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行为经济学.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00160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行为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3年-行为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行为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行为经济学.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2章行为经济学这是周业安老师给一本西方经济学流派的书写的行为经济学章节,主 要是简单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来龙去脉和主要内容,可以作为行为经 济学的入门读物本章学习要点与要求:熟练掌握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研究纲领和研究方 法;重点理解为决策模型一一期望理论的分析前提、理论逻辑、主要 观点以及相关拓展;广泛了解行为经济学的主要政策观。为了学好本 章内容,要求学生系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微观经济 学中的消费者确定和不确定下的决策理论。第一节行为经济学的形成、理论渊源和学科特点一、 行为经济学的形成过程概述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 就是在心理学

2、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其核心观点如下: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心理特征基础 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为假设基础上;从心理特征看,当事人是 有限理性的,依靠心理账户、启发式代表性程序进行决策,关心相对 损益,并常常有框架效应等;当事人在决策时偏好不是外生给定的, 而是内生于当事人的决策过程中,不仅可能出现偏好逆转,而且会出合现实的,对现实也更有解释力。第二节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选择问题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也是行为经济学不可回避的中 心问题。行为经济学的核心是重新模型化当事人的决策行为,并对当 事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进行充分的经验检验。这就决定了行为经济学 的基

3、本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决策的理论。考虑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同时假定当事人有限理性,行为经济学在基本理论上的研究工作就体 现为当事人在不确定下的决策建模,从行为经济学的创立者卡尼曼等 人的研究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后续研究,无不体现了行为经济学家对 决策或选择行为的重新思考。在重新构造不确定下的决策理论的基础 上,行为经济学家广泛地研究了微观、宏观、金融、公共政策等领场 的具体行为,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政策观。因此,理解行为经济学的关键就是在于解释这些学者们拓展的不 确定下的决策理论。从卡尼曼等人开始就不满新古典经济学通过预期 效用理论来修正理性经济人在不确定下的行为,在预期效用理论中, 通

4、过把当事人对不确定下的环境的主观判断等价为客观的概率分布, 偏好和禀赋的稳定性就被保持,确定条件下的效用最优化问题就转换 为不确定条件下的预期效用最优化问题。通过给出偏好的完备性、传 递性等公理,当事人就可以把偏好序和客观的概率分布相结合,并通 过一个预期效用函数来表达,当事人所做的仅仅是计算和比较预期效用函数的期望值而已。一个标准的预期效用函数表达式如下:(g) = tpM),其中g是一个赌局,表示当事人决策所面临的不确定 i=i性;.表示赋予每一结果2的概率。如果一个理性经济人的偏好是由 这个预期效用函数定义的,那么该当事人就是一个预期效用最大化者。但是,卡尼曼等人指出,预期效用理论的构造

5、依赖以下理性假定: 偏好的完备性公理;偏好的传递性公理。如果这两大公理不能满足, 那么新古典的理性定义就被推翻,则预期效用理论也就不成立。行为 经济学正是通过检验和反驳这两大定义理性的公理来构造自己的决 策理论的L行为经济学的这一新的决策理论框架是由卡尼曼和特维 斯基在1979年发表的期望理论中奠定的,在这篇经典论文中, 他们全面反驳了新古典预期效用理论的构造基础,后续的研究均是以 此为基础展开的5。按照期望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选择理论有两个 致命弱点:一是它假定程序不变,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独立于判断和评 价偏好的方法和程序;二是假定描述不变,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纯粹是 相应期望后果的概率分布的函数

6、,不依赖对这些给定分布的描述。如 果这两个假定被放松,结果如何呢?实验研究普遍表明,如果选择程序变化,就可能出现偏好逆转。 例如,让一个实验群体首先选择两种期望,一是可以一个小概率赢得4 经典文献参见 Daniel Kahneman and Amos Tversky(2000): Choices, Values and Fra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o 比较全面的综述参见 Chris Starmer(2000): Developments in Non-Expected Utility Theory: The Hunt for a Descriptive

