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第二单元 课时5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007960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教学:第二单元 课时5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教学:第二单元 课时5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教学:第二单元 课时5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学:第二单元 课时5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 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5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明要点知课标1.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1 .注意“一个特征”: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高度繁荣开发领域的新成就2 把握“两个发展历程”:由统一到分裂油2.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稳定到动荡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3,理解“三个重要领域”:经济繁荣、民族交新成就融、制度创新主干知识精要排查一、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 .隋朝兴亡维度表现建立:581年,北周外戚助坚代周称帝,改国号

2、隋,定都长安,是为建立与统一隋文帝(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广建仓库隋朝的建设(2)兴建洛阳(3)开通大运河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出身出身不明总数唐代前期245人61人137人194人262人899人唐代后期389人86人50人281人99人905人总计 634人147人187人475人361人1 804人35.126.3百分比 8.2% 10.4%20% 100%注:特殊出身指出身于宗室、外戚等;其他出身指武功、归降、征召等。一摘编自刘海峰唐代选举制度 与官僚政治的关系【思考】根据史料中表格,概括唐代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提示:特点:范

3、围广泛;标准多元化;以科举考试为主。2 .史家说史三省六部制史料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 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 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 行命令之权。一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提示:特点: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加强皇权;职权分明;三省职权 按行政程序划分;节制君权。3 .问题探史赋税制度史料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 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

4、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 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 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 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斗各贵族也纳入征税 范围。黄永年唐史十二讲【思考】据史料,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 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提示: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按丁、中征税无法延续。新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 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影响:增加政府财政 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5、阐史论】1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拓展延伸】选官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 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才是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2 .历史解释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特点(1)运行机制草拟政令核政令政部1宜更考核和任免1户部卜户口和赋税礼部国家礼仪制度侯部卜军政刑部I法律、刑狱1工部国家的工程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特

6、点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互相制衡, 也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 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 在部门的互相牵制中推动机构运转。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 君主才干的不足。唯物史观比较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租擀调制.6两税法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以 人丁为征税标准,不根据土地多少 征收,依人丁受田数,缴纳一定数 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叫调,纳

7、绢或布代役,叫席唐朝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而实行的 一种赋役制度,按资产纳税,一年 分夏秋两季征税最大区别是征税标准不同。两税法 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 革,它反映出封建国家对人身控制 的逐渐松弛【拓展延伸】两税法的历史意义进步性两税法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稳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唯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 制。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

8、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 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2)局限性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高考聚焦命题动向考题视角考情播报2021 .江苏选择考.T3唐代科1.考点分布:举制(1)集中考查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制度变化。(2)2022.山东等级考T16隋代主干知识:隋唐盛世、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政区改革隋唐制度的建设和发展。2()22.全国甲卷T25唐朝加2.题型及命题形式:强专制集权(1)题型:选择题、材料题都有涉及。(4)2022.湖南选择考3.隋唐选 命题形式:官制度的变

9、化以具体的民族关系和制度创新来创设学术情境(5)2022.广东选择考.T3三省六或者学习情境,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部制的演变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6)2022.浙江1月选考T5三省3.备考策略:六部制(1)复习时,要联系疆域治理、中央集权制度、选(7)2021.山东等级考T3.隋唐时官制度、赋税制度的各方面的变化,认识隋唐盛 主要产粮区世的局面和制度创新的贡献。(8)2021 湖南选择考T4.唐朝官注重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将制度创新和吏俸禄演变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理解。【典题悟法】(2021 江苏选择考T3)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 为出身贫寒的士子

10、。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 齐下泪二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C.消除了门第观念【命题立意】B.促进了阶级流动D.激化了政治矛盾以科举录取的典型事例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考查唐朝时期的制度 情境创设创新核心价值提高见识,开拓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学科素养I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以材料为依据,对历史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必备知识对唐朝科举制度的认识【解题思维】E 逻辑错误f还痴僚输寇而绊泵电:卑1君权的强化. 1强正确由材料方知M举制使正翥之王跻身T;仕途,促进了阶级流动。:自戏辑错误彳“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志逻辑错误;由“八百孤寒齐下泪”可知,

11、激化:凹:政治矛盾的说法错误。:【真题集训】类型一同载体多维考1.(2022.广东选择考.T3)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北殿吏祠度都五设置三看六部制情境一考机构运作J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解析】选D。图示内容显示南北朝时期北齐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变 成了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划分使中央行政机构分工 更加明确,故选D;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并不能体现中 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避免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隋 唐政府机构分工更加明确

