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4934294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孔子仅仅是一个夫子。夫子是什么呢?一个老师。当时他的影响不是很大。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地位提高了;从汉到唐略有提高,唐代给孔子封了个“文宣王”;到了宋代,在文宣王前面加了“至圣”二字;到了元朝,地位有所下降;到了明朝,叫“至圣先师”;到了清朝,把历代称赞孔子的最好称呼全集中起来了:“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可是好景不长,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又到谷底了。而今天,是个直线上升的状态,孔子的学说在今天受到很多人的尊

2、重和推崇。今天为什么这么多人学国学、学孔子、学论语?其实主要原因是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主流价值观不是很明显,甚至变化幅度非常之大,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转向我们古老的智慧,去寻求一种能够持久地指导我们心灵和行为规范的东西,孔子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价值体系的总设计师。今天的祭孔和过去的祭孔不同,往昔祭孔是希望孔子的光环能造就一个礼乐并举的盛世,而今天的祭孔是要弘扬儒学中理想的道德观、秩序化的社会和谐观,以及礼与仁相为表里的教育观。今天我们不会将孔子重新罩上神的外衣,对孔子最准确的评价是:他是一位伟大的往哲。现在国学虽然比较热,但是公众对它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低,它是一个小众化的东西。我们要把国

3、学更好地继承下去,让它变成一个大众化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化人之间的讨论。中国过去的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动员了全国所有的知识分子专注地研究这一门学问,从幼儿就开始,到最后功成名就。这样的时代和条件已不复存在了,所以我们对儒学的教育方法,如果采取过去那种方式,我认为是愚不可及的。除去功利心,反而可以真正返本归元地继承我们祖先的文化精髓。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的转型时代,这个转型不仅包括社会制度,也包含科技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妨用声光影像的办法,将我们的言说思想推向社会。(选自范曾国学开讲,有删改)材料二:在这样的一片颂扬声中,孔子从平凡而有学问、随和而有道德的文

4、化人升格为神圣英明的大“圣人”。从深处讲,这场由孔门弟子发起的造圣运动,透露了多层的文化信息:孔子与其弟子相交,是仁义之交,是道德之交,属于真正融洽的师生感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因此义存而交不绝,不会出现“人走茶凉”的窘境。其弟子的歌颂赞誉,乃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而不受任何外界的强力驱使或控制。这或许就是儒家学说生生不息、代有传承的内在原因。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孔门弟子对先师进行美化歌颂,其实多少也包含着现实功利因素。为了生计,只能把儒家学问这块蛋糕尽量做大做好,而其前提,则是首先要使自己的老师神圣英明化。因为只有当老师的伟人资格被确认时,老师的学问才能被证明是正确的,而自己继续老师的事

5、业,弘扬老师的学说也就势所必然、理有固宜了!儒家师生处于一个共同的生态圈中,利益与损害对大家来说是休戚与共的事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平心而论,孔子本人还是具备接受歌颂的资格的。他“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的文化贡献,他“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格,他“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道德修养,又岂是寻常人所能轻易达到的?既然有这么多的优秀品质,那么孔子受到弟子的赞誉推崇也就不算是出格的事情,只是把他称颂为太阳、月亮,以及高不可及的苍天,稍稍显得有些夸张过火而已!(选自黄朴民大写的历史:被遗忘的历史事件,有删改)材料三:即使今天,当我们讲到道德时,论语仍然是一部最好的道

6、德教科书。对于这一点,相信凡是读过论语的人都能理解。只是当我将论语和算盘相提并论时,很多人认为这完全是两不般配、毫不相干的东西。但我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算盘,因为有了论语,才能打得更好;论语决定算盘,财富才有意义。两者看似相去甚远,实则相距甚近。”我在从事经营活动时,总是想着自己所做的事是为了国家,并且关注自己的经营活动是不是合理。即使规模不大、利润也不多,但是想到自己合理经营的是国家所需要的企业,就会以良好的心态去工作,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把论语当做经商的“圣经”的原因。我尽心尽力去恪守孔子之道,不敢偏离一步。(选自【日】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