7、Theory of Choice under Risk”,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38, pp.332-382. George Wu, Jiao Zhang and Richard Gonzalez(2003): Decision under Risk”,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Chicago;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working paper, sep. 21.5英文中“expect

8、”和“prospect”均有期望的意思,前者侧重期待、预期、盼望等含义,后者侧重前景、 期望等含义,在语境和语义上均有差别。卡尼曼等人使用后者就是特意强调这种差别,即人们可以针对某 个期望进行预期,但两种可能偏差。大奖(即赌局$),二是以较大概率赢得小奖(即赌局一);然后让该 实验群体模拟卖出这两个期望,即被实验者尝试报出愿意卖出这两个 期望的最低价,相当于对这两个期望进行估价。选择的结果是:在第 一个选择中,大多数被实验者更偏好赌局P(尸-$);而在第二个选择 中,大多数被实验者对赌局S评价更高M($) M(P)。因此,实际选择 前的评价和选择时的评价不一致,这显然违背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偏

9、好传递性的假定也就是说,偏好的传递性公理实际上依赖选择程 序。另一些实验表明,当事人决策时普遍存在的框架效应(framing) 与描述不变假定矛盾。例如,卡尼曼等人曾经做的一个著名实验显示, 告诉一个实验群体,让他们设想美国准备帮助亚洲应对一种不寻常的 疾病,该病可能导致600人死亡。两种备选方案被提出。实验群体被 分成两组,每组进行相应的选择。假设对方案实施结果的准确科学估 算如下:实验群体1选择:“若方案A被采纳,能拯救200人;若方案B 被采纳,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拯救600人;三分之二的可能性一个也 就不了”。实验群体2选择:“若方案C被采纳,400人将死亡;若方案D被 采纳,有三分之一

10、的可能性把人全部救活;三分之二的可能性600人 全部死亡”。对两个实验群体来说,方案A和C等价,方案B和D等价。如果6即这两个选择结果可表述为:P$ M($) M(P) P,显然,传递性公理被违反了。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偏好完备的公理是正确的,那么两组人的选择结果 应该类似。但实验结果表明,在群体1中,72%的人更偏好方案A; 而在实验群体2中,68%的人更偏好方案D。并无证据表明两个群体 的人有明显影响其选择的差异特征,剩下的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对 选择的描述的不同确实影响到人们的选择,此即“框架效应”。即选 择依赖所给的方案的描述本身。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实验,卡尼曼等人在对实验结果科学处理的

11、 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选择理论框架,试图以此取代新古典的预期效 用理论,为了和预期效用函数相区别,卡尼曼等人把其创立的效用函 数成为“价值函数”,见图一。在卡尼曼等人看来,任何选择和决策 的做出都依赖一定的程序,现实的当事人常常采用的决策程序就是所 谓“启发式(heuristics)程序,这种程序不需要当事人完全理性, 也不需要当事人完全计算后决策(像理性预期那样),启发式决策仅 仅需要当事人按照经验规则进行决策,并存在一个决策的学习过程, 比如典型的“拇指规则”就被经常运用。在启发式决策下,当事人的 决策后果不仅依赖其计算能力和经验,而且依赖决策情景描述和个人 的心理状态。在这些约束下,当事

12、人很难找到最优解,但能够获得一 个学习过程。不确定下的决策就相当于当事人针对不同的期望进行选择,在期 望理论中,选择通过两个过程被模型化:第一,当事人运用不同的决 策启发程序对期望进行“编辑”;第二,通过一个偏好函数(即价值 函数)对被编辑的期望进行选择。编辑过程有两个含义:一是通过启 发式程序对期望所包含的信息进行过滤,提炼出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 二是有意识地忽略一些信息(即理性无知和理性非理性)泰勒把编辑过程看作“心理账户”,即当事人通过该帐户把复杂的计算通过心智捷径简化为一系列直观的 行动,比如针对活期存款帐户,当事人无需计算,经过心理账户就可把它转换为当前消费,即在心理账户 中,活期存

