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即充分表达了“学习有用的数学”这个教育教学新理念。 四、重视小组合作,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的时机。 本课中的小组合作有两次,一次是摸球嬉戏是以6-8人小组为单位进展,其次次是最终用所学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是以 4人小组为单位。我的学生已经三年级了,小组活动已经可以很有序地进展了,明确了问题后,孩子们自行选出组长,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进展活动或是争论、沟通,或是嬉戏。虽说不是特别有效,但是一般的活动都可以进展了,像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或活动还是无所适从,没有什么有效的结果。如何使小组活动真正做到有效,如何

7、使小组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不行或缺的一局部,这几个问题还需要我们进展更深层次的探讨。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地砖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四课时。本节课突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熟悉正方形的周长,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是本单元的第四节课,由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以及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已经有肯定的熟悉和生活阅历,因此教材中创设了一个特别好玩的情境帮我的女儿丫丫测量和计算装修房间所需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和归纳出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正确方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把握正方形周

8、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培育学生解决简洁问题的力量。 教学目标: 1. 结合详细情境,探究并把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洁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培育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展探究性学习的力量。 教学设想: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地砖的周长说课稿 通过计算“地砖的周长”这一真实、好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量、算、归纳、说、拼等手段,加深学生对正方形的周长的熟悉。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把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

9、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力量。同时,培育学生乐于助人的爱心愿识,从小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念,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预备: 正方形图片、实物(地砖)、题单、课件。 学具预备:实物(地砖)、尺子。 教学流程: 一、 复习旧知。 1. 师:同学们师:同学们,前两天大家已经初步熟悉了图形的周长,那谁能用一句话告知教师,什么是周长?怎样求图形的周长? 2. 出示正方形。 师:请说出图形的名称。 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假如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它的哪些边的数据? 师: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现在林教师遇到了一些问题,

10、你们情愿用你们学到的这些本事来帮忙林教师,做一个能干、又有爱心的孩子吗? 【设计意图:稳固旧知,为今日的新课做好铺垫,奠定根底。】 二、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 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教师有一个特别得意的小女儿,名叫丫丫,就快满五岁了,和你们一样,她特别特别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美丽房间,所以呢,我根据装修师父的要求买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学们来帮忙教师测量和计算一些数据,你们可以吗?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知道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帮他们树立信念,让他们知道原本属于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参加,并有力量去解决一些问题,更在情境创设中培育

11、他们乐于助人的爱心愿识。】 2.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A.展现实物(地砖),请生观看其外形。(板书:地砖的) B.学生分组测量地砖边长数据,(提示:测量是尽可能的取整厘米数。)并用至少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地砖的周长。抽生说算理,师板书。 方法一:10 +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争论:你觉得那种方法最好记忆,最简便?为什么? 假如正方形的边长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书)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生齐读公式两遍,并在题单上默写。 师:边长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师: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需知道什

12、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求出什么? 【设计意图:从实际情境动身,充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嘴 、动脑、独立思索,通过探究、沟通、观看、归纳等形式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练一练 推断题(转自数学网 ) (1)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 (2)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周长也相等。 (3)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25厘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米,边长是6米。 【设计意图: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加以稳固。】 四、数学与生活: 丫丫的一张正方形照片,边长30厘米,要给这张照片做一个边框,边框有多长? 丫丫的正方形窗帘,边长为100厘米,给三边做美丽的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假如

13、做两层呢?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检测学生是否把握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并能在此根底上加以敏捷运用,同时,为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念。】 五、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用2个地砖拼大的长方形。 (2)计算其周长。 (3)请生说说想法。 (4)与原来两块地砖的周长相比,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并组织小组及小组间的沟通,确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索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 板书: 地 砖 的 周 长 方法一:10 +10+10+1040(厘

14、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3 教材内容: 人教版课标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学习时间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大事的结果在肯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大事的结果在肯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为了帮忙学生熟悉现实生活中确实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学问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熟悉大事发生确实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

15、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大事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嬉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忙学生理解数学学问。 2引导学生经受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大事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肯定、不行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肯定”、“不行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肯定”、“不行能”、“可能”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元旦节快到

16、了,东方超市为了吸引顾客,预备进行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章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但凡一次购物满5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时机。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假如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红球全放白球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转变为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熟识、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受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展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预备。 二、第一次摸球活动,体验大事发生确实定性与可能性 学生小组合作摸球,感受大事发生确实定性与可能性。 提问:依据你们的方案,会消失什么结果呢? 小组合作,用教师供应的