7、项是(3分)A从春秋末期到今天,孔子从平凡而有学问、随和而有道德的文化人,升格为神圣英明的大“圣人”,其地位呈直线上升的状态。B今天对儒学的教育方法,如果采取科考时知识分子“总动员”和独尊儒学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尚处在社会转型期。C儒家学说生生不息、代有传承的内在原因,是孔子与其弟子有着真正融洽的师生感情,弟子的歌颂赞誉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D孔子的文化贡献、治学品格、道德修养均不是寻常人所能轻易达到的,孔子受到弟子的赞誉推崇,也就不算是出格的事情了。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天我们学国学、学孔子、学论语,不是为了其他,而是为了开启宏门正学,重塑价值体系

8、,造就一个礼乐并举的盛世。B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会转向我们古老的智慧,去寻求能够持久指导我们心灵和行为规范的东西。C孔门弟子对先师进行美化,是因为只要老师的伟人资格被确认,老师的学问就能被证明,自己继续老师的事业也就理有固宜了。D涩泽荣一对论语的思想有自己的领悟,他以孔子之道作为自己商业行为的指引,置国家利益于个人之上,守德与营利兼顾。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论语别裁对论语义旨及所涉人文掌故生动阐发,受到读者追捧。B黑格尔认为论语没有多大价值,孔子及其学说“毫无出色之点”C通过让小孩穿汉服、背“四书五经”的方式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

9、承。D颜回是最能理解孔子之道的学生,是孔子的知音,孔子对他评价很高。4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孔子其人。(4分)5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青年应如何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田野、瓦檐和雨何士光我在书架上不经意地搜寻,倏然看见一本,觉着似曾相识,却原来是自己的书,取下来掂在手里,随便一翻,有一篇叫雨霖霖。开头一段,就写了田野、瓦檐和雨,于是这心就迷茫起来,禁不住懊伤,触着了痛处似的。那时候,夜雨落起来了。阵阵雨点从暗夜里斜过来,先打着四下里的苞谷林

10、,跟着就急促地打在瓦檐上。不久就变得缠绵起来,檐水一直淅沥作响。永远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听见雨声,人的心就禁不住彷徨。仿佛是一种亘古的诉说,有摧人肝肠的力量究竟是为什么?你一听见雨声心里就禁不住彷徨,觉着温馨而忧伤。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那时我还在梨花屯乡场。依旧是夜晚,夜雨也还是打在瓦楞上。你说怎么样呢?一切都会改变,只有这雨声,这夜深人静,却永远是不会改变的。仿佛注定了一般,不论我在哪儿,不论在故乡,还是远方,它都要追逐着人,搓揉着人的衷肠。要是一整夜都落雨,你就宁愿一整夜都不睡。或者就赶紧躺下来,丢掉手边的任意什么工作,觉着再没有比躺在无边无际的雨夜里更安适的。在梨花屯乡场,每逢下雨,

11、倘使是在白天,你就立即搬上一只椅子,坐到楼廊上去,看着田野上的雨丝,直到它停歇下来。一次又一次地,你情不自禁地赶紧拿好纸笔,尽快地记下雨从田野上掠过的情景,只要翻开笔记查找,这种记叙是随处可见的。你总觉得它包含着什么呼唤,你又总觉得它始终在向人们,径直向着人的灵魂诉说着什么。到底是什么呢?你一直想听得更真切一些。它沙沙地来了,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紧一阵,慢一阵。仿佛要轻敛下去,跟着又急切起来,依旧地诉说着,直截地诉说着,撇开人世间东零西碎的焦虑,撇开日子里光怪陆离的景象这几乎就和你的心灵一样,一直在纠缠和煎熬着你。你也一直想动手来写一回雨,但可以不写,或是用不着写的东西,你倒是写了一些,而这一