13、款帐户等价于当期消费,消费者由此节约了理性。参见Richard H.Thaler(1999): “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l2, pp. 183-206.0经过编 辑,当事人对精练的期望进行估价,这种估价通过一个价值函数来完 成。图一期望理论假定的价值函数卡尼曼等人所假设的价值函数有如下特点:1、和新古典经济学 用效用评价结果不同,期望理论中的当事人更关心损益、现状等自然 结果,即通过损益来评价决策结果;2、当事人对损益的评价依赖参 考点的选择,参考点可视为现有财富水平,也就是说,当事人仅

14、仅在 乎相对于参考点的损益水平,而不在意损益的绝对水平;3、当事人 对损益的评价是递减的,在图一中表现为收益曲线为凹状;损失曲线 为凸状,这是因为随着损益水平的上升,当事人的心理感觉递减,比 如,当事人对10元和20元之差别的评价明显高于对110元和120元之差别的评价8; 4、当事人明显表现为损失厌恶,在图一中就是损失 曲线比收益曲线更陡峭,这就是说损失给当事人带来的心理变化比收 益要大,即在100元收益和100元损失之间,人们更在乎后者。图二期望理论假定的权重函数1.02)匕二工OUM NO_SOWQ.5STATED PROBABILITY: p由于当事人进行决策时面临不确定性,其所需权衡

15、的是期望损益,8这类似收益的边际效用递减;损失的边际负效用递减。 而不是确定的损益水平,因此,在期望理论中,也需要给每一确定损 益结果分配概率。和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客观概率分布和当事人主观概 率评价一致不同,卡尼曼等人认为当事人在评价不确定性时,可能与 实际的概率分布不一致9。为此,他们设置了一个权重函数加P)来表 达当事人对不确定性的评价,如图二,该函数有如下特征:1、是产 增函数,且0) = 0;= 前者是不可能事件,后者是确定事件。2、 对于趋近0的小概率事件(即可能事件),当事人可能出现概率高 估,即乃(P)P。在图二中表现为权重函数曲线在靠近0的一端高于45 线。3、对小于1的概率事件

16、(即次确定性事件(subcertainty), 当事人可能出现风险厌恶特征,即(P) + (1-P)1。也就是说,当事人 在不确定结果和确定结果之间更偏好后者。因此,和新古典经济学的 偏好假定相比,期望理论中当事人偏好对概率的敏感度要低。在图二 中,权重函数曲线在中间及接近1的部分低于45线。因此,期望 理论中的概率权重函数是非线性的,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概率权重函 数是线性的。两者区别反映出对偏好的各自理解,新古典经济学把决 策行为和决策者的心理活动分割开来,使得显示偏好理论无法正确把 握决策活动的本质。考虑一个赌局Mxqy),其中+的,且尤,yeR,行为经济学认为 当事人追求价值最大化。(p

17、,%;7,y) = i(p)v(%) + i(i7)y(y)。由于当事人的 风险态度导致概率权重函数的非线性,以及当事人价值函数的非线性, 导致其决策时面临多种可能组合,见下表二:9即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乃(4) = 4,而行为经济学认为该等式不一定成立。表二期望理论的风险态度和行为特征小概率中等和大概率收益风险爱好风险回避损失风险回避风险爱好如果在决策时考虑时间因素,行为经济学家发现,新古典经济学 在跨期决策时所依赖的折现效用模型也缺乏科学基础。折现效用模型 可通过萨缪尔森1937年发展的效用函数表现出来: 少。,./7)= 。(%)(-),其中%)= 匚V。在折现效用理论中,决 &=01 +夕

18、策者对消费束(q,令)的跨期偏好可以用上述折现效用函数来表达, 决策者需要做的就是估计出未来每一期的效用流,然后通过一个统一 的折现率夕折算成现值,静态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就转化为动态的效用 现值最大化问题。尽管后来的主流经济学家对上述折现效用模型进行 了改进,但其共同的问题在于:1、折现效用模型中对新的备择计划 和现有的计划的评价标准是相同的;2、折现模型假定了一系列结果 的总价值或总效用等于每一期效用的现值总和,因此,效用的跨期分 配就毫无意义,即每一期效用是独立的;3、折现模型中每一期消费 也是独立的;4、折现模型中即时效用“CG不随时间变化,任何活动 带来的福利在每一期都相同;5、折现函数

