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发言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发言6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发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强调“坚持教育 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 国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教育建设者因势而谋、因时而进,以更大视 野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教育强国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 本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始终立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 个根本。“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古今中外,各国教育无 不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致力于培养
2、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 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需要的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一代 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我们要始终从政治的高度认识理解教育事业, 着眼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 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 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国 式现代化持续推进、社会物质生活不断改善丰裕的当下,教育要特别 重视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和实践途径,在理想责任、思想道德、意 志品质、
3、奋斗精神等方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确立持久的动力和信念, 真正使年轻一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可用人才。紧紧围绕新时代新 征程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培养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学校、 家庭和社会相互促进的协同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因材施教,依 托现代产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深校企专业共建、合作育人, 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更多应用型创新人才。4 .持续加强科学研究,增强科研创新使命担当。坚持创新第一驱 动力理念。聚焦专业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省、市科研平台,博士创新 团队引领作用,加强教学科研创新,加大校企合作,打造产学研用高 地。鼓励教师深入思考“河北
4、推动什么、*需要什么、师院突破什么”, 主动对接地方,敢于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产出更多高 端科研创新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5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教师学 科特长,凝聚高校科技力量,发挥省级科技特派员功能,主动对接京 津冀产业,承接地方企业项目申报咨询,进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培训, 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同时,加大已有国家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业、软件著作权等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与京津冀企业合作,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将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地方企业发展的 动力,在促进服务京津冀发展战略需求和*建设沿海经济强市过程中 发挥主力
5、军作用。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守正 创新、勇担使命,坚定信心、久久为功,把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早日建 成教育强国不懈奋斗,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2023在建设教育强国第五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体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 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
6、家强。百年大 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国以才立,政以才治, 业以才兴,着力解决好“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至关重要。广大党员 干部作为民族复兴的接班人,要始终把思政教育放在首位,把学好思 政课当成本职,把抓好思政课当成责任,把讲好思政课当成使命,找 准“出发点”、把握“切入点”、抓住“关键点”,凝心聚力逐梦崭新 征程。找准“出发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为人民而生, 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 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群众立场坚定、群众观点强烈、 群众感情深厚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群众生活的艰辛疾苦,才能知道群 众想什么、盼什么,明白
7、实际工作离群众期待有多少差距。要把“为 人民服务”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把“人民满意”作为干部选用的 度量衡,不拘一格选人才、别树一帜用人才。善于挖掘群众喜欢的人 才类型,把群众最支持、最信任的可靠之人选出来,把心中有民、一 切为民的爱民之人用起来,从而不断培养出群众家里坐得下、粗茶淡 饭吃得进、家长里短聊得来、大事小事谈得拢、难题难事解得开的群 众基础扎实之人,从根本上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把握“切入点”,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疾风知劲草, 烈火炼真金。基层一线是考察识别干部的最好“试金石”,也是锤炼 磨砺人才的最好“练兵场”。要把“知行合一”作为人才培养的切入 点,善于在重大斗
8、争一线挖掘储备人才,在条件艰苦、矛盾突出、任 务繁重的吃劲岗位培养锻炼人才。要不唯学历唯能力、不论资历论实 力、不看职称看成绩、不重身份重实际,把那些在工作中敢于负责、 勇于担当、靠前战斗、主动作为、德才兼备、成绩突出的人选出来、 用起来。要积极引导鼓励大家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蹲苗历练, 在基层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他们在泥泞中匍匐、在风雨中 前行、在逆境中成长,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历练 和专业训练中增长才干,从源头上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抓住“关键点”,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谁培养人” 是政治方向问题,也是政治信仰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指引着事业的前 进
9、方向,而且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要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 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借助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契机,着力培养出心中有党、对党忠诚、为国 分忧、为国尽责的尊党信党、爱党护党、忧党为党之人。要将思政课 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把家国情怀注入党员教育及家风家教之 中,以此作为纯洁思想、净化灵魂、改进作风的助推器。要强化党史 学习教育,更加生动、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地讲好讲清楚“中国共 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等一系列重大课题,从思想上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办
10、好人 民满意的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教育事业中的具体体现。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 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锚定这个目标,必须坚持教育公 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 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持续优化教育 资源配置,不断提升教育整体质量,更好满足人民对优质均衡教育的 期盼。要结合数字中国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智 慧平台建设,促进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共享,更好支撑保障 教育优质公平与终身学习。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要着眼社会普遍 关注的热点难点,以更大的工作力度破
11、解当前教育仍然存在的突出问 题和短板,推进“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 全面发展。教育强国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需要。党的二 十大报告单列专门的篇章集中阐述教育、科技、人才,进一步凸显了 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作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 日趋激烈,我们必须着眼国际科技、人才、教育发展合作竞争大势, 系统推进教育强国与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通过深入推进教育强 国建设,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国家战略人 才力量和战略科技力量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要统筹基础教育、职业 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创新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 职普融通
12、、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全面提高人才 自主培养质量,构筑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要坚持“四个面向”,深化高等院校专业学科布局结构调整升级,加 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 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 的交汇点,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担负着特殊重要的使命,应加快完善以 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 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培育、汇聚拔尖创新人才, 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 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关键作用。由此,在新征程上再接
13、再厉、负重 致远,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崭新篇章。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发言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 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是立足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描 绘的国家教育发展宏伟蓝图。建设教育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 大报告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当 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 革,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发展日益成为动力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 核心领域。