12、直萦绕在心头的心思,却又始终没有来得及。只是在字里行间带上点点滴滴,又匆匆地掠过去。这都是为什么呢?田野也一样,也总是于无言中透露着不绝如缕的隐秘,深深地浸透着你,也是你一直想穷究的,同样也一直没有来得及。情形似乎是这样的吧?田野、瓦檐和雨透散出来的消息,牵连着生命之谜,和着天地的永远的奥秘。噢,我们是像不知道身世的孩子一样,存活在这人世上的。是谁把这样一颗心灵附在这样一副躯壳中,就打发你到这尘世上来了?一切又为什么要像这样和会是这样?这一点一直迷茫。仿佛孤零零的孩子总在寻觅自己的出身一样,你也一直在思念你的出生之地。田野和雨透露给你的,似乎就正是你出生的消息,你看不透潜藏在冥冥之中的奥秘,但

13、你知道,你正是从苍茫的宇宙世界里来的。如果不是这样,你最终还能从哪儿来呢?我们的生命界限绝不仅仅终止在这躯壳边缘,世界的界限也绝不仅仅终止在我们的视野之内。“山野给人的印象是这样,”一次你曾经这样开头,动手来起草一些文字,“仿佛人们最早来到世上的时候,世界就是这样的景象。”但不知为什么,才写了一点,你又搁置了。这种印象应该是贴切的吧?蜿蜒在田畴之间的石板小路走完之后,隐藏在草丛中的沙土小路走完之后,人的踪迹就消退殆尽了,就现出来最早的世界,使你依稀看到了我们的所从由来。至于雨声淅淅沥沥地响起来的时候,则洒落着造物的消息。你和雨丝本来情同手足,连同万物一道,都是天地化生的,也因了种种根由而连在一

14、起。但有一次,雨已经落了很久了,你却一直没有看见那雨丝,也没有听到那雨声。到你发现在落雨的时候,你怔住了,心里不禁一震。那一次,你在一处高层的楼房里,正是那种炫人眼目的高层楼房,你几乎就住在最高一层。是深秋时分吧,窗户给关起来了,一道白色的纱窗掩映,这就不难想见,你看不见雨丝,也听不到雨声。直到你无意中走近窗棂,掀起来一角窗帘,才看见落在眼底的街市已经雨雾蒙蒙的了,雨正落个不停。你站在那窗前,不由得想到,我们离这雨,离我们的根柢,似乎是越来越远了。你看不清雨雾中的街市,却知道那是繁华而琳琅的,同时也浮躁而焦虑。事情会不会是这样呢?尽管我们的灵魂一直游移,但我们又总是更能感触和迁就我们的形骸,而

15、对灵魂熟视无睹、忽略不计。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就偏失地借助了造物给予我们的灵智,仅仅用它来建造了这个熙攘的世界,而在建造出这个熙攘的世界的时候,这熙攘的世界就反过来缠绕了我们自己,心灵也就堵塞起来,再不能分辨天宇的呼唤和消息渐渐地,你又想起了雨中的院落、人家、瓦檐和田畴,想起了你匆匆地记下来的那些雨天的情景。那田野上的人生自然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以共与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这儿说到的,只是我的田野、瓦檐和雨。而始终传给我们消息的,

16、当然又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不仅仅是田野、瓦檐和雨。(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雨声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是因为他听得懂雨声中包含的强烈呼唤和深沉诉说。B在作者看来,雨水和自然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天地化生而成,都是我们的同胞手足。C与城市生活相比较,作者更推崇田野上的人生,因为人只有在田野生活才能获得自由。D本文与作者文中引述的文本有所不同,本文看似写雨,要表达的却是对故乡风物的思念。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从自己的一本书、一篇文、一个段落写起,行文中多次引用自己的文字,这种“文中文”的结构方式颇具匠心。B“田野”是本文的行

17、文线索,与田野有关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思考所得在作者笔下依次呈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C文中暗含田野和城市、瓦檐和高楼的对比,作者在田野和城市生活的个人体验中寄托重构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理性思考。D本文既有强烈的抒情性,又有深刻的思想性,多处问句的使用,更是在疑问、设问和反问中强化了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8本文标题“田野、瓦檐和雨”为三个名词的并列,你认为其中哪个名词最为重要?为什么?(4分)9本文采用“我”“你”“我们”三种人称形式,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18、。材料一: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

19、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肇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蠢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