19、。(外不依赖消费形式,即 它是独立于消费的;6、跨期偏好时间一致,即折现率夕在每一期相 同;7、边际效用递减和时间偏好为正假定。从上述折现模型的诸多假定看,一个核心问题是决策者的偏好是 否时间一致,如果时间不一致,那么折现效用函数就毫无意义。行为 经济学家的确发现了偏好时间不一致的有利证据匕比如泰勒(Thaler) 发现,被实验者要求回答和15元无差异的一个月后、一年后和10年 后的收入,回答结果是20元、50元和100元,这意味着一个月期界 的年折现率是345%, 一年期界的是120%, 10年期界的是19%。即 被实验者明显表现出时间偏好的不一致,这个结果被后来的众多经验 实证研究和实验研

20、究所证实。除了偏好的时间不一致外,行为经济学 还发现:收益的折现率高于损失的折现率;小额效用流的折现率高于 大额效用流;对延期的事件折现更多;在选择结果序列时,人们更偏 好递增序列而非递减序列;效用和消费的独立性不成立,跨期选择时 不同时期的选择相互影响等等。行为经济学在对新古典跨期选择模型 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模型,比如莱伯森(Laibson)的双曲线模型就非常著名L从表二可以看出,当事人在不确定下决策时,不可能显示出偏好 稳定。进一步考虑时间因素时,当事人也出现了偏好的时间不一致等 现象。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中的预期效用理论无论在静态还是在动态 都是不成立的。通过反驳后者,

21、行为经济学建立了自己的决策理论, 并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比如引入累积权重函数及其分别 与收益和损失对应;考虑参考点的转换;效用函数的非传递性构造; 10 关于偏好时间不一致的讨论的综述参见 Shane Frederick, George Loewenstein, and Ted O,Donoghue(2002): “Time Discounting and Time Preference: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40, pp.351-401. 在这篇文章中,弗里德里克等人全面评价了折现效用模型的

22、优劣及行为经济学对其做的改进。11 参见 Laibson, David I. (1998):Life-Cycle Consumption and Hyperbolic Discount Function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 42, 861.71.弗里德里克等人把莱伯森的效用函数表述如下:D(k) =。引入习惯因素;考虑自我意识等等。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行为经济 学的决策理论不仅得到进一步完善,而且越来越具备可实证的形式, 众多的实验数据、场数据及微观计量结果均证实了期望理论等行为经 济学决策模型的强大预见力,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也正被越来越多 的人接

23、受,卡尼曼获得诺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第三节行为经济学的政策观行为经济学挑战了新古典经济学赖以生存的选择模型,并建立了 以期望理论为代表的行为决策模型。从上面的讨论可以清楚地看到, 行为决策模型从两个方面重构了选择理论:一方面,行为经济学家发 现了现实当事人决策普遍存在的“框架”问题,即决策者在决策时, 首先在和决策有关的行动、状态和结果中构造出一个“代表性”期望, 比如,一个人长得方面大耳,这是好人的代表性特征,当事人就仅根 据这一特征决定和其交往;反之,若一个人长得尖嘴猴腮,多半不会 与其交往。构造具体事件的表征就是启发式的编辑过程,通过该过程 当事人做出了理性决策。另一方面,当事人对编辑

24、后的期望进行评价, 并进行选择。这种评价不同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概率加权计算,行为决 策模型要求当事人首先对不确定性(客观概率)本身做出估算,然后 把估算结果(即决策权重)分配给相应的损益结果,并且损益结果是 相对于参考点的值,而不是绝对的财富水平。通过这种决策理论的构造,行为经济学模型化了新古典经济学所 现时间不一致等;当事人的这些决策模式和行为特征通过经济变量反 映出来,结果市场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种经济政策需要重新考虑。从 这些基本观点看,行为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叛。但大多数行 为经济学家承认其研究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改进或修正,而不是革命。 行为经济学的宗旨是让经济学更现实,更具解释力。