17、学习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试验结果记录单)依次进展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肯定挨次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4摸完后,观看记录单,能发觉什么。 试验结果记录单: 全放红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球的颜色 全放白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球的颜色 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球的颜色 组织学生沟通,熟悉“

18、肯定”、“不行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可能性 肯定 结果确定 不行能 结果不肯定可能 用“肯定”、“不行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教师的限制,只有依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假如只放红球,就肯定

19、只能摸到红球,不行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假如既放红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比照中更好地体会确定大事和不确定大事。 三、推断大事发生确实定性与可能性 用“肯定”、“不行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4 今日说的是第一课时,熟悉分米和毫米。第一个例题先通过争论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根底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操作、沟通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最终要求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

20、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其次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缺乏1厘米引起小朋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朋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由此提醒: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终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沟通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随后想想做做6题帮忙学生进一步稳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熟悉。 这局部内容主要是教学分

21、米和毫米的熟悉及长度单位的简洁换算。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量物体线段的长度。分米和毫米不仅是熟悉长度单位的根底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把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局部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加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看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存阅历,打好根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育学生

22、的动手操作力量和简洁的推理力量。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熟悉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熟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肯定的用尺度量力量的根底之上进展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熟悉,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进展效劳。共性的和谐,理性的培育,情操的陶冶,身心进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学问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究

23、学问间的内存联系,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实践操作力量,简洁的推理力量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同时结合详细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育学生的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课.件.园)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进展,处理好传授学问与培育情感态度、培育力量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熟悉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承受和积存学问,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意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加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学问阅历动身,在轻松的气氛中通过观看、操作、比拟等一系

24、列活动,相互合作,集体探讨,猎取学问,应用学问。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力量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力量的进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熟悉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觉问题,通过试验、操作、表达与沟通等探究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

25、操作来发觉学问,学习学问。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承受式的学习当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究和探险的经受,学生随之失去了培育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时机。会发觉学生把学问“抛”得很快,究其缘由,是学生缺乏对教学学问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熟悉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阅历,学问阅历动身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构造。在比拟、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学问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

26、地运用所学学问,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熟悉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觉了哪些有关毫米的学问?”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即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连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熟悉。 三、让趣味练习,促学问稳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展观看、试验、猜想、验证、推理及沟通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表达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

27、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觉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学问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实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6 说教材分析: 加减混合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它是学生必需练就的根本功之一,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退位减法及有关学问的重要根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进展加、减混合计算。

28、由于学生简单将第一步计算结果遗忘,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所以教学难点确定为学生能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精确地记忆在头脑里,去顺当完成其次步计算,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学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各种力量得到熬炼和进展。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实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学数学,用数学,学生的多种力量得到培育。 说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使学生把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观看、比拟和抽象概括力量,以及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情感、态

29、度、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说教法: 鉴于教材特点和一年级学生好动、思维依靠详细直观形象的特点。采纳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现代教学媒体,开心教学等帮助教法作突破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善导下让学生通过观看、比拟,后抽象概括,在一个数的根底上先增加后削减就是先+后减的加减混合;在一个数的根底上先削减后增加就是先后+的加减混合,使之由直观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的计算挨次。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习气氛中把握学问,培育力量。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结合。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把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教学

30、中要特殊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充分调动各种器官参加学习,到达培育学生的观看和抽象概括力量的目的。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导入 师:同学们,安徒生有一篇漂亮的童话丑小鸭,大家听说过吗?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 师:大家看屏幕,这里有3只丑小鸭,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 小鸭就会变成漂亮的白天鹅。同学们情愿帮忙他们吗? 7+1+2= 5+3+1= 4+5+1= 8-6-1= 6-2-3 = 9-6-1 = 它们的运算挨次是怎样的?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出例如一,你能编一道数学题,提出一个问题吗。 (师板书4+3。再演示飞走2只的

31、场面)现在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要求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怎么办? 师板算式:4+3-2,并读算式。 生读算式。 师:同学们观看这道算式与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师:那你能不能像连加、连减一样给这种题起一个名字。 师: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生齐读课题。提出学习目标:1、要学会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师: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比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 生指名说。 师: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我们来争论一下这个式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争论。生汇报:先算4+37,再算7-25。