20、:“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材料二: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臣A始B入C邦D伏E见F衰G亡H之I证J当K霸L吴M厄N会O之P际Q后R王S复T空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B邪曲,文中指品性不正的人,与屈原列传中“邪曲之害公也”的“邪曲”意思相

21、同。C见,文中表示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丁宁”的“见”意思相同。D且,文中指将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吴国退兵,最终是一位渔夫让他撤兵。C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的表现。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胥曰:“难乎言

22、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2)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14联系材料二,简述伍子胥“非义不行”的表现有哪些?(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柳宗元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注】此诗作于816年,是柳宗元被贬谪到柳州的第二年。临蒸:衡阳旧名,县城东傍湘江,北背蒸水,是卢衡州任职之地。牂牁:指牂牁江,意指柳州处在南荒之地。白蘋洲畔客:南朝诗人柳恽的江南曲中有“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

23、归客,潇湘逄故人”的诗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劝慰友人虽气候难耐,环境恶劣,但秋来雁到,尚可借雁寄语,互致问候。B颔联对险恶环境的描写令人产生窒息的严酷感,林邑与群柯表现出柳州位置的偏远孤绝。C颈联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描绘出色彩艳丽、充满画意的景致,与上文内容形成鲜明对比。D尾联“潇湘”用湖南的两条水名,代指卢衡州,诗人与友人对话,回应前文,情感真挚。16本诗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用典故,“ ”借“谦谦君子”的典故劝谏太宗要

24、加强道德修养;“ ”引“网开一面”的典故劝谏太宗要田猎有度。(2)红楼梦林黛玉的形象创作与李贺李凭箜篌引有关联。潇湘馆、湘妃竹与李诗中的“ ”所用典故相同,林黛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及其芙蓉花签与李诗中的“ ”存在文化关联。(3)鸥鸟忘机比喻淡泊隐居,不存世俗机心,不以世事为怀。由此,诗人喜将鸥鸟意象写入诗中,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无论是诗史之诗,还是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贯注其中:反帝爱国、变法图强。你被诗界誉为诗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一新诗风,抛弃了烦琐的形式;更在于为诗歌赋予了崭新的思想内容。与其

25、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时代前行的脚步。你的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因为你的存在,诗界革命的旗帜才能迎风招展,中国近代文学史才会花团锦簇,你也当仁不让地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生动、立体而饱满。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筑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生的风浪与绮丽。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海上迷人的风景。1905年3月28日,一代人杰黄遵

26、宪郁郁而终。他的名字书写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18文中处划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请修改。(4分)19文中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为什么还要用第一人称“我们”?请结合画波浪线的语句,分析其原因。(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善于化无形为有形,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三五好友围坐火炉旁煮茶,茶香氤氲;再搭配上现烤的红薯、桔子、板栗,氛围感十足。围炉煮茶本是美事一桩,但如在封闭的室内进行,极易引发安全问题。在室内使用炭火围炉煮茶,炭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轻度一氧化碳中毒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轻

27、度意识障碍、嗜睡若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A ,氧气含量会不断下降,积聚二氧化碳。当室内含氧量低至10%以下时,也可能危及生命。而围炉煮茶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相关套餐价格在电商、团购平台上出售从几十元左右到一两百元不等。点燃的炭炉时有火星溅出,炭烧时间过长、炉子外表面温度过高,都可能引起周边可燃物燃烧。“才烧了两次,底盘就烧出一个洞来,桌子都烫坏了。”在一名买家晒出的照片中,铸铁炭火烤炉底部的洞清晰可见。此外,一些经营围炉煮茶的商家默认顾客了解围炉煮茶的程序, B ,顾客想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有一定的安全隐患。2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

28、原意,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4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4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936年9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新生开学典礼上讲演:“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2005年7月,93岁高龄的上海大学首任校长钱伟长最后一次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对同学们说:“我今天送你们一句座右铭,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该是为人民的“忧”而“忧”,为人民的“乐”而“乐”。我今天提醒你们,不是让你们不