12、,有利于提高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类型二常规点新角度2.(2021.湖南选择考.T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 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 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设置唐朝官史 俸禄情境一考 政治新视角一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解析】选A。据材料“白居易(772-846广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 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可知,晚唐时期,地方官吏俸钱高出部分不受 中央控制这与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膨胀,中央集权削弱相符,A正确;据

13、材 料“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何知, 材料主要强调地方官吏俸钱高出载于法令上的数目,而非强调中央官吏受到控 制,B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地方官吏俸钱高出载于法令上的数目这一史实,并未涉 及中央财政状况,C错误;据材料“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可知并未涉 及贪腐,D错误。类型三跨学科深挖掘3.(2021.山东等级考.T3)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 期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选Bo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

14、主要产粮区应该 是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才非除A;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 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新题预测】对接高考评价体系一新情境1.“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 成制度。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 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 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期这一现象()A.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B.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C.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D.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解析】选C。由材料“唐代法律明文

15、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 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 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可知,唐代后期土贡发生了变化,土贡原本 是供给中央的,由于安史之乱,地方藩镇割据,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也有土贡物 产,表明中央权力受到削弱,C正确广主导”表述不正确,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变化, 并不能为其奠定基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财政状况,排除D。紧跟社会热点一新素材2.魏晋南北朝时,淮河流域等南方多产茶,南人饮茶已成风俗,多数北人不惯饮茶。 唐中期前后,北方诸州乃至京邑城市,茶店、茶肆遍布,四方往来之人“不问道俗投 钱取饮”。这一风俗的流传得益

16、于()A.政府不再监管城市商业B.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C.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D.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解析】选D。饮茶习俗由南方传播到北方,这说明南方地区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名师微点拨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隋朝作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可集中力量兴建大型工程。为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治。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2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维度表现(1)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开明政治局面 繁荣、(3)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4)唐玄宗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1)贞观初年,唐军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突

17、厥(2)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西北)(3)唐朝在西域先后设置套酉都幽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民族 吐蕃_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交融(西部)回纥(1)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北部)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靴羯唐玄宗封东北的鞅鞫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邈醒王(东北)3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扩大,而这种风俗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D正确;唐代 政府依然对城市商业进行直接管理,排除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 明清时期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排除C。【加固训练】封氏闻见记在谈及唐代后期的饮茶之风时说:“自邹、齐、沧、棣,渐

18、至 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说明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弛B.南北饮食习惯已趋一致C.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D.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强【解析】选D。材料“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其茶 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体现了南方茶叶贩运到北方等地,进而促进了饮茶之风 的发展,说明当时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强,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体现 不出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弛,排除A;仅仅通过北方饮茶不能得出南北饮食习惯已 趋一致的结论才非除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朝中期以后才非除C。深入考情研究一新角度3.

19、唐朝中后期,宰相裴迫改革赋税制度,藩镇治所所在州停止向中央“上供”赋税,全 部改为“留使”作藩镇的经费。除治所州郡“留使不足约定数额时由其予以补足外 藩镇所辖其他州郡的赋税则主要上交给中央。这T故法()A.加强了中央财政实力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加剧了藩镇割据局面D.减轻了其他州郡负担【解析】选A。据材料“除治所州郡,留使,不足约定数额时由其予以补足外,藩镇 所辖其他州郡的赋税则主要上交给中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藩镇 割据,藩镇往往统辖多个州县,并经常截留中央税收。在此背景下,裴迫的赋税改革, 在制度上将藩镇的税收限定在治所所在的一个州,其他州郡的赋税则专供中央, 客观上有利于

20、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故A正确;藩镇所辖州郡赋税上交中央与商品 经济的发展不存在因果关系,B错误;藩镇所辖州郡赋税上交中央,使中央可以更 好地控制地方收入,有利于削弱藩镇势力,C错误;减轻其他州郡负担的说法与材 料“藩镇所辖其他州郡的赋税则主要上交给中央”描述不符,D错误。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安史之乱I 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五代十国755年,安椽出在范阳起兵.和他的 部将史前二切发动叛乱.史称“安 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形成藩镇割据 的局面,严用削弱唐朝的统治力试875年.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 统治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历经“五代” 政权更迭,与此同时南方各地先后 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