25、不过,行为经济学仅仅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新鲜事务,特 别是近十年才被经济学界广泛关注。但和其它经济学流派一样,行为 经济学在思想上并非新鲜事务,早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 就已经论及诸如“损失厌恶”等个人心理,并注意到这些个人心理对 观察经济现象的作用。在斯密之后,经济学一直号称是研究经济行为 的科学,但通过杰文斯、帕雷托等人的努力,心理因素逐渐和行为分 析相分离,特别是波谱的证伪主义和弗里德曼提出的实证主义方法论 被经济学广泛接受后,行为研究所依赖的心理学基础已经消失,主流 经济学仅仅建立在抽象的不现实的偏好公理基础上。科斯曾把西方二 十世纪初形成的主流经济学称之为“黑板经济学”,这

26、种经济学只注 重抽象的演算,忽视现实的经济现象,就如同闭门造车。行为经济学 家和科斯一样,从反思和革新“黑板经济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 崭新道路。真正把经济行为作为主要研究任务的经济学家有二个代表性人 物:一是乔治卡托纳(George Katona);二是郝伯特西蒙。从 20世纪40年代开始,卡托纳广泛研究了经济行为的心理基础,特别 是预期的形成,提出了关于通货膨胀心理预期假说,为后来的通胀目 忽略的五个选择事实:1、框架效应。即对期望的描述本身会影响到 选择,描述不变假定不成立。2、非线性偏好。即当事人对概率0.99 和i.oo的差异的偏好与对概率o. io和o. n的差异的偏好显然不同,

27、 此即著名的“阿莱悖论3、来源依赖(source dependence)。不确 定性的来源也会影响到当事人的选择。比如,在摸彩球游戏中,一个 罐中是确定比例的红球和黑球,另一个罐中是比例不确定的红球和黑 球,结果人们普遍偏好确定比例的赌局。即人们总是偏好力所能及的 赌局,而不偏好纯粹的机会性赌局。4、风险爱好。如表二所示,在 一定区域内,当事人呈现风险爱好特征,且在全部区域内出现偏好逆 转。5、损失厌恶。当事人在面对损益时偏好不对称,对损失的敏感 度更高。这五个事实在当事人跨期决策时就表现出偏好时间不一致性、 消费和效用跨期的非独立性、习惯性决策等等。行为经济学所揭示的以上选择事实在具体的经济

28、领域中均有相 应的表现,并且这些表现决定了经济变量的变化。行为经济学家为了 获得更多的证据支持其决策理论,主要在宏观经济、劳动市场和金融 三个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经验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一、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凯恩斯主义统治了前40余年,新古典12 对行为经济学的政策观的系统评论参见 Daniel J. Benjamin and David I. Laibson(2003): “Good Policies for Bad Governments: Behavioral Political Economy, Federal Rese

29、rve Bank of Boston, Behavioral Economics Conference paper, June8-10.主义则统治了后30余年,而且正是新古典主义把宏观经济学带入一 个崭新的时代。但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各主要派别的共同基础的理性 预期假定却在近年来受到行为经济学的严峻挑战。诺奖得主阿克洛夫 在颁奖典礼上的演讲主题就是“行为宏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行为”, 在这篇演讲中,他列举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难以解释的六大宏观现象: 非自愿失业的存在;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有实质性影响;失业率与 自然失业率的偏离并未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加速;普遍存在的储 蓄不足;股票市场的过度波动;

30、社会底层阶级的身份认同和贫困问题 13o而行为宏观经济学则能够有效解释这种现象。行为经济学主要围绕两大主题来重新解释宏观经济问题,并提出 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其中一个主题就是总需求管理,另一个 就是菲利普斯曲线(总供给问题)。首先,无论是新凯恩斯主义还是 实际经济周期,在围绕总需求管理相互辩论时,都假定消费者和投资 者的时间偏好一致,即消费者和投资者今天的偏好序在未来仍保持不 变。如上所述,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事人实际上偏好是内 生的,不仅不完备,而且会逆转,会出现框架效应等问题,在涉及跨 期决策问题上,就相应出现了偏好的时间动态不一致性等“自我控制” 问题。行为经济学的这些研究