29、好意思,而是深深想一下,我们的人生前途应该服从这条路。”两位校长的话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解析13 DDA 67 BB 10 DJQ 1112 CD 15 C【详细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从春秋末期到今天,其地位呈直线上升的状态”错,原文“而今天,是个直线上升的状态”。B.“我们尚处在社会转型期”错,原文是因为“这样的时代和条件已不复存在了”。C.“儒家学说生生不息、代有传承的内在原因”

30、错误。“这或许就是儒家学说生生不息、代有传承的内在原因”,选项缺少了“或许”。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A.“重塑价值体系”错误。“造就一个礼乐并举的盛世” 是往昔祭孔希望的。“重塑”一词不准确。B.“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会转向我们古老的智慧”错误。原文“人们会转向我们古老的智慧”,是因为“主流价值观不是很明显,甚至变化幅度非常之大”。C.“只要老师的伟人资格被确认,老师的学问就能被证明”错误。原文“只有才”是必要条件,选项“只要就”是充分条件。3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扩大传播面,让更多人接受国学。A.人们关注和论语相关的作品

31、,与其阐述方式有关,也是社会性的需求。符合作者扩大传播面,让更多人接受国学的观点。B.文本没有涉及此类评价。C.这种形式化的做法并不提倡。D.材料一没有具体提到孔子作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内容。4因其文化贡献、治学品格、道德修养等常人难及,所以孔子理应为我们所赞誉推崇;我们应该抛开现实功利目的,不要将孔子神圣英明化,不再给他罩上神的外衣。【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孔子本人还是具备接受歌颂的资格的。他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的文化贡献,他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格,他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道德修养,又岂是寻常人所能轻易达到的?既然有这么多的优秀

32、品质,那么孔子受到弟子的赞誉推崇也就不算是出格的事情”可知,因其文化贡献、治学品格、道德修养等常人难及,所以孔子理应为我们所赞誉推崇;由“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孔门弟子对先师进行美化歌颂,其实多少也包含着现实功利因素”“只是把他称颂为太阳、月亮,以及高不可及的苍天,稍稍显得有些夸张过火而已”可知,我们应该抛开现实功利目的,不要将孔子神圣英明化,不再给他罩上神的外衣。5思想上:树立文化自信,用古老的智慧指导心灵和行为规范。去除功利心,真正返本归元地继承祖先的文化精髓。行动上:多元化传播,丰富传播的手段和路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大众。灵活运用,将传统文化与时代、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弘扬发展。【详

33、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思想上:由“今天为什么这么多人学国学、学孔子、学论语?其实主要原因是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主流价值观不是很明显,甚至变化幅度非常之大,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转向我们古老的智慧,去寻求一种能够持久地指导我们心灵和行为规范的东西,孔子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价值体系的总设计师”可知,树立文化自信,用古老的智慧指导心灵和行为规范。由“除去功利心,反而可以真正返本归元地继承我们祖先的文化精髓”可知,去除功利心,真正返本归元地继承祖先的文化精髓。行动上:由“我们要把国学更好地继承下去,让它变成一个大众化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化人之间的讨论”“我们面临的是一

34、个大的转型时代,这个转型不仅包括社会制度,也包含科技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妨用声光影像的办法,将我们的言说思想推向社会”可知,多元化传播,丰富传播的手段和路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大众。由“而今天的祭孔是要弘扬儒学中理想的道德观、秩序化的社会和谐观,以及礼与仁相为表里的教育观”“所以我们对儒学的教育方法,如果采取过去那种方式,我认为是愚不可及的。除去功利心,反而可以真正返本归元地继承我们祖先的文化精髓”可知,灵活运用,将传统文化与时代、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弘扬发展。(二)现代文阅读6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是因为他听得懂雨声中包含的强烈呼唤和深沉诉

35、说”错误,原文信息是“你总觉得它包含着什么呼唤,你又总觉得它始终在向人们,径直向着人的灵魂诉说着什么。到底是什么呢?你一直想听得更真切一些”,可见原因是复杂的,“听得懂”曲解文意;C“只有在田野生活才能获得自由”错,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信息是“那田野上的人生自然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以共与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选项曲解文意,表述绝对,“田野”借代指大自然,作者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D“对故乡风物的思念”错,应该是对

