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优秀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优秀7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优秀7篇)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 地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
2、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到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
3、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
4、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二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5、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
6、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
7、,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
8、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定义 形状 长度及变化 指示方向 纬线 垂地轴,环地球 圆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东西 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
9、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 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
10、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教师承转:现在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的基本特点,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吗?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
11、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第四节地图第一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
12、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学生读图: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
13、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14、看图:地图册“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板图: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边板图,边讲解。 板书: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做练习巩固: 写出地
15、形名称: 读图:读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讲解: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
16、着上不同的颜色。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新|课|标第|一|网 过渡: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还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就是地形剖面图。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讲解: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提问:我们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 (不一样。) 讲解: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如P30图I中的直线AB。然
17、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看下图(课本插图P30图I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课堂小结: 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画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课外作业: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书设计: 一、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18、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教学反思: 略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
19、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
20、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
21、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
22、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
23、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某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
24、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烧杯内水量多少;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
25、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找出水土流
26、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
27、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反馈练习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跨越、 、 、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黄土坡B.黄土塬C.黄土峁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
28、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山西、陕西、宁夏、甘肃。(2)风力 2.(1)BC (2)BCD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书设计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 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 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
29、注意水土保持。 活动与探究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是否有水土流失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天气的含义;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 教师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关心天气的变化状况,也经常用到反映天气或者反映天气变化的术语。那么,请大家思考: 1、你
30、见过那些天气的现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气状况的术语? 3、这些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自由回答。 二、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1、请学生看这窗外,用自己的语言将此时的天气状况描述出来。(板书:一、天气及其影响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讲述:除了我们刚才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气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从电视、广播、网络、旅游中看到或听到其他地方的天气状况。 (1)、请一位同学将头一天听到的天气预报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向全班同学做一个预报。(学生活动:预报四地昨天的天气)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2)、其他同学做好记录,并思考:他是从那
31、些方面描述天气状况的?(学生活动:是从阴晴、风雨、冷热、湿度等方面描述的。) (3)、从我们刚才对天气的描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发生的时间长短怎么样?(学生活动:时间短) (4)、在同一时间,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状况是否相同?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不相同。得出结论,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3、引导学生回想昨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看看今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猜猜明天的天气又会是什么样。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得出结论: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不同。) 4、讲述:由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到多变的。(学生活动:明确天气是反映一个
32、地方短时间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多变。) 三、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1、引导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讨厌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板书: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请几位同学上台分角色扮演不同职业人员对天气的感受。(学生活动:几位同学上台扮演,其他同学作评) 3、讲述:由此可见,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不同职业人员的生产和生活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请大家结合课本活动题总结一下:天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从实际出发,举例说出天气从哪些方面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1)天气与交通。(2)天气与农业。(3)天气与战争。(4)天气
33、与日常生活。) 4、引导学生结合这项活动,结这项活动拟定一个名称。写一篇小短文,或以此为素材画一副画。 四、课堂活动: 地理填充图完成。 五、板书设计 板书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天气及其影响 1、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 3、阅读天气预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六 一自学质疑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国土辽阔,完成以下问题: 1、在亚欧大陆的北部,有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这就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俄罗斯。俄罗斯东西长1万多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找出俄罗斯的陆
34、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 二、交流展示 1、读图7.45,找出俄罗斯的纬度范围和经度范围,并找出俄罗斯周围的大洋有哪些? 答:纬度范围:50N70N;经度范围:20E180E。 周围的海洋:北临北冰洋、西邻大西洋、东临太平洋。 2、再读图7.45“俄罗斯的地形图”,完成以下几个小题: (1)找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答:俄罗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地势走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
35、流河,注入里海。阿穆河即黑龙_,注入太平洋。 3、读图7.46“俄罗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完成以下问题: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罗斯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3)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4)描述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 三、互动探究 根据以下材料,联系所学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xx年8月13日,俄罗斯海军的中坚舰艇“库尔斯克”号多功能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失事沉没,全世界为之震惊,一年后的9月,俄罗斯开始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打捞工作。 材料二:亚欧分界的趣闻 第一个以乌拉尔山脉来划分欧
36、洲和亚洲的是俄国彼得大帝时期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瓦里塔季谢夫。乌拉尔山脉,北起喀拉海,南至哈萨克斯坦草原,海拔20xx米左右,是欧亚大陆上纵贯20xx多千米的一道天然界标。塔季谢夫对乌拉尔山脉进行了长期的考察,发现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个地区的动植物有许多显著区别。考察发现,发源于乌拉尔山脉的河流往两个方向:一面流向西方,注入伯朝拉河和卡马河,另一面流向东方,注入鄂毕河,而且向西面和东面的河流流域的植物群和动物群有着极其明显的区别,在西面河流域里的鱼,体呈红色,如娃鱼、茴鱼。在东面河流中虽然他们的外表同西面河流中的一样,如折乐鱼、聂利玛鱼,但鱼体是白色的,而且味道也不同。根据乌拉尔山脉的位置和特点以
37、及它的东西两部分地区所在的各种不同特点,塔季谢夫提出,将乌拉尔山脉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比较合适的。他的这个看法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1)俄罗斯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洲相望。俄罗斯有14个陆上邻国,其中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的内陆国,中国 是面积的邻国。 (2)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有3/4位于乌拉尔山脉以东的亚洲部分,但俄罗斯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请说明其原因。 答: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核心部分均在欧洲,全国的工业和城市也多集中在欧洲。 (3)俄罗斯的地形以叶尼塞河为界,以东的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以西的地形以平原为主。西部的平原主要是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它们以乌拉尔山脉为界。
38、四、精讲点拨 1、俄罗斯由于纬度较高,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平原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2、地形: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气候: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地区为寒带气候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
39、行缩小的模型。 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经、纬线的特点: 特 点 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产生的现象: 太阳直射点在南
40、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 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 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
41、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教学板书: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4、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布置作业。29