14、无论是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还是建设文化强国、体 育强国、健康中国,都需要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基础支撑。人才培养的 质量,关乎人民综合素质、人的全面发展、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 事关基础研究水平、重大科技突破和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仅仅依靠学校毕业生增 量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水平必然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难以满足 强国战略对人力资源支撑的迫切需求。为此,建设教育强国,既要继 续加快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又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继续 教育和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途径,从调整存量上提升从业人员的生活、 生产技术技能与知识掌握、运用水平,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打
15、下坚实的基础。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指引。教 育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每个历史阶段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同。在我国 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建设教育强国,是教育服务功能的 全面提升,要求在强国背景下前瞻谋划我国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 略方向。重点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健全现代教育体系, 促进各级政府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改善教育供给、增加教育公共产品、 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让科技革 命真正提高效率并促进个性化学习,加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为人民谋幸福,更好满 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根本
16、需要。教育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 幸福,教育发展与每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就业与发展息息相关。随着 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享有的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长。与此同 时,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将越来越强。为此,畅通向 上流动通道,缩小城乡差异,促进共同富裕等,均对新时代教育发展 提出新需求。建设教育强国,就是站在人民立场的高度,顺应人民对 高品质生活与高质量教育的期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进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建设教育强国是在世界坐标系及对比中做强中国优势、补足短板, 展示中国教育自信、凝练中国教育特色和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模 式。教育不仅是促
17、进个体社会性、现代性提升的服务供给,而且是国 家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提升的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提升教育国际 影响力,是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 略路径。建设教育强国也是顺应全球教育发展趋势、与联合国年可持 续发展议程目标有机对接的要求,在世界坐标系及对比中做强中国教 育优势、展示中国教育自信、凝练凸显中国教育特色,从而展示道路、 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加快推动我国教育有力支撑综合实力和国际 地位提升,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 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
18、 就建设教育强国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在 新征程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备受鼓 舞、倍感振奋、倍增干劲。作为*高中教育的品牌学校,近年来,*中学的发展方向更明、 人心更齐、教学更实、质量更优、平台更高、资源更广、评价更好, 2021年、2022年连续被评为“*市重点高中高考综合评价先进单位”。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机遇,我们将以“三新”改革撬动学校的全面发 展,充分发挥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的引领作用,确立“稳中 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特”的发展方策和沿着“立足本校、连接名 校、对接高
19、校”的发展思路,不断拓展平台,丰富资源;践行“三三 四”强师计划,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 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坚持为党育人、为国 育才,构建“三强三硬”大思政育人格局,全面提升育人水平,成立 创新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把*中学 打造成为全市领先、全省顶尖、全国知名的品牌高中而不懈奋斗。学习2023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 话精神心得体会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 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教育兴则国家 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
20、中心 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 教育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学习了习 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最大的感受是建设教育强国,要充分发挥高校的 生力军作用,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首先要推动教育本身的高质量发展,坚持把高质 量发展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 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等目标任务,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 .旗帜鲜明把稳“方向盘”。建设教育强国,前途光明,任重道 远,要坚定不
21、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 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回归教育初心,让教育聚焦“育人育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 .以“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立足XX区域优势,紧抓京 津冀协同发展和维安新区建设的机遇,借力京津优势资源,聚集优质 智慧资源和创新要素为我所用。围绕学校高水平地方性师范类应用型 建设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开拓思路、拓宽渠道,围绕大 学主要职能,聚焦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探索专业特色发展、加强教 学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提升学科层次水平,在推进“双一 流”建设过程中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建成特色。建设教育强国,还要做到以教育服务高质
22、量发展。高校既是国家 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科技第一生 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融汇点,要充分发挥高校生力军作用,建设形 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1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可用人才。紧紧围绕新时代新 征程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培养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学校、 家庭和社会相互促进的协同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因材施教,依 托现代产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深校企专业共建、合作育人, 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更多应用型创新人才。2 .持续加强科学研究,增强科研创新使命担当。坚持创新第一驱 动力理念。聚焦专业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省、市科研平台,博士创新
23、团队引领作用,加强教学科研创新,加大校企合作,打造产学研用高 地。鼓励教师深入思考“河北推动什么、XX需要什么、师院突破什 么“,主动对接地方,敢于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产出 更多高端科研创新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3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教师学 科特长,凝聚高校科技力量,发挥省级科技特派员功能,主动对接京 津冀产业,承接地方企业项目申报咨询,进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培训, 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同时,加大已有国家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业、软件著作权等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与京津冀企业合作,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将科研成果真正转
24、化为地方企业发展的 动力,在促进服务京津冀发展战略需求和XX建设沿海经济强市过程 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守正 创新、勇担使命,坚定信心、久久为功,把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早日建 成教育强国不懈奋斗,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2023关于“建设教育强国”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交流 发言材料5月29
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 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教育兴则国家 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 教育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学习了习 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最大的感受是建设教育强国,要充分发挥高校的 生力军作用,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首先要推动教育本身的高质量发展,坚持把高质 量发展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 以往任何时候都
26、更为迫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等目标任务,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 .旗帜鲜明把稳”方向盘二建设教育强国,前途光明,任重道 远,要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 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回归教育初心,让教育聚焦“育人育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 .以“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立足*区域优势,紧抓京津 冀协同发展和维安新区建设的机遇,借力京津优势资源,聚集优质智 慧资源和创新要素为我所用。围绕学校高水平地方性师范类应用型建 设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开拓思路、拓宽渠道,围绕大学 主要职能,聚焦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探索专业特色发展、加强教学 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提升学科层次水平,在推进“双一流” 建设过程中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建成特色。建设教育强国,还要做到以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校既是国家 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科技第一生 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融汇点,要充分发挥高校生力军作用,建设形 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