36、人生的思考,“以共与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让身心合一,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迷失自我和精神追求,作者在田野和城市生活的个人体验中寄托重构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理性思考。7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田野是本文的行文线索”错,本文题目“田野、瓦檐和雨”明确了写作对象及内容,不仅写了田野,更多的是“雨”,由雨写到了瓦檐和田野,所以行文线索是“雨”,与雨有关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思考所得在作者笔下依次呈现

37、,层层深入,环环相扣。8示例一:田野。田野代表乡村,代表农耕的生产方式,与“城市”相对,而本文的主旨是在与城市生活的比较中肯定与天地合一、与自然亲近的“田野上的人生”,“田野”承载着文本的主旨。示例二:瓦檐。瓦檐属于村居的院落,代表乡村的生活方式,即“田野上的人生”,与“高层楼房”相对。“田野上的人生”是本文的情感寄托,“瓦檐”承载着作者的情感。示例三:雨作为全文的线索,代表着自然。作者居住在“高层楼房”里,远离了田野和瓦檐,唯有雨能传递自然的讯息,能提示我们的来处。“雨”代表着本文作者的文化选择。【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意蕴鉴赏表达效果的能力。示例一:由“在梨花屯乡场,每逢下雨,倘使是在

38、白天,你就立即搬上一只椅子,坐到楼廊上去,看着田野上的雨丝,直到它停歇下来。一次又一次地,你情不自禁地赶紧拿好纸笔,尽快地记下雨从田野上掠过的情景”“蜿蜒在田畴之间的石板小路走完之后,隐藏在草丛中的沙土小路走完之后,人的踪迹就消退殆尽了,就现出来最早的世界,使你依稀看到了我们的所从由来”“那一次,你在一处高层的楼房里,正是那种炫人眼目的高层楼房,你几乎就住在最高一层。是深秋时分吧,窗户给关起来了,一道白色的纱窗掩映,这就不难想见”“你站在那窗前,不由得想到,我们离这雨,离我们的根柢,似乎是越来越远了”,得出:田野代表乡村,代表农耕的生产方式,与“城市”相对,由倒数第二段“那田野上的人生自然不是

39、无懈可击的,但却以共与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可知本文的主旨是在与城市生活的比较中肯定与天地合一、与自然亲近的“田野上的人生”,“田野”承载着文本的主旨。示例二:由第二段“那时候,夜雨落起来了。阵阵雨点从暗夜里斜过来,先打着四下里的苞谷林,跟着就急促地打在瓦檐上。不久就变得缠绵起来,檐水一直淅沥作响。永远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听见雨声,人的心就禁不住彷徨。仿佛是一种亘古的诉说,有摧人肝肠的力量”得出答案:瓦檐属于村居的院落,代表乡

40、村的生活方式,即“田野上的人生”,与“高层楼房”相对。由“田野、瓦檐和雨透散出来的消息,牵连着生命之谜,和着天地的永远的奥秘。噢,我们是像不知道身世的孩子一样,存活在这人世上的。是谁把这样一颗心灵附在这样一副躯壳中,就打发你到这尘世上来了?一切又为什么要像这样和会是这样?这一点一直迷茫。仿佛孤零零的孩子总在寻觅自己的出身一样,你也一直在思念你的出生之地”得出:“田野上的人生”是本文的情感寄托,“瓦檐”承载着作者的情感。示例三:文章每一段里都提到了“雨”,由“雨”引出瓦檐和田野,可见雨作为全文的线索,代表着自然,“那时候,夜雨落起来了。阵阵雨点从暗夜里斜过来,先打着四下里的苞谷林,跟着就急促地打