31、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影响:1、 如果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那么他(她)就不能准确预见未来的效用 流变化,结果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提出的李嘉图等价原理就不成立,因 为当事人无法正确预期未来税负给自己带来的效用流,并且按照双曲l3Akerlof, George A. (2002) :Behavioral Ma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 Behavior,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2,411-33.线折现理论,当事人对当期的消费变化和对未来的消费变化偏好不一 致,这就导致当期增税带来的消费变化被过度折现,而国债融资带来 的未来税

32、负增加导致的消费下降被折现不足,所以消费者对增税和债 务融资两种不同财政政策的评价也会不同,政府更多地会选择债务融 资,或者债务融资和减税的组合政策,这种这些政策对消费者的冲击 较小。2、行为经济学中当事人理性不完美,并出现自我控制问题, 导致当事人一方面可能挥霍手头的流动性财富,另一方面又通过非流 动性财富的积累来约束自己的消费,结果当事人的财产几乎都是非流 动性的,面临流动性约束。此时当事人会表现出对当前的流动性财富 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对未来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则较低。所以, 刺激总需求的政策通过当期减税的方式能够实现(较高的MPC说明乘 数效应大);而转移支付政策通过持续的小额方式能够

33、保证降低不平 等(较低的MPC说明家庭挥霍程度小)。3、当事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还 表现出资产依赖现象,即不同的财富来源导致不同的MPC,比如人们 对一次性劳动收入普遍表现出较高的MPC,而对股票帐户的财富增加 则表现出较低的MPC,刺激总需求的政策在于增加人们的暂时性劳动 收入。其次,行为经济学对总供给问题的分析也别具一格。行为经济学 家普遍赞同企业和工人都存在货币幻觉,这就导致双方的关注点在名 义值而不是实际值上。结合损失厌恶的偏好特征,工人还出现了名义 工资损失厌恶,这意味着如果名义工资下降,工人表现出损失厌恶, 则工人的道德水平就会下降,从而降低其生产率。因此,名义工资刚 性是确保工人道德

34、水平的重要举措。和主流经济学对工资刚性的信息 不对称解释不同,行为经济学认为工资刚性是来自这种效率工资,按 照阿克洛夫和耶伦的说法,企业支付给工人高于市场出清工资的工资 水平,目的是换回工人的忠诚和道德,效率工资就构成企业和工人之 间的“礼物交换”行为,从而形成了企业和工人的合作,企业和工 人的互惠行动可能带来高离职率和高失业率问题,在应对危机时,企 业避免道德水平下降,不愿降低名义工资,而采取裁员的方式,就会 导致非自愿失业。最后,行为经济学把总供给的讨论上升到菲利普斯曲线,借用认 知科学中的“经验规则”,阿克洛夫等人认为,企业按照经验规则调 整名义工资,而不是经过理性预期式的精确计算来调整

35、。对于这些企 业来说,货币冲击给生产率带来的影响远大于工资刚性带来的损失, 因此企业宁可选择工资刚性,这种行为被阿克洛夫成为“近似理性” (Near-Rational) Yellen, Janet L.(1984): Efficiency-Wage Models of Unemploy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74, 200-5. Akerlof, George A.( 1982): Labor Contracts as Partial Gift Exchang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97, 5

36、43-69. Akerlof, George A. and Janet L. Yellen(1985): A Near Rational Model of the Business Cycle with Wage and Price Inertia,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00 (Supplement), 823-38.0结合行为决策理论可以看到,由于工人仅仅关 心名义工资,当通胀较低时,只要名义工资不下降,通胀就会被决策 者忽视。即使人们做出通胀预期,这种预期也是不充分的。结果,适 当的通胀水平减轻了企业面临的名义工资的压力,有利于企业采取