21、割据政权. 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匣,称为“十 国”易混,曝光台正确认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藩镇是唐中期实行的一种保护国家边境安全的军事屯兵制度,其长官为节度使、 经略使。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统治政策的失误密切相关,但这不是根本 原因,藩镇割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二、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L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创立:曹魏创立。中央委任史正直评定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标准:由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实质:维护土族特权的工具。科举制维度阐释发展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历程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 增加考

22、试科目,以蜓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 影响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史识巧图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2 .三省六部制维度阐释创立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形成。蜜文童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1)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2)具体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里迢金;尚书 职能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开人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地方,它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

23、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 影响深远影响3 .赋税制度项目阐释租调魏晋时期开始实行,按m征收粮和绢帛制(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金,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租庸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1)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邈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2)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 法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教材再开发结合教材“史料阅读”“资治通鉴卷226”,思考:史料反映了两税法的哪些 信息?提示:唐朝赋税制度从初期的租庸调制向安史之乱后

24、两税法转变的原因;两税法 的基本内容与特点。概念拓视野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之间的联系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推行租庸调制的前提是受田给农民,即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 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和代役税(庸)。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唐朝,土地 买卖之风日益盛行,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均田制无法继续实行下去,租庸调制最 终为两税法所代替。主题探究精准突破主题一隋唐盛世与民族交融【勾线索】【探史料】L史料证史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史料隋朝南北统一,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人力物 力的控制。隋炀帝即位

25、后,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一方面,开运河是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洛阳与 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另一方面,江南地区“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 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二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 需要,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资。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 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思考】根据史料,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提示:原因:隋朝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可集中力量兴建大型工程;为加强对南 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治;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保障中央政府的

26、物资供应。2 .问题探史隋唐的繁荣史料一 太宗谓侍臣日:“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 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霰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贞观政要【思考1】根据史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有无关系?理由是 什么?提示:有。理曲正是鉴于隋朝“征求无已穷兵默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之教 训,唐太宗才“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二 史料二 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 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开元纪事【思考2史料二说明当时是哪

27、一时期?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时期:开元盛世。原因: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3 史家说史唐朝的民族交融史料一(贞观四年,在如何处理东突厥的问题上,朝廷内部出现争议)朝士多 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 教之耕织”中书令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 请准汉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 蔽,策之善者也。”资治通鉴 【思考1】据史料,归纳处理东突厥部落问题上的两种观点。提示:许多大臣主张采取强行内迁的政策,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温彦博主张采取 怀柔政策

28、,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史料二(唐蕃会盟)碑文曰:维大唐开元二十一年,岁次壬申,舅甥修其旧好,同为 一家。往日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蕃。以后景龙二年,重为婚媾,金 城公主因兹降蕃。自此以来,万事休帖。间者边吏不谨,互有侵轶,越在遐荒。因之 隔阂,今遵永旧,咸与维新,帝式藏用,不违厥旨【思考2】据史料二,分析两位公主入藏所起的作用。提示: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唐与吐蕃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双方较长 时间的和平。【阐史论】L历史解释隋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启示维度阐释(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2)统治者调整统治

29、政策,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 负担,客观上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比较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促进了边疆地区的进 一步开发。原因(4)统治者采取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吸取国外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促进 经济的发展。(5)大运河的开凿,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达的对外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 文化交流。(6)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及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大规模兴修水利(1)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作出贡献。启示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的重要保证和必 要前提。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对国家政局走向往往产生重大影响【点拨】隋唐盛

30、世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统治者的政策与措施十分重要,而且人民群众的辛勤付出为盛世局面出现作出了重要贡献。2 .家国情怀一唐朝处理与周边各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和特点主要方式、东突厥山地设置都督府.西突厥地 设立机构,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秣褐族栗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 册封首领h郡王.、唐初,东突厥南下侵扰,唐太宗大(武力征服,败东突维护北部边境安定(政治和亲h文成公主入藏;唐肃宗时与回纥和亲 (会盟通好h店与吐一会盟巩固r双方友好关系特点:政策开明,措施灵活,方式多样力不柔为主。加强民族间的联系与交流,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规模空前。主题二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勾线索】【探史料】L史料证史科举制度史料 新唐书和旧唐书中有传记官员的出身情况项目科举门第特殊其他出身官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