32、师:同学们争论的结果都是先算4+37,再算7-25。需要强调一点,做题时肯定要记住其次步是几减2。 出例如二 生: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 师:谁来列式? 师:上面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请同学们试做。 生汇报。 师:做题时关键要记住哪个数? 生:记住第一步的得数2。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例1、例2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挨次? 小结:我们计算的挨次是从左往右计算,与连加、连减一样。 师 1、现在听教师说的挨次来摆小棒计算。怎样列式计算? 2、看算式摆小棒,7-3+2怎样摆小棒呢?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看了两幅画面,就自

33、己解决了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接下来,我们再到别处去看一看,好吗? (三)设置情境,解决问题 师:看,一只淘气的小猴子拦住了我们的去路。啊,原来它是要让大家来帮助的。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知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小猴子怎么还不走呢?原来他还有一道题呢! 大家看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么喧闹啊! 原来是森林里开了一个运动会,小猫、小狗、小鸭和小鸡分别获得了四个工程的第一名,森林之王狮子要嘉奖他们每人一处房子,你能帮它们找到房子吗? 生抢答完成。 师:狮子大王看到我们同学来了很快乐。他有几颗才智星要发给大家,但是它有个条件,就是

34、做对一道题得一颗才智星,最终看谁的才智星最多,谁就是最聪慧的同学。现在我们就请狮子大王出题吧。 生独立完成,把答案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这是教师在大路边看到的情景。你能编一道数学题吗? (四)课堂总结,延长课堂 在表扬学生之后:看来数学学问真重要呀,就让我们积极开动脑筋,学好数学学问,为自己、为更多的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吧! 最终,让学生在悦耳的音乐声中完毕这堂课。 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看着板书就明白学习的内容及方法,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板书力求简洁、美观。设计如下。 加减混合 4 + 3 2 = 5 4 2 + 3 =5 总之,全课程能较好地吸引一年级的留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

35、习兴趣和情感,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本节课既重视学问的数学,更注意学问的应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稳固学问、应用学问,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提高今后学好数学的热忱和信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你们辛苦了!我叫*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树有多少棵,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简要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 小树有多少棵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娴熟把握乘法口

36、诀根底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详细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究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根底,为第四单元、第六单元学习笔算乘除法打根底。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育学生快速的口算力量,进展学生的留意、记忆和思维力量,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根底。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娴熟把握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表内乘法,能运用已学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对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深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探究并把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展口算。 结合详细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37、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发觉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 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纳了以下教学方法。 1发觉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发觉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绽开思维,发觉方法,发觉规律,表达学生的主体作用。 2练习法,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在新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一系列敏捷多样,肯定量化的训练,使学生把握方法,提高力量。 3迁移法,由于数学学问的内在联系非常严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学问的

38、连接点,以旧引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就可以从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中进展迁移,这样的学问迁移,最终转化为技能技巧,从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用鼓励的语言庆贺孩子们成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欢送他们重新回到学校。 以美化身边的环境为契机引出情境图。 1.探究新知 (1)认真观看并说出数学信息。(2)依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3)试着解决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引出:203=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教学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稳固复习乘法的意义,为新课的教学奠定根底。 2.争论算法。(

39、学生经过独立思索,沟通算法) (1)20+20+20=60(2)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3.优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洁?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依据已有的阅历排解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盼望学生把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师抓住时机准时总结、强化。 4.小结: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5.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忙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

40、多少棵?5捆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二、 迁移应用,探究规律。 1.出示练习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看比拟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觉了什么?学生能够发觉,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展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进展学生的语言。 2.拓展训练 1、30002 50004 67000 在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一位数口

41、算方法的根底上,随即出示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能够类推出一样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样多的“0”的含义,并且把这种口算的方法熟记于心,到达内化的目的。 2数学嬉戏 教师事先预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嬉戏活动。 嬉戏规章: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精确。 (设计意图创设嬉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育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敏捷性。) 三、 变式练习,积存内化。 1.口算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 2页3题304 508 9600 405 607 8004 3页2题708

42、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2.归纳稳固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2、布置作业。 解决问题:3页3题(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稳固复习乘法的意义) 四、说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203= 20+20+20=60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23=6,203=60 【设计理念:简洁明白,能让学生一目了然,黑板的右边空出来,便利学生自由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熟悉分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

43、把握万以内整数的根底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识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动身,联系平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熟悉简洁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拟。这是学生对数的熟悉的一次重要扩展。这局部学问的把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根底。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熟悉整数进展到熟悉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行分的单位开头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阅历,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留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阅历动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