37、提 高生产率的措施。比如,在适度通胀的环境中,若通胀率是3%,即 使企业提高名义工资1%,实际工资水平仍然下降了,但工人们却不 会认识到实际工资水平的下降,而是看到名义工资水平的上升,从而 提高生产率。所以,阿克洛夫等人提出了通胀目标管理的政策观,通 过适当的通胀目标在不损害生产率的前提下来管理物价水平,这就避 免了失业和通胀的权衡关系,二、行为经济学和劳动市场政策0在主流经济学中,劳动市场起着理解微观厂商决策和宏观总供给 的枢纽作用,但由于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假定下,现实的劳动市场行 为只能通过垄断、信息不对称等条件的放松来说明,使得劳动决策和 其它决策无甚差别。行为经济学对此提出了挑战,新的

38、理论指出,劳 动决策涉及到当事人在动机和物质激励之间的权衡,而不仅仅在劳动 和闲暇间权衡;当事人在决策时会运用启发式,从而形成习惯等,这 种习惯因素会影响到激励效果;当事人是损失厌恶的,会寻求组织内 的安定和忠诚,过度的变化会降低道德水平等。新的理论更注重当事 人的偏好特征和习惯等对劳动市场的影响,注重劳动关系中的互惠、 公平、平等和感情因素,注重决策情景的构造,这就使得行为经济学 中的劳动市场政策是人性化的,而不像主流经济学那样只有货币和非 货币激励和约束制度的调整。第一,面对环境的变化,雇员会如何反映?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发16 Akerlof, George A., William T. D

39、ickens and George L. Perry(1996): The Macroeconomics of Low Inflation”,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 1-76.17 关于行为经济学对劳动市场的看法参见 Truman F. Bewley(2003): “Labor Market Behavio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Cowles, Yal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May.公平和互惠、动机等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也可参见 Bruno S. Frey and

40、Mattias Bena(2002): “From Imperialism to Inspiration: A Survey of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Institute for Empirical Research in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Zurich, working paper no. 118.感情对 经济行为的影响参见 Jon Elster(1998): Emo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36, pp.47-74.现,雇员是

41、损失厌恶的,对同样一个任务,雇员接受时的报价和放弃 时的报价不同,他们更在乎失去的东西。大量的实验经济学和场数据 均证实了这一点。损失厌恶一方面说明雇员对现有工作和报酬的关注, 解雇、降职及减薪对其构成有效约束,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如果过度 采取约束政策会降低雇员的道德水平,因此,正向激励更重要。第二,雇员经常拒绝对变化的认识,面对可能的变化会产生惰性。 特别是雇员会在工作中养成各种习惯,进而扭曲其判断。这一点特别 反应在激励中,如果一个雇员原先的报酬水平是1000元/月,现提高 到2000元/月,那么一开始雇员积极性会很高,但时间一长,雇员习 惯了这一收入水平,则提高收入政策就失效了。也就是说

42、,习惯和惰 性的存在导致一次性激励政策仅仅具有暂时的效果。因此,行为经济 学主张持续的相对小幅度的激励制度。第三,“挤出效应”,主流经济学仅仅注意到相对价格变化带来 的挤出问题,比如政府支出可能通过利率变化挤出私人投资。但行为 经济学则注意到当事人在决策时也面临挤出问题,即高强度货币激励 或处罚过严会挤出当事人的动机,导致当事人工作的自觉性下降等, 从而弱化了激励效果。这种挤出可能来自当事人对物质激励和处罚与 内在动机之间的权衡,如果激励约束制度过严会压缩个人的自我控制 范围,从而导致当事人的自觉和自尊心理受损,迫使人们弱化所控制 的活动中的内在动机,结果降低了其生产率;反之,如果是对当事人

43、正向精神激励,就可以使其感到大家的支持,从而强化其自尊心理,18 关于挤出效应的经验证据参见 Bruno S. Frey and Reto Jegen(2000): Motivation Crowding Theory: A Survey of Empirical Evidence”, CESifo working paper no.245.提高其行动自由,进而扩大了其自觉心理感受,改进了其生产率。所 以,在劳动关系管理上,应更重视物质激励和约束的适度性,更多地 采取精神激励和正向激励。第四,在一个组织内部,报酬制度的设计要贯彻公平和互惠原则, 如果内部报酬结构不公平、不透明,对于人力资本比较