41、在瓦檐上。不久就变得缠绵起来,檐水一直淅沥作响”。由“田野和雨透露给你的,似乎就正是你出生的消息,你看不透潜藏在冥冥之中的奥秘,但你知道,你正是从苍茫的宇宙世界里来的。如果不是这样,你最终还能从哪儿来呢?我们的生命界限绝不仅仅终止在这躯壳边缘,世界的界限也绝不仅仅终止在我们的视野之内”得出:作者居住在“高层楼房”里,远离了田野和瓦檐,惟有雨能传递自然的讯息,能提示我们的来处,“蜿蜒在田畴之间的石板小路走完之后,隐藏在草丛中的沙土小路走完之后,人的踪迹就消退殆尽了,就现出来最早的世界,使你依稀看到了我们的所从由来。至于雨声淅淅沥沥地响起来的时候,则洒落着造物的消息。你和雨丝本来情同手足,连同万物

42、一道,都是天地化生的,也因了种种根由而连在一起”。“雨”代表着本文作者的文化选择:“这儿说到的,只是我的田野、瓦檐和雨。而始终传给我们消息的,当然又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不仅仅是田野、瓦檐和雨”。9本文首段和尾段用“我”,中间部分用“你”来指称自己,蕴含着作者与自己的对话和交流、追问和探究。文中后面部分的“我们”代表人类全体,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对重新建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称作用分析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能力。【题目详解】本文首段“我在书架上不经意地搜寻,倏然看见一本,觉着似曾相识,却原来是自己的,取下来掂在手里,随便一翻,有一篇叫雨霖霖。开头一段,就写

43、了田野、瓦檐和雨,于是这心就迷茫起来,禁不住懊伤,触着了痛处似的”和尾段用“我”,“这儿说到的,只是我的田野、瓦檐和雨。而始终传给我们消息的,当然又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不仅仅是田野、瓦檐和雨”,中间部分用“你”来指称自己,“究竟是为什么?你一听见雨声心里就禁不住彷徨,觉着温馨而忧伤。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几乎就和你的心灵一样,一直在纠缠和煎熬着你。你也一直想动手来写一回雨,但可以不写,或是用不着写的东西,你倒是写了一些”“但有一次,雨已经落了很久了,你却一直没有看见那雨丝,也没有听到那雨声。到你发现在落雨的时候,你怔住了,心里不禁一震”“渐渐地,你又想起了雨中的院落、人家、瓦檐和田畴,想

44、起了你匆匆地记下来的那些雨天的情景”,蕴含着作者与自己的对话和交流、追问和探究。文中后面部分的“我们”(“我们离这雨,离我们的根柢,似乎是越来越远了”“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代表人类全体,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对重新建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0DJQ【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刚来到吴国,就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臣始入邦”意

45、为“我刚到吴国”,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故D处断开;“伏见衰亡之证”是动宾结构,承接前一句主语“臣”,“伏见”为古代在下者对己见的谦词,在J处断开;“当之际”是固定的介宾短语,单独成句,在Q处断开。故需加句读为DJQ。1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鞭打)天下的百姓。B.正确。句意:不与品行不正之人同流合污/品行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C.“意思相同”错误,“见”意思不相同,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丁宁”中的“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见丁宁“即“丁宁我”之意。句意:反而被疏远/府吏叮咛我。D.正

46、确。文中指“将要”;“且放白鹿青崖间”中的“且”意为暂且,姑且。句意:他将要被杀害/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1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根据“蠡审凶吉”可知,“审度吉凶”是子贡对范蠡的评价,“爱君如躯,直言进谏”是本文第三段“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的相关内容,不是子贡对伍子胥的评价。13(1)伍子胥说:“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2)先君阖闾的恩泽,至今犹且难忘。我情愿发烂齿毁(誓死效忠吴国)有

47、什公理由离开(吴国)呢?【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邦”,国;第一个“其”,推测,大概;“存”,“吴国长存”;“倾”,倾覆;“安”,安定。(2)“功”,恩泽;“腐发”,发烂;“弊齿”,齿毁;“何去之有”,即“有何去之”,宾语前置句。14行国家大义。面对吴王的深问,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国家之安危。行江湖恩义。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起初无人能阻止,最终听从了曾经救过他的渔夫的劝阻,从楚国撤军。行君臣之义。因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慨然面死。【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题目中“非义不行”意为: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即所行之事都符合道义。“王阖闾深问其国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面对吴王真诚的请教,深怕讲得不清楚而因此获罪,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国家之安危;“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肇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最终听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