44、重要的雇员来 说,其道德水平就会下降。进一步看,如前所述,企业会维持一个相 对的名义工资刚性,以避免损失厌恶和货币幻觉的雇员降低其道德水 平。因此,一个组织应该通过文化和公平的报酬制度来获得雇员的认 同,并形成雇员的组织自豪感,从而提高雇员的自我满足水平。三、行为经济学和金融政策19行为经济学在应用研究领域最成功的范例就是行为金融学的兴起,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前卫的经济学家开始运用行为经济学尚 不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金融市场问题,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 中如芝加哥大学的泰勒、哈佛大学的史莱佛、耶鲁大学的希勒、桑塔 克拉拉大学的斯特曼和谢甫林等都是极为活跃的人物。与行为经济学 还在其

45、它领域艰苦奋斗相对照,行为金融理论如今已成为金融研究领 域的主流,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学科体系。19巴贝里斯和泰勒对近年来的行为金融的研究做了详细的综述,参见Nicholas Barberis and Richard Thaler(2002): “A Survey of Behavioral Fina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orking paper. 一个简明的综述参见 Sendhil Mullainathan and Richard Thaler(2000): BEHAVIORAL ECONOMIC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

46、echnolog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Working Paper 0027 .史莱佛围绕套利的限制问题做了较全面的论述, 参见【美】安德瑞史莱佛(2003):并非有效的市场一行为金融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 译本。行为金融学主要挑战了金融学的两大理论基石一一有效资本市场 假说和“MM”定理。在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看来,“价格总是正确的”, 因为它们由理解贝叶斯规则和一定偏好关系的当事人建立。在这种有 效市场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投资策略能够获 取超过风险调整后的平均回报,或与其风险匹配的回报。通过理性投 资者的套利行动,市场必然实现均衡,任

47、何证券的价格必须符合其基 本价值。因此,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价原则”总是成立的。但是,行 为金融学认为,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面临套利的风险和成本,比如 交易者对金融产品基本面的风险判断多种多样;市场上总是存在“噪 音交易者”,这些人可能盲从,可能过度悲观或过度乐观,也可能采 取正反馈策略;套利本身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如寻找替代品,规避 制度约束,收集信息等,所有这些约束都导致完美套利不可能存在, 现实的市场上都是不完美套利。套利限制说明市场不可能是有效的, 一价原则不成立。大量的金融市场证据有利支持了行为金融学对有效 资本市场的反驳。进一步看,如果有效资本市场假说不成立,那么“MM” 定理肯定就

48、不成立,即企业发售何种金融产品对其价值是有影响的, 线性的证券供给曲线很难推出。在批驳新古典金融理论的基础上,行为金融学提出了自己对金融 市场行为的理解,一些代表性看法如下:1、股权溢价之谜。即从长期来看,股票的历史平均回报率要远 高于债券。如果理性的投资者进行跨期决策,他们为什么还投资于债 券呢?并且这些投资者都会考虑很长时期的决策问题,而在这么长时 期内,长期债券与股票相比,是不可能有吸引力的。因为,长期债券 的固定利息支付会受到物价指数的影响,这也是一种风险,并不能说, 这种风险就比股票的风险低。那么这就不能用风险来解释股权溢价。 而行为金融能够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按照新的理论,投资者短

49、视而 且损失厌恶,无法预见到长期的溢价问题,并偏好安全的债券。2、市场波动之谜。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就不可能出现价格的剧 烈波动。行为金融从后悔与认知偏差等角度解释了这个问题。按照这 种理论,当股价下降时,投资者不愿卖出股票,而当股价上升时,他 们加速卖出股票。投资者的这种行为并不是害怕错误,而是不愿意接 受后悔。并且有限理性的投资者对证券的评价不同,在套利限制的情 况下,这种观念差异就会反映到市场上,如果投资者事后检验自己的 错误,那么一个不完全的学习和纠正过程就可能加剧市场价格波动。 此外,投资者决策时的锚定效应(Anchoring)和框架效应也会影响 到价格走势,主流经济学用随机游走在说明市场价格变化,但行为金 融认为,锚定和框架效应明显对股价水平起了重要作用,比如美国和 日本市场PE值的差距就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